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卫强。本文试图解答三个问题:一、什么是城市大脑?二、怎样认识城市大脑?三、怎样建设城市大脑?

  大数据的浪潮拍打着世界的角角落落,智慧城市的建设成为城市治理者们追逐的灯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呈现给人们三个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现代化。归集到一点就是治理现代化。那么何为治理现代化?也许有多种解答,但离不开一条就是数字化。数字化是对一切声音、文字、图像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处理,将其转化为“0”和“1”的二进制代码,从而可以在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既为城市治理者服务,又为市民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出于这样的初心,三年前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城市大脑,并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开启了用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并实现了从治堵到治城的转变。

  什么是城市大脑?

  当今中国已有不少电子商务的平台,但鲜见城市生活、公共服务的平台。杭州建设城市大脑,就是要为城市生活打造一个数字化的界面,让人们通过这种界面去触摸城市的脉搏,去感受城市的温度,去享受城市的服务。同时,也让城市管理者拥有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最佳工具。构建城市大脑离不开这几个关键词:互联、在线、智能和开放。

  互联。多种网络形成有效的连接,实现信息的互通访问和接入设备的互相协同运作,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一体化和立体化。据不完全统计,杭州原有52个政府部门和单位共建有760个信息化系统项目,形成一个个数据孤岛,部门间数据不相往来,甚至同一个部门内部不同业务线也不相通。城市大脑建设启动后,首先打破了数据壁垒,建设大数据平台。目前已累计归集837亿条数据。你想要什么数据,就找数据资源局,数据局来提供。

  在线。在广泛覆盖的信息感知网络基础上,将不同属性、不同形式、不同密度的各种信息实时呈现。让物能说话,物与物之间能对话,物与人之间能交流。在线就是让数据动起来,所有的场景都是现在进行时,采集的颗粒度越小数据越精准,让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实时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也只有在线,应用场景的开发才有可能,才能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创造条件。

  智能。在国外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是两个词,一个是Smart,有“聪明”、“敏捷”、“灵巧”的意思,另一个是Wisdom,即“智慧”。前者主要停留在物理和硬件层面,后者还包含文化的软因素。智能就是通过算力和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根据不断触发的各种需求对数据进行分析,提炼所需内容,自主地进行判断和预测,从而实现智能决策,并向相应的执行设备给出控制指令,这一过程中还赋予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在线的数据不仅是“动”,而且是“活”的,自动经过萃取、转移和下载,自动作出预警,自动提供比选方案。

  开放。将处理后的各类信息通过网络发送给信息的需求者,或对控制终端进行直接操作,从而完成信息的完整增值利用。信息的开放应用不仅仅停留在政府层面,个人及企业也能贡献信息,交互信息。如果说大数据是建设城市大脑的土壤,那么开放数据相当于土壤上的河流,其流经之处,必然滋生孕育最繁荣、最有生机的数据文明。

  怎样认识城市大脑?

  杭州城市大脑,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大脑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社会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揭示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预示着城市文明新阶段的到来。

  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大脑能够缩短城市中心与边缘地区的逻辑距离。大量高成本的城市物理活动将通过智慧商务、智慧政务等在线实现,降低城市对空间上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的依赖;同时,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将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区的拥挤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如利用城市大脑,杭州上塘高架路22公里里程,出行时间平均节省4.6分钟,约为10%;萧山区104个路口信号灯自动调控,车辆通过速度提升15%,平均节省时间3分钟。有专家曾畅想,有了“城市大脑”,一个城市未来可能只需今天十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一的水资源,甚至十分之一的电力,就可以支撑美好的生活。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特征,该产业以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这些“无形”资源作为主要投入要素,可以有效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此外,城市大脑以数字化的方式改变城市生活、工作、学习、旅游的运作方式,可以实现减排的目标,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等城市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天然具备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安全、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城市大脑的应用还能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强化城市治理能力。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对城市的治理要有更高、更宽的视野,更新、更灵的工具。城市大脑就是城市治理者的全新工具,不仅能实时掌握一手资料,而且能通过分析、比较作出更精准的决策。尤其能做到各种资源体系协同共享,形成具有统一性的城市资源体系,任何一个应用环节都可以在授权后启动相关联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环节进行操作,从而使各类资源可以根据系统的需要,各尽其能地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如用电、用气数据与独居老人生活状况关联,词条检索用来预测疫情流行等等。

  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目前,杭州城市大脑已上线的智能交通、便捷泊车、舒心就医、30秒入住、20秒入园、数字旅游专线、应急防汛、叶菜基地管理、食安慧眼、电梯智管、易租房、智慧环保等11个重点领域37个应用场景,无不从惠民利民着眼,从民生实事切入,让市民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改善了生活品质,提升了幸福指数。

  怎样建设城市大脑?

  杭州城市大脑起步于2016年4月,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开启了利用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如今已迈出了从治堵向治城跨越的步伐,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

  1、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

  党的十九大站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了全面部署,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

  杭州城市大脑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为根目录,进行顶层设计,每个根目录又派生出二级目录、三级目录和四级目录等。如经济领域的二级目录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开放合作。社会领域的二级目录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应急管理等。社会管理的三级目录为城市管理、平安建设、市场监管等,构建了一张脉络非常清晰的树状图。树状图如同“纲”,纲举目张。

  2、全面覆盖的组织架构

  杭州城市大脑构建了纵向到区县(市),横向到各部门的组织架构,纵向延伸到区县的称为“平台”,如杭州城市大脑·上城平台、杭州城市大脑·萧山平台,目前已有15个平台;横向扩展的为“系统”,如杭州城市大脑·城管系统、杭州城市大脑·卫健系统,目前已有50余个系统。无论是平台还是系统均接入位于云栖小镇的中枢。在云栖小镇专门成立了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该中心集中枢运维、指挥应用、成果展示和专班研发于一体,由市数据资源局牵头管理。

  3、各具特色的数字驾驶舱

  各平台和系统的主屏均以数字驾驶舱的形式呈现。各平台的数字驾驶舱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可视化内容展开,各系统的数字驾驶舱围绕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工作领域和工作重点的可视化内容布局。杭州城市大脑可视化就是将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数据通过AI转换成直观的几何图形、图表或其他直观形象方式,并生成了多个“指数”,展示在同一个大屏上,清晰有效传达要表达的信息,使受众能更容易理解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并获取所需信息。数字驾驶舱除了大屏版外还有手机版,便于移动应用。目前市委书记、市长的数字驾驶舱已开发就绪,卫健系统、文旅系统、城管系统、财政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数字驾驶舱已上线。

  4、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

  杭州城市大脑从惠民利民的一些小事切入,打造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应用场景。如卫健系统的舒心就医,原来到医院就诊,挂号、放射检查、化验、配药每个环节都要往返付费,在杭州城市大脑的协同下,在本市参加医保且信用良好的病人,就医全程无需先付费,就诊结束后48小时内通过自助机、手机等方式一次性支付,实现“最多付一次”。目前已在220多家医疗机构推行,医院的收费窗口下降了一半以上,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又如城管系统的便捷泊车,扫码(APP)一次,终身绑定,全城通停,并实现“先离场后付费”。已开通的场库1857个,开通泊位总数30.3万余个。此项服务注册用户总数已达22万,平均每天新开通用户4000个,日均支付笔数1万多笔。更进一步,推出“无杆”停车,已有75个政府投资的公共停车场取消栏杆,自由进出。再如文旅系统的应用场景已将10秒找房、30秒入住、20秒入园成为现实,在西湖景区的景点和四星级以上酒店做到了全覆盖。到今年底,杭州城市大脑上线的应用场景将达到48个。

  5、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

  市级层面成立杭州城市大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挂帅,另有6位市领导担任副组长,一位副市长主抓,各区县(市)和各部门主要领导均为领导小组成员。同时,以项目为单元,建立工作专班,目前专班数已有29个,工作人员350余人,分别来自政府部门和50余家企业,统一进驻云栖小镇集中办公。专班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打通,在办公场地、后勤服务、设备设施及云资源等给予统一保障。专班间还进行大比武,开展五一劳动奖章评选。此外,全市还建立了统筹考核推动机制,市考评办、市数据资源局、市委政法委联合对全市15个区县(市)和功能区,101个部门下发了任务书,并列入年底考评内容。全市城市大脑工作进展每周通报一次。

  6、过时即改的法规支撑

  城市大脑的推进倒逼公务人员理念转变,倒逼政府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创新。涉及到一些已不合时宜的规章及时予以修订,为城市大脑开路。如为缓解交通拥堵,几年前杭州曾颁布市长令,外埠车辆进城出城要错峰限行,给外地来杭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在杭州城市大脑的协同下,市长令作了优化,推出了“非浙A急事通”,给外埠车辆每年有12次机会不必错峰限行。又如2013年颁布的《杭州市机动车停车场(库)建设和管理办法》,管理主体多头,对主营的社会停车场数据接入没有要求。为明确牵头部门及时启动了修订程序,将市城管局作为停车场库的主管部门;此外,对各停车场数据接入也将提出刚性要求。

  7、面向市场的公司化运营

  杭州城市大脑建设一开始就考虑市场化运营,将城市大脑作为可复制的产品推广。目前已成立混合所有制的“杭州城市大脑有限公司”,由市国有企业控股,社会企业和研发团队参股。已成立杭州城市大脑停车运营有限公司,将便捷泊车的应用场景固化下来,并开始公司化运营。各区、县(市)也纷纷成立,或国有独资或混合所有。面向市场的公司运营既解决城市大脑研发投入问题、运营费用问题,同时也将带动产业发展,拉动数字经济。

  杭州城市大脑如同蹒跚学步的小孩,不断地探索前行,也正面临许多挑战,诸如信息质量、数据安全、数据开放、隐私保护等等,在技术层面也将攻克许多难关,不断迭代升级。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勇往直前,让城市大脑结出的果实不仅仅是盆景,而是亮丽的风景,为世界提供数字治理的城市范本。

责任编辑:yang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