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省委部署实施“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马上就办”政务服务品牌,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全力落实减税降费、降本减负等惠企政策,涌现了一大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让市场主体在福建投资兴业更快捷、更方便、更易成功,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部署,进一步提高“放管服”改革成效,省发改委(职转办)围绕全省2022年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和各地特色工作,现推出一批改革成效显著、企业群众获得感强、创新体制机制的典型案例供交流借鉴。

  在提高效率方面,厦门市打造商事主体“一网通”平台,推进“智慧+商事登记”改革创新,企业开办网办率全省第一,企业办事便利度、体验感明显提升,市场主体活跃度、成长性显著增强。漳州市通过“打破数据壁垒,建立联盟协议,统一搭建平台”改革措施,有效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异地办事难题,“让数据、快递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南平市开展全生命周期“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在减流程、降成本、畅渠道、优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受益群众和市场主体达10万人(户)次。

  在提升效能方面,福州市打造“大综窗、全城办”通办网络,率先实施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全城通办”,真正实现办事企业群众“少跑腿”“就近办”。 泉州台商投资区率先建成融“惠企、便民、治理、监督”于一体的“亲清家园”掌上智慧监督服务平台,实现惠企政策兑现和工业项目审批100%在线办理,用户网评满意率100%。 龙岩市推行“应用场景+数据支撑”政务服务新样板,助力企业群众“一网好办”,为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政务服务保障。

  在提增效益方面,省医保局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医保“双通道”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实现了为更多参保患者提供“双通道”购药渠道,解决了参保患者就医购药痛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升了谈判药品供应保障水平。宁德市以“数智赋能”,既实现公共资源交易提速增效,又为企业和财政减轻负担,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的转型升级。三明市尤溪县首推“区域水资源论证”改革,为全省实现取水许可办证“收即办、零成本”提供示范。

  19个典型经验做法

  具体名单

  1.福建率先开展“双通道”电子处方流转购药服务

  2.福州市综窗通办再升级办事不再“满城跑”

  3.福州福清市创新推出VR办事导览打造新型智慧 政务模式

  4.厦门市“全程网办”打造商事登记智慧矩阵

  5.厦门市思明区设置“政务+惠企”政银合作服务示范点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6.漳州市打通数据壁垒让“异地可办”落地见效

  7.漳州高新区开启“菜单式”集成服务新模式当好亲商助企“店小二”

  8.漳州市平和县聚焦“三提三效”实现审管无缝衔接

  9.泉州台商投资区搭建智慧“亲清家园”打造数字营商环境

  10.泉州市鲤城区发挥信用监管效能助力“放管服” 改革

  11.三明市尤溪县首推“区域水资源论证”改革实现取水许可“收即办零成本”

  12.莆田市积极打造1234“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模式

  13.莆田市城厢区创新“数字+”服务窗口促进户政服务提挡升级

  14.南平市创新推进“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

  15.南平建瓯市开展专班服务推动政务服务提质提效

  16.龙岩市“应用场景+数据支撑”助力老区群众“一网好办”

  17.宁德市以“数智赋能”推动公共资源交易转型升级

  18.宁德福安市创新“固定资产+专利”质押融资模式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

  19.系统集成全面提升闯一条改革创新的“平潭路子”


  案例1:福建率先开展“双通道”电子处方流转购药服务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医保谈判药品顺利落地,更好满足广大参保患者合理的用药需求,福建省积极探索“双通道”管理机制,旨在提高谈判药品的可及性。2021年11月1日,福建省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医保“双通道”电子处方流转平台,连通医保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保证了电子处方顺畅流转。通过“双通道”电子处方流转购药服务在全省11个统筹区的全面覆盖,实现了为更多参保患者提供“双通道”购药渠道,解决了参保患者就医购药痛点、难点问题,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谈判药品供应保障水平,朝着供应保障机制多元化方向迈进了一步,这对于破解谈判药品的进院难、推动医疗机构药品管理制度的改革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周密部署,稳妥推进“双通道”机制落地

  建立“双通道”管理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坚持以“合规”为前提。福建省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意见为准绳,严格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大胆创新,确立省级医保“双通道”电子处方流转平台的建设原则,即“外购药品,安全可控”、“创新手段,智慧监管”与“先建后畅,分步实施”,实现了医疗机构处方、医保结算与药店消费三方信息共享。二是坚持以“规范”为导向。“双通道”电子处方流转药品由“双通道”医疗机构责任医师开具处方,通过“双通道”电子处方平台流转到“双通道”零售药店,参保患者在零售药店购药,医保经办机构与零售药店直接结算由基本医保支付的费用,患者仅支付个人自付部分。三是坚持以“安全”为托底。以“双通道”电子处方流转为核心,落实“定机构、定医师、可追溯”等要求。强化电子处方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实现医保患者用药服务全程监管。引入智能监控,严厉打击“双通道”领域套骗取医保资金的行为。

  二、精心设计,扎实开展“双通道”服务平台建设

  全省统筹区医保部门和医药机构及时升级改造信息系统,根据国家标准统一部署医保“双通道”电子处方流转平台,明确电子处方流转模式,实现电子流转处方在医保经办机构与“双通道”医疗机构、零售药店顺畅流转。即医生开方与医患沟通:参保患者可自主选择院外购药;在线查询与知情选择:多渠道为参保患者提供服务窗口;网上下单与药店响应:患者在手机端点选“外购药品”,向定点零售药店下达订单;到店取药与扫码确认:患者通过个人医保电子凭证识别参保人身份,药店授权读取电子处方,进行在岗执业药师人脸识别与审方行为,提供处方药品服务;追溯扫码与患者取药:药店药师根据电子处方标记的药品,对每一盒药品进行追溯码扫码、交付。同时,医保患者完成电子处方流转购药行为,实时信息数据同步进行回传,打造“双通道”电子处方流转闭环管理。

  三、完善政策,合理确定“双通道”待遇保障水平

  根据基金承受能力、住院补偿水平等情况,确定适宜的保障水平。福建省在经过第一批与第二批药品目录的扩大,纳入“双通道”的国谈药品品种已达97种,定点医疗机构与定点零售药店“双通道”药品实行统一服务、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的政策。在“双通道”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规范销售使用的“双通道”药品都予以单列,暂不纳入就诊医疗机构医保总额控制范围,不纳入省各级开展的公立医院年度绩效(年薪)考核中的费用控制相关指标范围,进一步提高国谈药品的可及性。参保患者可登录“福建医疗保障”微信小程序或闽政通APP进入“双通道服务”,通过医保电子凭证实现身份核验与授权,查询处方并自主选择“双通道”定点零售药店,前往药店凭医保电子凭证购买“双通道”药品,享受与就诊医疗机构同等的医保报销待遇,也为广大参保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处方外购服务。

  四、强化监管,确保医保基金安全

  加强“双通道”用药费用和基金支出常规分析和监测,及时调整完善监管政策措施,确保基金安全。建立医院外购药品处方监控制度和投诉举报受理制度,每月开展外购药品处方点评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发现不合理用药及行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建立医院药房、驻店执业药师“双重审核”制度,确保用药安全,若经医保稽核发现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医保经办机构有权对定点医药机构采取拒付措施。建立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签名(电子签章)和处方共享平台加密存储等技术,确保电子处方流转开方身份可信、内容不可篡改。建立医保患者手机端服务评价机制,促进“双通道”电子处方流转的规范运行,确保服务与监督同步开展。同时,基于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建立准入退出机制,双通道电子处方流转过程中必须依法合规,平台接入机构若存在多种不合规情形的,将实行“一票否决”。

  福建省“双通道”电子处方流转平台运行以来,对接64家医疗机构和80家定点零售药店,开具流转处方6778张,服务参保患者约3000人,完成取药5597笔订单,药品销售额1789.8万元,医保结算额1125.3万元,大大减轻了参保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每个月“双通道”电子处方流转的用户数、开单量和结算额均超过100%的增长率。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大力推进“双通道”一站式结算,稳妥推进将“双通道”谈判药品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案例2:福州市综窗通办再升级办事不再“满城跑”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加快推行市域通办,逐步推行跨区域办理的改革要求,福州市在推行首批“全城通办”服务事项的基础上,在市、县(市)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大面积推行“全城通办”服务模式,打造“大综窗、全城办”通办网络,率先实施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全城通办”,真正实现办事企业群众“少跑腿”“就近办”。全市65%的事项均可在市、县两级政务大厅通办窗口“全城通办”,申请人可以不受辖区限制,任意选择到就近的行政(市民)服务大厅窗口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业务。

  一、主要做法

  (一)扩大“全城通办”覆盖范围。通办模式上主打“异地受理、属地办理”模式,推动“异地受理、异地办理”模式,按照“全市通办为原则、属地办理为例外”的工作要求,建立“全城通办”政务服务事项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除法律法规规定需申请人前往属地现场办理事项、涉密涉敏事项、无法再委托下级办理的事项、上报转报事项、属地办理更便捷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和地区独有事项6类事项暂不实施“全城通办”并纳入负面清单,其余事项均可在全市范围市、县两级政务大厅通办窗口“全城通办”。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政务服务事项通过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无差别办理等方式推行“全城通办”。

  (二)创新“跨域联办”协同模式。将企业“准迁”、“迁出“、“迁入”及“住所变更”四项纳入联合办理范畴,联合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推出“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联办服务。凡是在福州市范围内跨区域迁移的,可直接向迁入地登记机关一并提交迁移和住所变更申请,迁入地、迁出地登记机关通过“福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平台”线上交互、共享申请材料、同步作出准迁决定,解决以往企业在市内迁移需要多次往返迁入地和迁出地提交申请的痛点。

  (三)打造“全城预约”调度体系。围绕群众、企业高需、高频办理事项,整合市本级和13个县(市)区共计23个政务服务大厅、分中心的预约服务资源,依托“福州窗”微信公众号和闽政通APP对外提供预约办事服务。配套建设预约平台的调度功能,申请人在选择预约办理的业务时,对于支持“全城通办、多点办理”的服务事项,系统可根据申请人跑腿距离、大厅拥挤程度推荐所选业务可通办且距离最近、等候时间最短的办事大厅,实现预约办事人群就近分流。

  (四)强化“全城通办”平台支撑。全面优化福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平台跨区域通办功能,重点升级跨域通办事项管理、负面清单管理、通办区域节点管理、通办流程管理、预约调度管理等功能,市级审批部门可通过系统统一规范事项标准、申请材料、服务流程,配置通办范围,各县(市)区、高新区管理本级政务大厅或服务网点基础信息,实现“全城通办”事项市、县两级“一张清单”标准化同源管理,各级办事大厅窗口“无差别受理”。

  二、服务成效

  (一)打造通办网络,提升通办普惠度。从“一窗受理”到全面推广“大综窗、全城办”通办网络,扩大了全市“综合受理”服务半径,提升的通办服务的覆盖范围,将“一窗受理”便利度提升到新高度。“全城通办”不再局限于少数服务事项,全市共有1450个事项支持“全城通办”,涵盖大量高频办事服务,使得通办服务能够惠及多数企业和群众,极大便利了大量居住地、工作地、户籍地不一致的福州市域内流动人口,让服务模式从“进对大厅、属地办理”到“任选大厅、就近办理”转变。

  (二)重构综合窗口,扩大服务承载量。通过服务整合、流程再造,对“一窗受理”综合受理窗口进行重构与赋能,每个窗口可实际受理的服务事项数量将按通办区域数量倍增,使得广大申请人任选一个综合窗口就可以办全城事,打破了传统综合窗口仅限于办理属地综合专题业务的限制,大幅提高了线下窗口服务内容的承载上限,让“小窗口”也能承载“大容量”。每新增一个,例如福州市“全城通办”综窗覆盖后,窗口实际可承接的事项数量在属地办理框架下增长近13倍,但窗口整体数量维持不变,既有效节约行政成本,又减少了群众的非必要跑腿次数和距离,提高了办事体验,全市事项平均跑动次数减少至0.02次。

  (三)强化区域联动,发挥协同高效率。通过推动“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首次将“异地代收代办”模式和“一件事”套餐联办服务模式有机融合,紧密结合传统服务模式下迁移转移类业务“事项多、跑腿多、手续多”痛点,从实际场景出发,通过线上平台建立起跨区域、跨层级的部门协同交互渠道,最大程度发挥出“一窗受理、协同联办”服务模式的最高效率,例如“企业迁移登记”实行跨区域联办后,申请材料减少了57%,跑腿次数下降66.6%,原先需要分3次申报的业务变为一次申报即审即办,办理结果立等可取。

  案例3:福州福清市创新推出VR办事导览打造新型智慧政务模式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福清市进一步提升智慧化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出VR办事导览等创新应用模式,集场景漫游、办事指引、辅助申报三大功能于一体,持续完善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办理方式,集约化办事、智慧化服务实现新的突破。

  一、主要做法

  为进一步方便企业、市民办事,福清市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实景拍摄、3D建模,建立政务大厅“VR办事导览”,实现全景漫游的触控方式拖拽旋转交互和重力、罗盘感应方式视角变换交互,为申请人带来沉浸式办事体验。

  (一)场景漫游。全景系统可实现拖拽旋转、放大缩小画面,能在全景展开画面和全景球形空间之间自由切换,支持自主漫游、自动导览播放,画面播放流畅且动态感强,如同置身实体办事大厅。通过场景切换功能,群众可根据想要办理的事项类别,快捷定位到相应的办事大厅,每个分厅都有对应的定制语音,帮助办事群众深入了解大厅场景功能。

  (二)办事指引。申请人可通过“福清市行政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进入“VR办事导览”模块,选择事项办理窗口,点击窗口上方的“办事入口”,即可打开对应办事窗口的网上申报、微信取号以及咨询电话等热点链接,操作简易、轻松便捷。同步定制导览户型图,群众可通过导览户型图清楚地知道自己当前所在场景及与周边场景的位置关系;通过漫游交互、云端分享,实现办事窗口智能引导、办事链接分类定位、便民举措便捷展示等相关功能。

  (三)辅助申报。“VR办事导览”嵌入福清市创新推出的不见面审批、智能填单、惠企政策推送平台等便民服务功能,打破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壁垒,群众可享受线下实体机交互操作的沉浸式政务服务体验。同时,各办事大厅场景融合了监督投诉信箱、宣传手册在线查看、政务一点通等各项便民举措,打造最新、最全的政务办事服务全攻略。

  二、服务成效

  (一)营造全新服务体验。通过实景拍摄、3D建模,以VR视角全景展示政务大厅窗口设置、政务服务事项等信息,实现政务大厅办事窗口智能引导、办事链接分类定位,为群众提供舒适便利的沉浸式办事体验。自上线以来,“VR办事导览”累计点击量已达75000余次。

  (二)精准对应办事要素。融合福清市创新推出的不见面审批、智能填单、惠企政策推送、政务咨询一点通平台等各项便民举措,提供一站式、高效能、个性化的线上服务。截至目前,共有2138个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报,其中1919个事项支持全流程网办,提升网上办事深度。

  (三)集成多项便民举措。VR办事导览的15个服务场景不仅涵盖了工程建设、经营管理、企业设立、社会事务等实体大厅,还包含“融e行”免费代办、“一件事”套餐、“全城通办”等服务类型,群众可直接点击“办事入口”快捷咨询、办理相关业务,提供7*24小时的在线咨询与沟通服务渠道,实现企业和市民相关咨询、反馈得到有效和及时的响应。

  案例4:厦门市“全程网办”打造商事登记智慧矩阵

  厦门市持续推进“智慧+商事登记”改革创新,构建厦门市商事主体“一网通”平台(以下简称“一网通”平台),打造从开办到注销全生命周期的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服务模式,率先实现62个事项211种情形“一网通办、掌上可办、自助E办”,企业开办网办率全省第一,网办即办事项占比97%,企业办事便利度、体验感明显提升,市场主体活跃度、成长性显著增强。2021年,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企业开办”指标连续两年居全国前十,有关改革经验做法多次被市场监管总局、省市场监管局、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厦门市审批管理局等交流推广。系统上线至今,共通过新模式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登记服务21.4万户次,2022年1月—4月全市企业开办网办率达86.4%,居全省首位。

  一、强化智能辅助,实现网办流程“便利化”

  聚焦“减材料、减录入”,通过登记事项标准化管理,实现申请信息及材料“自动关联、智能管理、自动校验、在线生成”,打造“实用、易用、好用”网办流程。

  (一)登记要素自动关联。申请人通过“一网通”平台中的名称自主申报“自助查重、关联提醒”功能对拟定名称进行自主查询、比对,对禁限用字词、近似名称自动告知提示,实现名称在设立登记时一并填报,无须单独登记,名称获取的时限缩短为零;经营范围申报升级为“智能搜索”“套餐选择”“自主申报”,申请人只需勾选生成,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经营范围无缝衔接、快速申报;深度应用厦门市公安、民政部门的“标准地址库”,实现申请人填写的相关地址信息系统自动关联、提示。

  (二)身份信息智能管理。“一网通”平台针对商事登记需反复使用自然人身份信息的特点,加载了身份证件识别SDK技术,可为持身份证的境内自然人、持通行证的港澳自然人、持护照的华侨自然人以及持电子营业执照的境内市场主体提供在线人脸识别、活体检测、在线签署申请材料等服务。申请人使用“提取身份证信息”功能,通过身份证照片自动提取生成数据,不用手动录入。对已生成的人员信息智能管理,具有多个身份的人员信息可直接提取,无需再次填报。

  (三)填报信息自动校验。依托存量主体名称库、市场监管总局禁限用库、各类限制登记人员信息库等数据库,建立对名称、地址、人员信息等登记要素的自动关联及查询比对机制,平台自动校验填报数据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发现错误或缺漏即时提示修改,确保数据填报“一次完整”,登记“一次办成”。

  (四)申请材料在线生成。“一网通”平台全程网办系统预置商事登记所需提交的申请表格、章程、决议等文书,申请人录入相关信息后,系统自动生成全套申请材料,根据需要推送相关涉企人员“i厦门”账号,经身份核验后直接在线预览所填数据及形成的文书,电子签名确认信息后系统生成数据同步提交至审批端办理,申请人无需纸质材料或添加电子材料,实现申请材料“零上传”。

  二、丰富办理渠道,打造登记流程“零跑动”

  聚焦“信息化、智慧化”,在全省率先打造“全天候、全方位”商事登记服务模式,提供“零跑动、随时办”服务体验。

  (一)实现“一网通办”。市场主体登录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进入“一网通”平台全程网办系统,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商事登记全环节、全流程网办。系统同时整合了公安、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多个部门业务职能,企业可在平台内完成设立、发票申领、印章刻制、银行开户预约、住房公积金企业缴存登记、就业登记、员工参保登记等服务功能,部门间数据互联互通、身份验证互认互享,实现开办企业全环节线上“一网通办”、“一趟不用跑”。

  (二)开发“掌上可办”。2021年始,顺应企业和群众办事方式的新变化,升级开发了“掌上办”系统。申请人通过微信关注“厦门市场监管”公众号,按提示操作即可掌上办理商事登记,让群众办事“不用跑”想办就办成为常态。

  (三)拓展“自助E办”。依托厦门“e政务”便民服务站,在自助便民服务上持续发力、持续创新,实现企业、群众就近办理。目前,商事主体打印备案通知书、查询联络人、更改联络人电话、查询更改进度等共计4项商事登记业务情形可在全市各“e政务”便民服务站通过“刷脸+刷身份证”办理。

  三、监管服务并重,推动效率安全“双提升”

  聚焦“强监管、优服务”,通过“申报内容智慧审核、登记数据自动比对、风险隐患自动预警”,实现“降风险、提效率”双赢目标。

  (一)有效提升审批服务效率。新的网办流程实现了数据标准化采集,文书自动生成,申请人申报信息由填报改为点选,数据填报量缩减为传统模式的五分之一。改变传统申报方式下需要对所有申报表格的全信息进行逐项审查的模式,升级为审核人员仅需重点审查非点选的个性化申报信息,即可完成审核业务,大大减少审核工作量,提升审批效率,较大程度缓解了窗口业务量大带来的人员紧张问题。

  (二)确保登记数据安全准确。系统通过调用市场监管总局各类信息数据资源,实现信息识别“全覆盖”,加载“i厦门”APP身份认证功能,“人脸识别”环节覆盖设立、变更、备案、注销等商事登记全过程,在确保真实意思表示的前提下极大遏制虚假登记等安全风险。

  (三)强化精准服务后续监管。“一网通”平台全程网办系统对接厦门市行政审批(商事登记)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双告知”,根据申请人选择的经营项目,将登记信息分别精准推送申请人及后续监管部门,为实现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放、管、服”的有机统一和有效结合。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在核查或者日常监管中发现承诺不实或虚假承诺的、不符合相关审批条件的,依法依规不予办理、责令限期整改、撤销行政决定,符合法定行政处罚情形的给予行政处罚。多措并举,有效遏制虚假登记,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案例5:厦门市思明区设置“政务+惠企”政银合作服务示范点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厦门市思明区聚焦企业办事痛点难点,依托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城建支行网点,率先设立“政务+惠企”服务示范点,发挥银行窗口帮代办服务资源,打造政银合作新模式,首批推出商事主体注册登记、不动产登记、市民卡办理、个人征信查询、e政务自助服务、惠企政策咨询服务等六大政务服务板块,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群众就近办理的办事需求,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

  一、平衡布局,打造政务服务便捷网点

  思明西部鹭江道商务区金融机构、商贸企业聚集,但与思明东部行政服务中心相隔较远,企业群众办事往来不便。“政务+惠企”服务示范点选择位于鹭江道CBD商业核心地段的工商银行厦门城建支行,交通便利,能有效弥补政务服务短板,让企业群众可以就近办理政务事项,进一步优化沿鹭江道总部经济区功能布局,助力打造功能复合型厦门国际商务区。

  二、专区专员,形成帮办代办骨干支点

  政银合作服务示范点配备六名专属业务服务人员,包含大堂经理、对公客户经理、零售客户经理等,满足企业全方位业务需求。为提升专区业务人员素质,由区行政服务中心市场监管、税务财政、科技人才等窗口的业务骨干对银行代办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综合能力。

  三、“1+N”办事,优化审批流程关键节点

  创新“1+N办事模式”:“1”即一个窗口综合受理服务点,在受理银行开户业务的同时,由专区人员为服务对象提供企业开办、税务服务、社保登记、惠企政策兑现等审批服务代办业务。“N”即引导办事企业群众根据需求自主选择“一网通办”终端,通过“e政务”自助服务设备、手机APP、市场监管局“一网通”平台等多个途径,加强线上渠道的服务能力。通过办事端口前移,有效减跑动、提效率。

  四、一站式服务,发掘审批服务提速增效触点

  政银合作服务示范点通过一窗综合受理、同步办理,让群众真正体验到“一站式”企业开办服务。同时,设立不动产抵押登记专柜,将抵押登记的办理引入政务服务示范点,使个人、企业在政务服务示范点内即可实现从“贷款申请--抵押办理--完成放款”的全流程“一站式”信贷服务,无需再到登记机构窗口办理,解决了过去两头跑的难题,极大提升了业务效率。

  案例6:漳州市打通数据壁垒让“异地可办”落地见效

  漳州市通过“打破数据壁垒,建立联盟协议,统一搭建平台”改革措施,有效破解通办事项和技术方面问题。从2021年11月福建省开通线上办事专窗以来,漳州在“跨省通办”联盟累计签约审批服务事项1430项,代理收件22240件,“省内通办”每个县区入驻事项137项,累计受理10205件,“自助通办”全市共布点300台“E政务”设备,入驻20个部门,105个事项,2021年至今群众通过自助机办理69590件。其改革经验做法介绍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搭建平台,数据共享。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是网上通办的关键技术环节。福建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要求,着手在省网上办事大厅开发“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服务专区,搭建数据共享平台,为“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和“自助通办”提供线上平台。一是搭建以省外“服务事项链接”为基础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作为“跨省通办”统一入口,专区提供服务事项、特色专栏、办件查询等网上服务;二是以省内“各个系统数据汇集”为基础的“省内通办”服务专区。基于“五级十五同”审批服务事项标准化梳理成果,围绕异地办事高频事项,依托在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开发“全省异地通办审批系统”;三是在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全省政务服务“自助通办”平台。通过建设全省自助机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实现对全省自助机政务服务事项进行规范化、目录化、动态化集中管理。四是以平台建设推动各地数据共享。省网上办事大厅的专区建设为漳州市“通办”改革试点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实现通联通办,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企业异地办事“来回跑”“多地跑”难题。

  (二)跨省联盟,主动作为。漳州市在通联通办方面,积极主动作为,在福建省与十二省区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基础上,积极拓展地市和县区“跨省联盟”和“省内协作”。一是地级市发起的联盟。2020年11月,漳州市级与广东省潮州市、广东省汕头市“跨省通办”联盟,订立联明协议,共同梳理通办事项;二是以县(区)发起的联盟。2021年9月,漳州市芗城区通过“云视屏”与山东、广东、江苏、安徽、浙江等18个省50个县(市、区)签订省际联盟“跨省通办”合作协议,梳理并公布了首批涵盖企业设立登记、劳务派遣等高频服务事项。又如漳州市东山县主动与山东诸城市行政服务中心签订跨省通办协议,签约事项81项;三是以开发区发起的联盟。2021年5月,漳州开发区与长三角地区打通“自助通办”,覆盖区域包括上海金山区、青浦区,浙江省金华市、嘉兴市、丽水市、湖州市,江苏省本级、苏州市、盐城市,安徽省合肥市,湖南省岳阳市、贵州省贵阳市、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洛阳市共计40余个市县区。

  (三)统一清单,规范动作。一是全面梳理“跨省通办”事项清单。通过梳理“跨省通办”事项清单,推动高频事项与福建省公布的“五级十五同”事项目录关联绑定工作。漳州市共梳理“跨省通办”事项清单累计600多项,其中漳州市级89项、漳州开发区280项、芗城区152项、东山县81项;二是设置专窗、专人、专线服务,畅通跨省办理业务。漳州市、县(区)、开发区(投资区、高新区)在办事大厅设立了“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专窗,指定专人负责业务咨询,材料流转等业务,加强对专窗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三是规范“跨省通办”运作模式。漳州市根据省里要求,率先制定了“跨省通办”事项标准和服务规范。推行“异地受理、属地审批、就近取证”的受理模式,采用“本地专窗收件、两地专窗互相寄件、业务属地部门登录系统远程审核审批、本地专窗出件”的服务流程,为群众提供“跨省通办”一站式服务。四是提供全程帮办代办。漳州市制定了“通办”帮办代办工作制度,指定帮办代办人员。根据申请人诉求和行政审批要件规范,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咨询解答、线上线下申报指导、远程视频会商、异地帮办代办、申报材料寄递、证照寄递等服务。通过建立帮办代办和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帮办代办服务水平。

  (四)突出智能,全程网办。在自助智能化建设上突出“统一公众服务门户,统一前端界面风格,统一业务流程标准”,方便群众通过“e政务”设备办事查询和事项办理。一是推进“跨省通办”智能化建设。漳州市级与广东省潮州、汕头两市分别推出“跨省通办”政务服务高频事项66项,通过省网上办事大厅“跨省通办”专窗提供群众办理。又如漳州市芗城区行政服务中心通过省网上办事大厅数据对接,开辟微信公众号“跨省通办”专栏,实现了跨区域、跨环节、跨地域的通联通办模式。群众办事只需关注微信公众号,点击“微政务”菜单,即可进入省际联盟快速办理通道,实现“全程异地”网办,满足经营、就业、求学、就医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让群众真切体验到审批服务“全国漫游、无感切换”的便捷性;二是“自助通办”系统建设。围绕异地办事高频事项率先推出社保、住房公积金等105项省内通办事项入驻“e政务”自助机。目前,漳州市已在所辖各县(区)、开发区(高新区、高效区)17个服务大厅、120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以及公众密集区域都完成了“E政务”自助设备布点,让智能化、便利化延伸到基层,有力缓解企业群众办事“往返跑”问题,提升了企业群众异地办事便利度。

  二、取得成效

  (一)打破数据壁垒,让高频事项实现通办。实现跨省和省内事项通办,关键在于打通部门系统数据壁垒,数据共享。“跨省通办”“省内通办”迫切需要尽快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政务信息共享机制和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多省电子证照库动态调取、实时核验,推动跨省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审批材料共享、审批结果互认。对群众急需的商事主体登记、社保关系查询和转移、养老金待遇资格认证、住房公积金、特种设备生产许可等异地办理高频事项纳入“通办”专窗办理,有效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异地办事难题,“让数据、快递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二)统一事项标准,异地办理流程更规范。通过联盟协议,共同协商,尽快落实“跨省通办”事项清单的申请材料、审查要点、办事流程以及办结时限梳理工作。坚持互信原则对各环节要素进行精简压缩,形成“多地一致”的办事指南,统一编制“跨省通办”事项清单,为规范化、标准化运行奠定坚实基础。推行“本地专窗收件、两地专窗互相寄件、属地办理审批、本地专窗出件的”流程模式,为群众提供“跨省通办”一站式服务。

  (三)规范综合专窗,实现“通办”不打烊。漳州市将“通办”事项集成至“一窗受理”,固定专窗办事人员,并制定“通办”窗口运行规范、“通办”服务操作手册,为办事群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

  (四)建立帮办代办,提升异地可办服务效能。要配备“跨省通办”“省内通办”专职帮办代办人员,为群众提供最大便利,确保群众办事不白跑、不扑空、有地找、有人帮。

  案例7:漳州高新区开启“菜单式”集成服务新模式当好亲商助企“店小二”

  为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升审批服务水平和效率,漳州高新区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积极践行“妈妈式”服务理念,梳理涉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和事项,汇成制定7种“菜单式”审批一次性告知汇总表,涵盖项目审批全流程办理环节、时限、要点等,推出主题“菜单式”服务,创新“企业点单、窗口接单、科室派单、专人跟单”服务模式,实现审批服务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增强企业获得感,营造更加优质营商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量身制定菜单。围绕立项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4个审批阶段,分别制定社会投资型(工业类、房建类)和政府投资型(工业类、房建类、市政配套类、公共配套类)、综合型等7种“菜单式”审批一次性告知汇总表共14个事项。申请人仅需对照审批事项“菜单”进行“点菜”,到综合窗口提供一次申报材料即可。

  (二)全面准确接单。根据不同企业不同项目办理所需不同类型菜单,为企业咨询办理审批手续提供精准化、个性化辅导,分门别类提出不同办理服务意见,对每种类型的“菜单”包含事项办理流程、办理时限、所需要件材料清单等,做到准确一次性全面告知,真正实现准确接单。

  (三)快速反应派单。综合窗口根据业务涉及情况进行派单,通过关联事项实行内部流转审批,改变以往串联审批模式,实行并联审批、联合踏勘,以收件、办件、出件、评价、回访、反馈的闭环流程逐一推进,实现“一单告知、一次申报、一窗办理、一章审批、一站办结”。

  (四)精准服务跟单。突出专人跟踪、全程跟踪、面对面跟踪“三跟服务”,提前介入招商引资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细化项目开竣工节点和审批节点,按照项目名称、类型、建设规模、计划办理和实际办理时间等制定审批倒排表,指定专人一对一负责跟踪、指导企业做好审批报批业务,做到审批1个事项时,同步延伸指导后续审批事项。

  二、取得成效

  一是特色菜单获得企业认可。7种“菜单式”审批一次性告知汇总表,使申请人对事项选择、办理流程和申报材料一目了然,准备审批报件材料更加方便快捷,得到企业广泛肯定。目前,已印制折页菜单7000多份、分发到相关部门和审批窗口5000多份,为片仔癀化妆品、三丘机械、万洋制造产业园等45个项目提供“菜单式”服务。

  二是有效提升审批服务效率。通过开启“菜单式”服务,实行科室之间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内部流转方式,帮助企业厘清报件思路,打通上上下下审批环节和避免材料提交繁琐,促进审批更加高效便捷,实现审批时限和审批材料分别平均压缩75%和50%以上。

  三是形成便捷审批绿色通道。开辟“容缺受理、容缺审查、企业承诺、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审批“绿色通道”,申请人在工作人员帮助下,只需按照“菜单”准备申请材料,由综合窗口统一受理,实现了在一个窗口办理“一件事”,降低企业办事时间成本。目前共受理、办结审批事项167件,按时办结率100%、企业满意率100%。

  四是项目跟踪取得明显成效。及时对审批手续办理中存在问题进行“把脉”“会诊”,针对不同项目不同事项情况分门别类提出解决对策,并不定期深入企业提供“点对点”个性化服务,面对面解答相关疑惑。目前跟踪服务项目45个,已办理立项备案40个、工程规划许可证22个、施工许可证26个,完成竣工验收12个,协调解决24个问题。

  案例8:漳州市平和县聚焦“三提三效”实现审管无缝衔接

  2021年以来,漳州市平和县聚焦省委提出的“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要求,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将市场准入、投资建设和社会事务三大领域涉及12个科局433项行政许可事项逐步划转至行政审批局集中实施审批,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事项划转后,为保障审批与监管无缝衔接,平和县行政审批局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流程再造,探索建立了全省首个审管互动系统,明晰了权责边界、强化了信息双向推送、保障了审管无缝衔接,不断形成审批与监管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显著提升了审批效率、提高了监管效能、提增了社会效益。

  一、主要做法

  (一)明晰权责边界,明确审管职责

  为避免审批与监管职责不清,影响改革成效,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审管双方签订《事项划转备忘录》,梳理明确权责界限、划转事项清单,根据五级十五同要求进行绑定公布。明确行政审批局对承接的行政许可事项履行审批服务职责,对受理过程、审查内容、审批结果负责;监管部门对已划转的行政许可事项履行事中事后监管职责,对涉及现场踏勘、技术评审等负责组织实施。

  (二)搭建互动平台,确保审管衔接

  为确保审批与监管无缝衔接,提升改革成效,2021年,平和县行政审批局开发建设了全省首个审管互动系统并上线运行,系统设置“四大功能”,实现了“政策互通、业务互助、职责互补、审管互动”。一是业务告知功能:监管部门通过该平台将上级部门下发的涉及划转事项的政策调整、会议、培训、网络维护等相关信息及时转送审批局,实现审批与监管部门信息同步接收。二是专题会商功能:针对部分非标准化申请、法律法规模糊地带申请,审批局可以向监管部门发起专题会商,开展线上讨论,共同探讨业务办理条件,共同作出合理决定,真正落实窗口无否决权、否决逐级快速上报机制要求。三是联合踏勘功能:对涉及现场勘察、论证、评审、听证、技术审查等特别程序的审批事项,审批局依法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后,在审管互动系统上发起特别程序,同步推送申请材料,各监管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别程序工作,并将结果反馈至审批局,审批局根据监管部门意见完成审批工作。四是审批推送功能:审批局完成审批后立即将审批材料、审批过程、审批结果推送至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在1个工作日内认领,并立即启动事中事后监管;监管部门若在监管过程中对审批结果存在异议,可即刻通过该平台向审批局提出否定意见,审批与监管双方充分交流意见,对确实不应准予许可的业务,在规定时间内撤销审批决定。

  (三)建全工作机制,保障审管运行

  为保障审管互动机制有序运行,出台了《平和县行政审批与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试行)等2项制度的通知》,建立了“行政审批与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审批与监管信息双向推送制度”等工作机制,建立定期通报制度,设立专门联络员。两项制度明确了审批与监管部门在审管互动运行中的权责边界及要求,明确了监督部门责任追究的依据及联席会议的召开程序、研究内容、解决问题等,保障了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信息互通,实现了审管分离,有效保障了审管互动的良性运行。

  二、获得成效

  (一)实现审管流程“一闭环”,提高了审批效率。平和县构建“112”审管互动模式(即:一份备忘录、一个平台、两项制度),形成“审批+监管”闭环管理,实现审批与监管无缝衔接。2021年6月15日审管互动系统上线试运行以来,审管互动办理事项和办件信息已逐步覆盖划转的12个科局首批225个事项,累计推送办件信息890条,减少了审管双方来回奔波1300多次,有效提高审批与监管工作效率。

  (二)实现审管监督“两到位”,提升了监管效能。一是信息共享到位。审管互动系统具备完善的双向信息推送功能,实现受理、审批、推送、监管、反馈一体化全流程闭环数据共享,解决审批与监管信息共享不及时、信息反馈碎片化等问题,保证了信息共享过程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二是监督介入到位。将审批全流程纳入审管互动系统,实现审批、监管、监督部门三方均可实时查询审批情况,保证了对审批全流程的跟踪指导,防范审批风险。同时通过数据可视化功能,将审管互动运行内容在行政服务中心大厅进行展示,接受群众监督,实现审批服务的公开、透明、高效、便捷。截止目前已推送认领884条信息,发起专题会商5次,推送业务变更告知4份,开展在线交流信息842条,有效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

  (三)推动审管衔接“三实现”,提增了社会效益。一是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系统平台再造流程,推行“一体化集成审批服务”的模式,发挥集中办理、联动高效优势,将多部门审批变为审批局内部流转,通过“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实现企业、群众办事只需“进一门到一窗找一人盖一章”,如:漳州平和石子山茶叶有限公司申请的公司设立登记、食品经营许可证申请、公共场所卫生许可三项业务,涉及两个部门已划转事项,审批局采用一口受理、内部流转、同步出件,优化了审批流程,真正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二是实现跨部门无缝衔接。系统解决了各部门信息孤岛、审批职能分散、审批流程繁琐、权责交叉等问题,实现了跨部门同步协调、协同作业的无缝衔接,使审批与监管有机融合,如:办理平和县医院宿舍楼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申请时,审批局根据业主申请,依据有关文件要求,在审管互动系统发起多部门联合踏勘和专题会商,实现了跨部门同步协调,协同办理相关手续,压缩了办理时限,提高了审批效率;三是实现提增社会满意度。审管互动系统的应用,简化了审批流程,压缩了审批时限、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提增了社会满意率。截止目前已实现即办率占比87%,一趟不用跑占比93%,全流程网办占比86%,审批时限压缩率91%,群众满意率100%,通过审管互动模式为751个企业或项目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提增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满意度。

  案例9:泉州台商投资区搭建智慧“亲清家园”打造数字营商环境

  近年来,泉州台商投资区瞄准束缚企业发展、影响营商环境的条条框框,以数字化思维推进“放管服”体制机制改革,依托“互联网+”技术,率先建成融“惠企、便民、治理、监督”于一体的“亲清家园”掌上智慧监督服务平台,实现政银企、区镇村“三域三级”在线协同,创新推出了政策兑现、产业投资、厂房报建、产权登记、合同兑现等五大数字化应用场景,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打造更加“便利化”、更具“法治化”营商环境。“亲清家园”智慧云监督模式,入选“2021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注册用户覆盖全区政银企、区镇村以及所有涉税企业和9成中青年群众(基本实现1户1人注册);惠企政策兑现和工业项目审批100%在线办理,平台上线事项掌办率达90.8%,用户网评满意率100%。

  一、惠企政策“掌上兑”

  针对疫情期间企业纾困反映强烈的惠企政策兑现“难、慢、迟、繁”问题,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创新推行惠企政策“掌上提、在线批、直达付、全程督”兑现模式,实现可订阅、可计算、可评估,从申报到兑现时长不超3天,彻底革除“画饼政策、抽屉政策、人情政策”垢病。改革以来,通过“亲清家园”平台成功发布惠企政策258项,受理企业申报1865家次,线上兑现财政奖补资金超17505万元。一是机制上实现“阳光化、颗粒化、精准化”。将全区所有惠企惠才奖补申报端口统一归集到“亲清家园”平台上,阳光发布全区惠企惠才政策,政策内容、申报条件、审核标准全部具体化和公开化,在线“晾晒”、实时更新,依托数据协同,实现政策依需订阅、实时推送、精准计算。二是效率上实现“24小时响应、3天审核、秒到账”。推行以承诺代证明、以信用代审核、以核查代材料的简化机制,尽可能让企业少填少报材料,动动手指线上提交、线上承诺,后台24小时在线响应、跨部门协同在线审核,优化财政拨付环节,让奖补资金“秒达”企业账户。三是目标上实现“不见面、不跑腿、不求人”。对惠企惠才政策申报事项目录、审批要素一一明确,审核审批人员分级分权固化,全程留痕留迹,智能分级预警,企业线上即可申报政策兑现,48项政策实行“免申即享”,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实现政策兑现“不见面、不跑腿、不求人”。

  二、产业投资“云导航”

  从“投资一件事”角度出发,在“亲清家园”平台上开发“智慧投资导航”功能,将产业投资从计算政策、洽谈签约,到开办企业、报建厂房,再到生产经营、破产注销等全生命周期办事全部纳入“投资导航”,重构流程、环节及时限,实现闭环链接和实时监督,为广大企业提供最省心无忧的投资新体验。一是体验式导航。围绕投资方式,设立招商建厂、招商租赁、自营建厂、自营租赁四种体验场景,产业投资者可根据自身投资意向,线上一键体验投资全流程办事,做到心中有数、办事无忧。二是数字化整合。将企业开办、建筑许可、获得水电气、登记财产、纳税、注销等企业全生命周期业务事项进行数字化整合,形成“企业开办一件事、厂房报建一件事、生产经营一件事、破产注销一件事等,为企业发展提供省心的“打包式服务”。三是闭环式监督。政策计算、招商签约、注册开办、落地建设、生产经营、政策兑现、企业注销等全流程办事时限、办理人员、审批要求全部固化、系统留痕,坚决杜绝拖拉懈怠。

  三、厂房报建“全网办”

  立足工业厂房报建时间长、手续繁琐、跨部门跑腿多的痛难点,创新推行工业厂房审批“全程网办”模式,让厂房报建“不折腾、不跑腿、不求人”。改革以来,累计为165个工业项目办理全程网办报建453件,审批效率提升8成以上。一是试行集中授权审批。将原分散在各个审批部门、各业务科室的工业项目审批事项全部授权委托区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直接审批,改变过去一个项目要找多个部门“来回跑腿、轮流通关”现状,让投资者办事不再折腾、不再迷茫。二是搭建网上审批平台。在“亲清家园”平台上搭建工业项目“不见面”审批系统,将项目备案、规划许可、水电报装、施工图审、多测合一、联合验收等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打造工业项目“线上申报、线上受理、线上评审、线上勘查、线上缴费、线上发证”审批新模式。三是创新模拟审批机制。依托“不见面”审批平台的“数据云柜”,对于土地使用权虽未取得但主体相对明确、符合规划和环保要求的工业项目,实施“七制七化”改革,推行模拟审批制,尽可能让企业“拿地即可动工建设”。四是实施远程评审踏勘。在“不见面”审批平台上开发“评估评审、远程踏勘”功能,对企业设计方案实行专家在线评审、部门在线联审,并实现项目管家线上签到、远程踏勘、系统留痕,规范现场勘察的自由裁量权。五是推行集中公示制度。坚持“能并尽并”,将环评、水保、规划等审批公示环节进行折叠整合、集中公示,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间,促进产业项目尽早落地建成。

  四、不动产权“智治理”

  聚焦企业、群众办理不动产交易登记材料多、跑腿多、效率慢等痛点堵点,对现行不动产登记管理规则进行重新优化,在“亲清家园”平台上开发“智不动产”功能,通过“三融三跨”改革,以单元号为主轴,依托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对不动产权从首次登记、抵押、变更交易到产权灭失等全生命周期实行链式管理、全链智治,创新推进不动产领域治理体系现代化。一是“跨部门融职能”。将住建部门网签备案职能划转移交至不动产登记中心,将网签备案和不动产登记业务合并,彻底解决了同质事项多头管理的问题,实现一次申请、统一办结。二是“跨系统融业务”。将房产交易、不动产登记系统“合二为一”,并与税务、银行、公证、水电气网等系统对接交互,实现一套系统申请,线上智能派发指令,实现网签备案直连、银行抵押直连,大大缩短办理时间。三是“跨领域融数据”。利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人脸认证、语音认证、在线支付等技术,对不动产从首次、抵押、转移到注销等全生命周期实行智慧管理、智慧办理,实现可溯源、可自证、可处置,让不动产交易登记业务全生命周期可“不见面”办理。改革以来,共51667笔登记交易业务“一趟不用跑”。

  五、政企合同“双兑现”

  聚焦招商引资项目政企双方承诺兑现不及时、监督不到位、项目落地慢等突出问题,创新推行招商引资政企合同“双兑现”机制,在“亲清家园”平台上开发“政企合同双兑现”监督功能,对涉及履约时限的合同条款实行智能化提醒、预警和警报,将企业投资、建设、投产和政府征迁、供地、审批等节点进行闭环管理,以智慧监督促进政企合同“双兑现”,提升营商环境合同执行约束力。一是承诺事项颗粒化。将政府与企业之间签订投资协议条款逐条颗粒化分解为若干承诺事项,按时间轴进行协同串联,承诺内容、兑现时间、完成进度等信息录入平台智能跟踪。二是兑现内容标准化。将政企双方承诺的企业注册、土地出让、方案设计、开工建设、竣工验收、项目投产、要素保障等重要节点配置标准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合同履行异常情况及时发起提醒、警示、催告进行跟踪监督。三是监督管理分级化。对政企双方合同约定的承诺事项进行层级化监督管理,各乡镇、各部门兑现承诺接受区效能办监督考核,投资企业兑现承诺接受招商办的催办、督办以及奖惩兑现,纪检监察部门对政企合同“双兑现”实施监督的再监督,倒逼政企双方诚信履约。推行5个月来,累计上架58个招商项目超508个合同承诺兑现节奏明显加快,一批项目在土地出让交地后1.5个月内即完成施工许可证办理并动工建设,比合同约定的开工时间提早4-5个月,形成政企双向推动项目落地的合力。

  案例10:泉州市鲤城区发挥信用监管效能助力“放管服”改革

  信用监管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泉州市鲤城区积极探索,围绕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合奖惩,构建起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监管机制,以信用赋能“放管服”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一、落实信用承诺制,助力“放得开”

  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建立信用承诺机制的实施方案》,在卫生健康、市场主体准营、医疗保险、建筑工程施工等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梳理了36项信用承诺事项清单,以承诺推进减材料、缩环节、压时限,实现“核查信用—作出承诺—践诺跟踪—违诺追究”的信用承诺闭环应用,从制度层面解决企业和群众办证多、办事难、多头跑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审批效率,切实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截至目前,全区共归集信用信息数量为9995891条,“双公示”数据准确率为99.47%,主体平均信用记录数为158.27条,信用承诺信息数量为10490条,占区域企业总量比例为55.82%,有效助推了“放管服”改革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全区的营商环境。

  二、拓宽信用监管领域,助力“管得好”

  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的实施意见》,从规范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完善分级分类监管措施、强化评价结果共享应用等方面入手,推进实施行业分级分类监管。目前,鲤城区已经在依法纳税、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等24个领域开展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并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通过重点约谈、签署信用承诺书等方式,引导督促全区25家信用服务机构加强诚信自律,增强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意识。对信用好、风险低的市场主体,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实施守信激励,对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给予融资授信优惠或倾斜、评先评优等激励措施。大力开展“信易贷”,截至2022年4月,共成功授信29笔,授信金额2900万元,正在对接49笔,意向金额20100万元。

  三、建立信用约束机制,实现“惩得严”

  通过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机制、督促失信市场主体限期整改、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等方式深入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开展2021年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行动,向2个行业主管部门发布了重点监管提示函,对“屡禁不止,屡罚不改”的12家严重失信企业进行走访、约谈。加强联合惩戒,对鲤城区失信被执行企业不予拨付增产增效电力奖励资金、限制失信被执行企业申报科技政策和科技奖金奖补项目等。2021年全区共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38人(次),失信被执行人履行完毕屏蔽的229次;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2827户(次),对改正违法行为的,依法移出经营异常名录1014户,形成行政性、市场性、行业性和社会性等惩戒措施多管齐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格局。

  四、强化诚信宣传工作,实现“服得优”

  鲤城区积极将“信用”主题同各行业宣传结合起来,先后开展了“9·20公民道德诚信宣传日”、“反电诈专项诚信宣传活动”、“12·4国家宪法日”等一系列诚信宣传活动,组织全区4412家企业签订《信用承诺书》,努力让诚信理念融入政府行政、社会管理和市民生活。2021年以来,共开展诚信宣传活动32次。加大信用修复宣传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修复失信行为,保障失信主体权益。要求综合执法、应急、交通、市场监管等行政处罚作出部门,组织引导企业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对失信信息在线申请修复。举办公益性信用修复培训会,加快化解存量失信行为的社会影响,提升鲤城区整体信用水平。全区涉及“屡禁不止、屡罚不改”的企业均已履行相关处罚,修复企业信用记录169条,退出率达到100%,有效保障了失信主体权益,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提升全区信用水平。

  案例11:三明市尤溪县首推“区域水资源论证”改革实现取水许可“收即办零成本

  一、背景情况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全面推动节约用水工作,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超越提供水资源保障,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在省内外多次调研的基础上,福建省水利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尤溪县水资源强监管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在尤溪县首创推行“区域水资源论证”改革,为全省实现取水许可办证“收即办、零成本”提供示范。

  二、主要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技术政策支撑。统筹协调取水许可“区域水资源论证+承诺备案制”改革,组织编制技术支撑文件《尤溪县水量分配方案报告》《尤溪县乡镇水资源区域评估报告》。同时,尤溪县政府出台《尤溪县全面推行“区域水资源论证+承诺备案制”改革实施意见》,对适用承诺备案制管理的项目,取水许可由审批制改为承诺备案制,取消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工程(设施)验收,实行区域水资源评估论证、用水单位的取水工程(设施)自主验收。

  (二)注重宏观管控,简化审批环节流程。在水资源管理“双控”和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的基础上,对河道外年取用地表水年小于1000万立方米的以及年取用地下水小于50万立方米的建设项目,取水单位只需填写《建设项目取水备案表(试行)》,在取水工程(设施)建成并试运行满30日后,由取水单位自行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的,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取水承诺核验表(试行)》、取水工程(设施)的试运行情况和验收结论报告,并按全国取水许可电子证照统一格式填报表格,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取水许可电子证照。

  (三)注重时限效率,优化取水办证模式。全面推广应用“在线咨询、网上办理、快递送达”办理模式,制订实施标准化的办事流程,简化申报材料、明确承诺时限等,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四)注重宣传推广,指导服务取水主体。通过电视、智慧尤溪、微信等形式,广泛宣传承诺备案制办证流程和承诺备案制的优点,指导服务取水主体做好承诺备案制工作。同时,成立水利技术服务队,联合各乡镇水利站,主动上门服务,第一时间解释政策,协助企业主体办理相关手续。实现取水许可证办理零上门、零中介、最多跑一次。

  (五)注重事后监管,保障改革试点成效。按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对已批准的取水单位开展全过程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指导取水主体规范安装取水口标识牌,公开取水单位、取水许可量等信息,多部门联合巡查监管,查处无证等非法取水行为。

  三、取得成效

  2021年11月改革试点实施以来,办理承诺备案制取水许可70件,累计节约许可时间2730个工作日,节约费用350万元。大幅提高许可服务效率,增强了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简化了许可环节。取水许可环节由原来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申请审批、取水工程(设施)验收、取水许可证核发,简化为取水备案、取水许可证核发。取水许可证核发应提交的材料由原来的7个减少至4个,即“三表一报告”。二是缩短了办证时间。取水许可整个流程办证时间由原来的法定时限取水申请20个工作日与取水许可证核发20个工作日,共计40工作日,缩短至1天,同时提升了时限效率,优化了办证模式,让数据跑起来,实现了最多跑一趟。三是减轻了企业负担。实施区域水资源论证,实现了零费用办证,每个建设项目将减少水资源论证费用达3-5万元以上。四是促进了节水增效。采用单位产品用水量或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作为区域水效指标,倒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强非常规水利用,促进企业节约用水,提高水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五是提升了监管能力。全面落实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水资源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水环境得到不断改善,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12:莆田市积极打造1234“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新模式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莆田市准确把握群众在政务服务中打破地域限制、提高办事效率的现实需求,谋定“一分离、二融合、三中心、四定位”发展思路,通过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模式创新,持续深化政务服务申办模式化、审批标准化、系统信息化、全市一体化,扎实推进各级政务服务“一窗、一网、一门、一次”通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是实行行政审批受审分离,推动集中受理“只到一窗”。前台综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员对外实行清单式、标准化“流水线”业务受理模式,后台审批科室和入驻部门负责审批决策执行,“前后分离”、相互制约、分工协调,有效精减窗口数量。整合中心城区30个行业部门打造“无差别全科”综合窗口,改变窗口忙闲不均状态。通过受审分离大力推动莆田市内“全域通办”改革,共发布三个批次全市“全域通办”事项清单;市、县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共设置6个“跨省通办、省内通办”窗口。优化完善“办不成事”反映和咨询投诉联动处置机制,设立“好办事”服务窗口,在全市全面推行“窗口无否决权”工作机制,提高窗口整体效能和服务质量。今年,全市政务服务“好差评”非常满意率达99.98%。

  二是聚焦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现审批流程“只少不多”。推广应用“自己‘批’网上办”的智能化审批,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可网上办理事项占比99.54%,行政许可“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达94.94%、全程网办事项占比86.34%。在住建、卫健、教育、城管等领域上线应用41项的“秒批秒办”智能审批。聚焦企业、公民全生命周期便利化改革,重点推进高频的企业开办和注销、二手房交易、医社保转移接续、校外培训机构设立、公民出生等53个企业、公民“一件事”套餐,推行“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次办结”服务模式。企业开办全流程4小时内办结,企业注销全部实现即办。持续优化公安户政审批流程,下放事项7项、精简办事环节36个、压缩办事时限50个工作日,即办事项占比提升28%;全省首创户政业务“一表集成”智能云表单系统,将34种申请材料精简优化为5大类13种,实现一表办多事和智能自助填报。

  三是搭建市级三个中心平台,集成套餐服务“只进一门”。对办事大厅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和布局优化,打造政务服务培训、体验和指导“三个中心”。建立一支120名标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办事员队伍,根据岗位类型,建立常态化市、县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交流培训和协调联动机制,组织业务培训230余次,有力推动政务服务办事员队伍从“专科型”向“全科型”转变。积极引导群众办事走“线上办为主、实体办为辅”的办理路径,建立“现场受理服务区、网上办事服务区、自助服务区”等无差别全科受理的政务服务新平台。在中心城区办事大厅试点开展县区级涉及30个部门2030项事项异地代收代办,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

  四是明确四个层级功能定位,企业群众办事“只跑一次”。通过市域统筹、县区主战、镇街承载、社区协同,构建市域政务服务四级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跨部门、跨业务、跨层级、跨区域政务服务能力,破解政务服务体系“头重脚轻”困境。做优市级服务平台,明确市级平台办理法人业务,主责顶层设计、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和定标准、立规范、抓示范等职能。做强县(区)服务能力,以办理法人业务为主、自然人业务为辅,主责执行落实各项改革政策,实现同一事项在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做实镇(街)便民服务功能,就近办理各类高频民生业务,推动公安、医保、公积金、人社、市场监管、不动产、卫健、教育等部门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办理。做特社区(园区)邻里中心“事有所办”,细化分类,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精准下沉,全市公安、医社保、公积金、民政、卫健等部门有101项常办事项在“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实现“就近办”;84项海渔事项下沉延伸至湄洲岛和南日岛便民服务中心,实现渔民办事“不出岛”。

  三、创新成效

  一是实现一窗受理“最全一件事”。市、县区两级在线上线下提供299个“一件事”套餐服务,2021年以来全市办理“一件事”套餐近50万余件,即办率超86%。

  二是推进一网通办“最快一件事”。在莆田市新一轮疫情防控以来,全市通过网络端、手机端、自助机等“不见面审批”方式办件占比超90%,当日即办率近99%。依托e政务自助机,以及微信“扫码”、电子政务平台,群众办理户政业务通过智能“云表单”提升审批效率70%。

  三是提升跨域通办“最远一件事”。2021年以来,市、县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已办理4万多件异地群众申请件。其中,公安户政“全市通办”业务帮助离开户籍地,外出工作或生活的群众节约办事时间约3万小时。

  案例13:莆田市城厢区创新“数字+”服务窗口促进户政服务提挡升级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群众对涉及与工作、生活、教育、学习等密切相关的户政服务改革十分关注。为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促进社会和谐,莆田市公安局城厢分局从优化办事程序、拓展科技应用、创新服务举措等方面探索数字公安建设新模式,创新推行“数字+”服务窗口,促进城厢区户政服务提挡升级。自户政“数字+”服务窗口推行以来,已办结320件,给群众带来极大便利,获得一致好评。

  一、主要做法

  (一)“1+N”联动,创新数据平台,实现“立即办”

  为了最大程度地服务群众方便群众,莆田城厢公安勇于担当,主动牵头,联合数字办、民政局、卫健局、不动产中心等部门,实现“1+N”联动(1是牵头部门,N是其他联合部门),强化系统对接,确保数据共享,实现部门之间相互协作。依托莆田市统一政务服务管理平台,通过核查平台的应用,针对有疑义的材料,比如《出生医学证明》,城厢公安可以通过核查平台进行核实,无需再发函到卫生部门进行核查,有效避免了“一来一往”约需1个月的回函时间。有的办理事项甚至需要“多来多往”的多环节多程序多时间,通过数据共享,真正实现从手续繁多到程序精简,真正实现群众心中事能“立即办”,切实为群众带来“放管服”改革的红利。

  (二)“1+N”贯彻,实现全区覆盖,达到“就近办”

  为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城厢公安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人员和配置,在全区推广户政“数字+”服务窗口,城厢辖区内的各派出所户政窗口均可以办理,实现“1+N”全覆盖(1是公安分中心,N是各派出所窗口),群众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情况选择“就近办”。按照“哪里方便就哪里办理”的理念,群众在“数字+”服务窗口申请后,后台自动分送、业务同步办理、结果实时共享,城厢公安可以直接通过《收养证》、《结婚证》、《房产证》、《火化证》的调用进行核查核实,有效避免了群众“往还跑”,“多处跑”,重复提供申报材料等现象。

  (三)“1+N”调用,共建共治共享,打造“零材料”

  为了确保户政“数字+”窗口切实应用,城厢公安全面推广电子证照的调用,实现“1+N”的集合(1是公安部门业务电子证照,N是其他部门业务电子证照),无需其他部门的原件即可办理,实现材料“零提供”。针对“被收养的未成人急需申报户口登记、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首次申领身份证、户口簿丢失补领,拥有私有房屋产权申领设立家庭户、夫妻投靠、死亡人员户口注销办理”等六大人群,城厢公安可直接通过电子证照的调用,便可以办理户口登记或户口注销,实现办事材料消减100%,不仅提高了行政的服务效率,还提升了群众的办事体验,全力构建一个高效、规范、阳光的数字服务环境。

  二、取得成效

  (一)创新“四个一”标准,缩短服务半径

  通过深化流程再造,规范申请范围、网络传输互通等机制措施的实施,实现全区范围内一个审批服务事项的申请范围、审查程序、办结时限、服务标准的“四统一”。即统一下放户政业务清单,统一下放审批权限设置,统一明确材料精简范围,统一规范群众申请口径。目前,有320名群众通过“数字+”服务窗口申请办理事项,调用电子证照核查达382次,通过核查平台应用达450次,减少群众来回奔波达561次。

  (二)创建“三个一”模式,跑出服务速度

  城厢公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面梳理,侧重解决难点堵点制定统一的规范,创新“一门一窗一人”的办理模式,形成长效机制。目前,针对“六大类”人群,实现审批环节精简100%,材料缩减100%,真正实现材料“零提供”。群众只需“人进一扇门,只到一窗,对应一人,无需提供材料,即可办理多项事”,着力提升了群众办事的便利度。

  (三)开展“五个一”服务,提升办事温度

  城厢公安在提高窗口服务水平和树立良好服务形象上狠下功夫,要求户籍窗口统一规范设置标识标牌,分别摆放宣传资料,办事须知、桌椅等物品,将办事流程、办理时限、收费标准、服务承诺、联系电话等内容进行公示,尽力做到使群众明白、请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要求窗口民警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大力推行户籍窗口“五个一”温馨服务,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茶水暖心、一片真诚办事、一句再见送行”,使前来办理户籍业务的群众切实感受到温暖。

  案例14:南平市创新推进“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

  近年来,南平市聚焦企业群众的实际办事需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整合业务系统、再造办理流程、强化数据共享,把推行企业群众全生命周期“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改革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特色亮点品牌,做到“一网通办、一机助办、一窗专办、靠前联办”,让政务环境的“小气候”转化为推动南平创新发展的“大气场”。改革实施后,在减流程、降成本、畅渠道、优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切实解决了企业群众为办成“一件事”在多个部门间“来回跑”“重复跑”问题,累计受益群众和市场主体达10万人(户)次。

  一、畅通数据共享,实现“一件事”一网通办。依托南平市数据汇聚平台、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南平分厅、掌上南平APP等,开设“一件事”主题套餐专栏,加大涉及“一件事”的相关业务系统对接力度,保障政务信息资源跨层级、跨部门的畅通流动和业务的高效协同,实现“一件事”网上办、掌上办。例如,针对新生入园入学报名材料多、跑动多、审查繁、时限长等痛点堵点问题,率先推行“入学一件事”改革,创新开发市、县两级“入学一件事”申报审批系统,全力推动入学报名流程简化,先后对接不动产登记信息、常住人口信息、家庭户人员信息、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等数据资源,实现由“所有材料申请人提供”优化为“系统后台自动比对、自动核验”,由“线下排队办”优化为“线上轻松办”,真正实现了辖区内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新生报名“零证明、零材料、零跑动”,每年可惠及辖区7.5万户家庭。又如,针对残疾人办证需多次往返于残联、民政、医院等部门的问题,首创推行“残疾人办证一件事”,在掌上南平APP开发建设线上办理模块,将残疾评定医院的“残疾评定表”、残联部门的“残疾人证初次申领”、民政部门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申请”等多个事项实行联动办理,并督促残疾评定医师规范及时提供评定数据,确保线上收件、评定结果实现及时对接、全流程网上审批,残疾人办证由至少“跑3次”提升为“最多跑1次”。

  二、强化数字赋能,实现“一件事”一机助办。以南平“e政务”为枢纽,推动“一件事”涉及的审批服务事项接入 “e政务”自助终端,实现“一件事”自助办、智能办,并进一步扩大“e政务”站点覆盖面,进驻商超、社区、高铁站、医院、校园、园区等人流密集场所,让企业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刷脸”办成一件事。例如,聚焦道路运输从业人员“急难愁盼”,针对网约车等道路运输从业资格报考审查流程繁琐、证明办理困难、群众往返奔波费时费力等问题,充分发挥南平“e政务”在实名认证、电子印章方面的优势,创新搭建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智慧交通综合审批平台,建立公安与交通部门间电子证明互信互认机制,通过数据跑路深化共享、部门核验代替证明,打破了属地办理原则,破解了证明开具难、部门间协作难、数据共享难等问题,避免群众为了一纸证明在公安各警种间来回奔波,让群众“一次办、自助办、全域办”,每年可惠及辖区3000多名从业资格者。又如,针对群众办理婚姻登记公证异地办证难、办证慢、材料多等问题,推出“婚姻状况证明公证一件事”,通过公证处与民政部门数据共享,实现了网上“受理、办理、反馈”的线上服务和实体大厅线下服务的密切配合,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

  三、突出协同高效,实现“一件事”一窗专办。基于“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系统,整合优化部门办事流程,压缩部门办理环节,升级改造“一件事”线下受理模块,在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分类设置“一件事”综合窗口,在一个窗口实现跨部门综合收件,打造“一件事”一窗受理、协同办理、限时办结、高质高效的工作模式。比如,针对开办企业手续繁琐、需多部门跑腿问题,将企业开办涉及的8个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并创新推出“项目审批+用电新装”同步办理,建立与辖区银行及网点合作机制,实现企业账户“预约开户”,推行企业开办“一表申请、一窗发放”,实现设立登记、印章刻制、税务登记及申领发票、银行预约开户、社保登记、医保登记、公积金开户、电力报装等 “八合一”“零成本”,每年可惠及辖区内1.7万多家企业。又如,针对员工招聘在办理五险一金时“手续多、窗口多、流程多”问题,推出“企业招收员工一件事”,将人社、医保、公积金3个部门4个窗口的7项业务进行整合,从过去需要提供7套材料(申请材料30份)精简为1套材料、1张表单,实现企业“一表”申报,“五险一金”业务“一次提交、当场办结”,预计每年惠及辖区企业员工数万人。再如,针对群众办理二手房转移登记需跑8个窗口办理8个事项、程序繁琐耗时长问题,推出“二手房转移登记一件事”,采取一张表填报、一次性提交材料、八部门依申请协同联办方式,实现二手房转移登记和交易、税务、水、电、气、广电网络、住房公积金等八部门业务“八窗合一、一次办理、一日办结”,每年可惠及辖区群众2.5万多人。

  四、延伸服务触角,实现“一件事”靠前联办。针对不动产抵押登记、就医报销等民众需要在公证机构、金融机构、医院、社区和政务中心之间来回跑的事项,积极探索窗口前移、服务延伸,在医院、银行等机构设置便民服务点,实现“一件事”靠前办。例如,针对患者跨医疗机构就医时遇到的重复检查、过度检查的情况,创新推出“医院检测报告互认一件事”,实现全市26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相关检查检验结果与省级平台互联互通,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3类55项、临床检验项目7类73项等互认范围内互认项目的检查检验结果进行互认,有效减少群众的就医负担,改善群众的就医体验。又如,推出“个人公积金贷款一件事”,将抵押权登记和公积金贷款共同前移至委托银行,群众在银行即可实现个人公积金贷款“一站式”办理。再如,推出转外就医、享受规定(特殊慢性)病种待遇备案等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 “一件事”,依托全市二级及以上定点医院设立医保服务站,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避免了办事群众多处跑、多次跑、折返跑等问题。

  案例15:南平建瓯市开展专班服务推动政务服务提质提效

  南平建瓯市聚焦“三提三效”,以改革新突破形成发展新动力,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制定和落实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推出“专班+代办制”、“办不成事窗口”、项目审批“直通车”、正反激励机制、政企同心沙龙茶话会等一系列措施,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优质的环境、更良好的体验。

  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部分重点项目业主采取中介代办的方式为重点项目实施购买服务,但由于中介代办机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对审批业务、流程了解不透,协调审批部门能力弱,造成重点项目审批推进缓慢。另有个别项目业主反映,项目业主不熟悉审批流程,与审批部门沟通的渠道还不顺畅,导致重复跑路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落地与开工建设。为更好地服务重点项目,确保重点项目快速落地建成投产,建瓯市成立重点项目前期审批服务专班,主动介入、上门服务、全程跟踪,急企业所急,解企业所需,为重点项目企业提供高效审批帮办代办服务,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专班+代办制”,提升服务力度。从有关单位抽调4名工作人员成立重点项目前期审批报务专班,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并将审批窗口负责人纳入专班办公室管理。制定专班工作方案与工作计划,对省、市重点项目进行梳理,制定前期审批服务的重点项目清单,采取“专班+代办制”的模式,对省、市重点项目挂图作战,全程跟踪、主动协调,帮助企业简化手续、优化流程,及时解决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立每周一例会、每月一专题会制度,抓重点项目推进时序,随需随协调,并对重点建设项目遇到的疑难问题实行“局长+经办人”并联审批会商。

  (二)打造“办不成事窗口”,提升服务温度。在导办台增设“办不成事窗口”,解决行政审批中的“疑难杂症”,对未能成功受理、成功审批,或者多次跑腿而未办结的问题,由导办台工作人员详细记录,构建“受理—分类—转办—办结—反馈”的一整套规范流程,明确具体办理时限,按照事项复杂程度要求在3日内进行反馈,并由重点项目前期审批服务专班全程跟踪督办,直至办结。如某小区业委会向“办不成事”窗口反映2019年5月至2022年1月期间,多次到城市管理局窗口申请专项维修基金,该窗口均未给予办理,经专班协调,该事项最终予以受理、办结,并对相关负责人予以组织处理。

  (三)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提升服务速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两周由市重点项目前期审批服务专班办公室牵头召开服务项目工作联席会议,实施业主“点餐”干部跑项目机制,负责协调联办事项,优化审批流程,集中办理,建立“并联审批”循环工作机制;汇总企业诉求问题,协调解决项目前期审批堵点问题,由专班牵头会商纳入联席会办理。

  (四)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提升服务进度。由市委市政府组织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每月开展2期“政企同心茶话会”活动,邀请5—8名企业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加,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切实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营造尊重企业家、服务企业家、关爱企业家的暖商稳企工作氛围,推动营商环境再升级再优化。茶话会活动由市重点项目前期审批服务专班对活动中企业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记录、梳理,分解到各有关部门落实,由专班办公室负责跟踪,对意见建议办理工作滞后的由市大督查组进行跟踪督办。

  (五)完善正反激励机制,提升服务态度。下发《致全市机关党员干部优化营商环境倡议书》,倡导全市党员、机关干部主动寻找自己业务与营商环境的结合点,切实增强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编发《关于营商环境工作发现问题的通报》,对两名干部宗旨意识不牢、服务群众不力,损害营商环境形象的问题进行通报。编发《关于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讨论的通知》,通过营商环境正反典型案例,要求各级各单位,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讨论,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

  三、取得成效

  一是促进重点项目序时推进。专班共对接代办项目33个,通过强化过程控制、及时跟进协调,各重点项目按预订的时间节点推进。如双龙戏珠白酒扩建(一期)项目,专班实行一问题一措施一责任人一完成时限工作机制,帮助该企业解决用地报批、环保批复、土地征迁等问题6个。二是提升审批窗口服务质效。以专班模式带动队伍建设,通过举办政务服务综合素质培训班,进一步规范服务用语,提升仪表形象,完善便民措施;对各审批单位落后的考评指标以约谈的方式督促考评单位对标对表抓好短板指标提升。三是深度压缩审批服务时限。实现社会投资、工业项目等7类审批项目审批时限,比省定时限要求缩减了近50%。通过专班介入,2022年1—4月,共办理工程项目审批事项186项,平均每个项目承诺用时3.21个工作日,实际办理平均用时仅0.21个工作日,审批时限大幅压缩。

  案例16:龙岩市“应用场景+数据支撑”助力老区群众“一网好办”

  近年来,龙岩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发扬老区精神、苏区精神,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紧盯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改革,不断打牢“一网办好”“一网好办”基础,积极围绕行政审批服务全程电子化“云办理”的目标,探索审批档案电子化改革,着力推进“不见面”“无纸化”服务,助推群众办事“网上办”“掌上办”,着力打造新时代革命老区政务服务新样板,为龙岩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政务服务保障。

  一、围绕“受理零人工”,推行“一点即知”。一是梳理事项,细化办事场景。龙岩市对热点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根据事项办理流程中存在的分支逐一分解,形成事项网上申报中的各个场景。截止目前,e龙岩共上线运行“提取公积金、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变更、水表产权过户”等233个热点事项场景式服务,清晰地引导企业群众网上办事,实现网上办事“傻瓜化”。如“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注销”事项,通过政务数据共享利用、信息自动匹配,无需上传电子证照库已有信息,实现自动智能审批,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二是分步填报,提升网办体验。针对已梳理的热点事项分支,分析研判事项的申请表、申报材料、审查细则等,在e龙岩手机端,开发场景式表单填报页面,基于事项申报业务逻辑引导申请人通过选择的方式,完成申报信息填写、申报材料上传等步骤,将传统的“一股脑”式表格填写流程转为分步骤、引导式表单填写,提升网上申报体验。三是数据共享,精简申报材料。场景式服务对接龙岩市数据汇聚平台、电子证照库等系统,依托已有政务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查询核验、电子证照核验等技术手段,实现减少申报材料、表单自动回填等功能。2021年以来,龙岩市共受理e龙岩手机端办件共有29.67万件;通过数据共享利用,共减少纸质材料69.06万份。

  二、围绕“办事零跑腿”,推行“一端申办”。一是推广手机端全程网办。依托“e龙岩”平台在手机端开通全流程网上办事服务,采取案例解读的方式通过广告画板、微信、政务微视频等渠道对手机端全流程网办事项进行广泛宣传,吸引办事群众、企业参与手机端全流程网办,并开展审批系统、网上受理、电子证照等功能操作培训,推动从“线下窗口”到“掌上政府”的转变。2021年以来,全市共有e龙岩手机端全程网办事项2491项,共受理e龙岩手机端办件29.67万件。二是简化手机端操作流程。按照“应简即简”的原则,凡是本部门颁发的证照和批文、可以使用电子证照库查询到的证照不再要求办事群众从手机端拍照提交原件或复印件,凡是经过数字签名的电子申请材料不再要求提供纸质材料。通过精简申报材料,简化手机端网办操作步骤,提升手机端网办体验。三是提升手机端网办功能。推进部门业务系统数据对接,完善“e龙岩”手机端“电子证照亮证、在线支付、惠企政策专栏”等功能,对接龙岩市住建局行政审批系统和不动产登记等部门业务系统。组织进驻窗口单位梳理办事过程中可由通过部委、省级业务系统提供的数据并上报,依托省、市两级数据汇聚平台实现更多部门业务系统与行政审批系统的数据对接。

  三、围绕“申报零证件”,推行“一库调用”。一是搭建市级数据汇聚平台和电子证照库。通过电子证照系统与行政审批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证照资源共享,建设电子证照应用支撑体系,实现电子证照在线生成以及在线共享、复用等功能。对进驻窗口遵循“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100%同步生成电子证照,严把数据质量关,确保电子证照照面信息与业务信息一致。目前,龙岩市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上线以来已汇聚388个部门8.03亿条数据,提供9.8亿条次数据共享服务。同时,龙岩市作为全省首批四个国家电子证照应用试点之一,已经完成21类国家电子证照国家标准改造,累计登记284个部门4364类证照,生成2424类677万条证照数据。二是提高证照调取便利度。完善申报材料调用电子证照统计功能,确保早发现、早处理;建立电子证照错证缺证登记机制,进一步提升已生成电子证照数据质量;梳理政务事项与电子证照之间的材料对应关系,保证行政审批系统调用电子证照的流畅性。2021年以来,龙岩市同步生成电子证照59.35万本;行政审批服务过程中完成电子证照调用38.72万次。通过电子证照的应用,解决以往办事过程中存在大量纸质证照提交和流转、且需反复提交证照、人工查验证照信息等问题。三是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大力推行电子证照作为法定办事依据,并多次组织培训,确保电子证照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得到应用,达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的。龙岩市住房公积金窗口充分利用电子证照库,共享结婚证、购房登记备案、房产证等电子证照信息,实现群众提供身份证,办理公积金相关事项时不用携带上述材料。住房公积金新增人员、减员封存、调整月缴存工资基数、转移、启封、补缴、修改信息等30个事项均可通过网上申请、受理,实现“一趟不用跑”。

  四、围绕“归档零纸质”,推行“一键归档”。一是开发系统,完善功能建设。2019年,龙岩市开发建设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归档系统,并与龙岩市电子档案库系统无缝对接,依托“数字福建”基础资源、市协同办公系统和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成果,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海量数据存储、CA加密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及全文智能检索等技术,按照行政审批和公文类电子文件整理归档的业务标准和技术规范,推行行政审批和公文类电子文件实时在线归档,同步入库龙岩市电子档案库。该系统统一规划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市县乡三级档案电子化全覆盖及政务服务网各类电子文件应归尽归、安全保管、有效利用的目标。二是制定办法,强化制度保障。按照统一规划、全程管理、高效服务、确保安全的原则,制订出台《龙岩市行政审批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龙岩市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操作规范(暂行)》,对行政审批电子文件归档原则、组织管理、技术标准等作出规定,要求各级各部门原则上审批服务档案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对划定为“永久及30年以上(含30年)保管期限”的,实行电子档案、纸质档案双套制;划定为“30年保管期限以下”的,实行电子档案单套制,不再存储纸质档案。明确所有的行政审批服务办件应做好电子材料同步归档工作,确保电子档案在办件办结1个月内同步完成。三是加强管理,确保电子归档。运用多种途径,有效提升行政审批服务办件电子档案生成率。以需求为导向,针对工作人员使用电子归档功能时提出的意见建议,不断优化行政审批系统电子归档系统,逐步实现了归档材料排序合并ofd文件、电子档案移交状态查询等功能,切实提高系统使用体验感。针对使用部门业务系统、办件量大的窗口,指导工作人员梳理归档内容,使用目录挂接方式批量生成电子档案,减少工作负担。2021年以来,龙岩市已完成105.91万件行政审批服务办件的电子化归档,解决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在空间、人力以及档案查找阅读上的难题,并以审批档案电子化倒逼政务事项在线办理,为实现“网上办”“掌上办”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案例17:宁德市以“数智赋能”推动公共资源交易转型升级

  宁德市高度重视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全力加速渗透,以融合促创新,以数智促升级,降低交易成本,确保交易安全,既实现公共资源交易提速增效,又为企业和财政减轻负担,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的转型升级。今年1—4月,全市完成公共资源交易146宗,交易总额40.23亿元,节约率13.57%。减少材料3685份,减少跑趟次数10.55万次,节约时间53.5万小时。

  一、全程电子化实现交易“零距离”

  宁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整合伊始,即以一体化为目标,建成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树立创新服务理念,转变“等客上门”的工作模式,积极探索推行全流程智能化、限时办理、“保姆式”服务等创新机制,主动靠前、精准服务,切实当好服务企业、推进项目落地的“店小二”。投标人通过电子交易平台线上免费获取招标文件和上传投标文件。开标直播系统搭载云技术,投标人、招标人和监管部门无需到现场,只需通过电脑、手机登陆工程建设不见面开标云平台,就可在线实时参与开标过程,自行解密投标文件、查看整个开标流程,真正做到建设工程项目招标备案“零跑腿”、网上交易“零见面”,全流程“无纸化”,实现了招投标全过程由“面对面”到“键对键”转变,最大限度的缩短企业参与招投标活动的时间。平均每个项目减少跑趟次数至少12次,节约时间至少60小时,累计减少跑趟次数至少32.57万次。

  二、数字化金融推动交易“低成本”

  为全面实现招投标全过程封闭运行、“零人工”干预,不断提高投标人信息安全性,有效降低投标成本,2021年1月,全市全面启动电子保函对接工作,对外公开征集提供公共资源交易投标电子保函服务金融机构,2021年2月,多家金融机构电子保函系统与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信息互换,成功开具保函。投标人电子保函信息可自动匹配、自动识别,具备在线申请、在线验真等功能,全过程无人工干预,有效减少了核验的时间及繁琐程序,极大减轻投标企业资金压力,降低投标成本,有效规避投标企业信息泄露。同时,全省率先实现投标保证金本息线上同步退还,无需投标人递交任何材料。截止今年4月底,两项措施为投标企业释放资金压力93.18亿元。

  三、远程异地评标催生交易“高质量”

  2020年,全市率先推广远程异地评标,2021年7月,制定出台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远程异地评标暂行办法,大力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远程异地评标依托专用网络,通过远程调度、专家身份认证、专家电子签字、视频语音实时交互和在线监督,打破物理时空屏障,将招标人、投标人与评标专家从地域上隔离而又协同的运作模式,避免项目关键信息泄露,共享专家资源,避免评标“老面孔”问题,减少人为、人情因素等干扰,弥补专家评审专业不全,提高评标质量,筑牢廉政风险防火墙。截止今年4月底,累计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70宗,其中,跨省项目8宗,跨设区市项目32宗,市县两级项目30宗。

  四、智能化评标力促交易“全透明”

  全市在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上搭建了电子辅助评标系统,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评审,把每个投标人的电子投标文件分成不同的模块,评标专家对分散的每个模块进行逐一评审,辅助系评标系统可自动完成对客观评审项的计分,对主观评审项进行辅助分析,自动汇总评审结果生成评标报告,全过程无需人为干预,从而防止人为计算失误和主观臆断,有效约束评标专家的“自由裁量权”,大幅提高评审效率,最大限度保证评审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同时,智能化专家通道门禁系统、监控系统,对评审专家身份进行多重认证,将评委桌面、评标室内外环境等音视频数据同步至监督区,360度无死角记录交易过程从业人员行为和现场服务规范,可视化预警异常行为,确保评审现场有序规范,确保交易阳光透明。有效节约项目评审参与各方时间3650小时,节省资金203.65万元。

  案例18:宁德福安市创新“固定资产+专利”质押融资模式优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

  一、出台背景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一直是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帮助企业盘活“知产”走出融资困境,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工作部署要求,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健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宁德福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模式和途径,强化“政银企”三方联动,主动开展入企帮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服务,通过点对点指导、上门座谈交流、组织银企对接培训等方式,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堵点、痛点等问题,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共同推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向金融资本转化,助推企业知识产权“变现”,盘活企业“智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主要做法

  (一)推行“一对一”政银企服务新模式。一是推行“一对一”精准服务。利用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向企业发放开展企业质押融资工作调查,了解企业需求,理清企业家底,制定精准服务方案,发放《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需求调查表》30多份,收集有贷款需求的企业信息,将这些企业相关信息推送至银行,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银企对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二是为银企牵线搭桥。组织企业与中国建设银行宁德分行召开政银企专利权质押融资对接会,积极对接银行,邀请银行工作人员一同深入走访企业,与企业“面对面,心对心”促膝交谈,贴近企业贴心服务,详细解析质押融资贴息20%补助优惠政策,使企业全面了解专利质押贷款相关手续,消除心中疑惑,为质押融资开启通道。三是全程跟踪帮扶。从宣传政策、推荐科技型企业,提供企业经营和诚信情况,帮助企业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指导企业申报材料,做好全程跟踪帮扶。同时做好事后服务,协助借贷双方按时按约做好还贷工作。

  (二)创建“一企一议”服务工作新机制。一是创新质押融资模式。针对企业具体情况采取“一企一议”,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和金融服务,解决科技型企业因缺乏重资产、缺少抵押物而导致的融资困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撑企业创新发展。二是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定期筛选一批信用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企业,推荐给银行,实现银企对接。同时将企业专利信息和企业相关情况及时提供给银行和有关部门,便于交流,共控风险。三是简化融资流程。专利质押融资通常做法,采取“专利价值评估+保险+担保”方式,经银行确认,专利权方可作为抵押品,因专利评估手续繁琐,费用高,为避免加重企业二次负担,福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鼓励银行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一企一议”免去提供专利权评估手续,企业在签约质押合同后,由市场监督管理局配合银行为企业代跑代办质押备案登记,到期还本结息时,帮助申领20%的贴息补助,且企业办理质押登记的全套手续全程无收费,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提升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的参与积极性和获得感。

  (三)创新“固定资产+专利”质押融资模式,实现“知产”变“资产”。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和评估,福安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协调中国建行福安分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专利质押融资业务,建行福安分行详细了解专利质押贴息应注意的事项,立即介入营销该信贷业务,着手专利质押合同的拟定,并借鉴其他县市的成功经验,推出了“小微企业抵押快贷+专利权质押” 的创新融资模式,对接办理“固定资产+专利”质押融资业务。该产品由借款人或其他第三方提供符合建设银行要求的房产押品作抵押,追加企业名下专利权质押,期限为1至3年,个体户最长可达10年,到期后,企业经营状况正常可无还本续贷。还款方式为按月还息,到期还本,可在建行网银或者建行手机APP中自主支用及还款,随借随还。贷款提供专利权质押的,福安建行在审批额度和利率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同时企业在贷款还清后按还款年度12月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给予20%的贴息补助,实际利率低于一年期LPR的按实际利率计算。

  三、工作成效

  3月30日,福建省福安市力德泵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福安支行正式签约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合同,标志着福安市首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成功签约落地。质押合同生效后,该企业将获得银行80万元的贷款,为企业送去及时又解渴的资金“活水”。这是福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首次尝试“固定资产+专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现企业“知产”变“资产”,“专利”变“红利”的一个实例。下一步,福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加大政银企合力,形成服务清单,健全企业信息库和专利权质押融资需求库,建立信息互通和协调配合机制,通过强政策、聚资源、建平台、优服务等一系列举措全方位助推企业利用高价值知识产权破解融资瓶颈,优化知识产权融资业务,推进知识产权融资工作健康发展。

  案例19:系统集成全面提升闯一条改革创新的“平潭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自贸试验区建设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及“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018年以来平潭综合实验区结合地区实际,系统总结了近5年的项目投资审批改革工作实践,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意见》,加快实施“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推进相关领域配套改革”。

  一、主要做法

  (一)“一张蓝图”统筹项目实施。针对专项规划多,规划红线“打架”等问题,修编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融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生态红线、水资源保护规划、地质公园规划、沙滩保护规划、石头厝保护规划等11类专项规划,形成综合、统一、权威的规划依据。同时,将规划选址涉及的所有红线全部汇入“多规合一”平台,统一操作,信息共享、结果互认。

  (二)实施以计划代立项。为解决项目计划与立项审批重叠问题,改革意见明确区管委会下达《年度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后,计划内的项目视同立项,无需再办理《项目建议书》批复手续。相应的,为解决各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重叠问题,明确由项目业主合并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水土保持报告+节能评估报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其他需要评审的报告)。

  (三)推行“区域评估”告知承诺制。改革前,项目审批涉及的环评、水保、土地勘测、矿产压覆、地质灾害、水土保持、文物保护等事项均实行“一项目一审批”办法。改革后,对上述事项实行区域评估。对已完成区域评估的投资建设项目,相应的具体项目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

  (四)实施统一缴费制度。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森林植被恢复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11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前,各类收费基本上包含在具体项目审批过程,并作为审批前置条件。缴费过程手续复杂,容易形成“部门利益”。改革后,设立项目审批行政事业性统一收费账户。统一缴费后,统一缴费凭证作为项目业主挂网招标或办理施工许可证的前置条件,各部门不再单独收取相关行政事业性费用,不得将收费凭证作为办理相关审批事项的前置条件。

  (五)建设集中统一的中介服务超市。为解决“红顶中介”问题,改革意见要求建立项目审批中介服务清单制度,除目录中保留的事项外,审批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申请人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服务,也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中介服务材料。对保留的中介服务事项要明确办理时限、工作流程、申报条件、收费标准并对外公开。

  (六)推进招标监管体制改革。投资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历来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业界有“十标九串”的说法,为解决这一世界难题,改革意见明确规范招标代理机构,鼓励项目业主自行组织招标;推进“负面清单+标准范本”编制招标文件,压缩条件设置、评标规则中的自由裁量权;实施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办法;推进实施全过程电子招投标、远程异地评标。

  (七)试行投资项目审批承诺制。改革前,不区分“大小”项目,所有项目基本采用相同的管理模式。改革后,简化小型工程项目的审批管理。对小型工程项目(投资规模3000万元以下,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内、建筑高度24米以下、功能单一、技术要求简单),流程简化为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3个阶段。

  (八)推行规划许可告知承诺制审批。设计方案涉及审美、艺术、认知等感性因素较多,主观性较强。改革前,规划部门“眉毛胡子一把抓”。改革后,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实施“负面清单+范本”的分类管理办法,即除重要区域、敏感地段各类建筑和重要公共建筑、标志性建筑的设计方案由规划部门组织评审外,其他建筑的设计方案重点评审景观艺术及风貌,原则上由业主单位按照“范本”委托专家进行审查,规划部门不再组织评审。

  (九)打通项目审批过程中的技术壁垒。改革前,因各部门测绘测量标准不一,导致问题不少,“技术壁垒”一直是制约项目审批的“瓶颈”。改革后,集中力量解决“一长六多”问题,创新实施中介服务申请“多表合一”、测绘测量“多测合一”、设计方案审查“多审合一”、施工图审查“多图合一”、竣工验收“多验合一”等。

  二、经验启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企业、群众的视角界定“办好一件事”,是推进改革的基本立场。在推进投资审批改革过程中,以什么标准去判断、界定“一件事”是很关键的,如从部门管理的角度来看,施工图审查、消防设计审查就不属于“一件事”,因为它们分别是由住建部门和消防部门办理的;但从方便企业、群众的角度出发,属于“一件事”。在推进改革时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企业、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第一标准。

  (二)坚持问题导向,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是改革成功的方法论。细节决定成败。在推进投资审批改革过程中,改革越深入、越具体,问题暴露的越充分,如在实施“多测合一”过程中,发现规划部门的测量标准与国土部门的测绘标准不一致,即按照规划部门标准建成的“商品房”,在办理房产证时却是“超平方”。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改革不断完善、提升的重要方法。在实施“多测合一”过程中,要注重解决各部门“统一测量标准”的问题,否则改革很难落地。

  (三)“制度创新+科技保障”是推进改革的有效措施。思路决定出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把看似不可能的改革措施变成可能。如在推进审批事项调整合并过程中,很多同志认为涉及事项、流程、人员多而杂,协作、调度难度太大。但随着项目审批“一张网”的逐步实施到位,项目审批涉及的所有事项、流程、环节、人员原则上全部在区综合审批服务平台上统一办理,并实现线上线下无差别审批。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超能城市APP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