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进入2021年后,头部省份在政务服务改革领域发布的文件,发现一个极其规律性的现象:

  2021年1月5日,浙江省发布《群众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工作指南》。

  2021年3月1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化“一网通办”改革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工作方案》,在从“可用”向“好用”转变、 “好用”向“爱用”转变、“爱用”向“常用”转变的目标指引下,拓展个人事项服务场景应用和企业经营全周期服务场景应用。

  2021年3月2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在开篇第一条,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流程优化中,部署“梳理自然人、法人全生命周期事项,提升政务服务智能、精准推送能力”。

  2021年4月1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实施方案》,围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各推出不少于100项高频事项极简办、集成办、全域办。

  表述虽然不同,但,四省异口同声的将本年政务服务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群众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上。这种现象是巧合呢还是必然?

  要探究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从“一件事”的运行现状讲起。

  “一件事”的运行现状

  “一件事”相较于单事项服务,体现了政务服务从部门服务向政府服务的整体转变,是对政府治理的整体性、协同性、精细化和数字化的一次大考。

  2019年始,各省就在基层“一件事”的探索实践中,相继印发通知和实施方案,推进“一件事”的快速落地实施。这一时期,“一件事”的政务服务改革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指导性不强系统性不足。比如,文件将重点放在“一件事”梳理后的一次告知、一张表单、一链办理、一次办好等效果的呈现上,忽略了,一帽牵头中牵头部门的主体责任和流程再造、事权下放中跨层级事项的事权如何下放等核心问题。虽说强调事项梳理、数据共享等重要支撑,但是只见雷声不见雨滴,配套细则和标准指导不足。

  二是,支撑不够落地不实。“一件事”改革从省市县(区)三级来讲,应该由哪一级主导推进实施最为合适,是省级、市级还是县级?毋庸置疑,当前“一件事”推进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省级不断发文和区县急不可耐,但是地市级却按兵不动者为多,这是为何?盖因“一件事”的实际办件量多集中在区县一级所致!试想,在离开了市级的主导和支撑,省级和区县就算有再大的热情,也是豪情成梦,落地成空。

  三是,线上混乱和线下无踪。 如果对各省线上“一件事”做个全程跟进和梳理,你会大失所望。不到1%的线上“一件事”可以在办事指南上给予指导、在线上支持材料上传预审。总体,线上呈现业务规则不清晰和系统开发不到位等多重问题,挂着“一件事”的页面,无法行使“一件事”的实质。在线下,设置的“一件事”窗口也多门可罗雀,要么导办引导不力,要么办理繁琐、再或者便利性宣传不够,致使办件量寥寥无几。

  那么,令人沮丧的“一件事”施行,是否有不一样的例外?

  企业开办“一件事”的借鉴

  如果说,从高位推动、实施范围、业务成熟度、改革效果和宣传推广等角度对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件事”进行评估的化,无疑,企业开办“一件事”是最具影响力和改革成效的。

  在各地你追我赶的“企业开办一件事”的比速运动中,在连贯完成营业执照办理、印章刻制及备案、社保医保开户登记、银行预开户、公积金开户、涉税业务办理等7个事项,当前,已知最短的时间为30分钟,对比2017年在上海开办企业需要22天,提升的幅度可以用指数级来形容。

  世行《2018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17年在上海开办企业需要完成以下环节:

  第一步,工商名称预先核准,耗时1天;

  第二步,工商核准营业执照,耗时7天;

  第三步,公安许可公章刻制,耗时1天;

  第四步,刻制公章,耗时1天;

  第五步,税务发放发票,耗时10天;

  第六步,人力和社保部门用工登记,耗时1天;

  第七步,社保缴费登记,耗时1天;

  ——总计22天。

  分析一下,为何企业开办“一件事”在跨部门共享难的困境中会有如此佳绩呢?

  原因一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企业开办作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的首要指标,在“放管服”改革中首当其冲,被视为重要的攻坚突破口。总理就在2018年国务院常务会上,直接给出量化指标,要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一半以上,由目前平均20多个工作日减至8.5个工作日。

  原因二

  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的意见》,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改委、住建部、人社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六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服务的通知》,其间,银行开户许可改备案、取消企业名称预核准、规范企业经营范围管理、修订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提升信息化水平统一规范市场主体登记。到了4月14日,企业开办更是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草案)》

  原因三

  在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和法规的指导下,“一网通办”平台不断升级。先是对接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系统,形成数据推送和共享,后开始引入人脸识别等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技术,解决法人高管等不能到现场或者群众“被法人“等痛点顽疾,进而,大力推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发票、电子印章应用,再加上各地不断创新一址多照、印章刻制免费等动作,使得企业开办一件事的流程和时限天花板被不断突破。

  为何选中全生命周期“一件事”?

  一方面是全国各地开展了3年的“一件事”改革成效差强人意,而另一方面,企业开办“一件事”全国范围内成果显著。自然,我们希望推行的所有“一件事”都能取得企业开办这样的恢弘成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一件事”都如企业开办能得到如此的“顶层待遇“,这似乎让我们从中找到答案——工作方法和推进策略一定是关乎政务改革进程和成效的重要因素。

  因此,头部省份把重心聚焦在全生命周期,应是基于以下考虑:

  1、 将“一件事”进行明确的场景定位。改变以往文件中的模糊描述,比如,选择关注度高、办理量大的高频事项,梳理需要多部门、多层级、多事项办理的“一件事”,分批向社会公布“一件事”清单。这样的模糊描述,定义不清,表述不明,量化不足,地市和县市区无法参照执行。

  2、 全生命周期是真正从群众和企业需求出发。办件量大,场景代入感强,围绕个人出生到死亡、企业准入到退出两个“全生命周期”,由关联性强、办事需求大、办事频率高的多个单一事项整合形成多方协同的关联事项。如此,定义清晰,事项明确,操作有序,考核有理。

  3、 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个人方面,从出生、教育、工作、置业、退役、就医、婚育、出行、救助、养老、到身后11个大类,28个小类,企业方面,从企业开办、企业准营、企业运营、投资建设、企业变更、到企业退出6大类,15个小类。如此,将政府服务个人与企业的事项,进行了精细化、数字化和整体性的全面梳理,是以用户为需求,以问题为导向的革新模式。

  4、 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对于构建省级统筹、地市主导、部门协同、整体联动、线上线下融合政务服务新模式,围绕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发证方式、管理架构等进行整体性再造、实施一体化办理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需要明确的是,围绕个人和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只是一种分类和展示维度。

  此前的分类方式多是按照行业,比如上海浦东和滨海新区推行的“一业一证”,虽说,最后在出证环节,合并了各类许可证为综合许可证,但其本质,依然还是按照行业进行分类的“一件事”。还有一种呈现维度是业务和部门分类,比如投资建设领域含投资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和竣工许可。

  但是,无论是行业还是业务部门,全生命周期皆可将两者进行融合,使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越明确越量化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指南越是改革所需,全生命周期也好,“一业一证”也罢,相信,这种工作方法会成为改革的常态。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qrcode_for_gh_3fb56a5f9578_258.jpg  

qrcode_for_gh_d37d7c6bd5cb_258.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超能城市APP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