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2019年以来,我市已推出三批共47个区级优秀案例,营造奋勇争先的创新氛围,激发比学赶超的干事劲头,持续打造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品牌。2023年,各区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聚焦经营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立足本区域产业发展特点,主动作为、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工作中形成了一批好案例、好做法。今年11月,经过网络投票初选和专家集中评审,选出各区创新性强、实效性高、可复制推广的20个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

  为促进各区间相互学习借鉴,提升上海整体营商环境水平,现印发公布2023年度各区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

  排名10

  打造“一环两专”服务

  拓展产融合作渠道

  一、工作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山区积极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服务质效不断提升,在市财政局的指导下,于2023年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为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畅通产融合作渠道,今年6月,金山区召开“点燃金融新引擎 赋能实体新发展”2023年金山产融大会,不仅推动实现了千亿级产融合作,更是集聚了市区两级优质金融资源,为广大金融机构和区内企业搭建了长袖善舞的金融协作平台。金山区以大会为起点,探索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机构支持、合作共赢”的常态化产融对接机制,由区财政局(金融办)联合金山金融业联合会举办了系列金融服务对接会,有效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将机制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

  二、主要做法

  一是打造“闭环”服务,让对接更有温度。依托区内各镇(园区)、经济小区属地服务管理优势,广泛搜集辖内企业融资需求、经营现状与信用信息,汇总形成重点企业融资服务需求清单。根据企业融资诉求,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广泛遴选区内银行、保险、券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服务对接会。为营造“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政金企沟通氛围,对接会重点采用“下午茶”形式,积极引导企业家直奔主题讲难处、话需求。针对与会企业的需求和特点,金融机构服务团队现场为与会企业精准把脉、定制专属融资方案。会后,邀请企业家对专场活动及金融机构产品服务现场“打分”考核、建言献策,推动对接服务提档升级。为更好发挥政府在金融服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安排金融服务专员定期跟踪企业融资进度,督促金融机构加大服务力度,确保融资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二是开展“专场”活动,让对接更有准度。聚焦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根据“分片区、分行业、分领域”的原则,精心组织企业与金融机构精准匹配、高效对接,着力提升与会企业体感温度和可获得性。例如,针对科技型企业,重点邀请区内落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6家合作银行以及各类面向科技型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强化产品赋能的金融机构。又如,针对商贸服务类企业,首选上海农商银行等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的银行机构。为支持创新创业,扶持初创型企业做大做强,金山区后续将以政府投资基金返投机制为抓手,按照“分行业、小规模、高频次”的思路,开展私募股权投融资对接沙龙活动,邀请基金创投合作伙伴参与,不仅要为区内创业企业带来源头活水,更要帮助企业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治理水平和增强资本运作。

  三是引入“专业”资源,让对接更有深度。上海普惠金融顾问金山服务枢纽、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上海湾区服务基地在“2023年金山产融大会”上正式揭牌落地。为更好发挥市级金融资源比较优势,金山区坚持市区联动,用好两大市级金融资源,形成了“顾问+帮办”“专业+属地”的特色金融服务模式。特邀上海普惠金融顾问团队专家代表现场答疑解难,通过制定全方位的金融工具规划,为与会企业加速成长搭载“金融引擎”。邀请市融资担保中心、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现场解读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等惠企融资政策、推介展示集聚“企业咨询、系统派单、顾问应答、服务推送”功能为一体的上海普惠金融顾问综合服务平台,让区内初创期、底子薄的小微企业也可以直达“金融名师”。同时,积极鼓励区内金融机构争取市级资源,通过选派市行专业政策宣讲员、向金山企业下沉金融资源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三、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金山区已举办系列金融服务对接沙龙、金融机构进园区等活动8场,现场累计为126家企业定制了专属融资方案,帮助12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3039万元,10家企业获得融资2689万元,另有3笔信贷业务处于授信审批中。在金融服务对接机制作用下,今年区内银行机构已发放44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3.32亿元,“湾区贷”合作银行已为252家次企业提供流动性贷款12.90亿元。2023年1-9月,金山区新增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51.85亿元,同比增长4.83%,规模在全市排第五。区内293家“四下”企业享受了银行“点对点”专属金融服务。

  排名11

  完善“政银园企服保”平台

  打造知识产权服务“新模式”

  一、基本情况

  嘉定素有“科学卫星城”之称,作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区共有高价值发明专利6568件,有效专利总量8.91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25.02万件,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区、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地区。

  2023年,为更好地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发挥好知识产权支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优势作用,嘉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坚持需求导向,聚焦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全面完善涵盖政府、银行、经济园区、企业、服务机构、保险等部门的“政银园企服保”平台,打造知识产权服务新模式,实现知识产权价值,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嘉速度”。

  二、主要做法

  (一)畅通联系渠道,提供个性化服务

  结合发展实际,加强与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联盟、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知识产权国际运营(上海)平台等机构的沟通联系,扩大“政银园企服保”平台的覆盖范围,切实满足不同创新主体的需求。

  一是“一对一”辅导。针对高价值专利培育等知识产权项目申报,通过微信、电话、座谈、交流等载体,以“一对一”方式,结合申报指南,从材料准备、表格填写、注意事项、重点亮点等方面,进行全程化指导推荐,培育高价值专利,引导专利海外布局,助力“走出去”。

  二是“面对面”沟通。针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难题,借力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联盟,以上门走访、专题调研等方式,“面对面”了解企业财务、发展、知识产权等情况,提出针对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等解决方案,帮助渡过发展难关。

  三是“家门口”服务。针对企业知识产权交易需求的持续增强,联动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海技术交易中心等核心部门,成立上海市嘉定区“专利超市”,设立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嘉定服务处,为创新主体进行专利许可、转让提供便利化渠道。

  (二)注重协同共治,提供高品质服务

  一是设立嘉定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根据知识产权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优化知识产权服务,在嘉定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对外公布服务热线,实时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各类咨询、业务办理。

  二是拓展“1+N”知识产权服务新模式。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窗口的基础上,结合融入15分钟生活圈,成立嘉定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室(新成路所),并汇集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商标品牌指导站、知识产权调解工作室、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等“站点”,打通知识产权服务“最后一公里”,“零距离”提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

  三是推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入园惠企”活动。结合政府开放月、政府开放日、知识产权进园区等契机,推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入园惠企”活动,以巡回、系列等方式,分别走进各个经济园区,邀请知识产权领域专家,普及高价值专利申请与布局、知识产权商业化运营、专利开放许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许可与转让等知识,让更多创新主体了解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真正让知识产权赋能“资本”。

  (三)加强创新突破,提供特色化服务

  自“政银园企服保”平台运转以来,坚持创新突破,以特色化、精准性服务,对接银行、服务机构、保险等,已推出了园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集合授信、专利许可收益权质押、专利开放许可交易保险等创新性工作。在此基础上,今年立足企业知识产权的具体情况,对接银行、联动企业,持续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推出商标许可费收益权质押融资新模式,即将商标使用权许可过程中产生的未来收益质押给银行,以此补充流动资金,实现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将商标投向市场,变成为“资本”。

  同时,以“IP赋能未来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举办第六届知识产权商业化运营大会,通过主论坛和分论坛的形式,为嘉定打造未来产业发展献智献策,并对外发布30个转移转化重点项目,涵盖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

  三、主要成效

  通过完善“政银园企服保”平台,提供“一站式”高质量高效率的知识产权服务,成为创新主体的“知心人”,切实提升了知识产权工作的社会感受度和满意度。

  一是形成亮点经验。通过签约仪式等,上海市首单专利开放许可交易保险、商标许可费收益权质押融资等落户嘉定,为智臻智能实现专利开放许可交易提供100万元的保险保障、黑桃互动提供资金贷款,帮助创新主体防范潜在风险纠纷,解决发展难题,让更多创新主体感受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许可转让的魅力,打造知识产权“嘉定模式”。

  二是释放市场价值。2023年已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入园惠企”活动5场,走进真新创嘉园区、康德莱医疗产业园区、蓝天创业广场等场所,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等知晓度。目前,有专利商标质押登记项目57个、质押金额6.7亿元,有25家企业购买知识产权保险,共投保保费29.9万元,惠及更多中小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三是促进转移转化。通过科技成果项目路演、专利供需对接、高价值专利路演等活动,依托嘉定区“专利超市”,指导衡鲁汽车、华域视觉等开展专利开放许可,一批知识产权实现许可转让,唤醒“沉睡专利”,帮助免除繁琐流程、减少沟通成本。上海大学科技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确定为嘉定区“专利超市”项目资金奖补单位,以更优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在优化。下一步,嘉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将继续围绕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功能定位,以需求为导向,聚焦问题解决,在知识产权高品质服务方面下功夫,切实发挥出知识产权支撑创新发展的关键作用,助力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

  排名12

  强化涉平台经济矛盾纠纷闭环治理

  打造“法治优化营商环境”新范式

  一、工作背景

  近年来,杨浦区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美团、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得物、京东达达等头部平台企业的引领带动下,区内集聚了数字经济企业7000余家,相关企业营收增长率居上海中心城区前列。平台企业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矛盾纠纷,仅每年平台企业自身受理的各类纠纷就达千万件,如此庞大的纠纷数量难以全部通过诉讼渠道解决,平台经济纠纷诉源治理和纠纷化解机制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亟需解决的问题。今年以来,杨浦区针对区内平台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带来的诉讼服务需求和诉讼增量挑战,坚持能动司法,前移工作阵地,着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平台经济矛盾纠纷诉源闭环治理体系,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平台经济新业态合规有序发展,绘好数字经济“法治蓝图”。

  二、主要做法

  (一)前端重服务引导,积极预防成讼风险

  一是开展专项普法宣传。依托“杨小知”工作室、区悦“young”企业沙龙等政企沟通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法律宣传,优化“法律进行业”普法服务。围绕平台企业知识产权涉讼较多现状,开展知产主题普法宣讲咨询,解答常见法律问题。二是提供个性化法律咨询服务。加强司法统计和分析,梳理成讼较多或涉诉风险较大企业名单,分析研究诉讼类型和案件特点,引导企业明晰自身权利边界,增强相关法律后果的可预见性,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减少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三是及时提示涉讼风险。对审判执行工作中发现的平台企业经营问题,及时向企业提示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通过制发司法建议,预防潜在矛盾纠纷成讼。区法院联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以《协办函》形式提示辖区内企业经营风险,共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二)诉前重分层调处,发挥多元共治合力

  一是培育平台内部调处机制。和美团等公司联合创建“重点行业诉源治理实践基地”,鼓励平台企业发挥自我管理作用,引导平台企业建立纠纷公众评议系统,推广平台自治模式。二是构建多渠道解纷平台。区分调解组织的调解性质和专业强项,对口分流矛盾纠纷,提升调解匹配度和调解成功率。如区非诉中心的人民调解以调解涉民生类及知产类纠纷为主,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等行业调解组织重点针对涉企业行业金融商事类纠纷开展调解,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区律师调解中心、区冰之融法律服务中心等民非调解组织主攻涉市场经济主体纠纷的调解。三是聚焦重点矛盾化解。对涉平台企业的高发纠纷、涉维稳敏感纠纷等重点矛盾实行集中化解,协同行政机关、调解组织精准发力、靶向化解。

  (三)诉中重提质增效,优化快速解纷通道

  一是建立高效的审理和司法确认通道。将“要素式”审判贯穿于审判全过程,对于案情相似的类案进行集中开庭、审理、宣判及送达,提高审理效率、缩短审判周期,实现“简案快审”。区法院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会签《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备忘录》,对多起商标侵权纠纷行政调解达成的协议,通过网上立案、远程审查、即时裁定,当天完成司法确认。二是指导平台优化内控管理规则。与平台企业建立信息公示、纠纷化解等协商机制,查找发现更多内部规范漏洞和管理隐患,帮助企业修补安全漏洞,减少遭侵害风险。三是加强从个案至类案的有效调处。以“审理一案、调处一类”为目标,重视同类案件“以判促调”。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等大体量类案,采用“首案裁决引导类案息诉”的方式确立适法规则,提升类案集中释法说理成效和当事人调解意愿,促成同类纠纷一揽子解决。

  (四)末端重延伸治理,彰显行业治理实效

  一是丰富司法服务载体。充分挖掘司法大数据“富矿”,分析涉平台企业纠纷情况,制发审判白皮书、司法建议、合规提示。先后发布《涉数字经济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涉平台经济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涉外卖平台骑手商业保险类案件审判白皮书》,分析类案特点和成因并提出对策建议。发布《个人信息保护指引》《企业数据合规指引》及涉数字经济犯罪十大典型案例,向企业发送实时、精准的“合规快讯”。二是强化治理实效跟踪。向大众点评、哔哩哔哩等多家平台发出司法建议,针对网络销售平台交易机制、平台内审风控、直播货源审查、重复侵权用户筛查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针对京东到家平台因交易机制漏洞等遭受“薅羊毛”诈骗情况,发出司法建议后并开展回访督促整改,现该平台“薅羊毛”诈骗案件下降明显。三是构建协同保护机制。深化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共同体建设,区法院与区知识产权局、区司法局、区检察院等单位加强联动协作,定期向平台企业提供维权咨询、法律支持与保护。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备忘录》框架内,将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重点侵权企业信息向行政机关通报,帮助行政机关对重点侵权主体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并联合开展回访、约谈,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行政、司法衔接机制。与区检察院会签《关于加强配合制约、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检法衔接的实施意见(试行)》,在预防企业犯罪、加强企业自我监督、实现企业依法依规经营方面形成治理合力。

  三、工作成效

  (一)实现涉平台企业纠纷向非诉讼渠道分流化解

  通过不断完善前端“止于萌芽”、诉前“防于成讼”、诉中“快审提效”、末端“延伸治理”的平台经济矛盾纠纷闭环治理机制,使非诉讼纠纷解决渠道发挥更大效能。截至9月,涉平台经济立案申请数量虽同比仍有所上升,但增幅逐渐放缓。前置调解和诉前调解成功数同比上升48%,正式立案数量同比下降15%,相关纠纷进入诉讼程序显著减少,企业纠纷解决成本有效降低。

  (二)平台企业内部调处机制消化矛盾能力增强

  帮助美团、哔哩哔哩等平台企业建立和完善平台内部调处机制,并逐步向其他平台企业进行推广。美团公司 “小美评审团”每月处理差评争议超9万件,百万用户作为自治陪审员参与评审,经调处的纠纷,二次申诉率(0.37%)远低于常规的客诉率(1.99%)。大量矛盾纠纷通过企业内部调处机制消化,有效防止矛盾外溢,减少企业涉讼风险。

  (三)行业调解、民非组织不断迸发解纷潜能

  在传统的人民调解渠道之外,积极挖掘行业调解、民非组织等解纷力量潜能。依托“重点行业诉源治理实践基地”成功化解涉平台快递骑手账号冻结相关纠纷,防范群体性劳动争议。与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签订《诉源治理对接工作机制合作备忘录》,建立“金融纠纷调解工作站”,由法官常驻调解中心指导调处,200余件网络投保涉疫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成功调解160余件,为涉网络平台新类型金融保险纠纷探索新的化解渠道,保障企业线上业务有序健康发展。

  排名13

  精准服务、审管联动

  “开店一件事”助力营商环境

  一、工作背景

  虹口区聚焦市场经营主体集中关心的开店中的法规政策、开店手续等内容,有效解决经营主体反复跑,找不到方向和头绪情况,从“开店前需要做什么”和“日常经营活动需要遵守哪些常见管理要求”两个维度出发,探索“北外滩开店一件事”监管服务创新,并在全市率先编制《开店指南》,同时依托“一网通办”平台,集成开店需要办理的政务事项,提供一站式办理服务,并衔接“一网统管”构建开店事前审批和日常经营事中事后监管联动场景,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审管联动工作机制,为经营主体在虹口准入准营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管理要求“一次告知”

  编撰了《北外滩街道开店指南》沿街店铺版和商业综合体版,系统梳理店铺开店阶段涉及的营业执照、行业许可、装修工程审批备案、户外招牌审批备案、市容门责告知、垃圾分类培训、垃圾收运和废弃油脂收运签约等各环节办事要求,以及店铺经营阶段涉及的市场监管、公共卫生、户外招牌、市容门责、垃圾分类、生态环保、安全管理等各方面监管要求,在《开店指南》中一次告知,方便经营主体提前全面掌握政策。

  目前,《开店指南》线上版已在已在“上海一网通办”虹口频道、“随申办”市民云及“随申办”企业云虹口区旗舰店三大平台同步上线。线下版在虹口区政务服务中心、北外滩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等政务服务窗口发布。目前北外滩街道《开店指南》线上版累计访问量近1600人次。

  (二)街道事项“一站办理”

  为让经营主体享受更加便捷的办事体验,在北外滩街道探索“北外滩开店一件事”监管服务创新,成立“开店一件事”专项服务团队,进一步优化开店过程中街道管理事项的办事流程。“开店一件事”团队贯彻“导航式服务”理念,变被动管理(等着经营主体上门来办手续)为主动服务(主动发现正在开店的对象并提供辅导),让开店的政务服务像手机导航一样便捷,帮经营主体快速找到正确路径、最优路径。

  一方面,健全开店发现机制,通过街面巡查、物业报告及市场监管所实时推送新办营业执照信息等多种途径,第一时间掌握新开店铺动向,主动对接纳入开店辅导范围。另一方面,优化开店辅导方式,通过街道城建中心热线电话、服务窗口以及街道与市场监管所联合组建的开店辅导微信群等多种渠道,为北外滩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咨询和帮办服务;对商业综合体内的集中开店,纳入虹口区“一楼一事办”服务品牌上门辅导。截止目前,北外滩街道城建中心“开店一件事”团队已累计辅导和服务新开店铺约80家。

  (三)审批监管“一网联动”

  北外滩街道依托区级“一网统管”平台,开发“开店管理”、“店铺综合巡查”等专项应用场景,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对开店过程中的店铺,街道“开店一件事”管理团队每周巡查,跟踪开店手续办理进度,确保各项手续齐全和装修施工安全,并在“一网统管”管理系统中记录巡查日志。对完成审批手续正式开业的店铺,综合市场监管、城管、社管、安全监管、市容等条线的各项管理要求为核心建立综合巡查事项清单(共22项),由街道巡查工作人员定期到店,对照清单逐项巡查,实现“一次上门、综合体检”;发现违规问题通过系统上报案件,由街道三个片区工作站对接责任部门核查处理。

  目前,“一网统管”管理系统也已投入使用,北外滩街道城建中心管理人员已依托平台开展月度巡查,对违规问题多发易发店铺,动态调整巡查频率,并探索通过安装带智能算法的摄像头等物联设施,实现系统报警、精准监管。

  三、取得成效

  虹口区在北外滩街道试点的基础上,聚焦经营主体需求和综合监管需要,进一步深化“开店一件事”管理服务,提升开店“一网通办”便捷化程度和“一网统管”智慧化程度,推进“一网通办”开店审批备案数据与“一网统管”综合治理系统互联互通,实时同步反馈数据至监管模块,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开展巡查监管工作,在高效服务经营者的同时,深化数字赋能店铺综合监管,推动虹口营商环境、业态品质和街巷面貌不断优化提升。

  上海电视台、上海广播电台、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文汇报等市级媒体对该项工作进行专题报道。该创新举措选入本市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督查调研中发现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龚正市长对督查调研情况予以批示。

  排名14

  黄浦区首创探索数字化智能规划审批

  优化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

  一、工作背景

  为进一步落实《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上海市全面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黄浦区规划资源局2020年起依照《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自动审核规划方案,开展了“规划审批自动核算项目”研究和建设,以此探索在规划报建过程中,依照《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运用自动化的三维审批工具辅助人工审核方案图纸。2023年,黄浦区规划资源局完成了相关智能规划审批软件的研究开发。

  二、亮点举措

  该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空间分析、运算能力,通过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辅助人工校核,减少了规划审核的人工误差,提升了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加快项目落地。建设项目图纸按标准绘制后,导入自动核算系统后即可由计算机对报建图形的用地范围、建筑面积、高度、退界、间距等规划管理中的强制性指标进行审查和核算。该审图自动化技术在规划管理行业,以《技术规定》为内容的研究和应用尚属首次。

  三、主要成效

  近日,区规划资源局在审批申贝地块设计方案和21街坊概念方案时,自动核算软件通过读取建设单位报送的规范化图纸,生成三维白模,自动明确主客体,判断建筑相邻关系,计算建筑间距、退界;同时,比照《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在生成的三维白模上标注出两两关系,最终生成详细的审核报告,并以图文对应的可视化形式展示,供经办人参考。

  在实际运用中,自动核算软件依靠计算机强大算力和可靠性,既有效避免了人工疏漏,又大幅降低了审图门槛,更直观展示了三维结果,同时,有利于多人或远程参与方案讨论。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在使用自动核算软件后深切感受到,审批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工作人员可将更多精力放在设计方案的优化上,达到量与质的同步提升;同时在方案裁量过程中,能够通过审核报告表达方案情况,帮助建设单位理解规定条款,提升行政效能和政务服务水平,切实增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下一步,黄浦区规划资源局将在建设项目中的推广应用和实践检验中,持续优化绘图规则,进一步完善自动核算软件,不断提高规划方案审核的效率和质量,更有效地提升审批效能,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排名15

  打造诚信“硬支撑” 优化营商“软环境”

  静安区始终将信用数据价值提升,作为赋能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近三年的全市营商环境测评中,信用建设单项领域测评始终保持全市第一。

  一、实施信用监管,助力行政效能提升

  1、“信用承诺+行政审批”让办证更便利。实施告知承诺前信用状况全量核查,制定《静安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工作的实施方案》《静安区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方案》,建立行政审批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工作机制。打通区信用平台和区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受理系统,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将信用激励惩戒和承诺未履行信息嵌入“一网通办”,做到“逢办必查”“无感比对”。窗口工作人员只需在标准化受理系统输入申请企业名称,系统自动比对后标注红色“守信激励对象”、白色“信用正常”、黑色“失信惩戒对象”三色标签,未标注黑色的企业可以通过告知承诺方式办理相关行政审批,2023年1-9月通过“承诺+审批”办结的超过1.2万件。承诺践诺信息全量归集共享,区信用平台建设“告知承诺”栏目,率先与市信用平台上下联动,推动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信息归集,通过“一次录入承诺模板、一码关联许可承诺、一键批量确认践诺”三大功能,实现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绿化市容、房屋管理、规划资源等领域告知承诺践诺数据100%归集,并共享至市信用平台在本市全域共享应用。

  2、“分级分类+源头介入”让监管更精准。实现重点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全覆盖,比如:城管执法领域按照红黄绿三色完成全区沿街商户评价等级设定,红色等级每周开展一次检查、黄色等级每两周开展一次检查、绿色等级每月开展一次检查,通过靶向精准监管绿色等级商户数量上升至99.1%;率先开展餐饮企业油烟污染情况评分评级,通过“绿盾通”APP和“一网统管”网格巡查、多部门联合抽查衔接,投诉量下降40%以上。探索提前告知式柔性监管举措,实施沿街商铺“信用承诺+契约管理”,分析经营主体常见违法违规行为,用于在承诺书中载明经营行为负面清单和规范标准,实现普法宣传模式创新和常见问题源头管理。企业、个体工商户通过“静安信服包”小程序扫描承诺书的专属二维码,即可完成线上签署,做到监管部门告知和经营主体确认数字化留痕,方便后续管理使用。经统计,签署承诺后违法行为发生率下降50%以上;截至2023年9月,已开展各类承诺并归集信用信息8万余条。

  3、“智能预填+印章授权”让修复更高效。区信用平台和CA数字认证能力、“一网通办”平台对接,通过企业端的实名身份认证和电子表单智能预填,机器会完成所有的内容填写,代替企业原先需要准备的3份材料;另外,原先的申请退回中,90%是人工理解偏差导致的材料问题,此类情况现在已经完全避免。通过处罚机关对履罚情况进行前置核查,以及电子印章授权区信用平台调用,原来申请后的7个工作日审核、用印时间予以免除,实现申请后1秒钟即可生成准予修复决定。2023年6月功能上线以来,申请量已占到全渠道的50%。

  二、推进“信易贷”工作,支撑融资服务优化

  1、打造“静·安易贷”专属产品。合作银行可根据不同权限选用近1万项公共信用信息事项,归集税务、水电气、不动产、科研等信用信息18万余条;向金融机构推送区域6大重点产业“白名单”;选取10个楼宇园区,实时交互企业租赁、物业使用、缴费等结果数据,为银行提供多维度风控依据,提升普惠金融获客效率。

  2、与政策性融资担保制度深度协同。将中小企业政策性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贴费政策的推介、申请、审核等各环节纳入区“信易贷”平台,推动政策性融资支持政策更广范围推广、更快速度申请、更高效率对接。企业通过区“信易贷”平台申请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后,可获得最高50%的利息补贴,财政资金对银行开展的风险共担比例达到95%。

  3、多种渠道扩大宣传覆盖面。制定《静安区“信易贷”宣传推广方案》,目前已开展两轮街道、功能区全覆盖宣传,惠及企业5千家,发放宣传手册3万份。与“普惠金融顾问”机制联动,组建以金融专家为主、产业专家为辅的普惠金融顾问专家和服务团队,构建线上线下互为补充的服务渠道。

  今年上半年,重点银行普惠贷款余额410亿元;608家企业获得政策性担保贷款21亿元。2022年营商环境企业满意度调查中,静安融资服务获得全市最好成绩。

  三、释放信用数据价值,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1、发挥“公共+市场”信用信息价值,孕育“百企成长”计划。应用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场信用信息的不同侧重点,围绕诚信守法、发展实力、行业影响、创新引领、融资青睐、部门认证多个维度构建分析模型,对5万家区属企业进行评估,筛选出上百家民营中小企业,纳入重点培育库。王华区长亲自部署,量身定制“百企成长计划”,打造“一企一策”服务包,“企业找服务”精准向“服务找企业”转变。

  2、铸诚信、提信心、促消费,诚信兴商在行动。作为商贸大区,静安区不断为商业发展提供“信”能量。打造南京西路诚信商圈,开展诚信经营和服务质量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挖掘南京西路商圈商业服务质量的优势和短板,推进诚信经营水平持续提升。近年来,在全市12个重点商圈“上海购物”诚信评价中南京西路商圈始终名列前茅,全市首幢“百亿楼”在此诞生。

  3、创新守信激励场景,提升企业办事体验。全市首个试点“信用+退税”秒批举措,符合条件的高信用纳税人从原来五个岗位人工审批,变为系统自动核算,流程从19个工作日缩减到秒批。创新使用专用信用报告“合规码”实施容缺受理,在静安产业引导资金申请中,企业申请材料缺失的,只要信用状况良好作出容缺受理承诺,可不用立即对材料进行查漏补缺,享受先受理、两周后补齐材料的便利举措,2023年已有50家企业获益。

  排名16

  以法治服务“小切口”不断优化营商“大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崇明区充分发挥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作用,从做优公共法律服务、多元解纷、精准普法等“小切口”发力,持续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法治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一、工作举措

  (一)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全力护航企业健康发展。全区3家律师事务所与各乡镇商会建立联系合作机制,常态化提供法律服务,指导帮助企业健全法律风险预警防范和矛盾化解机制。深入推进公证利企便民。线上开发“崇明公证在线办理”微信小程序,上线120个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无争议的事实类证照类公证事项,提供“足不出户,公证到家”服务。线下充分结合崇明“三农”企业服务需求,组建服务专员,提供上门“田间公证”服务。

  (二)创新多元解纷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积极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崇明模式”,依托区法院驻崇明区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和经济园区诉调对接工作站、消费纠纷巡回审判点、行政争议多元调处中心、上海银行业纠纷调解中心等平台,整合调解资源,形成调解合力,助力涉企案件的化解。着力构建“中央厨房+连锁网点”的驻村(居)法官工作室服务模式,在各乡镇设立358个联络点,进一步健全解纷机制、拓宽解纷路径。

  (三)加强以案释法,精心呵护企业防范化解风险。连续四年发布公司类纠纷审判白皮书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涉及审判、执行、保全等各领域,涵盖了灵活变更保全措施,贯彻善意文明司法理念;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倡导企业诚信经商;依法惩治职务犯罪,保障小微企业合法权益;依托智慧执行平台,涉企执行实现“三赢”等方面。线上开设“益企瀛商”专栏,推出公司法等与优化营商环境相关的法律案例解读线上课程,进一步提升企业法治保障力度。

  二、取得成效

  (一)持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辐射效能。组建“法治体检团”制作企业法治宣讲视频8期、开展法治体检5次、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501件次,,指导帮助企业在依法经营、合同纠纷提高抗风险“免疫力”。今年以来,崇明公证处已累计通过微信小程序出证205件,进一步提升便民利企服务力度。

  (二)进一步降低企业解纷成本。通过设立驻园区诉调对接工作站和法官工作室前移解纷端口,采用定期“坐诊+随诊”模式解决企业的司法需求,开展涉园区企业法律纠纷的现场咨询、调解、立案等工作,为企业解纷开辟“绿色通道”。

  (三)强化企业法治思维和能力。选取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具有代表性的各类案例,涉及破产债权确认、服务合同纠纷、股权转让、劳动合同纠纷等方面,对疑难复杂问题作出了清晰的法律解答,引导企业依法依规经营,防范风险,堵塞漏洞,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排名17

  打造“住所便利化服务一件事”

  针对经营主体注册登记时由于房屋属性和用途不同、租赁方式情形多等因素,导致材料缺乏统一性、跑动次数多、数字化归集难等问题,普陀区积极推进“住所便利化服务一件事”改革,系统已于2022年12月在“一网通办”上线。通过建立区内数字化住所登记数据库、简化住所登记材料,实现基础性住所证明材料免提交、免跑腿,精准赋能大型商场、商务楼宇的管理运营方及登记注册的商户、企业等,同时,运用在线电子签章、标识码等功能提高材料真实性,极大程度避免住所登记材料虚假登记等情形出现。

  一、特色亮点

  (一)数字赋能,打造区域数字化住所库

  通过对接商务楼宇、园区、大型商超,运用“一网通办”线上“住所便利化服务一件事”系统将住所管理方、产权方等主体信息、房产证、平面图等住所信息及租赁主体、期限、地址等租赁信息进行数字化归集,建立区内数字化住所登记数据库,实现了住所登记流程再造。

  (二)优化功能,提升住所登记便利度

  住所管理方通过“住所便利化一件事”系统发起住所(主要经营场所)使用证明及真实性承诺在线签署,由住所管理方录入真实、有效的住所租赁相关信息后,经营主体和住所管理方共同在线使用电子签名及电子印章完成线上签署。

  此外,对接政务服务受理系统,工作人员通过唯一标识码查阅并下载系统归集的住所信息和住所使用证明信息等,实现了入驻企业、商户等各类经营主体在办理各类证照时,无需重复提交基础性住所证明材料。

  (三)推广应用,拓展系统应用新场景

  推进“住所便利化服务一件事”应用全覆盖,全面梳理区内产权清晰的场所进行场所电子化数据归集,扩大简化住所材料的地址范围,加速释放区域住所资源。结和“一业一证”改革工作,拓展应用场景,将“一件事”系统归集的住所相关数据运用到“一业一证”跨部门提前服务环节,免去办事中向各部门反复提交已备案的住所材料。

  二、具体做法

  通过把办事服务工作提至“准入前”,实实在在做到让企业减跑动、增便利,让住所管理方节成本、提效能,让业务办理部门减时限、提效率。商务楼宇、园区、大型商超等住所管理方可申请通过“管理端”上传不动产权证、平面图、租赁合同等文件,实现住所信息归集;区市场监管局通过“审核端”对上传的“住所使用文件”实现提前审查、指导规范;经营通过“用户端”实现与住所管理方在线签署,形成唯一标识码。

  (一)“一张网”上创新“一件事”

  借助“一网通办”平台创新“一件事”,对住所登记证明材料备案进行流程再造、建立数字化登记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既能满足业务需求,同时也能优化各级经营主体的经营体验。

  以长风大悦城商场为例,改革前:一旦商场有更新改造,改造后新的平面分隔图需先去监管部门更新、报备。而住所登记备案材料也都在线下办理,需要商户来商场业主方申请,商场管理方准备好一套材料及委托书加盖公章给到商户,商户要先拿着委托书去房产交易中心开产调证明,再带着全部材料去政务服务中心的线下窗口办理营业执照。长风大悦城商场涉及的住所登记备案的材料类目较多,有近60多页纸质材料。若遇上第一次开店的商户需要反复奔波好几次,开业时间也会因此延长。改革后:由商场业主管理方或运营方统一做一次住所登记基础材料备案,即可实现住所登记基础材料电子化和数据共享,商场内商户在办理营业执照时免于提交。对于商场管理方,不需要线下跑腿办理住所登记基础性证明材料备案;对于小店主开业提交的住所证明也更简单便捷。

  (二)“一件事”上赋能“多场景”

  在“住所便利化服务一件事”系统上,创新赋能了“多场景”的应用,为各类企业的经营发展减负增能。比如,“住所便利化服务一件事”系统应用场景正拓展到“一业一证”的业务办理。企业在办理行业综合许可证时,也可通过“住所便利化服务一件事”系统实现相关住所材料线下免提交。目前,由区市场监管局负责审批的医疗器械、食品等12个行业许可证的办理已经实现了数据打通、住所备案的联合调阅,下一步还将联合其他部门,逐步覆盖25个全行业综合许可证办理业务。

  三、实际成效

  目前,“住所便利化一件事”系统已经在区内长风大悦城、桃浦湾商场、臻光里商办综合体以及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重点商务楼宇4个场所试点运行,近50余户经营主体通过该系统成功取得住所使用证明并办理相关登记许可业务。本区已将此项改革从集中登记地、重点商务楼宇、大型商场、商办综合体推广至符合条件的办公楼宇、沿街店铺等,预计年底前实现区内符合条件的住所全覆盖。

  排名18

  虹口区着力构建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圈

  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工作,根据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相关工作部署,虹口区作为金融产业集聚地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诉求摆在突出位置,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构建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一、基本情况

  2023年,虹口区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方面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关于虹口区通过“拨投结合”模式推动新兴科技企业发展的工作方案》、《虹口区“投贷联动”工作方案》、《虹口区财金融合服务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强化“信易贷”“虹企贷”“科技履约贷”之间的“三贷联动”战略,完成“信易贷”平台二期建设,使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延链升级,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夯基拓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的满意感和获得感。

  二、主要做法

  虹口区通过建立“政府、银行、企业”三方交流合作机制,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在企业“初创期、成长期、资本市场期”提供多元化、精准化金融服务。

  一是在企业初创期,打出拨投保贷组合拳,缓解资金焦虑。首先是“拨投结合”,为有效解决企业收入来源少、现金流量短缺,难以获得传统的贷款或投资资金支持的问题。区政府成立虹口科技转化公司,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跨越技术早期的“死亡之谷”,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后平稳退出。其次是“投贷联动”,区政府牵头组织投融资对接会,搭建企业项目路演平台,在成功获得风险投资后,引导银行机构给予配套贷款资金支持。再次是“保贷协同”,联合太平洋保险公司,围绕碳质押、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企业创业等多样化需求,推出信用保证保险产品,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是在企业成长期,构筑多样化产品体系,满足差异化需求。首先是政策性贷款产品,为有效解决企业扩充人才队伍、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而可能引发的资金短缺风险。虹口区依托“信易贷”平台整合“虹企贷”和“科技履约贷”等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产品实现“三贷联动”,形成助企合力。其次是市场化贷款产品,“信易贷”平台汇聚21家银行的知识产权质押贷、银税贷、经营贷等160余款信用贷款产品,满足企业提供不同业务情形下的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再次是园区、楼宇整体授信,以重点产业集聚的园区和楼宇为单位,通过主动跨前、关口前移,给企业提供贷款预授信服务,企业一旦有融资需求可实现秒批秒贷,极大提升企业获得感。目前该服务已在花园坊、张江虹口园等5家园区开始进行试点。

  三是企业资本市场期,助力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信用价值。首先是贴息贴费,为有效解决企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后,平衡好把握新机遇和抵御经营风险所带来的资金问题。虹口区为企业普惠金融贷款提供50%的贷款利息补贴和90%的担保费补贴,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其次是设立风险补偿资金,为加大制度创新和有效制度供给,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与扶持,打通企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设立总额为5000万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用于应对坏账风险,服务高质量发展目标。再次是信用数据增信赋能,在长三角数据模型实验室支持下,通过税收、不动产、社保公积金、科创力评价等信用数据,降低贷款利率,提升贷款额度,为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三、取得成效

  主要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效

  一是在融资助企方面,2023年1-10月,虹口区组织投融资路演21场,共有53家企业近800人次参加,10余家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达成合作意向。通过“三贷联动”机制共为825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28亿元,累计为625家企业提供贴息近4000万元。

  二是在经济数据方面,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政银企”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前三季度,虹口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8.41亿元,同比增长10.5%,总量排名稳居中心城区第4位。新设企业数同比增长209.1%,位居全市第2位,高能级企业总部比“十三五”末增长约2.5倍。

  三是在吸引投资方面。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随着新设经营主体的逐渐增多,加拿大宏利、美国信安、国际航运公会ICS上海代表处、全球人寿保险集团资管等重点项目纷至沓来,前三季度,共164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投资额超670亿元。

  排名19

  构建全方位帮办服务体系

  “嘉税帮办”绘就精细服务新图景

  一、背景介绍

  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持续推进“一网通办”等改革从以政府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纳税人缴费人需求为中心转变,全面提升办税缴费便利度,嘉定区税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开展精细服务专项试点为着力点,紧紧围绕主题学习教育这条准绳,牢牢把握优化营商环境这根主线,在提升税费服务质效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统筹构建“四个帮办”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纳税人缴费人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用心打造让纳税人缴费人进门舒心、办事顺心的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导办专员“全程帮办”,打造助企便民新常态

  针对纳税人、缴费人日常办税中出现的咨询和办事分离的问题,推出导办专员“全程帮办”,旨在通过导税、预检、网上办事辅导、自助办税辅导等岗位,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线下全流程帮办。立足纳税人缴费人实际需求,结合办税服务厅编外人员正面清单工作要求,全力打造“一窗通办”,将申报纳税、发票管理、综合服务等业务合并至一个窗口,逐步实现从咨询到办事一人办理、一人统管,推进基础业务全能办、疑难杂症有专攻,实现“窗口数量做减法、帮办人员做加法、往返次数做减法、服务质效做加法”。

  (二)劳模专家“现场帮办”,拓展纾困解难新阵地

  为切实解决税务“小白”、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员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出劳模专家“现场帮办”,旨在办税服务厅建立以劳模专家为服务主体的帮办团,现场帮助纳税人缴费人处理各类疑难杂症。探索税费争议多元化解路径,依托“虞红昌劳模创新工作室”,推出“劳模帮办团”,为服务对象量身定做“帮办卡”“跟踪单”,涵盖业务内容、办理流程、所需材料等信息,帮助纳税人缴费人顺利办理业务。通过畅通纳税人缴费人诉求表达,帮助纳税人缴费人解决疑难问题,将“劳模帮办团”打造为集“税法服务+争议调解+税情收集”等功能于一体的税费服务前沿阵地。

  (三)征纳互动“远程帮办”,推进智慧办税新突破

  为解决纳税人缴费人精准获取信息、快速解决问题的需求难题,推出征纳互动“远程帮办”,旨在依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精准推送、智能交互、办问协同、全程互动”的线上远程服务模式。依托电子税务局开展远程帮办,通过标签化管理,预先埋点采集纳税人缴费人行为轨迹,实时分析和标注纳税人缴费人偏好和关注信息,在互动中主动精准推送税费政策、提示提醒、调查问卷等,实现“有问有答”到“想问即得”。通过分类化应对,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机器人智能应答、云坐席在线互动、依职权流转办理等分类服务,将业务办理和辅导服务紧密结合,推动“解答问题”到“解决问题”。

  (四)社保缴费“网格帮办”,延伸基层服务新触角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社保缴费需求,推出社保缴费“网格帮办”,旨在通过缴费网点下沉至街道社区,形成线上、线下多点可办的网格服务圈。构建形成网上、掌上、实体、自助全覆盖的缴费渠道,同时持续拓展线下缴费渠道,形成办税服务厅与社区服务点相结合、银行柜台为补充的立体线下缴费网络。下沉服务阵地,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税务统筹协调、街镇整合推进、村(居)委跟踪管理、社区全面落实”的四级网格化服务体系。

  三、工作成效

  (一)推广简易事项快速办

  目前,全区两个全职能办税服务厅窗口数量从102个缩减到59个,导办专员数量从26人增加到53人。纳税人缴费人可以获得导办专员“手把手”“一对一”辅导,得以准确、高效办理各项业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等待时间和跑动次数。

  (二)推进复杂事项专门办

  近日,某科技有限公司来到办税服务厅咨询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劳模帮办团”为企业准备了一张包含优惠政策、办理流程、取号路径等信息的帮办卡,并开展实时跟进服务,帮助纳税人仅用5分钟完成业务办理。“劳模帮办团”自今年5月成立以来,11位成员已为300余人解决180多个税费难题,有效提升办税缴费质效。

  (三)推行网上事项辅助办

  例如纳税人在电子税务局电票平台某个业务办理界面停留超过3分钟,即向其推送该业务操作手册。当纳税人在税费业务办理过程中遇到问题,即可发起互动,由智能机器人通过智能应答过滤解决高频纳税人问题,智能机器人无法解决的个性化问题,可转为人工互动,税务人员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同屏共享等方式,远程帮助纳税人解决问题。今年以来,通过提供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服务,累计开展远程帮办1000余次,税费事项办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便捷化。

  (四)推动关键小事协同办

  聚焦涉及自然人切身利益的社保费缴纳事项,把“合”字贯穿始终,打破部门壁垒,深化合作共治。目前,全区14个社区服务中心和2个办税服务厅,共设立缴费服务窗口101个,组建网格化联络员124名,遍布全区12个街镇。缴费人的平均办理路程由3公里下降至1公里,单笔缴费可在1分钟内完成。

  四、经验启示

  随着税务部门职能的扩展,税费服务工作质效会在更广大群众范围内受到关注与期盼。在国家持续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税务部门应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乘势而上开新局,凝心聚力再出发,大力推进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以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的务实举措,切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奋力书写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排名20

  搭建工程建设审批“高速路”,助力闵行

  产业发展“高质量”

  2023年10月20日下午,美德纳中国研发生产总部项目顺利获得桩基施工许可,从10月8日签定土地合同算起,仅用时12个自然日,刷新了闵行工程建设审批速度记录。莫德纳(Moderna)是全球顶级的跨国制药、生物技术公司。今年5月,莫德纳在闵行区注册成立美德纳(上海)制药有限公司;7月,市经信委、闵行区政府与莫德纳(中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宣告莫德纳正式落户上海,启动美德纳中国研发生产总部建设。该项目总投资规模36.4亿元,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在未来将成为闵行区千亿规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特色亮点

  为了推动美德纳项目加速落地,闵行区提出“对标特斯拉,实现新突破”的推进目标,建立项目统筹协调推进机制,拆分细化建设工程领域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政策,提前介入项目建设流程,实现各部门并联审批“同发力”,环节衔接“零缝隙”。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美德纳项目的开工建设审批效率取得了新突破。

  二、具体做法

  (一)借鉴“他山之石”,实现“青出于蓝”

  7月,闵行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方案,当天下午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改领导小组即奔赴临港“取经”,调研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的建设审批、协调推进情况。根据“特斯拉经验”,结合美德纳项目的实际情况,闵行区成立项目协调推进专班,梳理、倒排项目建设审批各环节推进计划,区分审批“主线”与“辅线”实施分类管理,明确起止时限和主责部门,注明各环节需要重点协调或注意的细节问题。在推进过程中,区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跟踪项目进度,及时落实技术指导、解决瓶颈问题。依托全市优化营商环境6.0版政策,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美德纳项目在吸取“特斯拉经验”的基础上,提前实现10月26日前开工的既定目标。

  (二)坚持制度改革,实现资源整合

  自2019年起,闵行区紧紧跟随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步调,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中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造全过程审批流程,提供集成化审批服务,率先建立全市首个重大产业类项目“拿地快开工”机制办理流程,推进“干细胞科研实验室”“信达生物全球研发中心”“威高上海国际研究院”等一大批高质量产业项目加速落地,助力闵行高端产业集聚壮大,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年来,随着全市工程建设领域审改的不断深入,闵行区也在探索中不断升级“拿地快开工”机制。以美德纳项目为例:一是在盘活土地上下功夫。在产业用地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低效产业用地空间开展梳理排摸,研究城市更新方案,探索节余土地分割收回的创新操作路径,成功盘活270亩低效土地供该项目使用,以点带面破解难题。二是在流程再造上下功夫。将工程建设许可环节与土地出让环节深度结合,提前完成项目备案,土地出让阶段同步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施工图预审,以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承发包手续。部分审批环节采用“告知承诺+容缺后补”工作模式,为项目尽快落地提供有力保证。三是在集中统筹上下功夫。依托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中心,整合发展改革、规划资源、建设管理、区行政服务中心及项目街镇资源,做到一张流程图实现“全链条并联审批”,一个时间表确保“项目与时间赛跑”,打破各部门“一亩三分地”的桎梏,全力服务于项目建设。

  (三)主动跨前一步,实现服务升级

  对于营商环境建设来说,政策“硬件”与服务“软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近年来,闵行区建设管理部门切实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在服务模式上,推行项目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在服务理念上,力争化被动为主动,在“有求必应”的基础上,实现与项目的“双向奔赴”。2023年以来,闵行区“一站式”施工许可平均用时1.1个工作日,“一站式”竣工验收平均用时3.4个工作日,均大幅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以美德纳项目为例,全区建设管理项目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深化“一站式”服务。一是做好政策宣传,推着项目“提前跑”。鉴于外商对上海建设审批相关流程不熟悉,区级有关部门跨前一步对接企业,积极宣传本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引导企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享受政策红利。二是实行“登门帮办”,确保环节“接力跑”。安排专人跟踪项目进度,由区建设管理部门牵头协调解决难点问题。前往企业所在地,采取“登门帮办”的方式帮助企业完成土地款缴纳、项目信息报送、合同信息报送、施工图纸上传等手续,确保各审批环节接茬推进。三是加快要素审核,锁定目标“冲刺跑”。区建设管理部门提前对接市级部门做好施工图免审判定,在项目取得规划用地许可证后,立即启动平台要素审核,确保项目在第一时间取得施工许可证。

  三、实际成效

  目前,闵行区以集成创新为核心,以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查中心为载体,已积累了一大批重大项目、产业项目推进经验,在这些案例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建设工程领域审改成果。一是实现政策实施“精细化”。对照6.0版营商环境改革政策,针对重大工程政策实操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实施细则,简并办理流程,明确实施路径,切实提高了企业感受度。二是实现项目服务“接地气”。通过升级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培养了一大批熟悉政策、具有实操经验的“帮办”队伍,通过优质服务进一步扩大了改革惠及面。三是实现改革成效“可复制”。系统评估改革成效,针对特殊项目进行研究分析,将相应的推进机制予以固化延伸,逐条逐项明确责任事项、提高工作标准、提升协作意识,确保各项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及配套保障措施落地生效。


责任编辑: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