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牵头者,也是城市运行的“基石”。因此,打造“智慧政务”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格外重要。同时,在国家“新基建”的浪潮下,政务服务也将进一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近期,发改委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新基建”的春风已经吹向各行各业,在打造“智慧政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哪些“新基建”力量?

  从“电子政务”到“智慧政务”

  在盘点打造智慧政务的“新基建”力量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智慧政务”的发展历程。

  智慧政务的发展史,就是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史。

  “智慧政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电子政务、“互联网+政务”、智慧政务。

  2001年,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为标志,电子政务工程全面启动。

  在“电子政务”阶段,各政府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目的是提升信息搜索和传达的效率,进而提升政府的办公效率,普通民众对“政务处理效率提高”一事的感知并不强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全面普及,“电子政务”有了新名字——“互联网+政务”。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电子政务”与“互联网+政务”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的目的是提升政府的办公效率,属于G2G模式;而后者的目标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属于G2X模式。

  在“互联网+政务”阶段,政府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内部政务信息化的建设,以及各部门、地区之间信息的打通;另一方面,还要推动政务服务的进步,让市民和企业办事更方面。

  智慧政务是伴随“智慧政府”概念出现的,目前暂无国家层面的政策或文件阐明“智慧政务”或“智慧政府”的含义。智慧政务的兴起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密不可分,2018年左右,人工智能开始在各个领域大规模落地应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智慧政务”阶段在2018年左右开始。

  智慧政务强调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其包含四大领域: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和智能决策。

  如果说打造“电子政务”的目标是提升政府内部信息处理的效率,打造“互联网+政务”的目标是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那么打造“智慧政务”的目标就是综合提升政府的各项能力。

  抢夺“政务云”

  既然“智慧政务”的目标是提升政府的综合能力,那么就需要打破过去的“信息孤岛”,在技术上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政府与企业、市民之间的高效互动提供支持。

  云计算在“智慧政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提起“智慧政务”或“智慧政府”时,常常会探讨 “政务云”。可以说,打造“智慧政务”的过程,就是建设和完善“政务云”的过程。

  根据云计算的技术架构,“智慧政务”的架构可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服务层,以及应用支撑层。

  基础设施层的企业包括:服务器提供商、软件供应商,以及网络运营商。数据服务层的代表是云服务提供商,它们能直接为客户提供IaaS、PaaS和SaaS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也可以通过开放API、SDK等接口引入第三方SaaS。应用支撑层的企业包括系统集成商、运维服务商、解决服务提供商等。

  国内的服务器提供商包括:浪潮、华为、新华三、中科曙光、宝德等。

  2018年,涉及采购服务器的政府项目约2110个,采购支出23.17亿元。相信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上云”,服务器的采购量还会进一步增加。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数据,2017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达292.6亿元,估计2018年我国政务云市场规模为390.9亿元。“政务云”用量超过了工业、金融、互联网等其他行业。预计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813.2亿元。

  “国产替代”一直是服务器行业的主旋律。过去,国内市场普遍采用国外厂商提供的服务器,但随着以浪潮为代表的一批国产服务器提供商崛起,中国厂商的产品开始成为主流。根据IDC的数据,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X86服务器厂商市场份额前三名为:浪潮、华为和新华三,第四名才是国外厂商——戴尔。

  政务数据属于关键数据,未来,随着“政务云”需求的增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服务器厂商也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云服务是一个热闹的市场。有服务器厂商,如浪潮、华为;有主营云服务业务的厂商,如青云、Ucloud;也有互联网厂商,如腾讯、阿里巴巴。其中,互联网企业是不得不提的“跨界”玩家。

  互联网企业的优势是:有大量的C端流量和数据,且有丰富的C端运营经验。

  政府打造“智慧政务”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升服务质量,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做好服务,就要贴近群众,互联网在这一点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腾讯打造的“粤省事”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可通过微信小程序访问,市民无需再另外下载APP,即可刷脸登录个人账户,在线完成业务办理。

  目前,公有云的发展势头迅猛,而公有云最大的潜在客户就是政府。目前,政府在公有云的渗透率为3.7%,处于较低水平,而互联网企业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8.8%[2]。由此可见,政府端的市场潜力巨大。

  因此,各厂商都希望能通过拿下“智慧政务”的市场,抢占政府单位公有云的市场。比如,腾讯和阿里巴巴多次以“0元中标”的方式来争夺政务云的市场,巨头们抢占政务市场的决心可见一斑。

  当然,虽然巨头企业希望能霸占“平台位” ,继而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在上游,向基础设施层延伸;在下游,向应用层延伸。但智慧政务的应用数量庞大,涉及协同办公、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每个应用又有无数定制化的需求,一家企业无法“通吃”。

  因此,智慧政务带来了大量的市场机会,每个细分的领域,都能“长”出一批企业。但由于底层技术和平台被大公司掌握,市场很可能出现大企业建设生态,小企业“站队”的情况。

  总的来说,从“电子政务”到“互联网+政务”,再到“智慧政务”,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政务信息化、数字化的趋势。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政府率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城市的其他业务领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附1:全国重点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数据分析报告

  本报告合集共计15份,报告中采用的相关数据均来自各地各级政府网站、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官方统计渠道,从政府管控、社会治理、数字化服务、信息公开等维度开展数据采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涉及的重点城市包含浙江省、山东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河南省、上海市、河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

image.png


  附2:国脉“一网通办”核心支撑系统(GDBOS),助力数字政府建设

  数字政府2.0操作系统、政务数据体系2.0基础标配、政务服务一体化升级方案。又名“政府数据业务操作系统”(GDBOS), 是基于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各地实践经验、数据体系理论、微服务技术架构,围绕“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融合一体思路,为各地数字政府升级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业平台。运用数据体系、标准治理、业务再造、组织进化等工具和方式,可从结构、标准、模块架构上对当前政务服务平台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和升级。有效适配部委、省、市、县(区)不同层次需求,支撑数据整合共享、政务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升级,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夯实数字政府基础,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依托"产品+数据+标准"框架,构建"标准支撑、数据体系、业务再造、数据治理、管理赋能"五大体系,无缝衔接既有业务系统,有效驱动政务服务整体运作:①落脚在“办成”,把政务数据归集到一个功能性平台,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办成不同领域事项;②综合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数据整合与治理能力,并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智慧组织进化。

image.png


  附3:国脉政策通(又名“国脉一体化惠企政策服务平台”),是对标中央关于“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易于知晓、一站办理”要求,打通政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帮手级产品。以“惠企政策精准送、补贴申报一次办”为核心,提供政策“发布、汇聚、查看、送达、办理、督查、评价”全套解决方案。基于市场主体、民生服务和营商环境优化,从最小颗粒化、数源标准化、数据共享化、组织协同化、业务融合化五个方面着手打造,实现群众与企业真正“知政策、懂政策、享政策”,依托政策红利更好发展。截至目前,该系统已于深圳市、杭州市、佛山市、浦东新区、南山区等地应用,获企业群众普遍好评。

责任编辑:qi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