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2019年以来,我市已推出三批共47个区级优秀案例,营造奋勇争先的创新氛围,激发比学赶超的干事劲头,持续打造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品牌。2023年,各区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聚焦经营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立足本区域产业发展特点,主动作为、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工作中形成了一批好案例、好做法。今年11月,经过网络投票初选和专家集中评审,选出各区创新性强、实效性高、可复制推广的20个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

  为促进各区间相互学习借鉴,提升上海整体营商环境水平,现印发公布2023年度各区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

  排名1

  立足专业、着力规范、持续创新

  精耕企业合规“实验田”

  一、工作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20年3月,金山区人民检察院成为全国首批六家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单位之一,试点以来企业合规“金山样本”已经成为金山区优化营商环境一张闪亮名片。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是指检察机关对于涉企刑事案件,在依法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同时,督促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并积极整改,促进企业合规守法经营,是检察机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改革创新,为企业“解困纾难”

  一是在全国首创“范式合规”和“简式合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繁简分流”合规程序,为涉案小微企业合规开辟“快车道”,减轻因涉案周期长带来的压力。二是深入探索异地企业合规案件办理。针对金山区一家在外地涉嫌污染环境罪的企业,联合外地检察机关开展异地企业合规,帮助企业化解刑事风险,建立合规体系,企业的后续发展和经营状况持续向好。同时在案件基础上,与外地检察机关签署《关于异地企业合规协作工作办法》,形成常态化机制。

  (二)充分利用第三方机制,帮助企业“建章立制”

  为让企业合规整改“更专业”、“显实效”,金山区人民检察院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今年以来,联合区工商联,组织开展第二批第三方专业人员名录库公开遴选,完善专家库成员。同时召开涉税合规案件监督考察座谈会,与金山区市场监管局、金山区税务局第三方专业人员交流,发挥协作合力,借助第三方专业人员优势,让企业的合规体系建设更加具有指导性,实现合规合法经营。

  (三)推进合规标准化建设,为企业“指路点灯”

  一是,从“类案维度”,结合金山区涉税合规案件集中的特点,发布了全市首例地方标准合规领域的《涉案企业税务合规评估和审查工作指引》,既让第三方组织、检察机关在面对税务专项合规评估审查时能够统一标准,又能让企业能够参照合规指引自查自纠,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目标的税务合规管理体系,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筑牢高质量发展堡垒。二是,从“行业维度”,探索制定《金山区危化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合规标准》,用合规的标准化建设,消除企业生产潜在隐患,以行业合规推进溯源治理。

  (四)用好“数字检察”引擎,帮助企业“传声提速”

  为解决涉案企业合规申请难、渠道受限、递交材料不及时、查询合规进展不便等问题,探索将合规工作线下行为线上化,金山区人民检察院在全市牵头研发“企业合规线上应用场景模型”,用好数字化手段,为企业合规整改提速增效,该模型在上海市检察机关应用场景模型比赛中获得优秀奖。

  三、工作成效

  金山区人民检察院通过依法能动履职,自试点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共建立配套合规制度十余件,共帮助26家企业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办案量居全市前列,1起案例入选最高检行刑衔接典型案例,1家企业在合规整改后入选金山区年度百强企业,1家医药公司合规后研发的核酸检测试剂盒为大上海保卫战作出突出贡献,6000余名劳动者就业得到有效保障。联合金山区经委、国资委、市场监管局、粮油购销公司等开展实地调研、研讨会商的基础上,共同发布《金山区粮食购销企业合规标准指引(试行)》。结合金山区涉税合规案件集中的特点,发布金山区地方标准化文件《涉案企业税务合规评估和审查工作指引》,重点从全面合规和专项合规角度设置精准合规要素,有利于帮助企业自我合规参照使用,实现风险预警。

  排名2

  浦东新区CCC免办制度改革创新

  CCC认证制度是我国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依法实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按规定,未获CCC认证的相关产品不得进口、出厂与销售。免予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CCC免办)是按照国际规则和惯例,对因特殊需求和用途的CCC目录内进口产品在货物抵港前向市场监管部门提出申请,获批后不再办理CCC认证,海关凭批准证书给予通行进口使用,不用向认证机构办理CCC证书。

  浦东新区从CCC免办制度先行先试到CCC免办管理措施地方法规落地,不断深入推进CCC免办制度改革创新,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服务集成电路等战略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使之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一)以简政放权释放活力和动力

  将CCC免办试点工作的经验成效上升了浦东法规,为经营主体减负,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速。一是授权浦东新区CCC免办便捷通道企业认定权限。该事权经总局批复同意下放至浦东新区,为浦东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的国际集聚高地提供了一个重要制度保障,以汽车产业为例,CCC免办便捷通道每年惠及汽车零部件进口约7000批,金额近4亿元,有效缩短零部件进口和售后响应时间,提升全国客户满意度;二是加大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重点研发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供应链企业,可以使用CCC免办便捷通道,助力打造世界级创新产业集群,一方面进一步缩短产品通关时长,减少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一方面通过CCC免办数字化平台,为监管部门、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提供使用渠道,形成“审批、监管、核销”的可追溯一体化闭环流程;三是实现CCC免办适用范围的创新。浦东CCC免办管理措施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对《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中的“其他因特殊用途免予办理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情形”予以具体化。

  (二)以创新监管维护公平和秩序

  目前CCC免办管理主要依据总局规章《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但仅对适用CCC免办的六大类情形进行明确,并无具体实施要求。一是对相关规定空白予以补充。CCC免办管理措施对CCC免办的审核、监管要求予以补充完善,包括免办情形、申请人情况核实、核销时限、资料留存、监管方式等予以制度固化。浦东CCC免办管理措施还增设了对超期未核销、监管发现申请人不符合免办要求等情况的处理方式。通过创新监管方式,填补了国内相关配套政策空白,为监管部门行政执法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建立数字化监管模式确保监管便捷高效。以浦东新区的一家头部供应链企业为例,该企业推动建立物流信息追溯平台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政企平台数据对接,“量体裁衣”地创新线上核销监管模式,使产品后续核销率达90%以上,通过数字化改革创新使监管变得更为高效便捷。

  (三)以优化服务提升效率和品质

  一是创新了CCC免办目录鉴定方式。明确可由第三方技术机构对申报的产品是否属于CCC目录进行鉴定,为企业减少申报差错率,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二是为长三角区域CCC免办协同监管和结果互认提供法律支持。促进长三角CCC免办认证监管一体化,加快推进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二、成效与反响

  浦东新区通过CCC免办制度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浦东新区是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集聚地,产业规模约2000亿元,占全国1/6以上,已建成从EDA基础软件、核心产品设计、先进制造封测到装备材料的全产业链体系。然而受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国际地缘政治及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集成电路研发制造企业进口设备维修用零部件存在困难(保密协议,产品资料获取难,签字盖章程序复杂等)。通过在浦东新区开展CCC免办申请人主体资格改革试点。授权供应链企业申请资格,零等待自动发证,惠及全国50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进口维修用零部件约2.5万批/年,约占全国总数的70%以上,将集成电路零部件的平均进口时间缩短3天,直接降低物流仓储成本数千万元,有效缓解集成电路设备研发制造设备故障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停机一分钟会造成十万元以上损失)。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与海关总署建立CCC免办工作协调机制,解决进口产品申报、单证信息匹配等实际问题,进一步缩短进口产品通关时长,为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便捷通道使用单位CCC免办产品进口提供便利。

  三、经验与启示

  浦东新区依托中央赋予的立法权,对标高标准国际规则,固化前期改革试点成效,形成了全国首部CCC免办管理措施。CCC免办管理措施从CCC免办目的依据及适用范围、便利化举措、特殊用途进口产品规定、后续监管相关要求和法律责任等五个方面进行细化。一方面通过制度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在CCC免办管理措施实施后,浦东可以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授权下,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细化制定认定规则,支持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研发制造企业成为CCC免办便捷通道使用单位,最大限度为企业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提高长三角协同监管效率。目前浦东的CCC免办申请量近全国的1/3,辐射近5000家企业,其中很多产品从上海口岸进口后,主要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研发制造企业。CCC免办管理措施实施后,明确了监管手段,同时提出区域协作,联合长三角地区有关部门开展CCC免办协同监管。加快了长三角地区CCC免办监管结果互认共享,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排名3

  全市率先、轻微容错、谦抑执法

  “四清单”维护一流营商环境

  为全面落实《上海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贯彻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巩固松江营商环境特色优势,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进一步推动区市场监管局发展壮大市场主体20条落实。松江区市场监管局健全包容审慎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免罚清单》《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的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松江实际,相继出台了《可以不予立案的违法行为清单》《可以不予现场检查的违法行为清单》,在本市率先建立“轻微免罚清单+不予实施强措清单+不予立案清单+不予现场检查清单”的“四清单”包容审慎新模式,在合法前提下极力挖掘企业容错空间,严守安全底线的同时非必要不要打扰企业,呵护市场主体成长活力,护航民营企业发展后劲。

  “四清单”模式的建立,是区市场监管局探索建立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柔性执法机制,进一步优化本区营商环境的又一次有益尝试,也是立足职能全面落实依法治区的工作,保护企业,特别是“四新”企业的合法权益、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有力举措和重要成果。

  2022年,我局在全市首创《可以不予立案的违法行为清单》,其中包括了42项可以不予立案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涉及市场主体登记、广告、价格、食品安全、商标、消费者权益、专利、计量、认证、产品质量等多领域监管事项。按照《市场监管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条第一款关于可以不予立案的规定,分为三种情形:一是“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主要包括发布须经批准的广告未标明批准文号的行为等,共24项;二是“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如专利代理机构合伙人变更或者个体工商户变更不需要行政许可的登记事项,未办理变更登记的行为等,共16项;三是“依法可以不予立案的其他情形”,主要包括举报事项不明确难以核查和仅销售预包装食品未经备案等2项。

  在枚举容错行为同时,审慎明确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可以不予立案的具体情形、法律依据和理由,要求坚持以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对符合条件的行为,除社会影响恶劣、引发公众强烈关注的以外,可以依法不予立案。寓管于服,要求执法人员在作出不予立案决定之余,给予当事人必要的指导和服务,教育、引导当事人自觉守法,提升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对当事人改正情况要及时复查;当事人再犯、屡犯或者改正后仍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应当依法重新启动行政处罚程序,形成工作闭环,真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2023年10月18日,我局进一步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秉持“控权保民”的行政法精神,转变监管理念,再一次领先全市首创《可以不予现场检查的违法行为清单》,包括了38项可以不予现场检查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包含广告、价格、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监管等多领域违法案由,主要针对违法事实可以通过网络取证软件固定、上游违法行为已查实、重复举报以及其他部门移送且证据材料详实等多类型情景。

  秉持谦抑执法,对于无需现场检查即可掌握确凿违法事实、证据的违法行为,《可以不予现场检查的违法行为清单》中一一罗列,注明适用情形的同时,要求执法人员用足用好非现场监管方式,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溯源上游违法行为、有效对接案件来源渠道,指导当事人自觉提供证据材料,不遗余力减少不必要的入企检查频次,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经营的打扰,实现打扰更少、查办更准、服务更好。对于必须现场检查的严重违法案件,也要坚持“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可以不予立案的违法行为清单》《可以不予现场检查的违法行为清单》的开创性出台,体现了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为民的担当,进一步减轻执法成本,能容则容、该严则严,切实推进有温度、有力度、有精度的行政执法,将柔性执法贯穿于行政执法的全过程,形成了“轻微免罚清单+不予实施强措清单+不予立案清单+不予现场检查清单”的“四清单”包容审慎新模式,标志着松江区市场监管局进入包容审慎监管的新纪元。

  截至目前,松江区市场监管局积极适用包容审慎“四清单”,自首个清单(《免罚清单》)实施以来,已对800余家市场主体的963个违法违规行为免于处罚,对238个显著轻微违法行为作出不予立案决定,对354个违法违规行为不予强制措施。

  排名4

  “烟火气”江畔升腾,

  “集装箱”呈现营商新实践

  借助上海“一江一河”贯通开发的东风,黄浦江上第二湾的徐汇滨江向水而为、依水而兴,实现了8.95公里岸线的贯通,正在实现从“工业锈带”转向“生活秀带”和“发展绣带”的华丽蝶变。但因受到区域规划、房屋性质、风貌和生态保护等因素的限制,市民游客想在“一江一河”沿岸尽享“烟火气”,在过去往往“可想而不可望”。

  提升滨江岸线品质,营商环境仍可优化!对此,徐汇区创新优化服务,加强审管联动,推动全市首批“集装箱餐饮”落户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让“烟火气”在徐汇滨江率先升腾,成为细分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商环境再提升的生动缩影。

  一、主要做法

  一是听声音,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群众新期盼。徐汇滨江岸线品质功能提升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听取意见精雕细琢、逐步完善。徐汇区在调研中发现,徐汇滨江岸线生活、商业配套不足,导致人气冷热不均、人流无法长期稳定驻足等问题。而相关企业因浦江沿岸的人气与风景,想在滨江岸线开店营业,也很难以合规的经营场所获得注册。如何探索提升“烟火气”,让徐汇滨江展现出更平易近人、可感可亲的“人间烟火”成为徐汇推动优化滨江岸线营商环境的重要课题。

  二是善创新,优化监管助力“人流”变“人留”。为了解决徐汇滨江配套不足的问题,一些商家也曾因地制宜,尝试引入海外新近兴起的“集装箱餐饮”新业态,但因其缺乏食品经营许可所必须的配套设施,以及局促的空间布局难以符合监管要求而无法获得经营许可。市民游客和经营商户有所呼,政府部门就必有所应!徐汇相关部门对我市已全面施行的“小型餐饮备案”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以审管联动的新手段,找到了“集装箱餐饮”这一全新业态的“经营活路”。

  三是强联动,以“规范化”管理实现“精细化”治理。探索解锁“集装箱餐饮”新业态的过程中,徐汇区一方面发挥滨江管委会机制优势和共建共治联盟治理优势,促成各部门全力协作、主动作为,实现职能部门、属地街镇和国资国企的集成协作。另一方面注重建立常态化运营的规范标准,如通过出台业态发展导则,确立滨江沿线站点布局规范,以长远谋划、精细治理的前瞻性,联动做好滨江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

  二、特色亮点

  徐汇区秉承“前端创新放、后端高效管”的先进理念,破除“框框”、创新监管,为解锁“集装箱餐饮”新业态落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重要抓手。

  前端如何创新放?来看创新审批模式化解“集装箱餐饮”备案难题。原来,经营场所不符合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条件的餐饮单位,满足3个基本条件就能在上海获得备案开展经营活动:一是人民群众有需求且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二是有固定经营场所;三是符合食品安全和加工卫生要求。徐汇区市场监管局经过严密论证认为,固定在指定点位上的集装箱或餐车都可以算作“固定经营场所”,并以此向上级主管部门积极争取并得到了认可。这种营商环境“微创新”,正是“集装箱餐饮”能够顺利通过小型餐饮备案的重要基础。

  与常规餐饮门店食品经营许可证上显示的经营地址门牌号不同,“集装箱餐饮”在经营地址表述上进行了创新。比如,滨江某品牌冰激凌集装箱售卖点的临时备案公示卡上标注“7-11便利店(瑞宁路295号)南侧约90米”。在小型餐饮备案审查的过程中,允许7-11便利店门牌号对应的空间从点变成面,让7-11便利店附近的“集装箱餐饮”能够挂靠7-11便利店的门牌号,扫除了没有确切、规范的经营地址而无法申请小型餐饮备案的障碍。

  后端如何高效管?来看规范监管路径让“烟火气”远离“脏乱弃”。为了让滨江烟火气与颜值并存,保障沿江餐车和集装箱商业站点规范经营,徐汇区食药安办、徐汇滨江管委办联合制定了《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小型餐饮备案规范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了徐汇滨江管委办、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绿化市容局、属地街镇等部门职责,共同对这些特殊的商业站点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从承办单位资质到站点选址、硬件设施,再到食品加工经营活动,《指引》都有详细要求。

  《指引》对具体经营业态和品种实施正面清单管理,原则上以现制现售的热加工工艺和简单处理的食品为主,经营单位的食品供应方案需经过相关职能部门和所属街道会审,不得转包,不得擅自增加、变更供应品种,确保在提升“烟火气”的同时,守住滨江水岸“舌尖上的安全”。

  三、实际成效

  徐汇滨江的营商实践正在诠释:以服促管、管服融合的工作举措,既是打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必要方式,也是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服务和监管、活力和秩序的重要手段,为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营造了更为安全稳定、更加公平有序、更具创新活力的市场环境。“集装箱商业服务站点”被写入《上海市加强消费市场创新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徐汇方案得到全市推广。

  在营商新实践和监管新模式的良性互动下,徐汇西岸8个区域共10个沿江餐车和“集装箱餐饮”服务站点全部开业,经营的餐饮种类包括咖啡、冰激凌、糕点、西式快餐等多种类型。徐汇滨江也在高端典雅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之外,展现出更平易近人、可感可亲的“人间烟火”,增加了更多消费场景及休闲空间,以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滨江水岸品质。

  排名5

  高位推进 强化引领 协同发力

  宝山法院以涉诉信息说明服务

  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精准助力

  一、背景介绍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实践中,涉诉中小微企业往往因重要涉诉信息披露不准确或不完整而导致信贷及融资困难,为减少该类困境,宝山法院坚持能动司法工作理念,在司法服务保障大局中跨前一步、主动服务、精准助力,创新开展并实质推进为涉诉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说明服务机制,打通中小微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难点堵点,让小微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

  二、主要做法

  (一)靠前谋划、高位推动,以精准研判筑牢服务保障地基

  将服务保障大局、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法院年度重点工作高位推进。院主要领导及有关班子成员、部门领导与市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及相关专家开展调研座谈会,共同商讨解决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难点问题。通过对标BR“获取金融服务”指标,梳理涉诉小微企业“急难愁盼”,助力金融机构“愿贷敢贷”,制定《关于进一步保护涉诉小微企业合法权益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意见》。其中,为减少涉诉中小微企业因重要涉诉信息披露不准确或不完整而导致的信贷及融资困难,宝山法院率先推出为涉诉企业提供信息说明、澄清服务,帮助金融机构更好进行风险评估,避免出现“一刀切”式的断贷、停贷。

  (二)强化指引、激发效能,以前端告知带动机制适用链条

  为确保机制做细做实、见质见效,宝山法院向主责主业要效率,以强化指引、前端告知带动机制链条高效运转,制定《关于为涉诉企业提供涉诉信息说明服务的告知书(试行)》,与其他应诉材料一同向涉诉中小微企业发送,进一步扩大影响,提高机制适用效率,真正为涉诉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目前,宝山区的一家小微企业依据上述服务机制向宝山法院发出申请,请求向金融机构出具《企业涉诉信息说明函》,以便其在向银行贷款过程中充分披露自身涉诉的具体情况。宝山法院审查后,第一时间对当事人申请的案件情况进行详细梳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作《企业涉诉信息说明函》送达至当事人。这是上述服务机制出台以来,宝山法院首例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企业涉诉信息说明服务的案件。

  (三)能量聚合、协同发力,以多元联动共促营商环境提级

  为增进理解、精准适用、高效衔接,宝山法院与辖区内主要金融机构召开企业涉诉信息说明服务介绍会,就涉诉信息说明澄清工作开展介绍动员并深入研讨,促进涉诉信息共享共惠,强化交流协作。包括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9家金融机构参加会议。聚合多方智慧、凝聚共建力量,在涉诉信息获取路径、获取范围以及信贷融资安全的关联度,以及法院系统与金融机构建立信息平台共享企业涉诉信息进行深入研讨及设想,实现了机制推行的“破冰清障”,并为金融机构降低金融风险提供详实数据,以多元联动和精准对接为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驾护航。

  三、工作成效

  涉诉信息说明服务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对于激发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促进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项工作受到上海市副市长、宝山区委书记陈杰以及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吴金水批示肯定,也获得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观新闻多家媒体的报道。

  2023年6月至今,宝山法院共在审判期间发出453份《关于为涉诉企业提供涉诉信息说明服务的告知书》以及8份《企业涉诉信息说明函》,切实缓解了中小微企业因涉诉导致融资难的困境。2023年7月,宝山法院进一步与全市9家金融机构召开了企业涉诉信息说明服务介绍会,持续加强推广效果。此外,已将《关于为涉诉企业提供涉诉信息说明服务的告知书》嵌入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中,日后将以电子送达的方式进行推送,以实际行动不断推动数字法院建设工作。

  同时,为确保金融机构获取小微企业涉诉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提升精准助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司法大数据资源宝库作用,宝山法院已将“小微企业涉诉信息与金融机构共享机制”作为市高院“社会治理场景应用”予以申报,并经市高院审核通过,以实现法院在审判执行中掌握的小微企业涉诉信息共享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增强中小微企业“敢贷”信心,发挥好金融资源对小微企业的精准灌溉。

  四、推广价值

  接下来,宝山法院将进一步遵循能动司法理念,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有效的涉诉信息说明工作机制,为向全市推广做好前期铺垫,为优化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和推进“北转型”战略任务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排名6

  “抓精促管”“抓实促服”“以放促活”“以治促融”

  ——积极打造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特色“名片”

  一、基本背景

  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是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定,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制度健全、机制完善、管理规范、创新能力强,对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特定区域。

  长宁区以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为重要契机,持续深化监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发展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头部示范企业。2023年5月,长宁区获评全国首批、全市首个示范区。

  二、改革举措

  (一)坚持凸显“放”的针对性,营商制度环境不断优化

  1、率先试点“一照多址”“一证多址”

  顺应企业期盼,率先对本区登记管辖企业,在区内设立其他营业场所或本市设立非经营性网点时,实行“一照多址”登记备案。率先对本区直营连锁食品经营企业,在确保分支机构经营模式统一、装修标准统一、商品配送统一、食品安全可控前提下,推行食品经营许可“一证多址”。

  2、构建“容错”“容缺”市场监管新机制

  在市《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上扩容,出台具有长宁特色的区级免罚清单42项,特别纳入电子商务监管等10种涉网轻微违法行为。推行动态管理,新增8种新业态领域免罚情形。优化前置审批,率先对许可具备基本条件,主要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次要材料存在欠缺瑕疵的8类市场监管许可事项,进行“容缺办、远程办、承诺办”。

  3、“扶新”“扶特”政策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持续出台支持“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在维护公平竞争基础上,促进核心竞争力产业体系形成。围绕在线新经济,推出“新十条”举措,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成长性优质企业发展。率先成为在线新经济平台灵活就业部分人员申办个体工商户试点区之一,网络主播可依托平台托管服务注册个体工商户,进一步激发小微经营者创业创新活力。

  (二)坚持突出“管”的精准性,靶向式监管体系加快形成

  1、深化大数据应用实践“数据治网”

  率先与美团合作运用平台大数据,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模式,通过负面关键词监测技术,有效实现“人力监管”向“技术监管”转变。率先与美团建立平台入网商户全生命管理机制,利用图片识别智能手段,核验商户资质真实性,实现数据壁垒有效突破、监管盲区有效破除、消费安全有效保障。

  2、强化合纵连横加快“协同治网”

  发挥区级网络市场监管联席会议作用,“网剑”“铁拳”“蓝天”等联合专项整治取得实效,多部门协同查办一批质量高、影响广、危害大的典型案件,如联合查办某企以“微商”之名行“微传销”之实,涉案值达1.33亿元。在全国率先与杭州市余杭区建立跨省监管协作机制的基础上,与长三角地区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有效解决网络线索协查和案件取证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

  3、探索平台综合治理推动“创新治网”

  健全事前合规指导制度,靠前对重点平台、电商、直播企业开展“体检式”“啄木鸟式”合规指导。灵活运用行政指导、行政约谈、提醒告诫等柔性手段,督促企业合规经营。成功揭榜上海市全面创新改革任务,研究制定直播带货监测标准体系,探索打造直播带货全流程智慧监管模式。

  (三)坚持聚焦“服”的实效性,政府服务能级持续增强

  1、持续提升便民利企水平

  推进注册登记窗口便利化,依托“一网通办”“一窗通”,38类网办市场监管许可事项实现主体类型“全覆盖”、业务事项“全环节”、申请办理“全天候”。畅通主体退出机制,区市场监管局与人民法院率先建立企业注销协同,为破产管理人依法履职提供有力保障。

  2、全力打造一体化、一站式数字政务

  打造大虹桥营商服务中心、虹桥国际贸易服务中心等一批功能性结构,率先实现长三角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提供互联网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拓展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功能,“虹桥人才荟”形成特色品牌。联手商业银行推出“乐创1+N”金融服务新模式,优化创业企业、小微企业担保贷款、融资授信服务。

  3、大力推进网络交易经营者标准建设

  在网络交易领域缺失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引导盒马、携程、百秋、美腕等一批头部企业制定实施全国首个“互联网+生鲜”“互联网+旅游”团体标准和电商主播直播用语规范,用团体标准规范网络市场发展。

  (四)坚持提升“治”的系统性,社会共治格局初显成效

  1、健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推动消费纠纷源头化解,重点商圈、商品交易市场、集中性消费场所实现消费维权联络点全覆盖。线上开通维权通道,拼多多、携程等25家企业成为ODR企业。构建区基层消费维权网络体系,设置消费纠纷联合人民调解工作室,推行在线调解。

  2、构建互联网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机制

  成立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区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区6个园区设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携程、拼多多、史泰博等10家平台共同签署知识产权保护倡议书,加快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3、建立涉网专业化机制

  率先成立互联网审判庭,集中受理涉网民商事案件。每年推出互联网审判典型案例、白皮书等,持续提供司法解决方案。先后成立上海互联网+产业联盟、上海市直播电商联盟等,构建政府、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各尽其职、各取所长的治理新格局。

  三、改革成效

  (一)着眼需求促突破,留足发展“长空间”

  统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个体化需求,逐步构建形成一体化、全景式服务体系。“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在助力企业开办跑出加速度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符合条件的56家企业获益,区内外备案地址253个。免罚清单在坚守质量和安全底线的基础上,通过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企业“容错”机制,推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386家企业免于行政处罚。

  (二)聚焦科学瞄靶向,监管机制“长有效”

  靶向式监管体系以“以网治网”“数据治网”“协同治网”“信用治网”“创新治网”分类分级深入推进。与平台建立的深度联系机制,通过“一张清单”“一份报告”形成制度安排,并以集成式、组团式方式协调解决平台发展中的各类问题。涉属地超大型平台的全国案件协查周期已从原先数月提速至6日内,监管效能大幅提升。互联网审判庭建立的在线诉源治理机制,通过线上调解办理旅游投诉纠纷超1万件,结案率96%。

  (三)强化政策作组合,叠加效应“长释放”

  商事制度改革与产业发展政策叠加效应明显,区域互联网经济,特别是平台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今年1-7月,610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完成税收203亿元,同比增长21.6%。电商平台交易额同比增长58.9%,平台交易总额位居全市第一。其中,实现亿元以上交易量电商平台26个,百亿元以上交易量电商平台5个。

  (四)立足复制加推广,打造经验“长品牌”

  坚持边创建、边总结、边提炼,共提炼了16项创建任务和成果,其中“互联网+”团体标准参与企业半径不断扩大,“一照多址”改革试点在全市进行推广,网络市场监管工作标准、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模式、平台入网商户全生命管理机制等创建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长宁创建示范区做法正为全市第二、第三批示范区创建区提供“长宁样板”经验。

  排名7

  智慧税务优服务,营商环境再提升

  ——青浦区税务局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慧办税服务厅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智慧办税建设方案》,积极支持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青浦区税务局建成示范区智慧办税服务厅,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智能化、集成化、精细化、个性化税费服务,打造智慧税务“展示窗”、“样板间”。

  一、智汇大数据,税收营商环境“一体展示”

  智慧办税服务厅通过各类宣传屏,充分展示示范区内税务机关地理位置、税收营商环境改革成效、税费服务渠道运行情况、税收工作动态信息、示范区经济发展概况和跨区域税费协作项目等,向进厅办税缴费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数据参考。智慧办税服务厅具备厅内状况智能感知功能,通过人员密度监测及时提供办税高峰预警,通过实名认证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个性化专属服务,通过数据分析为服务资源调配提供依据,保证进厅人员获得最优服务体验。

  二、智慧问办查,纳税缴费服务“一厅办理”

  智慧办税服务厅设置智慧咨询、智慧宣传、智慧办税等功能区域,智慧咨询服务区导税大屏自助引导纳税人精准定位办税地点和设备,也可通过菜单、语音、文本交互式查询办税二维码、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自身涉税信息等;智慧宣传服务区通过电子宣传屏、“长三角纳税人学堂”直播间、电子宣传海报等,向纳税人辅导最新税收政策;智慧办税服务区设有自助办税、双屏办税、云桌面等终端,实现高频税费事项易办快办,自助文书领取终端还提供税费文书“非接触式”交换体验。

  三、智能促沟通,税费疑难问题“一站解决”

  智慧办税服务厅对接上海市智能咨询平台,采用场景式多轮对话方式逐步引导纳税人提问,与3D虚拟坐席交互咨询,解决税费办理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空气互动屏采用语音、投屏相结合的“非接触”操控方式,减少人机接触,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更优的安全体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设立“青税易办工作室”,眼观全厅,耳听全域,第一时间主动发现和化解纳税人网上办税、自助办税堵点难点,实现线上线下双联动,疑难问题轻易解。

  四、智联示范区,跨区域融合办“一网互通”

  智慧办税服务厅突出长三角一体化跨区域服务特色,引入了江苏、浙江自助办税终端,跨区域经营的纳税人可以通过终端办理税费申报、凭证打印等常见业务。接入上海市“一网通办”平台实现政务服务区域跨界、部门跨界。搭建示范区税费服务帮办平台,预约呼叫青浦、吴江、嘉善税务机关专家远程指导,既可以通过视频、语音、文字等多种方式辅导办税,还可以通过屏幕共享、文件上传等方式辅助办理业务,实现异地办税缴费“零距离”。

  青浦区税务局将继续发挥示范区先行先试“试验田”作用,着眼推进精细服务和办税服务厅转型升级,构建“问办协同”服务新模式,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优化示范区税收营商环境。

  排名8

  探索“一企一档”信用分类监管

  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是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监管、减轻经营主体负担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市场监管整体效率、破解监管力量不足难题的必要要求。普陀区研究推进“一企一档”企业经营风险模型创建,初步探索建立具有普陀应用特色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和数据模型,对重点市场监管领域量身定制切实有效的综合信用评价体系,有效实现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研判和预警处置结果反馈,做到对风险的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

  一、特色亮点

  不同领域经营主体特点各异,不尽相同,用一套通用的指标体系去给所有经营主体打分,会导致分级分类不准确,容易造成与监管目标背离。“一企一档”信用分类监管模型正是基于该不足而设计,为特定领域企业的差异化监管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一)立足行业特色,提升模型精确性

  “一企一档”信用风险模型建设,使用了全区6万家当前正在经营的企业数据,上百个数据维度的筛选,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实际研究各维度因子的重要性和合理权重,完成了可实际落地应用的模型。企业经营风险评级采取“专家评分卡类”模型,依托企业基本信息、经营行为、司法行为、违法违规等方面基础数据,并基于行业特点增加了不同的特色指标设计。依据评分结果将企业信用风险从高到低分为A、B、C、D四档。

  (二)强化风险预警,推动监管关口前移

  模型选取相关重点事项指标,制定相应警示规则,通过挖掘、分析、监测这些指标的异常情况,发现市场监管中普遍性、规律性的高风险特征行为,实现监测结果的智能提醒和推送。通过分析区域内或行业内企业的总体信用风险状况,运用横向、纵向对比等手段,及早发现高风险区域和高风险行业,探索对企业风险隐患及时预警,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防范转变。

  (三)精准市场监管,助力双随机抽查

  “一企一档”信用风险模型根据行业特点而设计,更精准地识别检查对象的不同风险等级和信用水平,采取差异化分类监管措施,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将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行业和领域,增加抽查频次、加大抽查比例,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实现监管资源高效合理配置,实现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

  二、具体做法

  (一)美容美发企业信用模型

  美容美发行业历来就有“监管难”的特点,重点在化妆品合法性、化妆品标签标识、购货验收制度、产品宣传、销售办理“预付卡”等方面,同时也伴随着多部门监管问题,如卫健委颁发卫生许可证、市场监管局颁发经营执照、美容美发所使用的部分产品归药监部门监管等。普陀区美容企业较多,文峰等美容企业总部也注册在普陀区。基于这些普遍存在的风险因素,本区开发建设了美容美发企业信用模型,旨在通过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提高本区美容美发行业的营商环境和服务水平。在美容美发企业信用模型中,特别增加了许可信息、注册资本实缴比例、法定代表人频繁变更、企业存续时间、双随机检查结果5个特色指标并反复测试赋以合适的权重。

  (二)企业年报信息抽查分级监管模型

  为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抽查企业名单,本区对企业提前进行风险性的技术性排摸,依托于企业基本信息、经营行为、司法行为、违法违规等方面,建立了年报信息抽查分级监管模型。除了通用指标体系中的基本登记信息、经营行为、违法违规等维度以外,将企业年报中的股东股权变更登记情况、对外投资等信息与系统数据予以比对,作为年报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纳入年报企业近三年列异名单移除信息、市监风险线索、市监部门抄告等特色指标,对企业年报质量进行更精准排摸打分,为年报抽查和精准指导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根据模型运算结果统计企业得分,D级企业1938个,C级企业7252个,B级企业24848个,A级企业21550个,基本符合数理上的正态分布。

  三、实际成效

  经过尝试,本区在美容美发领域、企业公示信息领域建立起具有普陀特色的企业经营风险评级机制。通过对区内477家美容美发企业进行信用分级分类,搭建美容美发模型,实现该类型企业的进一步精细化管理。借助企业年报信息抽查分级监管模型,本区推进寓监管于服务的理念,注重失信预防,助推年报质量在源头提升。例如:对评级为D的企业进行精准指导,通过企业回访、日常抽查等形式将年报问题反馈企业;通过为企业量身定制《健康体检报告》,对企业的公示信息“把脉问诊”,跨前服务帮助企业发现填报的错误情形,及时指导其修改。2022年普陀区年报率96.47%,新设企业年报率98.35%,实现了我区企业年报率和新设企业年报率的历史最好成绩。

  下一步,本区还将进一步探索将“一企一档”信用风险模型的结果运用到“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并将检查结果反哺模型建设,通过实践逐步对模型进行再梳理、再优化、再迭代。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风险预警监测、新兴行业监测等有机结合,灵活实现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运用场景化、规模化。

  排名9

  服务有温度  监管多维度  领跑加速度

  ——打造职业健康管理“奉贤模式”

  为进一步优化我区营商环境,护航企业健康发展和职工身体健康,奉贤区卫健委秉持包容审慎执法理念,聚焦新形势下职业健康管理新挑战,优化全程服务、提升监管效能、构建共赢机制,努力打造有温度、多维度、加速度的职业健康监管“奉贤模式”,全力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

  一、聚焦服务能级提升,化身服务企业“店小二”

  一是提供事前贴心服务,坚持关口前移,联合区经委、区政务服务办做好企业正式经营前职业健康提示宣传,指导企业规范落实相关规定。联合区规资局,做好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告知,保障立项前期服务指导工作。二是搭建事中服务平台,推进疾控加社区的网格化专业指导服务模式,社区摸底排查,疾控跟进指导,扩大全程服务覆盖面。强化卫监所对有困难的企业提供一对一管家式服务、个性化指导,帮助整改到位。按片划区,全面开展经济园区管理人员培训,在园区日常管理中植入职业病防治意识,做好入驻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的服务引导。三是完善事后信用修复,明确修复标准和流程,构建“及时告知、合规处理、快速修复”的信用修复服务机制。通过畅通信用修复渠道,严格遵守修复流程,进一步推动信用主体主动修复失信行为,营造奉贤区良好信用环境。四是加大普法宣传,联合市级部门、街镇、园区共同开展“健康园区建设”宣传科普活动,以情景剧、小品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传递职业健康的理念。用好各类宣传平台,开展职业病防治线上线下培训宣传100余次,向企业人员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聚势监管效能提级,做好职业健康“守护人”

  一是推行“信用+监管”,构建分级分类监管体系。根据《上海市职业健康分类监督执法试点工作方案》,结合前期试点工作实际,优化奉贤区职业健康分级分类监督执法试点实施方案,确立新一轮试点区域、试点企业,搭建“甲、乙、丙”三类分级监管模型,确立“分层按比例”抽查机制,做到“无事不扰”。二是转变执法理念,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坚持包容与防控风险并重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柔性管理举措,在守护职工健康的同时,又让企业感受到“有温度”。践行“过罚相当原则”,落实职业健康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免罚制度,积极引导相对人自觉守法、自我纠错,激发市场活力。三是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开展全面覆盖监管。根据国家、市、区三级随机年度抽检名单,开展区域内用人单位全覆盖抽检,在双随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立案处罚并公开,形成监管威慑力,进一步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四是搭建协作平台,联动多方综合监管。搭建“四方协作”监管平台,职能部门、属地政府、经济园区、社区卫生联合协作,对用人单位进行网格化全覆盖监管,加强信息互通,动态掌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企业底数,构建指导、服务、监管全流程模式,凝聚监管合力,发挥监管最大效能。

  三、聚力模式创新提质,争做健康管理“领跑者”

  一是运用数字赋能,推出“职业健康培训一件事”,联合区政务服务办探索职业健康培训数字化转型,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实现职业健康培训学习、练习、考核、发证全程线上服务,配合短信提醒及时督促,切实减轻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培训压力,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和便捷度。二是完善信息闭环,打通职业健康体检绿色通道、开通网上预约系统、构建检查结果信息反馈机制,畅通职业禁忌症、行政处罚信息双向反馈渠道,指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守护劳动者健康权益。三是强化服务监管,开展企业“服务+”试点行动,进一步紧密行政部门-属地街镇共治共管协作,结合企业产业特点、信用情况、行业分类分级监管等情况确立“服务+”试点企业名单,强化职业健康“服务+监管”,以更贴心、更及时、更多维的上门指导实现更好地助企纾困。

  四、主要成效

  奉贤区卫健委积极转变传统工作思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质服务为保障,多维度提升奉贤区职业健康环境。一是为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构建“四方”联合监管平台,开展全覆盖培训、提供个性化指导;搭建全天候线上培训、考核、发证一体化平台,切实减少企业培训成本;实施轻微违法免罚、完善信用修复解决企业后顾之忧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二是为职工营造良好工作环境,通过加大普法宣传,不断促进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奉贤区职业危害项目申报企业从2020年的823家上升到2479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及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呈上升态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报刊《健康报》、“中国职业健康”平台以《上海奉贤服务先行 监管刚柔并济 提高职业健康监管效能》为题对我区职业健康管理进行了宣传报道;奉贤区职业健康管理团队被评为2022年度奉贤区优化营商环境“创造梦之队”。

  排名10

  打造“一环两专”服务

  拓展产融合作渠道

  一、工作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山区积极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服务质效不断提升,在市财政局的指导下,于2023年成功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为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畅通产融合作渠道,今年6月,金山区召开“点燃金融新引擎 赋能实体新发展”2023年金山产融大会,不仅推动实现了千亿级产融合作,更是集聚了市区两级优质金融资源,为广大金融机构和区内企业搭建了长袖善舞的金融协作平台。金山区以大会为起点,探索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机构支持、合作共赢”的常态化产融对接机制,由区财政局(金融办)联合金山金融业联合会举办了系列金融服务对接会,有效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将机制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

  二、主要做法

  一是打造“闭环”服务,让对接更有温度。依托区内各镇(园区)、经济小区属地服务管理优势,广泛搜集辖内企业融资需求、经营现状与信用信息,汇总形成重点企业融资服务需求清单。根据企业融资诉求,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广泛遴选区内银行、保险、券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服务对接会。为营造“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政金企沟通氛围,对接会重点采用“下午茶”形式,积极引导企业家直奔主题讲难处、话需求。针对与会企业的需求和特点,金融机构服务团队现场为与会企业精准把脉、定制专属融资方案。会后,邀请企业家对专场活动及金融机构产品服务现场“打分”考核、建言献策,推动对接服务提档升级。为更好发挥政府在金融服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安排金融服务专员定期跟踪企业融资进度,督促金融机构加大服务力度,确保融资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二是开展“专场”活动,让对接更有准度。聚焦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根据“分片区、分行业、分领域”的原则,精心组织企业与金融机构精准匹配、高效对接,着力提升与会企业体感温度和可获得性。例如,针对科技型企业,重点邀请区内落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6家合作银行以及各类面向科技型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强化产品赋能的金融机构。又如,针对商贸服务类企业,首选上海农商银行等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的银行机构。为支持创新创业,扶持初创型企业做大做强,金山区后续将以政府投资基金返投机制为抓手,按照“分行业、小规模、高频次”的思路,开展私募股权投融资对接沙龙活动,邀请基金创投合作伙伴参与,不仅要为区内创业企业带来源头活水,更要帮助企业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治理水平和增强资本运作。

  三是引入“专业”资源,让对接更有深度。上海普惠金融顾问金山服务枢纽、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上海湾区服务基地在“2023年金山产融大会”上正式揭牌落地。为更好发挥市级金融资源比较优势,金山区坚持市区联动,用好两大市级金融资源,形成了“顾问+帮办”“专业+属地”的特色金融服务模式。特邀上海普惠金融顾问团队专家代表现场答疑解难,通过制定全方位的金融工具规划,为与会企业加速成长搭载“金融引擎”。邀请市融资担保中心、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现场解读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等惠企融资政策、推介展示集聚“企业咨询、系统派单、顾问应答、服务推送”功能为一体的上海普惠金融顾问综合服务平台,让区内初创期、底子薄的小微企业也可以直达“金融名师”。同时,积极鼓励区内金融机构争取市级资源,通过选派市行专业政策宣讲员、向金山企业下沉金融资源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三、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金山区已举办系列金融服务对接沙龙、金融机构进园区等活动8场,现场累计为126家企业定制了专属融资方案,帮助12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3039万元,10家企业获得融资2689万元,另有3笔信贷业务处于授信审批中。在金融服务对接机制作用下,今年区内银行机构已发放44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3.32亿元,“湾区贷”合作银行已为252家次企业提供流动性贷款12.90亿元。2023年1-9月,金山区新增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51.85亿元,同比增长4.83%,规模在全市排第五。区内293家“四下”企业享受了银行“点对点”专属金融服务。


责任编辑: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