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并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作为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从历史高度确认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中的“共同”和“富裕”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共同”强调的是人人参与、人人出力,“富裕”强调的则是共享物质社会财富和精神社会财富。促进共同富裕作为一项具有全体性、参与性、阶段性和共享性等特征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50%以上的政府税收收入,在各类经济体中数量占比达到90%,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小企业不仅能够创造财富,把“蛋糕”做大,同时可以广泛地分享财富,把“蛋糕”分好,因此中小企业是建设高质量共同富裕社会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优化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要“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表明改善中小企业营商环境已经到了十分关键的时间节点。

  当前学界对营商环境、中小企业发展、企业创新活力以及产业升级等与中小企业发展联系紧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关参考。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下,如何围绕共同富裕背景下优化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值得深入探讨。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将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跨越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整体实现。

  二、共同富裕背景下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的现实意义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把“蛋糕”做大,同时要通过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无论是从地位作用还是实际贡献来看,中小企业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以往研究总结发现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的优化正是通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的综合作用,彰显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一)有助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民营经济具有要素市场配置资源和追求市场效率的本质属性,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在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和实现产业升级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在我国占到了企业总数的99%,在稳定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改善民生福祉和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各类市场主体中,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让更多有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就业市场,释放了潜在生产力,提升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具有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信息渠道广泛、束缚少等先发优势,使得其产出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创新形式和功能的多样化,在促进自身生产经营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有助于初次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相结合

  初次分配是决定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初次分配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创办企业以获得利润和收入。从市场经济来看,工资收入解决的是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问题。要使居民增收,进而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在于让普通大众也能创办中小企业并提高个人收入。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机会平等,给更多人创富机遇,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也为大批农民工创造了就业岗位,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外的发展实践证明以大型企业为主体而忽视中小企业发展,最终会导致社会财富聚集到少数人手中,居民的收入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因此要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大力支持创办中小企业,让大量企业主获得额外的创业收入和产业利润,进而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在实现初次分配效率和公平有效结合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三)有助于增加税收,调节二次分配

  通过改革开放,在“先富带动后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原则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增长。然而由于初次分配环节存在的一些机会不平等因素导致居民收入分配环节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由此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分配调节。二次分配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初次分配不公平,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解决财富的两极分化,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税收作为二次分配的核心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渠道,可以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体现的是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共同”。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国家税收收入的五成以上,给国家二次分配提供了重要资源,也为政府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有助于发展社会捐赠,调节三次分配

  三次分配的主要意义在于弥补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不足,作为一种重要补充其主要是通过动员社会力量,通过慈善事业、民间捐赠和志愿者行动等方式来调节社会分配,实现社会互助。通过建立健全“三次分配”的制度保障可以促进中小企业资源自发地投入到“三次分配”的活动当中去,充分发扬企业家精神,承担好相应的社会责任,回馈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道路,促进共同富裕。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家的财富也在不断积累,中小企业家已经成为社会捐赠的主要力量,为三次分配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中小企业既能创造财富,也能分享财富,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以及其它的不可控因素,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这既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同样存在着挑战。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共同富裕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如果想持续发展必须破解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补足自身存在的短板,化解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一)中小企业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短板

  1.企业管理缺乏规范化

  当前在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管理中还存在着管理落后的现象,企业管理缺乏规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缺乏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而长期执行落后的企业管理理念使得企业管理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缺乏一定的技术创新水平,从而阻碍了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进步,严重落后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多为家族经营模式,财务管理部门往往呈现出规模小、人员少和业务不精的特点,在财务控制核算等方面没有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因此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不高,财务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财务风险不能得到有效化解,企业也难以获得长足发展。

  2.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人才是自身立足市场的核心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管理和生产水平,实现创新发展自然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当前中小企业最缺少的关键资源正是人才,中小企业面临的人才资源总量较低、结构较差、创新不足、职业素养参差不齐的问题十分突出,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生产经营过程中过度关注产量和利润,企业文化建设空洞且模糊,高级人才无法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容易造成高级人才的严重流失。二是中小企业缺乏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大多数中小企业虽然有较为全面的考核管理体系,但是并未将其形成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激励保障机制,或者激励保障机制的执行性不强,员工缺乏向上的发展晋升空间,由此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长期下来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感,最终造成人才流失。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外部环境带来的问题

  外部环境即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指的是企业在运行的全生命周期内,开展经营活动所面临的包括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等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营商环境作为地方的重要软实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解放生产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实现全民共同富裕。近年来,国家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性工程,整体营商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化和提升。在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背景下,不仅要关注大企业发展,同时也要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以更多关心和支持,因此持续优化中小企业营商环境还有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1.法治体系不够健全

  完善的法治体系是构建良好营商环境的沃土,能够为企业依法办事提供良好遵循,为营商环境实现公开化、透明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完善的法治体系下,企业能够减轻负担,广大中小企业家的干事创业热情能被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得到极大提高,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反之,如果法治体系不完善,将会严重制约营商环境的发展。在立法方面,现有的法律制度向弱势的中小企业倾斜不足,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配套。同时违法犯罪成本太低,部分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根本保障。在执法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权力机关及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利用手中职权进行非法交易,破坏了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在司法方面,部分检察机关滥用对涉案中小企业家的羁押性强制措施、法院涉商业纠纷裁决不公平等问题突出,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十分不利。

  2.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强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地方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地方政府作为优化当地营商环境的核心力量,其能力主要表现为建设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能力。随着各地“放管服”改革的深化,地方营商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同时要看到政府在营商环境的改进方面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政府出台的配套政策并未结合地方实际,在操作性和实用性上均存在不足,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优惠政策无法落地,使得中小企业的政策满足感和获得感不强,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走形式现象,尤其是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务形象,也阻碍了当地营商环境的改进,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支持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资金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并未出台系统性的政策,使得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渠道狭窄和融资成本过高的局面,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3.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市场是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是各种产品充分流动的起点和终点。市场有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能够进行自行调节。市场体系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由商品市场、金融市场、产权市场和土地市场等各类市场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培育和发展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总体来看,当前有些地方的市场体系构建还不够充分,没有发达的要素市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并未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对于企业的优胜劣汰功能还未充分发挥,无法达到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要素的有效配置。我国市场体系的建设在地区层面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市场规则较为健全,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市场渠道比较通畅,市场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地方保护问题突出,对外开放的时间较晚,开放意识较为薄弱,市场发育相对迟缓,因此在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进程中市场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加之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缓慢,政府难以有效推动当地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的步伐,也致使当地中小企业无法孵化成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

  四、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的优化路径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动共同富裕离不开广大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发展中小企业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现代化,把产业发展作为振兴之本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

  (一)改善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短板

  1.推动企业管理规范化

  针对当前部分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构建完善机制体制和营商环境的联动机制,制定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建立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机构,积极推动构建统一的管理氛围,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状态,实现资源合理化配置。通过跨企业、跨部门合作与开发,实现集中化产业发展,推动企业发展在制度环境、配套支持政策上的联动互通,突破发展桎梏。同时企业要寻求自身产业发展环境的突破,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创新和绿色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充分汇聚创新资源,加大创新驱动投入和风险保障机制,努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以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2.将引才留才落到实处

  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实现长足发展,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小企业要对自身人才环境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以高素质人才带动企业整体发展的跃进。围绕人才“难用好”问题,加强各中小企业间的合作交流,进行科研创新资源共享,帮助实现高层次人才、高科技成果的推广,加大对潜力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其相关待遇,对人才要设置合理的激励保障机制,让人才能够安心各展其能,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中小企业要加强与人才市场、高校等人才集中地的沟通与交流,定期组织人才的宣讲会,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根本上提升对人才的重视程度。

  (二)营造有利的中小企业外部环境

  中小企业营商环境的优化不仅要突破企业自身条件限制,同时还要改善外部因素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才能推动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营商环境的建设和优化,提出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措施,营商环境在国际排名日益靠前。因此,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推动营商环境的改善从而打造良好有序的竞争生态,提升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活力,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1.健全法治保障体系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完善法治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多措并举、统筹兼顾。完善的营商法律体系是促进市场主体守法经营、依靠规则和法律健康运行的前提和保障,可通过对原有法律的解释和修订,填补相关的法律空白点,全力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依托现有的法律体系,及时清理过时的法律条文,进一步完善涉及营商环境的法律体系,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同时要发挥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公开征集中小企业的建议,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执法部门要进一步推进执法规范性建设,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建立企业执法计划备案制度,明确检查时间和检查内容,杜绝随意检查,防止过度执法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对执法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实现行政执法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尤其要加强对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对执法人员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对于违法问题及时处理,但同时要保障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审判裁决方面,要规范司法行为,打造专业化立审执团队,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案件立案窗口,为相关企业解惑答疑,解决中小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法律纠纷,使得企业尽快回归正常的经营轨道,努力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2.建设高效率服务型政府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要靠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营商环境的建设力度,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各项创新举措,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首先,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坚定不移地从管理型思维模式向服务型政府理念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从中小企业的角度思考切合其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相关制度政策,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基础,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同时相关部门要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制定各种针对中小企业的优化政策,降低中小企业的参与门槛,尤其是涉及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通过减税降费,降低中小企业投入成本。通过各种渠道让中小企业能够知悉并享受相关制度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并予以一定补贴,为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提供有力支持。其次,加强公众监督,建立政府信息沟通平台等措施,实现政策措施的公开化、透明化。建立健全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诉求表达咨询体系,积极鼓励中小企业表达需求,加强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关切和需求回应,使得诉求得到切实解决,为中小企业发展排除阻碍,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最后,政务服务大厅、便民服务中心等基层服务单位要不断优化办事程序,简化审批流程,设立“中小企业服务窗口”,同时要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培训,定期考核其服务质量,让被服务人员针对每次服务效果进行问卷打分,督促其提升工作作风和服务水平,实现营商环境的不断提升。

  3.营造健康的市场秩序

  健康的市场环境是保障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必须尽最大努力来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软环境”,逐步建立规范和公平的市场秩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首先,要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支持外资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西部、东北地区的中小企业投资,整合现有资源,提升运营效率,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其次,要逐步健全金融市场,疏通融资渠道。树立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意识,逐步健全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规章制度,为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再次,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政府在加快职能转变,营造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市场监督部门要尽职履责,对假冒伪劣、债务拖欠等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倒逼相关市场主体主动遵守商业秩序。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培育诚信意识,加强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筑牢信用堤坝,维护市场信用环境。最后,要强化电子商务市场的监督。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相关责任,对违法主体严厉打击,提高监管的实效性和威慑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整体来看,优化营商环境不仅仅是助推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关系到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这对于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项能够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系统性工程。依托优质的营商环境,中小企业才能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践行者。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

责任编辑:hong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