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承诺案例征集评选是由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和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组织开展,旨在进一步推动全国信用承诺制度实践创新。按照行政监管类、审批服务类、惠民便企类、基层治理及其他类五个主题,分别评选出优秀案例、特色案例,从全国398个初评案例中脱颖而出共40例优秀案例。本期分享第一期10个案例

  案例一:北京

  以信用承诺实践创新护航首都文旅市场高质量发展

  案例特色亮点:

  创新将信用承诺应用于行政执法实践;建立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信用承诺闭环与责任落实闭环体系。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营造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以下简称“总队”)积极探索信用承诺在执法监管领域创新应用,有效助力首都文旅市场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机制保障

  总队紧紧围绕“信用承诺提升监管效能”这一主题,明确提出“坚持政治思维与法治思维相统一、依法行政与包容审慎相统一、企业有感与风险可控相统一”的工作原则,着力强化信用承诺制度机制保障。先后组织召开企业代表座谈会、知名学者专家论证会、中央和市属有关部门研讨会、市区两级执法骨干交流会20余场,采集意见建议4类100余条。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分级分类监管管理办法》《北京市文化市场初次违法后果轻微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有效保证了信用承诺创新应用政策依据充足、法理支持充分、条目内容充实、实践操作可行、社会广泛认同。

  二、突出闭环管理,健全承诺践诺体系

  依托《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分级分类监管管理办法》,总队对文化市场主体建立完善“风险+信用”评分体系,根据评分情况将全市3万余家文化市场主体区分为红、黄、蓝、绿四色等级。在此基础上,探索推行“电子函询+自我声明”检查模式,着力健全“两个闭环”。

  一是强化责任闭环。对于绿色市场经营主体,适用“自我声明”监管模式,建立合法经营承诺机制,除专项执法任务、接办投诉举报等情况外,原则上不再实施现场主动执法检查。对于蓝色市场经营主体,适用“电子函询”检查模式,企业根据“电子函询”清单开展自查并通过线上反馈。以绿色、蓝色市场主体为承诺主体,分别建立“电子函询”“自我声明”履责树状图。对于按照要求提供合法经营声明材料的,则进入“双随机”抽查环节,按照最低比例进行抽查,如果抽查结果存在不实承诺行为,则进行降级处理。对于未按照要求提供合法经营声明材料的,直接进行降级处理。以蓝色市场主体为例,如因未履责降为黄色市场主体,“双随机”检查比例将从10%提升为40%,并在网上进行公示,进一步打牢承诺践诺责任闭环。

  二是完善流程闭环。建立事前指导预警、事中清单管理、事后问题纠错承诺体系。其中,指导预警承诺制,主要结合总队出台的《关于重大时间节点文化市场意识形态安全管控工作方案》等文件,围绕文化市场4类13项风险点开展分析研判、隐患排查、承诺声明;清单管理承诺制,重点指导市场主体对照新闻出版、文化、广播电视、网络、版权、旅游、文物等执法领域71项检查单内容,开展自查并承诺声明;问题纠错承诺制,承诺主体为触发《北京市文化市场初次违法后果轻微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的市场主体,对未来杜绝该类违法事项进行承诺声明。

  三、突出配套完善,狠抓政策落地见效

  一是加强信息化支撑。健全完善以信用监管、智慧监管、规范监管、协同监管四大模块为基础,以文化经营主体台账数据库为支撑,以远程指挥系统、移动执法终端为辅助的文化市场信息化监管平台,高效实现执法功能汇聚整合,非现场执法检查量同比提升27.76%,主动检查发现问题率提升3.2倍。充分利用首都之窗、“京通”等现有企业法人办事平台,实现“行政处罚记录查询”“依申请缩短公示期”网上“一站式”办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深化数据共享,实现“风险+信用”评级接入“信用中国”“北京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信息网”等平台。着力打造北京市文化执法信息化工作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分级分类监管功能升级项目,目前已完成竣工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二是加强专业化培训。将信用承诺制纳入市区两级执法队伍“普训+专训+特训”培训计划。利用法制日、法制周学习,开展“电子函询+自我声明”“红黄蓝绿”四色分级分类监管、初次违法后果轻微不予处罚专题交流会,深化执法人员对于信用承诺创新应用的理解把握,增强政策执行落地的积极性和规范性。

  三是加强精准化宣传。《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分级分类监管管理办法》《北京市文化市场初次违法后果轻微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等文件出台后,总队第一时间召开新闻通气会向社会公开发布。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日报、千龙网、新京报等媒体刊发相关报道80余篇,引发文化市场高度关注。我们制作发布了专题普法动漫《这些行为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在首都之窗网站与多家新媒体平台展示,总点击量突破120万次。依托市场调研、执法检查、普法宣传等契机,组织执法骨干现场宣讲、答疑解惑。围绕分级分类监管、信用承诺应用等问题,召开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征求意见座谈会3场,组织“点单式”培训20余场,有效回应关切、凝聚共识,赢得社会广泛好评。(来源: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

  案例二:建德市

  信”而有证强监管 “证”因有你保安全——全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应用

  案例特色亮点:

  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信用”的“证信融合”模式,实现“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监管、事后信用评价、信用联合奖惩”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综合监管。

  一、事件经过

  2022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根据各自责任依法开具、收取、保存、查验等内容作出规定;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管理办法》,将合格证应用情况记入信用档案,实施信用管理。2020年,建德市成为杭州市试点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的县市,在2021年实现“证信融合”模式,在2022年建立“农安信用”新型综合监管机制,在2023年由三都镇在全国率先开展整乡镇推进承诺达标合格农产品亮证行动,建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践诺”闭环监管机制逐渐走向成熟。

  二、主要问题

  由于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难、自警自律融入日常生产经营管理难、农产品产地与市场衔接难、常态化倒逼机制形成难、质量安全意识和安全水平提升难等问题,需要通过承诺达标合格证为农产品全链条监管提供载体。长期以来,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自身生产经营的农产品缺乏承诺意识,承诺内容含糊、承诺依据不详,无法实现“承诺-践诺”闭环监管;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情况未纳入信用管理,守信奖励和失信惩戒的良好营商环境无法形成;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广泛示信、快捷查信、信用共享、信用应用等无法落实,通过承诺达标合格证较好解决了以上问题。

  三、创新举措

  一是创新承诺达标合格证“3832”推行模式。按照“确定三类经营主体、定制八类样式、划分三个追溯等级、实行两种开具形式”,主要以产品类型分“一果一证”“一蛋一证”,以包装类型分“一袋一证”“一箱一证”,以主体类型分“一社一证”“一户一证”,以特色需求分“一标一证”“一扎一证”,打通承诺达标合格证低(零)成本、易操作、可持续的应用渠道。2021年以来,年度开具或使用承诺达标合格证数量在290万张以上,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用率在96%以上。

  二是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证信融合”模式。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承诺达标合格证中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要素成为电子承诺达标合格证展示内容,承诺达标合格证应用情况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价内容,扫描承诺达标合格证二维码即可看到最新信用等级,通过“以证亮信 以信量证”真正实现“信用+合格证”的有机融合。截至2022年底,全市具有农安信用等级的生产主体(户)有2706个,其中A级18个、B级842个、C级81个、c级1765个,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立信、评信、示信、用信,有效提升监管效能,促进守信意识,降低安全风险。

  三是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建德市农业农村、发改、财政、市场监管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建德市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联合奖惩措施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十条意见(试行)》,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等级实施七条奖励措施和三条惩戒措施。依托杭州市“数智农安”、建德“数智草莓”等平台,根据主体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信用分值变化(承诺达标合格证不开具、不规范开具、承诺内容不符等出现扣分)、指标预警、信用等级情况,分别实施动态监管、精准监管、分级分类监管的新型监管模式,实现“承诺-践诺”闭环监管。

  四、工作成效

  一是先后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座谈研讨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通过前评估会议上进行展示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承诺达标合格证为修订草案新增内容,相关做法获得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瑞贺等领导肯定。

  二是成功举办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在建德市召开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会上展示了建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肖放司长“建德市创新推进农安信用,为全国开展此项工作先试先行,提供了典型经验,值得肯定。”的批示,并向建德市农业农村局发感谢信。建德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做法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简报2021年第55期刊发推广。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承诺达标合格证“3832”新模式(证信融合模式)分别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指导交流活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线上培训会上作专题交流授课;《因势利导抓推进 按需定制促应用——建德市创新举措推行农产品二维码追溯》的做法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官方农安追溯公众号上作为典型案例发布。(来源:建德市农业农村局、建德市发展和改革局)

  案例三:合肥:信用承诺赋能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

  案例特色亮点:

  合肥市公管局不断加大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强化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形成“承诺—践诺”闭环管理机制,提高市场主体诚信意识,不断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

  一、容缺受理开通“绿色通道”

  为进一步提高项目交易效率,优化公共资源交易程序,合肥市公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交易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对标前招标条件核实实行“容缺受理承诺”,即招标人出具承诺函和风险承诺函,承诺开标前完善材料并承担相关风险,项目可以先行启动招标。自通知发布以来,在所有的工程建设类项目受理中,均使用了“容缺受理”机制,大大提高了招标效率。部分项目缺少初步设计批复、施工图审文件等材料,招标人作出容缺承诺后,先行发布招标公告及招标文件。市公管局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加强项目监管。2022年以来,共为303个项目开辟“无障碍通道”,涉及金额195.37亿元。

  二、信用承诺为交易减负提速

  投标人、评标专家、代理机构分别承诺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诚信交易、诚信履职,并将信用承诺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依据。一是大力推行投标信用“承诺制”,即市场主体在投标文件中对资信等作出承诺,提供“无重大违法记录声明函”“无不良信用记录声明函”,无需再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减轻市场主体的负担。2022年完成的14530个政府采购和工程建设项目标段中,均推行了投标信用承诺,大大减轻企业负担。二是评标评审专家在项目开始评审前,需了解工作职责、工作纪律要求、违规行为处理等内容,并按照《评标委员会评审须知》签署承诺书,承诺严格遵照执行,进一步规范了评标评审专家的行为,强化了评审纪律。三是招标代理机构在进场交易时需签署“进场交易协议书”,承诺遵守现场管理规定、完整提交申报材料等,进一步规范代理行为和交易现场管理。

  三、多举措释放便企惠民红利

  推行诚信企业减免房建市政项目投标保证金,持续为市场主体“加油减负”,拿出真招实招释放便企惠民政策红利。投标企业在参与项目估算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下的合肥市房建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投标时,在符合招标文件要求的前提下,提供信用承诺后便可免缴投标保证金。2022年,累计减免房建、市政工程建设项目投标保证金36.51亿元。

  四、“承诺到践诺”构建监管闭环

  建立标准统一、流程一致、运转顺畅的信用承诺管理制度,强化“承诺后监管”。一是公示“无重大违法记录声明函”“无不良信用记录声明函”等信用承诺,让信用承诺在阳光下全面接受监督。二是开展投标保证金追索。针对保函保险形式提交的保证金,在触发保证金不予退还的情形时,由招标人负责追索保证金,让承诺不实的企业付出成本,赔偿损失。三是落实“一标一考评”,在评标结束后完成对评标专家考评,对未按招标文件要求履职等承诺不实的专家及时处理。2022年,共处理专家28名。四是开展承诺内容随机检查。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投诉举报案件核查、标后专项检查等方式,整治弄虚作假等市场乱象。2022年,共计查办弄虚作假案件200余个,对280余市场主体做出信用处理并公开披露。

  合肥市公管局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打出一系列信用建设“组合拳”,健全信用承诺和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强化交易主体诚信意识,有效促进行业自律,减轻诚信企业负担,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来源: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案例四、宁夏中卫:推进公共场所信用承诺告知

  案例特色亮点:

  以便民、利民、为民为服务宗旨,在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管理中,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采取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注重后续监管、优化服务质量等措施,形成了严密的卫生监督管理流程,推动公共场所卫生水平不断提升。

  中卫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根据卫生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将工作重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按照《行政许可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便民、利民、为民为服务宗旨,切实有效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通过改进卫生监督管理模式,采取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注重后续监管、优化服务质量等措施,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卫生监督执法职能,严厉打击卫生违法行为,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到人、落实到人,全力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一、简化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实行告知承诺办证

  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告知承诺管理办法》,明确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范围,针对理发美容业、住宿业、沐浴场所等行业分类制订具体卫生许可告知书,一次性告知许可需提交的材料、应具备的卫生条件,申请者在签订卫生许可承诺书后当场可以取得卫生许可证。2022年对全部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单位均实行了行政许可承诺告知,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202家。与实行卫生许可承诺告知制前相比,从服务主体多跑路到卫生监督员和数据多跑腿,简化了办证流程,大幅提高了市场主体入市时效。

  二、现场审查、线上审查相结合,强化许可后审查

  卫生监督员在作出准予行政审批决定后,采取现场审核和微信审核的方式,20日内对被审批人的承诺内容是否属实进行全覆盖核查,发现被审批人实际情况与承诺内容不符的,要求其限期整改,督促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对不达标方面积极进行整改达标。对逾期拒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建立了与实行承诺许可制度相衔接的新的监督服务机制,卫生监督工作由坐等市场主体上门申请办转变为市场主体自我评价合格后先入市营业,而后监督机构主动上门实地指导规范,实现了卫生监督的工作理念和方式由监管为主向服务优先监督促进的转变,更好的诠释和体现了法治政府建设精神,赢得了市场主体的好评,提高了社会满意度,也保证了许可承诺告知后公共场所卫生水平不降低。

  三、推行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要求,对辖区各类公共场所进行量化分级评定,根据量化级别确定监督频次,对量化评级为A级的,监督频次为1次/两年,B级监督频次为1次/年,C级2次/年,强化监督。按照评级情况,分别以笑脸、平脸、哭脸形式在公共场所公示栏中进行公示,建立了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信誉体系,指导消费者知情选择消费。2022年度共计对807户公共场所进行了量化分级管理,其中A级6户、B级158户、C级639户、不予评级4户,促进了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加强自我管理,提高了公共场所卫生水平。通过量化分级管理,一方面,卫生监督员根据量化分级评定情况,对评级高的公共场所以其自律规范为主,减少日常监督对公共场所正常营业造成的影响和干扰。另一方面,卫生监督员可将工作精力和重心放在评级低的监管对象上,加大日常监督指导力度,对一些问题多的公共场所反复跟进监督指导,有效提升了卫生监督针对性和质效,促进了辖区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整体提质增效。

  四、信用信息公示

  将市场主体违规经营行为纳入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根据信息录入规则,及时将信用信息共享至信用中国(宁夏)网站,2022年共计录入卫生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卫生行政处罚案件40条、行政许可信息202条。

  案例五:山西高平

  创新“信用承诺制”服务,公证便民暖人心

  案例特色亮点:

  深化公证领域“放管服效”改革,以信用承诺代替举证,通过建立证明事项告知承诺与失信惩戒制度,大力提升公证法律服务质效,实现“最多跑一次”。

  一、事件经过

  被继承人田某根生前遗留存款贰笔、小型轿车贰辆。其配偶李某先,儿子田某龙,女儿田某凤作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因继承被继承人田某根的遗产,申请办理继承权公证。

  二、主要问题

  一是该继承公证业务中涉及的遗产数额较大,高平市公证处出具的公证书需确保申请人提供的证据材料真实且不遗漏任何一个合法继承人,否则公证员和公证机构需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二是申请人提供的死亡注销户口证明和结婚证上均显示被继承人有曾用名是史某生,和遗留存款的存款人姓名田某根存在重大差别。遗产权利人确认错误,会导致公证书无效的问题;

  三是承诺制改革实施之前办理公证业务,遇到类似姓名不符的情况,当事人至少需要跑3个部门开具2个以上证明,例如:户籍登记部门、工作单位或社区(村)开具不同姓名使用时间和使用地证明、不同姓名使用人为同一人的证明。且每个证明能够相互佐证,证据链完整无误才可以出具公证书。

  三、创新举措

  高平市公证处开展承诺制改革,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举措:

  (一)公证人员规范地开展证据材料外调。高平市司法局率先印制《信用承诺书》,并积极在办证业务中推广使用。针对继承人放弃继承权涉及的财产证明;与被继承人的关系证明、死亡时年满75周岁的被继承人其父母的死亡事实证明;公证当事人的未婚事实证明;公证当事人的未再婚事实证明等4种证明,通过公证人员规范地证据外调,同时实行当事人信用承诺代替举证,切实减轻公证当事人的证明负担。

  (二)切实履行公证人办证告知义务。高平市司法局根据《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公证申请人充分告知继承的有关法律规定、法律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对申请人提交的权利证明及相关证据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并对申请人进行询问,申请人签署一份信用承诺书,承诺所提供的证明材料真实无误,如有虚假或继承人有遗漏,对他人造成损失的,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赔偿公证机构损失,返还他人应得的份额即可。

  (三)让公证当事人“至少少跑一处”。高平市司法局对符合条件的证明事项,实施办证承诺制后,通过公证员主动规范地证据材料外调和信用承诺相结合的方式,让公证当事人“至少少跑一处”。

  四、工作成效及社会影响

  该案最终由公证员外调取得证据材料后,由公证申请人仅提供了被继承人死亡证明、存折、机动车登记证书、公积金缴存明细等证据材料,我处及时为当事人办理了继承权公证,让公证当事人充分感受到高效、优质、专业的公证法律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公证法律服务的获得感。

  高平市公证处开展公证当事人信用承诺代替举证制,告知当事人虚假陈述、骗取公证书的责任,引导公证当事人签署《信用承诺书》并通过信用(中国)山西网站、全国公证业务平台及有关部门网站上进行公示,通过公证申请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减轻公证当事人的证明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办证效率,缩减了办证时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尽快办”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办证体验,受到了办事群众广泛好评。

  案例六:哈尔滨市市场监管局

  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创新 实施药品零售经营“承诺即换证”

  案例特色亮点:

  以“花最少时间、跑最少路途、交最少材料”为目标,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创新实施药品零售经营许可“承诺即换证”,从顶层设计、机制创新、流程再造、督导跟踪、宣传培训“五个维度”,综合实施“一揽子”改革举措。哈尔滨以“花最少时间、跑最少路途、交最少材料”为目标,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创新实施药品零售经营许可“承诺即换证”,从顶层设计、机制创新、流程再造、督导跟踪、宣传培训五个维度,综合实施“一揽子”改革举措,减轻了企业成本和负担,提高了审批效率和质量,提升了行业守法经营意识和守信践诺水平。

  一、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承诺即换证”政策支撑体系

  到2022年末,该市有近5000家药品零售经营企业《药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换发许可证。为高质量做好换证工作,市场监管部门提前谋划,围绕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制度性准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的总体要求,印发《关于2022年度全市药品零售经营许可证换发工作的通知》和《哈尔滨市药品零售经营许可实施“承诺即换证”工作方案(试行)》,明确“承诺即换证”的法律依据、申请方资质条件、操作流程以及具体实施办法。针对各地各单位实际工作中标准掌握不统一、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不到位等短板弱项,出台《关于开展全市药品零售经营企业“承诺即换证”工作督导检查的通知》《关于药品零售经营许可“承诺即换证”现场核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的通知》,形成“一个方案、三个通知”制度框架体系,为“承诺即换证”顺利开展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二、推进机制创新,打造“快办、严管、便民”审批服务新模式

  一是建立“当场决定、立等可取”机制。对自愿承诺符合许可条件并按要求提交材料的申请人,当场作出许可决定,新证现场发放、“立等可取”,相较改革前20个工作日的换证时限要求,工作效率大幅提升。二是建立“先换证、后核查”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承诺即换证”“换证即营业”,避免因换证审核“空窗期”影响正常经营。市场监管部门在发证后1个月内进行现场核查,对申请人实际情况与承诺内容不符的,按程序依法撤销许可证书。三是建立“网上办、邮寄办”机制。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将“承诺即换证”服务指南、申请表格等材料网上公开,申请人登录“黑龙江政务服务网”,按照药品经营(零售)许可证(延续)服务指南,履行申报程序、提交申请材料。审核通过后,审批部门通过邮寄方式发放《药品经营许可证》,实现“不见面”“邮寄办”,企业“少跑路”“不跑路”。截至目前,已有3340余家药品零售经营企业通过“承诺即换证”换取新的《药品经营许可证》。

  三、实施流程再造,形成“宽严相济、协同联动”工作格局

  一方面,打破常规换证程序,再造高效审批流程。在申请与受理、证后核查、事中事后监管等环节,分别制定具体办理标准和程序,将“前置”改“后置”,变“监管”为“服务”,优化操作流程,大幅压减审批时限。对适用“承诺即换证”改革的3种情形和不适用的3种情形分别作出规定,保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企业换证更方便、程序更简化,对不符合“承诺即换证”条件的企业从严要求、严格准入。另一方面,推进权力下放,减少审批层级。按照市委、市政府“强区放权”改革要求,市级市场监管部门于2017年、2019年分别将单体药店、药品零售连锁门店审批权下放至各区、县(市)级市场监管部门,实现药品零售经营许可的审批与监管在同一个层级。“承诺即换证”改革实施主体由各区、县(市)市场监管部门承担,有利于事前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有效衔接、高效联动。

  四、密切督导跟踪,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现场核查机制

  一是将“双随机、一公开”模式嵌入药品经营许可审批和质量管理全过程。在“承诺即换证”现场核查阶段,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核查人员,抽查情况和检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现场核查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以区、县(市)为单位建立健全“一单两库”,包括现场核查事项清单、通过“承诺即换证”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企业名录库、现场核查人员名录库。根据已换证企业数量,采取随时派组或每月集中抽查方式通过“摇号”“机选”随即抽取确定检查对象名单。监察人员全程参与,通过录音、录像、会议纪要等方式记录抽取全过程,确保全程留痕。二是组织开展“承诺即换证”督导检查。在各区、县(市)自查、互查基础上,市级市场监管部门成立专项督查组和“飞检”工作组,对各基层单位换证、自查、互检情况开展督查,检查企业是否知晓政策,抽查10%以上换证企业档案,实地检查企业换证是否规范。市级市场监管部门根据检查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单位给予通报,同时,将专项检查结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作为评定名次依据。

  五、加强宣传培训,让“企业知道干什么,基层知道怎么干”

  一是加强对外宣传。在市政府网站发布换证公告,通过极光新闻、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广播电视台《冰城问政》微信公众号发出“ 哈尔滨药店,市场监管部门喊你‘换证’”提示,多渠道宣传“承诺即换证”政策举措,扩大药品零售企业知晓度。二是开展对内培训。围绕“一个方案、三个通知”,采取会议培训、基层指导等形式,对全市“市场监管药品审批窗口”工作人员开展专题业务培训,统一全系统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通过内部交流平台,收集各基层窗口单位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施训解答。深入基层单位,指导建立“一单两库”、制定现场检查方案,研究开发双随机小程序,为完成“承诺即换证”改革创新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哈尔滨市场监管局)

  案例七:江苏扬州

  依托“信用+承诺”审批分级 打造惠企利民新模式

  案例特色亮点:

  扬州行政审批系统创新推行“信用+承诺”审批分级管理模式,率先探索依申请主体信用级别开展分类审批,以极简审批为目标,做到“办得易”;以信用评价为基础,做到“批得快”;以审管衔接为支撑,做到“管得住”,全力构建“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提速优服务”的高效审批模式。

  一、事件经过

  2023年1月16日,扬州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锂电池高倍率正、负极纳米涂覆集流体项目一期在江都区行政审批局进行立项备案。该项目是江都区今年的市级重大项目,投资2亿元,达产后,可年产10亿平方米锂电池高倍率高安全性正极、负极纳米涂覆集流体产品。

  该项目所有立项前置手续均实行“信用承诺制”审批,按照常规审批流程,项目立项需要备案基本信息、符合产业政策声明、项目单位统一信用代码证、营业执照等多个材料,运用“信用承诺制”审批之后,仅需填写一张信用承诺书表单,将原本至少需要一天的申报材料准备时间压缩在半个小时以内,实现“秒办秒批”。这是江都区行政审批局今年首个实施“信用+承诺”审批的项目,跑出了项目推进“加速度”,大大提振了企业对扬州营商环境的信心。

  二、主要问题

  面对新兴时代需求和市场主体日益增长的期待,行政审批实践中审批环节不够简化、审批规范不够统一、行政效能仍需提升、后续监管存在真空等问题日益凸显,审批事项涉及部门多、申报材料多,导致办事手续较为繁琐、办结时间较长,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营商环境的满意度。

  三、创新举措

  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拓展信用信息应用场景,探索审管联动应用创新,市政务办联合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组织开展“信用+承诺”审批分级应用试点,探索依申请主体信用级别开展分类审批,为诚信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审批服务,全力构建“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提速优服务”的高效审批模式。2022年9月,市政务办下发试点通知,选取高邮市、江都区作为试点地区。10月,高邮、江都先后编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第一批“信用+承诺”审批事项清单上线。10月底,结合试点场景实际需求,组织开展系统升级改造,实现审批、监管数据双向推送。11月,实现第一批试点事项应用场景落地。

  四、工作成效

  (一)在高邮市试点创新审批流程,着重打造全流程的“信用+承诺”审批分级模式,实现了“三转变”。一是推进“部门管理”向“信用审批”转变。印发《高邮市“信用+承诺”审批分级创新试点应用工作实施方案》(高协调办〔2022〕11号);对实行信用承诺方式受理的事项逐项编制行政审批信用承诺制《信用承诺告知书》和《信用承诺书》,并对外公布。二是推进“现场检查”向“信用承诺”转变。市场准入考量“信用情况”,对无不良信用记录的申请人在作出承诺后实行先证后核、现场发证;审批事项引入“容缺受理”,除法定要件材料外,签订承诺书即可免于提交部分材料,为守信者开通绿色通道。三是推进“行业限制”向“信用监管”转变。推动信用信息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企业信用等级“逢报必查”;对因未履行承诺而被撤销行政许可决定的企业,记录其失信行为,纳入市场主体诚信档案;结合“双随机、一公开”、重点监管等方式,对行政相对人承诺履约情况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相关执法结果通过信用扬州网站向社会公示。

  (二)在江都区试点打造示范典型,深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的“信用+承诺”审批分级管理模式,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一是制度更新换代。印发《江都区工程建设项目“信用承诺制”审批实施办法(试行)》,公布第一批江都区“信用承诺制”审批事项清单,主要运用在工程建设项目,涉及住建、自规、工信等7个部门20项审批事项、101项申报材料,其中可容缺材料38项。二是审批便捷高效。参照《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企业信用风险分类评价标准》,按照信用风险程度,将企业信用风险分为A、B、C、D、E共5个等级,采取分级管理方式。对市级及以上重大项目,无需查询信用等级,直接适用“信用+承诺”审批;对等级为B级及以上、且在信用扬州网站无违法失信记录的行政相对人,有条件适用;对存在违法失信记录或等级为C级及以下的行政相对人,不适用。三是全链条信息化。证照共享方面,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身份证、营业执照等审批证照全程共享;信用记录方面,通过扬州市信用大数据公共服务应用平台,上传失信信息及行政管理五类信息666万余条,记入诚信档案。同时市信用大数据公共服务应用平台向市政务办推送“双公示”及信用承诺违诺信息276万余条,实现平台间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

  五、社会影响

  2022年,高邮试点的18个事项均已实行信用承诺审批,涵盖交通、公安、自规等多部门,对43份申请材料进行缩减,已采用信用承诺方式办理并签订信用承诺书505次;《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办理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提速至即审即办,有效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江都新编制“信用+承诺”审批事项清单拓展至15个部门40项审批事项、247项申报材料,其中可容缺材料93项,可通过电子证照调取的材料29项,已为30余个重大项目提供“信用+承诺”审批服务。

  下一步,我市将加强对信用承诺审批事项的新场景应用拓展,提高市场主体信用水平和守信能力,进一步擦亮“好地方事好办”政务服务品牌。(来源:扬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扬州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

  案例八:宁波

  海事领域深化信用承诺制度 实现“一船多证一次通办”

  案例特色亮点:

  宁波积极推行海事领域政务办理综合信用管理,在行政服务事项中深化信用承诺机制应用,出台容缺受理、并联办理等服务,于全国首推“一船多证一次通办”政务服务机制。该机制是基于信用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减政便民”的一项创新举措。对于海事信用等级较好的企业,通过签署信用承诺书,可实现多项船舶证书“一次办”、“同时办”,将原先证书办理需要的30多个工作日压缩到2~3个工作日,极大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该机制助企纾困成效显著,已累计服务船舶559艘,为企业节约成本近百亿元,为持续推进宁波营商环境优化,宁波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事情经过

  2022年8月10日,浙江某金融租赁公司和宁波某物流公司分别作为出租方和承租方向宁波海事局递交了某船舶所有权、电台执照、国籍、配员、光船租赁登记等多项申请。当时公司已收到该轮在3日内的电煤运输订单,船期非常紧迫,能否尽快办理包括交通部门签发的营运证在内的所有证书关系到订单能否顺利取得,对当时疫情防控期间的电煤运输保通保畅关系重大。

  本次船舶登记业务是注册在浙江自贸区的首家融资租赁公司办理的首艘融资租赁船舶业务。接到申请后,宁波海事局高度重视,立即安排从事船舶登记的资深人员加班加点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在核实了公司为A级信用航运企业后,立即开辟绿色通道,启动“一船多证一次通办”政务服务机制,协同交通、船检、银保监等相关部门,仅用一天时间,办理了所有船舶证书,高效解决了企业的“急难愁盼”。

  二、主要问题

  (一)办证过程多头跑、耗时长。船舶登记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流程多的特点。按照常规流程,一艘船舶投入正常营运需要取得船舶登记、检验、保险等7大类30余项证书文书,涉及海事、交通港航、船检、保险等多个部门,申办人员在各部门之间往返达6次之多,耗时至少1个月以上。

  (二)申请材料需要补正。在受理审核过程中,海事执法人员发现船舶所有权申请书、融资租赁合同等材料有误需要补正,而船舶所有人浙江某金融租赁公司办公地点又在杭州,需来回奔波,公司非常着急。

  三、创新举措

  (一)推行政务办理综合信用管理。以《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和交通部海事局《海事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文件为指引,发布《宁波海事局关于印发实施政务办理告知承诺工作意见的通知》,落实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强化对政务办理主体的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深化信用告知承诺,出台容缺受理、午休值守、预约办理、并联办理等服务,推动辖区航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

  (二)全国首推“一船多证一次通办”政务服务机制。针对多头跑、耗时长的问题,宁波海事局积极作为,综合分析船舶登记各相关环节存在的互相制约因素,大胆尝试,于2020年10月,在全国海事系统首推“一船多证一次通办”政务服务机制。又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引领下,以交通部海事局“关于在长三角部分地区试点海船转籍登记不停航办证服务”为指导,于2022年1月又创新推出了“一船多证一次通办+不停航”政务服务机制,让船舶更快投入营运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四、工作成效

  (一)行政服务效率显著提高。截至目前,宁波海事局已推出适用信用告知承诺事项43项,累计办理告知承诺政务办理事项14万件,平均办结时限较法定办结时限压缩90%以上,行政服务效率大幅提升,群众满意率达到100%。辖区共评出181家A级申办主体和45家C级申办主体。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理念深入人心,得到企业和群众的高度认可。

  (二)企业经营成本得到大幅降低。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船舶早日投入营运可每日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20万元,产生经营效益40万元。并且,如果不能如期赶上电煤运输订单,还会给公司信誉带来损失。为感谢宁波海事局的高效服务和有力保障,浙江某金融租赁公司和宁波某物流公司相关负责人共同为该局送上“情系企业映初心、高效服务践使命”“热情高效办实事、助企纾困促发展”的锦旗。截至目前,已服务船舶559艘,节约成本近百亿元。

  (三)产业集聚成效显著。通过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航运公司落户宁波。2022年,新入宁波籍的船舶数量同比增长25%,总吨位增长35%;抵押船舶数量同比增长21%,融资总金额突破17亿,同比增加48%。宁波籍国内海船总吨位创7年新高,平均吨位超5500多吨,高出全省平均吨位60%。

  五、社会影响

  (一)信用承诺不断深化。通过海事政务办理信用体系的建设,“海事主导、各方参与、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政务办理格局逐步形成,信用承诺进一步深化,诚实守信的申办主体在政务办理时真正得到实惠。

  (二)“一船多证一次通办”复制推广。该项创新举措受到全国海事部门的争相借鉴和效仿。多家海事机构邀请宁波海事局介绍成功经验,多地海事部门来宁波海事局学习交流。

  (三)“蓝丝带”政务服务品牌深入人心。宁波海事局以“心系蓝海 服务至上”为理念的“蓝丝带”政务服务品牌为载体,将海事政务信用管理、“一船多证一次通办”、“急难愁盼”问题处置与品牌建设有机结合,相继开通“蓝丝带”政务直播、“蓝丝带”小课堂等系列政务“云服务”,编制“海事政务一本通”系列知识手册、清单式“一船多证一次通办”小折页,为办事群体提供精准政务服务。(来源:宁波海事局)

  案例九:江西南丰

  着力构建“承诺+信用+监管”闭环链(卫健)

  案例特色亮点:

  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为践诺履诺诚信企业打造极简快捷的审批方式,南丰县发改委以县公共信用平台为基础,联合卫健委等单位共同探索构建“承诺+信用+监管”的闭环链。同时根据相关市场主体虚假承诺造成的失信情况程度,在行政审批、行政监管等领域实施相应限制管理措施,提升行政监管效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为进一步规范推行告知承诺审批方式,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3〕1号文件要求,南丰县发改委会同有关单位研究构建行政审批告知承诺从审批、监管、失信惩戒环节的运行管理机制,组织县卫健委等部门先期在较为高频的“公共卫生场所许可”等行政审批事项,依托南丰县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立行政审批告知承诺的行政审批、监督检查、承诺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推送、应用工作机制,形成“承诺—履诺—监诺—用诺”相互衔接的闭环管理机制。根据相关市场主体虚假承诺造成的失信情况程度,在行政审批、行政监管等领域实施相应限制管理措施,同时也为践诺履诺的市场主体提供快速极简的办事渠道和体验。

  为了更好地落实告知承诺“承诺—履诺—监诺—用诺”的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深入推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南丰县发改委在推进实施“一网承诺”过程中,一是统一字段标准,明确以承诺主体、承诺事项、承诺类型、承诺文本、承诺日期、履行情况等做为全县统一的信用承诺信息数据字段;二是健全审管联动,推进实现审批业务系统、监管业务系统的深入对接,将承诺情况及时推送监管人员,加强审批和监管部门业务协同;三是形成工作闭环,归集共享信用承诺信息,将信用承诺信息作为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处罚的重要依据,推动“审管执信”一网可及模式落到实处。(来源:南丰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案例十:广东

  要素审批“信用承诺制”助力1000亿基金项目提前1个月签约落地

  案例特色亮点: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增的1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实施,为将基金额度落实到具体项目,省政府成立了重要项目建设协调机制和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专班,推进项目审批手续办理信用承诺制改革,全省各级用地用林用海、环保和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部门根据职责权限对用地、环评等办理作出信用承诺,全力解决要素审批涉及部门多、审核时间慢问题。在国务院专项工作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仅用10天时间,即签约落地项目234个,总投资近1.8万亿元,签约基金额度1007亿元,较国家原定9月底完成工作提前近1个月时间,全省各级政府和部门共承诺按期办理事项259项,为后续资金投放和项目开工争取了宝贵时间,充分发挥了信用承诺制优化审批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事中事后监管中,将软性承诺与硬性约束相结合,实现以信用承诺为起点,以履约践诺为终点的全闭环管理。

  一、工作背景

  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补充重点领域的项目资本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形成有效投资、助力稳定经济大盘的重要举措。2022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补充基础设施重点领域项目资本金。8月,在第一批3000亿元基金额度全部安排完毕的基础上,国务院部署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同时,为充分发挥广东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在稳定经济大盘中的挑大梁作用,专门安排广东新增1000亿元基金额度支持。

  为做好新增基金额度在广东省落地落实,国家专项工作组近50人进驻广东,通过开展现场联合办公,加强与三家政策性银行的高效对接,全力确保新增基金额度在9月份安排完毕。省委、省政府全力抓住来之不易的政策“窗口”,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同志专门召开全省市委书记会议和省委常委会议,进行集中动员和全面部署;王伟中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就相关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并亲自担任省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统筹推进工作落实。

  二、主要问题

  按照政策要求,项目应在四季度新开工,基金签约投放前项目前期工作应基本齐备。对照9月份完成基金签约投放的时间节点,项目实际前期工作时间仅一个月,采用常规手段无法满足时限要求。因此,在国家专项工作组进驻启动会上,广东省建议在部分环节过程中探索采用“承诺制”或容缺受理,加速前期工作流程。国家专项工作组也提出考虑到时间紧、任务重,难以采用常规手段完成,建议要积极探索项目审批手续办理承诺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确保承诺的手续办到底,将软性承诺装入硬性约束中。

  三、创新举措

  (一)以信用承诺打通关键堵点,落实项目要素资源保障。

  为推动通过国家审核的项目尽快具备签约条件,加快推进基金项目落地,省协调机制建立了“红黄绿灯”项目工作台帐,对“黄灯”项目按照“一项目一策”的原则会商确定可容缺事项,明确事项办理单位和办理时限,并定向发出任务交办单,日清日结,挂账销号。全省各级用地用林用海、环保和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部门积极探索扩大有效投资的制度性保障,大力推进项目审批手续办理信用承诺制,根据职责权限对用地、环评等办理作出信用承诺,项目落地后按规定补办手续。在推动基金项目落地期间,广东省各级政府和部门共承诺按期办理事项259项,包括可研审批(核准)21项、用地89项、环评107项、其他42项。

  (二)建立信用承诺工作台账,压实工作主体责任。

  基金项目签约落地后,按照所有基金项目在11月底前全部开工的工作要求,为确保大量采用承诺制的审批事项按期兑现,广东省对照承诺事项建立办理工作台账,做到“有时间表、有路线图、时间到点、责任到人”,按照承诺时限“落实一项、销号一项”,日清日结,确保承诺的手续按期办理,办到底。同时,为提高工作台帐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广东省还依托“粤政易”APP建立了可视化的基金项目管理系统,每日调度项目前期工作情况。

  (三)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将软性承诺装入硬约束中。

  广东省以考核为抓手推进信用承诺履约践诺,将重大项目信用承诺兑现情况纳入平安广东建设和法治广东建设考评,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为加强基金项目承诺事项完成情况监管,广东省建立完善通报机制,在关键阶段,每日向地市主要领导反馈项目签约、开工、信用承诺事项办理等情况及排名,调动地市“比、赶、超”的积极性。同时,对承诺事项进度滞后的,通过提醒函,督促项目单位、地市政府创新工作思路,加快办理、限时办结。截至去年11月30日,信用承诺事项已按照国家工作要求,实现全部办结(期间,对7个逾期办结的项目所在市,在平安广东建设考核中予以扣分处理),推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全部顺利按期开工,实现以信用承诺为起点,以履约践诺为终点的全闭环管理。

  四、工作成效

  在国务院专项工作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截至2022年9月4日,广东省以信用承诺制推动签约项目234个,总投资近1.8万亿元,签约基金额度1007亿元,较国家原定9月底完成工作提前近1个月时间,为后续资金投放和项目开工争取了宝贵时间,充分发挥了信用承诺制优化审批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社会影响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设立以来,有效解决了部分重大基础设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项目建设面临的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成为了推动全国经济平稳运行的有力抓手,其中信用承诺制改革在推动基金落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续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提供了新的示范。为凝心聚力加快高质量发展,今年农历新年伊始,广东省委、省政府就组织召开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其中专门召开了扩大有效投资分会。期间,全省各地市、有关部门、项目单位纷纷表示,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政策性发开性金融工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一揽子政策对提振市场信心,进一步发挥投资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将在中央政策红利的加持下,加快推进一批固根基、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推动一批重要项目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强劲动力!(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未完待续)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


责任编辑: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