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行“一窗式”,“互联网+”助推政府服务改革

  组织开展“一窗式”政务服务改革,改变部门分别受理的传统模式,推行“一窗通办、受审分离”。

一是实行“受审分离”,变碎片服务为整体协同。由政务服务管理机构统一招录管理前台工作人员,分主题或全部设立综合窗口制,统一受理各部门事项,着力破解监督难、部门协同难。目前,区、街道、社区三级大厅已全面实行一窗受理。其中,区行政服务大厅按商事登记、工程建设、综合服务等3类主题设置了30个综合窗口,各街道大厅平均设立了10个综合窗口(不分主题),社区大厅平均设立了4个综合窗口(不分主题)。改革后,区行政服务大厅的窗口数量与成立之初相比,同比减少了约36%,群众等候时间压缩了50%以上。

二是实行“一网运行”,变各自为政为统一管理。开发了覆盖区、街道、社区三级“一窗式”政务服务信息系统,要求凡是进入审批服务流程的事项,一律在系统平台中进行推送,实现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业务统一管理。推动“一窗式”系统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了资料不重复提交。依托“一窗式”系统,打造大数据分析系统,不断提升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通过对业务量、热门事项、便民服务、大厅管理、窗口效率、投资建设等政务服务数据的分析,将其运用到对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截至目前,龙岗区“一窗式”平台系统共受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42.6万宗,提前办结率约为24%,群众满意率为99.82%。

三是拓展智慧便民服务,变被动审批为多元服务。开通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助推新体验。开发了“龙岗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群众可以进行网上预约、查询指南、审批进度等服务。开发了双屏平板电脑、样表查询机等服务功能,群众可通过信息化设备查询样表,了解正在办理事项的情况,对窗口人员工作评价等。推行跨区域通办,打破服务行政壁垒。依托“一窗式”审批服务系统和标准化成果,梳理了21个通办事项,群众可在任何街道或社区办理。同时,明确了通办的运行模式、责任划分、配套保障等问题,实现了从封闭式管理到跨区域无差别服务。

四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探索主动精准服务。在试点街道通过分析大数据信息,主动筛选出符合办理敬老优待证、高龄老人津贴等事项办理条件的人员信息,由网格员主动上门,帮助服务对象完成服务申请。

  五、审批“一条龙”,“审批围绕项目转”助推投资项目提速

  在“一窗式”改革的基础上,以服务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为出发点,针对制约政府投资项目推进效率的瓶颈问题,开展了“多规合一”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改革。

一是构建“多规合一”项目协同生成机制。建成了全区统一的“多规合一”系统,推动部门间关联数据共享。该系统已经整合接入龙岗区综合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定图则、林地生态红线等市区两级多种空间规划数据,涵盖近160个数据图层,实现了“一张底图”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共享,为提高项目策划生成效率,提高项目可实施性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建立项目双向发起机制。一方面,要求各部门根据职能“自上而下”主动对照相关规划目标,寻找发展差距,分层次、分类别建立项目库。另一方面,发动社区居民、“两代表一委员”及辖区企业等主体“自下而上”提出民生需求项目,主动谋划项目。

三是优化项目预评价决策机制。通过对项目建设用地、规划、征拆、环保等技术可行性要素进行预评价,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规划编制与项目生成有效对接。探索建立征地拆迁进度网上协调平台,形成共同参与拆迁的工作合力。

四是建立“审批围绕项目转”的审批机制。改变“部门只管审批、不管项目进度”的被动审批模式,建立以项目进度为导向的协同责任机制,由项目单位倒排审批计划,明确各审批部门的服务职责。采取取消、合并、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多种措施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大幅压缩全流程的审批时间。设立工程建设综合窗口,实行一窗受理、一网运行,统一项目代码,打破“主体缺失、手段缺乏”监管难局面,通过电子监察、绩效考评、重点抽查、定期检查等方式,绩效、督查、监察等多方联动,建立统一监管运行机制。目前,已按照改革新措施办理了政府工程项目业务13000多笔,提前办结率约为26.6%,一次性通过率为98%。

  六、服务“一站式”,全国首创政企共建产业园区公共平台

  按照“政府支持、企业为主、透明高效、共建共享”的原则,以“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思维和举措,依托全区政务服务平台和“一窗式”系统,在条件成熟、企业相对集中的龙岗区重点产业园区,探索推进政企共建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挂牌成立5个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可直接服务辖区1500多家企业、近15万名创新人才,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涵盖基础政务服务和个性化增值服务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一是推行“协同供给”,全国首创政企共建产业园区服务平台模式。整合政府政务资源与园区现有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支持、政务服务优势,以及园区在服务企业等方面的优势,由政府部门派驻专职管理人员,园区企业选聘平台窗口服务人员,搭建政企共建产业园区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形式,实行“窗口受理、系统推送、部门审批、一窗通办”, 推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二是推行“双向对接”,打通政府服务企业的“最后一米”。依托服务平台和“一窗式”系统,推动政府服务进园区进企业。一是建立诉求收集机制。搭建政府和企业直接对话渠道,由园区运营公司组织人员,定期主动收集企业意见,助力政府清楚了解企业政策需求和其他服务诉求。二是实施精准服务。对于企业反馈的政务服务或政策咨询问题,通过“一窗式”系统交由职能部门进行答复和解决,解决过去企业声音难传递、扶持政策难落地等问题,实现企业诉求与产业政策的精准对接。

三是推行“主动服务”,构建“亲”“清”新型政企关系。搭建开放、透明、高效、共享的服务平台,加强政府部门和园区企业的交流互动,着力打造清廉的政企关系。一方面,建立企业服务日制度,提供上门咨询和个性化服务。将企业服务纳入政务服务规范化轨道,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努力营造亲商助商、坦荡交往、专心创业的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审批系统延伸至园区,以及对园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交流,使企业更加清楚了解政府审批材料标准和审批流程,增强政府权力运作的透明度。

四是推行“一园一策”,打造特色鲜明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结合每个园区产业集聚、运营管理、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特色,实施“一园一策”,引导园区优化整合政策咨询、法律财税、银行金融、企业孵化等方面的资源,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如,天安云谷突出“智慧服务”,以CC+系统推动中小企业“拎包入住”;大运软件小镇突出政策服务,全方位为企业解读各级产业扶持政策;宝龙园区突出职能融合,整合街道办和园区专职机构的经济服务职能;中海信突出创新孵化,以园区创新产业用房为载体推动股权融资;天安数码城则突出软性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创新生态圈等。

责任编辑:li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