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上班,山东省寿光市许多领导干部头一件事就是打开“寿光民声”网站,查看是否有涉及本部门的群众留言。

  这个被群众称为24小时不下班的“网上政府”,3年来累计受理群众留言12万条,各单位对留言的回复率达100%,群众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在97%以上。

  近年来,“网络问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许多政府网站常年“沉睡”、建而不管的现象也多为人们诟病。在国内数以千计的政府网站中,“寿光民声”脱颖而出,在政府与群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发帖上访”,催生网络问政

  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与需求,将群众的声音纳入到政府决策中来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发布和获取各类信息,而虚拟空间中滋生的大量无序言论,也在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2008年,寿光市的家庭电脑保有量就达到了35万台,覆盖率89%,上网率73.5%。由于缺乏一个综合解决问题的平台,群众借助各大网站及论坛"发帖上访"的现象时有发生。”寿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刘永辉说,有时为了引起政府重视,一些群众夸大其辞,对事件本身加以扭曲,容易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而与此同时,传统的监督手段作用在不断弱化。从2002年起,寿光市先后推出“行风热线”、广场“面对面”、“掌上寿光”手机报等载体,尽管它们在纠风监督工作中一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自身原因,在运行过程中逐渐显露出群众参与少、时间不灵活、地点受限制、缺少监督等不足。

  刘永辉认为,网络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平台,具有广泛的创造空间,“如何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与需求,将群众的声音纳入到政府决策中来,这是信息时代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08年11月,“寿光民声”网站正式开通运行。这家由寿光市纪委、监察局、政府纠风办共同主办,采用半市场化手段,依托“中国寿光网”建设运行的网站,试图通过广泛汇集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力求达到反映民声、化解矛盾、服务决策、优化环境的目的,打造一个“网上政府”。

  时至今日,全市28个政府部门、50个企事业单位和14个镇(街道)已经全部参与进来,并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配备专职人员值守。在“寿光民声”网站的页面上,每个单位都设有专门的板块,用来介绍部门的职能职责、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群众只需点击“我要提问”的图标,就可以针对自己关心的问题发帖留言。

  结合此前的手机短信和电话语音平台,寿光市真正实现了民意诉求无障碍。

  “事实证明,盖子靠捂是捂不住的,信息不能怕公开。工作干好了,怕什么?工作干不好,怕也没用。”在寿光市委书记孙明亮看来,开办“寿光民声”网站,就是要让党委政府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声音。“我们每年都把民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90%的新增财力投向民生,但保障民生首先要听取民声、尊重民意。我们的工作有哪些成绩、哪些缺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答案就在群众当中。”

  快速回应,互动服务促“双赢”

  选派干部担任网站管理员,一站式受理确保网上诉求“全覆盖”

  几天前,寿光一中教师李新刚打算提取公积金购买商品房,但苦于不知道该如何办理。有些发愁的李新刚尝试着在“寿光民声”网站上发帖咨询,结果第二天就收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复。“原来有问题也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或负责人,现在发个帖子问题就解决了,又清楚又省事,再不用三番五次地跑部门了。”

  打开“寿光民声”网站的界面,大到市政方针,小到衣食住行,群众都可以找到负责咨询或解决问题的部门单位。为保证运行质量,寿光市专门成立了“寿光民声”工作室,选派10名业务强、素质高的干部担任网站管理员,24小时值班,对所有的帖子实行“一站式受理”,确保网上诉求“全覆盖”。

 

  根据帖子内容,网站管理员将其分为咨询、投诉、建议三大类,在1小时内转交完毕。对要求公开的帖子,一律以“网上公开”的形式转送相关部门;对涉及个人隐私或要求保密的,以“保密”形式转送相关单位;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群众切身利益的,在网上公开的同时,编辑《寿光民声热点》,报市委、市政府督办;对违法违纪线索,直接转市纪委、监察局调查处理。

  “原来遇事靠上访,现在解决问题靠上网。”如今,这样的观念已经在寿光市民心中扎了根。在一片叫好声中,原本心存疑虑的部门尝到了甜头,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现任寿光市交警大队大队长张少华还记得,2009年自己刚上任时,“寿光民声”网站上反映公安系统问题的帖子非常多,而交警部门更是被投诉的“重灾区”。“循着帖子解决问题”,交警部门明察暗访,不断改进工作,重新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