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区块链技术应用不断落地,释放的价值也越来越大。然而,作为底层技术,区块链技术通常与专业技术人员接触较多。从应用层上,普通用户很难直接感受到区块链带来的变化。

  日前,“金融1号院”现场体验了海淀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政务服务终端,不仅直观感受到区块链技术的存在,而且也进一步认识到背后区块链发挥的价值。在政务服务领域,区块链不仅能简化纸质材料,避免重复提交带来的资源浪费,同时也能减少审批流程,提高服务质效。

  事实上,这只是海淀区政务区块链成果的一个侧影。作为北京市区块链在政务服务领域全面落地的试点区,海淀区共实现200余个政务服务应用场景落地,近半数线上落地事项平均减少提交材料41%以上,40余个场景实现办事“只跑一次”。

  在各地政府将区块链作为推进电子政务改革的有效工具的同时,也应正视当前政务区块链存在的诸多挑战。最重要的一点则是,“集中上链、多链并行”易形成新的数据孤岛。对此,专家们认为,应逐步完善区块链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制定相关标准规范,进一步推进“可编程政务”的到来。

  一键“拉取”链上数据

  精简纸质材料

  近日,北京市首台运用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政务服务终端亮相海淀区政务服务中心,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自助政务服务。9月1日,“金融1号院”前往海淀政务服务中心,实地体验了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自助便民服务。

  “金融1号院”发现,蓝白配色的政务服务终端外观简洁美观,具有“热门服务、我要办、我要查、我要取”四大功能模块,集查询、事项申报、人证核验、打印、存取件等为一体。在“我要办”模块里,设有“区块链专区”,包括个人服务、法人服务、部门服务、街镇服务四大方面,可办理的业务种类繁多,并贴心的附上了“办事指南”。

  对此,政务服务终端技术维护人员对“金融1号院”表示,“目前,该终端还在测试阶段,可办理的业务有农药经营许可、补办护照、护士执业注册首注、变更注册等,未来将会逐步开通‘区块链专区’里的业务,真正让办事企业和群众享受到便民服务。”

  上述维护人员以办理农药经营许可业务为例,向“金融1号院”展示了完整的业务流程。用户用身份证登录后便可进行操作,办理界面有“基本信息”“材料信息”“提交办理”三个阶段,其中,“材料信息”包括办理业务所需要上传的材料,区块链技术正是在此环节被运用。它能一键拉取链上的数据,减少了所需的纸质材料。“在首次申请农药经营许可中,区块链能拉取企业营业执照、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明等四项材料数据,这四项就不需要提供纸质版了。”该维护人员介绍道。

  由于技术优势,区块链拉取材料数据的时间颇为迅速。“金融1号院”现场观察到,只需短短几秒,便可在线查看拉取过来的资料。在拉取过程中,系统还非常人性化地显示了“区块链拉取”提示,可显示从“拉取中”到“区块链获取”的不同阶段状态。没在链上的纸质材料则可扫描进行上传。确定材料都上传完后,便可提交办理,整个办理业务流程就此结束。

  此前,普通用户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落地感知不并强,而此台政务服务终端上对于“区块链获取”过程的温馨提示,能让他们真正对区块链技术造福社会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未来区块链技术也会进一步渗入到C端。

  据了解,以往在柜台办理这项业务需要取号、排队等流程,办理下来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现在有了区块链技术的加持,在政务服务终端上操作,大概5分钟就可以完成。另外,显示屏中还为办事企业群众贴心准备了操作流程的介绍视频,只需按照视频提示,便可轻松办理业务,省时省力。“到今年末,海淀区将会投放6台左右的新设备,进一步为企业群众提供便利服务。”该维护人员进一步说道。

  海淀区区块链应用遍地开花

  政务区块链是发展方向

  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政务服务终端机只是海淀区政务区块链应用落地成果中的缩影。

  海淀区是北京市首家运用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全面落地的试点区。海淀区区块链平台具有不改造原有系统、不改变原有流程、不影响原有数据的优势,核心是安全、可控、精准的交易式数据共享,由证照链、认证链、授权链、目录链、事项链等5条子链组成。

  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在海淀政务服务网上大厅、海淀通App、微信移动端、自助终端和大厅综窗应用,效果显著。《北京市政务服务领域区块链应用创新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截至5月底,海淀区政务服务区块链已实现居民身份证、户口本、居住证、婚姻信息、残疾人信息、企业营业执照、专利证书信息等31类证照的近300个数据项链上应用。据海淀政务公众号,截至8月中旬,海淀区共实现233个政务服务应用场景落地,其中108个线上落地事项平均减少办事人提交材料41%以上,62个实现了全程网办,45个实现“只跑一次”。

  对于北京市而言,政务区块链是最大的落地场景之一,也是一直力推的方向。

  从地方顶层设计而言,北京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开展“秒批”“无感审批”等智能场景应用;打造“目录区块链”系统,实现政府部门数据上云汇集,促进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信息安全共享。7月份出台的《北京市区块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推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推进基于区块链的政务服务共性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可信共享,提高业务协同办理效率。

  “对于北京市而言,区块链技术不仅仅意味着无纸化办公、效率成本优化,还意味着从数据管理流程的优化到治理思维的一系列转变”,欧科云链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炼炫对“金融1号院”表示,区块链技术可以承载政府法律档案,便于登记和追踪;简化政务流程,提高效率;实现多部门协同,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开放数据,提高政府透明度,增加公众信息等。这些都有助于塑造一个更高效的行政系统,推动政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加速“可编程政务”到来

  事实上,不只是北京市,“向区块链要办法”已逐渐成为国内各地政府推进电子政务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的刚需。

  我国政务服务体系采用各自分散建设的模式,在推进电子化进程中,尤其在“互联网+政务”系统建设中产生了条线分割、数据孤岛等一系列问题。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区块链凭借其平等互信的技术特性来塑造信任机制,能够推进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进行数据共享,有效的联通目前各自独立的“互联网+政务”系统。

  区块链不仅能解决“互联网+政务”诸多痛点,更能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进入新阶段,加速“可编程政务”的到来。“可编程政务”是指在基于区块链3.0的“可编程社会”阶段,综合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可信基础设施,以政务数据的共享为抓手,由政务服务事项及应用为牵引的政务应用形态。

  《蓝皮书》认为,“可编程政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有助于真正破除“数据孤岛”与“价值孤岛”,促进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支持基于区块链的政务服务业务协同应用。数字政府和“互联网+政务”是基于“可编程社会”的主要应用场景,将呈现“可编程政务”的应用形态,推动数字政府的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也有观点认为,除了打通各政府主体间的数据壁垒、进行数据共享外,政务区块链也有利于倒逼区块链应用和产业的发展。共识数信董事长王毛路对“金融1号院”表示,各地政府在享受政务区块链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可以通过落地场景应用来实践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发现技术改进方向,进而驱动技术迭代和产业发展,培育和储备区块链头部企业和专业人才。

  不过,也要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政务区块链仍面临诸多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区块链创新团队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相里朋对“金融1号院”表示,“目前政务区块链应用的安全性、自主可控、稳定性、性能以及兼容性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当务之急应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标准规范,以避免政务信息新孤岛问题的出现。”

  王毛路对“金融1号院”分析道,政务区块链“多链、多应用”的现象将长期并存。为了避免政务信息新孤岛产生,可以打造政务区块链公共服务“基座”、建立区块链服务平台,以此来支撑已有区块链应用及应用拓展,从运维、管理、和创新应用上整体提供区块链服务。


       附1:国脉“一网通办”核心支撑系统(GDBOS),助力数字政府建设

  数字政府2.0操作系统、政务数据体系2.0基础标配、政务服务一体化升级方案。又名“政府数据业务操作系统”(GDBOS), 是基于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各地实践经验、数据体系理论、微服务技术架构,围绕“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融合一体思路,为各地数字政府升级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业平台。运用数据体系、标准治理、业务再造、组织进化等工具和方式,可从结构、标准、模块架构上对当前政务服务平台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和升级。有效适配部委、省、市、县(区)不同层次需求,支撑数据整合共享、政务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升级,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夯实数字政府基础,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依托"产品+数据+标准"框架,构建"标准支撑、数据体系、业务再造、数据治理、管理赋能"五大体系,无缝衔接既有业务系统,有效驱动政务服务整体运作:①落脚在“办成”,把政务数据归集到一个功能性平台,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办成不同领域事项;②综合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数据整合与治理能力,并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智慧组织进化。

image.png

  附2:国脉政策通(又名“国脉一体化惠企政策服务平台”),是对标中央关于“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易于知晓、一站办理”要求,打通政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帮手级产品。以“惠企政策精准送、补贴申报一次办”为核心,提供政策“发布、汇聚、查看、送达、办理、督查、评价”全套解决方案。基于市场主体、民生服务和营商环境优化,从最小颗粒化、数源标准化、数据共享化、组织协同化、业务融合化五个方面着手打造,实现群众与企业真正“知政策、懂政策、享政策”,依托政策红利更好发展。截至目前,该系统已于深圳市、杭州市、佛山市、浦东新区、南山区等地应用,获企业群众普遍好评。

责任编辑: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