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拉一根网络,就可以把你桌面上的计算机终端与“看不见或看得见”的客户端或服务端连在一起,聊聊天、发发邮件、玩玩游戏、浏览浏览新闻的网络世界。

  一、无处不在的互联网

  自从有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之后,互联网的疆域与边界、渗透与反渗透,融合与开放,不可想像,也无法预料。互联网已经无处不在。

  假如你与你的行业不与互联网主动“连接与融合”,就有可能被淘汰、落在后面,甚至彻底出局。其实,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支撑社会发展的、无边界的一个IAAS层、一种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以前,我们只有一张有线电话网和一张有线电视网,生活挺简单,奢求不多。但与互联网实现“三网融合”之后,有线电话与有线电视,基本“靠边站”。说白了,互联了、移动了、信息共享了,也就没“有线哥俩”啥事。

  只要连上网络、安上WiFi,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电视、冰箱、空调、汽车、自行车,甚至你家的电饭煲,都会成为互联网的一个终端。

  如果在你身上装上WiFi,你也会成为互联网一个“活生生”的终端。你在享受“无线”欢乐时,将别无选择、无处可逃。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泛”。

  二、泛互联网,必然泛政务服务

  如果说“互联网+”是供给侧,那么政府为企业与群众提供的政务服务——行政审批与公共服务,就是需求侧。

  在泛互联网时代,从供给侧来讲,“互联网+”已经催生了许多经济社会的新形态,这些新形态,展现在你的智能手机里就是一个个APP:淘宝、支付宝、携程、口碑、滴滴等等。

  而从需求角度来看,推进“互联网+”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必然要求。

  同时,社会之“水”在涨、互联网之“船”升高,政务服务必须得跟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节拍。所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这是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

  泛互联网与互联网+,一个是面、一个是点,只有点深面广、点面结合,为企业与群众提供的服务才能深入、深化,才会有深度、有高度。也只有这样,才会受企业与群众欢迎,让企业与群众想到办事就想到它。

  因此,要大力推进“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的融合创新,促进政务服务在线化、智能化,借助泛互联网手段——数字电视、智能手机、自动服务终端、互联网汽车、智能机器人等,将政务服务触觉延伸至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直至末梢神经,实现“窗口办”、“就近办”、“网上办”和点点手机就能“掌上办”。

  泛互联网,必然带来政务服务无处不在。

  三、政务服务,如何改变你的生活方式

  无处不在的政务服务,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推动生活方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如果你是一个技术人员,想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只要符合报考条件,通过PC端或移动端报名,即可直接参加考试。

  考试成绩合格人员名单一经公布,你即可上网查询并打印电子证书,该电子证书具备二维码、电子印章等多重数字化防伪技术,与纸质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并在政务服务网上提供电子证书的信息查询服务,并对电子证书验核防伪,杜绝假证。

  你的电子证书存放在“云端”,再也不必担失遗失或被盗用,而且还可实现证书信息数据部门间共享,以后你每使用一次电子证书就等于少跑一次路。

  如果有些政务服务,还不能让你在网上“随心所欲”,你可以去行政服务中心,以及离你家最近的服务站、便民点和“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办事自动服务终端,窗口办理、就近办理、自助办事,比如机动车登记、社保参保、社会救助、公积金申领、交通违章缴费等等。

  当然,你还可以同城通办、异地可办,比如汽车年检、身份证补换、户口迁移、出入境办理等等。

  尤其是自动服务终端,对群众办事来说,尤其方便。比如针对查询不便、登记繁琐、打印难等事宜,可为群众提供24小时查询、证明打印或者申请办理事项等服务。办事群众只需“身份证扫码”、“人脸识别”,系统自动生成你的个人信息,通过高拍仪对材料进行扫描上传,申报流程简单快捷。

  如果你正在想看电视,突然想起去政府部门办件事或想查查上次办的那件事进度怎么样?这个时候,你只要打开电视机摁摁遥控,就可以通过“政务服务”频道,搜索获取办理事项的具体流程、申报材料、办理单位地址等相关信息;或者通过输入办件编号,查询事项的办理进度,一清二楚。

  泛互联网,正在创造一种崇尚用户至上、追求体验极致的新环境,并与政务服务的融合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可以改变你生活方式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对你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直至满足你对政务服务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实现互联网带给人类的美好梦想。

  泛互联网时代的政务服务,将会离你越来越近,也将会越来越智慧、越友好。最终,你会离不开它。

  (作者:金加和)

责任编辑:li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