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丰台区市民张文通过“北京市企业服务e窗通平台”,提交了证照联办申请,申请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联办。申请材料一提交,相关数据同步推送到主体登记审批系统和食品行政许可系统,丰台区市场监管局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企业登记注册审批,食品经营许可同步审批办理完成。

  “证照”,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所谓“照”,即营业执照;而“证”,即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

  办理营业执照,开办企业的手续、时间、成本等,也是世界银行评测营商环境便利程度的一级评价指标之一。2017年,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北京开办一家企业,需要7个环节,历时24天。

  2021年12月15日,北京市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改革5.0版方案。从“1.0”到“4.0”,北京已累计推动改革672项。5年来,北京营商环境改革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在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北京市综合排名连续三年成绩优异。

  在加快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方面,北京市进一步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化、规范化、智能化水平,降低市场主体准入准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着力保市场主体实现保就业保民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北京市新设市场主体9.04万户,同比增长14.85%。

  减成本

  “一元办公司”时代开启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拉开了商事制度改革序幕。

  “2009年公司成立的时候,我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注册公司的钱都是我跟小伙伴一起找家里凑的,别看只有3万元,可也都是‘真金白银’存到公司户头上的啊。”谈起早年办公司的经历,85后创业者都晓杰仍不禁感慨,“当时在营业执照拿到手之前,存在公司名下的注册资本我可是一分都不敢动,但租房子、搞装修、办手续哪样不用钱呢?我还得再从其他地方找补。那会儿就觉得,这办公司的钱为啥就不能给公司用呢?”

  都晓杰提到的“难处”,正是当年大众创业者面临的普遍困惑。但比起其他创业者,作为在校大学生的他已经得到了不少“照顾”:“当年海淀工商的老师进学校开设创业课堂,帮我们解读登记政策,指导办理公司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学校也帮助我们解决了注册地址等诸多问题,但就是这个注册资本是硬指标,只能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都晓杰回忆,“当年我是很有志向的,但苦于囊中羞涩,只能选择注册公司最低要求的3万元人民币办了营业执照。”

  北京树思源数字媒体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都晓杰在2009年创办的第一家公司,成立十余年来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活动承办、展览展示、策划宣传、各类设计制作等服务百余次,通过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化运营的创新管理实践,打造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间运营模式典范,如今已经成为了海淀高校学生创业的标杆项目。

  随着公司发展和业务量增加,公司也需要不断扩大规模。但那时风投概念还未兴起,迫于公司资金紧张,2011年首次增资的时候,都晓杰还是只勉强凑够了10万元,“跟公司成立时一样,也要‘真金白银’实缴,在营业执照办完前不能用。”

  困扰企业的注册资本实缴难题,在2014年迎刃而解。这一年的3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开启了“一元办公司”的时代,正式拉开了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

  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CBD登记注册分中心负责人薛涵回忆,2014年原国家工商总局出台《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将注册资本从实缴改成了认缴。

  她解释,企业的注册资本实缴应打入企业入资专户中,另外还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验资。“比如说,一家企业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那么这1000万元应在一定时限内入资到位,验资确认后,公司才可以注册成立。”薛涵说,出具验资报告也需要花钱,验资报告出来后,办事人才能找工商部门(后机构改革为市场监管部门)预约办照,从预约到办理业务,周期需要20多天。

  注册资本实缴改为认缴,由企业股东之间约定出资各方认缴出资具体数额和出资时间,待公司成立以后,按照公司章程规定,由股东按照约定出资到位。“比如,两个人注册一家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但这并不代表每人就得先拿出500万。实际上,这家企业的启动资金有100万就够了。随着企业的发展,到需要时再注入资金,这样企业的负担就非常轻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注册资本是对社会的承诺,是实力的象征。”薛涵说。

  2008年,薛涵从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科调到登记科。最开始是在前台学习收材料。她还记得,当时企业登记,看报告是一项巨大的工作量。每一笔增资都要看验资报告,涉及专利技术、房产等非货币增资还要看评估报告、财产转移报告,俗称“三大本儿”。2014年注册资本改为认缴制后,“三大本儿”不用看了,不仅减轻了登记人员的工作量,也减轻了企业准备材料的负担。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大大激发了社会投资激情和创业活力,“那时企业登记注册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当时朝阳区只有霄云路一个登记大厅,大厅里就跟‘菜市场’似的,一天能约出去1000多个号。”薛涵说。

  据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统计,认缴制改革当年,北京市新设企业同比增长66.59%,其中直接改革受益者公司制企业同比增长74.7%。

  在新的政策利好和行业发展优势下,“树思源公司”的发展又得到了有利助推,2016年,都晓杰在审慎评估了公司发展前景和自身出资能力的前提下,以认缴制的方式将公司注册资本由10万元一次性增加至500万元,并顺利取得了营业执照。

  “改革后虽然注册资本从实缴改为认缴了,但是经过海淀工商老师的解读,我非常清楚,公司偿债能力和我的认缴数额是息息相关的,认缴不等于不缴,我们投资人要以认缴的注册资本数额承担责任,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但是不需要在公司登记的时候就‘真金白银’地存进去,而是将资金用在企业的经营运作上。这个改革对于实实在在的创业者来说真是太友好了。”提到改革,都晓杰仍难掩兴奋,他把营业执照拿出来展示:上面注册资本一栏清楚地印着“500万元”。平淡无奇的数字,却映出了都晓杰藏在厚厚眼镜片下的灼灼目光。

  缩流程

  开办企业注册登记再提速

  多年来,北京市持续优化开办企业流程,特别是商事制度改革启动后,上述实缴改为认缴、年检改为年报以及“多证合一”“先照后证”等措施,激发了企业活力。

  薛涵印象很深刻,注册登记时间大幅度缩短,是在2018年。

  2017年5月,北京全市范围实现内资有限公司设立全行业、全流程无纸电子化登记,工商部门可以网上核查相关身份信息的准确性,自动校验企业高管身份信息的合法性。从名称自主申报到提交登记申请,再到审核通过发放电子营业执照,申请人只要动动手指,在网上做一些简单的填空和选择题,就可以快速拿到营业执照。

  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提升了北京的营商环境指标。

  2017年10月31日,世界银行发布了《2018营商环境报告》。报告显示,在北京开办一家企业,需要7个环节,历时24天。

  2018年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后,开办企业的时间从24天缩短到5天。北京市工商部门通过整合税务、公安等多部门设立了企业开办大厅,将营业执照、刻章、发票、社保、公积金等事项整合并联审批,让企业从“分头跑、挨个办”到“只进一门,只对一窗”,实现开办企业涉及事项“一窗受理、后台流转;一次申报,全程办结”。

  根据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2018年出台的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9+N”系列政策中,提高企业开办效率的改革举措获得的好评率最高,达88%。

  自此,企业开办时间不断刷新纪录。

  2019年5月,北京碧海鲜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孔先生在王府井(600859)开了家餐厅。他没料到,这家餐厅让他创造了一个纪录——北京首例俩小时“秒办”新公司。

  办理营业执照当天,孔先生登录企业开办“e窗通”服务平台提交了餐厅的开业申请,并选择同步申领税务发票、办理社保开户和公积金开户。所有的申报事项,在一小时内就完成了审批和备案。当天下午,按照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的电话提示,他来到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领到了装有营业执照、公章、发票的服务包,并通过北京农商银行入驻窗口,完成了现场开立银行基本账户。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孔先生之所以能在俩小时“秒办”新公司,是因为2019年年初,北京提出了一个“小目标”:开办企业再提速,从2018年的“5天全办好”,提速至“一天全办好”。

  “一天全办好”依托“北京市企业服务e窗通”平台,将企业申请营业执照、刻制公章、领用发票及“五险一金”用工信息采集等企业开办过程中可能办理的事项,全部纳入,申请人在平台上完成申请,所有数据一表填报,不用再单独跑部门。政府相关部门会从后台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并尽量将时间压缩到半天内。北京企业开办从此彻底摆脱了“分头跑、挨个办”的模式,进入“一个平台,一个环节,一个执照,一表填报,一次领取,一窗受理,一次不用跑,一天全办好”的“1时代”。

  2019年10月24日,世界银行《2020营商环境报告》发布,中国“开办企业”指标升至全球第27位,北京市“开办企业”指标得95.1分,比上一年提高1.4分。

  2020年4月28日,《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同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推出实施办法,从营造公平透明的准入环境、进一步释放住所资源、进一步压缩企业办事时间、优化企业注销程序四方面,提出16项举措。一个多月后,《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实施意见》出台,从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质量技术基础服务等五方面,提出28项举措,这其中就包括“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

  实施“告知承诺制”,登记机关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和信用承诺办理登记,即时提交即时通过。简化登记条件和审查方式,审批效率提高约60%,企业设立最快可在10分钟之内完成审核。

  降门槛

  为大众创业提供更宽广的路径

  “2017年,公司战略调整做过一次全公司的工商变更。”金吉列出国留学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应文还记得,当时需要持各地40多家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去现场办理手续,同时还有大量纸质文件需要签字,大概需要2-3个月才能完成。2021年底,公司又做了一次全国性的工商业务变更,涉及20多家企业,仅用了20多天时间。“基本都是在线上完成的,借助App、小程序、人脸识别技术,不用纸质签字,都是在线上提交材料。”郑应文说。

  成立23年的金吉列留学是首批获得国家资质认证的留学服务公司,也是第一批缴纳留学中介资质保障金的机构。

  郑应文介绍,从第一家分公司设立的整理报批手续,到层级审批,前期需要准备繁琐的证明资料,历时周期比较长,各地域之间在办理事项信息的公示和流程也不统一。经过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简化审批的制度改革,从办理周期、资金费用、准备手续材料等流程上都大大缩减了人工和时间成本。

  比如,相关部门之间“打通了”认可。提供给市场监管部门的齐备材料,再去税务的时候同样认可,而过去不同单位之间材料不能“互认”,需要单独出具证明。“往窗口跑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网上的信息很清楚,拨打电话等信息指导都非常明确。”从公司角度来说,也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过去可能需要两个人跑业务,现在一个人、在一个办事大厅就能办完所有手续。

  更让他感慨的是,各地审批系统有了联通,对企业来说,“提效,降低时间、人力成本是最直观的改变。”他解释道,现在外地分公司和北京总公司有很多可以通用的材料,比如对法定代表人的材料进行识别后,在其他地方同样适用,不再需要多次授权、多次签字。而公司刚刚成立时,在各地设立了30多家分公司,相关手续完全要靠办事人员一家家跑。“因为各地的政策不同,我们也不够了解,工商、税务、银行等,至少要跑三趟,才能完成手续材料之间的互认。”

  2017年出国留学中介机构资质审批取消以后,出国移民中介资质审批正式取消了行业资质,让金吉列公司原有全国各分公司缴纳的留学中介资质保证金,和移民中介资质保证金陆续“解冻”。“这些保证金对我们而言,是很大一笔现金流。”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从事出国留学服务、因私出入境中介服务等行业放宽了准入的门槛,对那些具备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来说,是个好时机。”郑应文说,过去开公司需要一定的准入门槛,甚至部分行业出现了“龙头企业”一家独大的情况。但行业资质的取消,可以让更多有能力的人参与到创业中,开设自己的“梦想公司”。“我觉得这让大众创业有了更宽广的路径,许多新鲜血液进入市场,大大激发了市场的活力,这也是对一些小微企业的扶持之举。”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先照后证”到“多证合一”再到“证照分离”,“快入准营”的新局面已逐渐形成。

  为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实现市场主体快速准入,中央聚焦证照关系,将“先照后证”改革作为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全面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针对涉企非许可事项过多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以“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为切入点,接连推出“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与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改革和“多证合一”改革,逐步将信息采集、记载公示、管理备查类的一般经营项目涉企证照事项,以及企业登记信息能够满足政府部门管理需要的涉企证照事项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二十四证合一”,并允许地方在中央的统筹规划下自主决定整合范围。

  北京市全面梳理整合范围,形成《“多证合一”改革涉企证照事项目录》,对目录实行动态更新管理。截至目前,已实现“二十八证合一”,部门间共享各类登记备案信息240余项,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显著降低。

  促改革

  从“1.0”到“5.0”

  去年12月15日,北京优化营商环境改革5.0版方案正式发布。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戴颖总结称,“创新+活力=5.0版改革”,包括市场主体、维护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行政审批、外资外贸等12个方面共362项任务,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戴颖介绍,从“1.0”到“4.0”,北京已累计推动改革672项。

  2017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强调,北京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5年来,北京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落实,实现三个转变——从“政府端菜”向“企业点菜”转变,从政府部门“各自为战”向“协同作战”转变,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转变。

  坚持“顶层设计+压茬推进”的改革模式,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率先行动改革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和“1.0”至“5.0”营商环境系列改革政策,力争在制度创新上实现更大突破。特别是2021年9月,北京市率先出台首个省级“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规划,提出未来5年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体系,推动营商环境整体跃升。

  通过市领导“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现场调研、企业代表座谈等多种方式,梳理形成督查整改清单,做到条条有落实、件件有反馈。去年3月,北京市开展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专项行动,市级91个单位、16个区开展自查整改,556名局处长开展“走流程”,解决了一批痛点难点问题。

  在重点领域改革中,市场环境更加公开透明。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按照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审批改告知承诺、简化审批等方式,大力推进涉及北京市351个事项的“证照分离”改革,89个改革事项在国家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优的改革措施,其中,49个事项进一步压减了审批时限,12个事项通过采取告知承诺方式进一步优化改革,25个事项精简了审批材料,9个事项延长或取消了有效期限,35个事项进一步实现了“全程网办”。

  集中力量推进企业开办、变更、注销全流程改革,为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行政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成本高等问题,大刀阔斧再造审批流程,5年来,在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不动产登记等领域,共压减审批环节42个、压缩审批时间656天。

  比如,在投资建设领域,北京探索建立了基于风险的分级分类审批模式,按照无风险项目“非禁免批”,低风险项目“简化审批”,一般风险项目“告知承诺”,高风险项目“严格审批”的4类方式推进相应改革。超2500个社会投资低风险项目通过“一站通”网上平台办理,企业仅需“一表受理”、质量检查、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等4个环节即可办结,全流程办理时间由2017年的208天压缩至14天。

  构建起“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的高效审批模式,14个审批部门的244项审批服务事项压减一半以上。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逐步降低。5年来,通过实施重点领域一系列突破性改革,仅由于营商环境改革措施的出台,直接减少企业经营成本约60亿元。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超能城市APP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