目前信息化评测方法基本上是从传统的统计方法延续过来的,其数据来源一方面是各地区政府管理部门上报数据,另一方面是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如电脑普及率、公众对政府信息服务的满意度等。这两种数据来源对于评价地区信息化水平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应该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的理念来认识电子政务的贡献,强调节约国民的时间精力,促进政府与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合作效率,提高国民生产力,增添国家财富。
信息资源开发已是一个讨论了多年的问题,现在还在讨论就意味着这个问题未解决好,或者说,我们过去讨论开出的药方不够有效,我们需要更新我们的方法,以新的观念来重新审视老问题。
信息化规划的重要作用应当是沟通政府与社会,创造信息化目标的共识,进而更有效地调动政府与社会的力量,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政府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信息机构。在政府的工作中,由于工作的需要建立了庞大的信息收集系统并积累了大量数据,如何充分开发利用政府的信息资源自然成为本项讨论的重要内容。
不能轻易地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这种“核心论”的提法显然缺乏科学的论证,它只是“信息化”三个字望文生义的结果,它会影响我们全面认识信息化,并可能因此使我们错过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会。
中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在制订规划时应把握市场经济的特点,使规划更符合实际情况,更能起到统一社会发展思想的作用。现在各地都在加紧制定“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规划,笔者就此提出几点意见供规划制作者参考。
电子政务的本意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改善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改善政府对公众的服务,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电子政务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政府竞争的产物。也许会涉及到某些机密的资料,但电子政务本质上是一个公开的业务系统。
在世界各国推进电子政务的进程中,信息公开始终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尤其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问题被称为推进电子政务的三大“软肋”之一。业界许多人士对此非常关注,并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日前本刊记者为此走访了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小明。
电子政务的效益问题、激励机制的问题等一直是所有国家政府机构都非常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自然也绕不开这些问题。
原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高级工程师。1967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1973年开始在企业从事过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开发研制工作。1979年底调入国家计委计算中心,长期主持经济数据处理、软件开发及数据库应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