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随着政务APP的普遍流行,一些基层工作人员手机里被要求下载的政务APP越来越多,有的社工最多下载了10个政务APP。基层工作人员吐槽:不少政务APP已异化为手机上的“形象工程”,加重了基层负担。

  “群众在哪里,党委政府就在哪里。”政务APP是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的产物,其“上线”之前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即“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在实际工作中,的确有不少政务APP实现了这一愿景,极大提高了政务服务的便利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的需求。但也有一些政务APP徒有其名,要么办不了事、反映不了问题,沦为没人看、没人用的“僵尸”;要么通过行政命令,层层分解任务,强行推广,结果好事变成负担,省力变成费力;要么喧宾夺主,让基层工作者在转发和反馈中不胜其扰,甚或成为考核基层工作者的工具,脱离原来的服务属性。这些已然“异化”的政务APP,既无法起到服务群众的作用,又挤压了基层服务群众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形象。

  政务APP是政府公共服务理念的外在延伸,“上线”前先要“上心”。“上心”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上”的是什么“心”?这颗“心”,首先是“为民”之心。政务APP不是响应上级政策、应付部门领导的门面担当,也不是装点基层政务智能化、现代化的技术道具,而是改善公共服务、实现便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对群众来说,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政务APP的服务功能。若这一功能失灵,依靠行政命令赢得再多关注度和点击量也是白搭。这颗“心”,还应是“唯实”之心。政务APP问题出在“线上”,症结仍在“线下”,这个症结就是作风建设。“秀政绩”、“要面子”、“拍脑决策”、“叶公好龙”……正是这些心态和作风,导致了政务APP的仓促上马、一哄而上。只有挥动问责之剑,倒逼有关部门干实事、求实绩,祛除线下的症结,政务APP才不会像不良网店那样,刷单造假、徒增负担。

  其二,如何做到“上心”?政务上网能否“上”好,作风自然重要,但思维也十分关键。政务APP上的是移动互联网,政府部门的思维也该转战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是什么?是整合。以微信为例,目前它已占据了用户70%的用电量与数据量,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就在于微信的整合能力。从支付到阅读,从社交到游戏,微信在碎片化世界里整合了各类服务和应用,为用户提供了打包的一体化服务。因此,政务APP仍像过去搞政务网站那样各自为政、各搞一套,定然是行不通的。应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地方资源,一个市甚至一个省精心打造一两个政务APP即可。在内容模块、内容设置上,所涉相关部门可以“搭顺风车”,也可以“借船出海”,从而在节约成本之余,又能形成整合效应,更好地实现服务群众的初衷。(颜云霞:汇点记者 )

责任编辑:李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