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各职能部门信息化水平差异大,数据烟囱林立。长期以来,由于各职能部门分工差异,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程度并不一致;加之缺乏相关的绩效激励机制,政务服务中信息化技术采纳动力不足,因而“用进废退”,导致各职能部门信息化意识及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新一轮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部分职能部门由于受主管领导及“一把手”领导风格的影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于是,出现了“马太效应”,共享鸿沟“越填越深”,数据烟囱也越来越高,政务服务数据共享面临重大挑战。例如,武汉市公安局依托“云端武汉·政务服务大厅”统一网上平台,结合其自有的“武汉交警”微信、微博平台,不断开发新的功能,将越来越多的业务集成到移动端,信息化应用水平走在了全市各职能部门前列,具有显著优势。

  第三,已有数据差异大,共享不足导致改革无法深化。部分业务量大的职能部门,虽然积累了大量政务服务数据,但由于缺乏数字化、标准化处理,或者信息系统之间不兼容(数据存储形式、调用方式、业务系统接口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短期内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如上文所述,目前政务服务数据共享程度还比较低,在日常办事过程中,申请人在办理不同事项时,需要多次重复提交相同的材料,不同窗口的受理人员也需要对相同的材料分别进行核验,严重浪费人力资源,存在着大量可以优化、削减的环节。同时,因为业务程序要求,不少申办者需要在现场办事大厅中复印多种材料、证件,虽然不收费,但也明显增加了办理时长和服务资源的投入。若能有效将已有材料电子化,不仅可以提升申办服务效率,还能有效节约人、财、物等资源。

  第四,部分职能部门缺乏改革动力与数据共享需求。例如,国家某部委针对其不同业务,开发了一系列全国统一垂直系统,武汉市某局按照要求,在日常事项办理中,基本都是使用该部委统一开发的这十几个垂直系统,而这些系统又与武汉市市级系统存在不少差异,导致该局难以直接与其他职能部门实现数据沟通。为配合武汉市政务服务改革、数据共享,该局一方面需要贯彻国家部委的相关精神,一方面必须额外增加不少工作量。访谈中,对方直言不讳,“我们平时不怎么用市里的系统……部里面的系统已经用习惯了,对一些材料的提交也有专门的要求,市里面即使共享出来了,我们也可能用不了,所以平时都是让申请人自己提交材料,按照部里的系统办理……国家部委之间都共享不了,市里面要想完成这个,难度不小……”另外,也有少部分职能部门信息化程度较高,已经远远超越全市平均水平,其日常事项办理也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与体系,没有足够的动力来参与全市统一改革。遇到类似的情况,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就难以推进,深化改革就难以实现。

  武汉市政务服务数据共享所面临的问题在改革过程中日益显现,数据共享不足导致事项办理难以简化、申办材料难以精简,对政务服务流程优化、业务重组造成了阻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整体进展。

  四、应对策略讨论和结语

  要解决武汉市政务服务数据共享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抓住技术支撑条件,用好政策工具,从底层做起,从标准化入手,逐步应用、完善云端平台,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政务服务数据的共享,促进政务服务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首先,夯实标准化基础。研究表明,标准化是有效实现数据对接,从而保障服务融合的基本前提。学者们普遍提倡在行政服务领域引进标准化管理,认为标准化是促进行政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务服务中心发展的必然趋势。[28,29]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政务服务数据建设标准,已经严重阻碍了数据共享、政务服务改革的推进。针对武汉市实际情况,可以从证照、事项、办事指南、示范文本等几个方面分别展开标准化。以证照标准化为例,对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涉及到的证照(提交的或生成的)进行梳理,对现需提交的证照,研判有无提交必要;对生成的证照,研判有无合并可能。而后,对所有证照统一规范名称、规范必要基础字段、规范内容及形式、规范存储方式。最后,根据证照共现图谱,对证照共享需求进行分类分级,便于逐步纳入全市共享范围。另外,在实际建设中,严格要求接口标准化,有利于通过分包并行开发的方式提升系统建设效率,有利于提升数据交换质量,也有利于降低后期运维及扩展升级的成本。

  其次,突出重点,试点先行,逐步推广。通过建立、推行全市统一综合窗口收发件系统,职能部门系统已有的,逐步对接转移;尚无专门系统的,直接使用统一系统,推进“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由此,能够有效避免一些职能部门在消除已存数据孤岛的同时,另外一些职能部门又去建造更多新的数据孤岛(参见图1)。具体到数据共享的建设与推广,如图1所示,可以采取多地存储建设、云端统一调用的方式。市民之家、各区级行政审批局分别按照统一规范与标准,自己建设、维护数据库。对于已有的纸质数据,加快数据筛选、转化工作的进度,尽快将可用数据电子化;对于已有的电子数据,按照统一标准,通过数据清洗、数据合并等,形成新的可共享数据。建设单位对数据准确性、真实性负责,并按照统一接口与云端共享平台对接,云平台通过电子签章技术对数据进行封装,保证有共享需求的职能部门能够随时按需调阅。由此,可以保证数据同源建设同源维护,避免因分别创建、集中存储、各部门调用(星型拓扑结构)造成的更新不及时、可信度不高、无故障率要求高等问题。以证照数据共享为例,应根据标准化梳理的结果,先行建立全市共享目录,规定相关部门在收取、生成证照的过程中,做好标准化录入、存储工作;受理事项申请时,在确认申请主体身份后,即默认其已经准确提交了那些通过其他职能部门共享过的证照,不再要求提交、不再进行核验,有效减轻申办人、受理人的负担。通过试点示范效应,全面激发各职能部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的参与意愿,推进更大范围的共享,最终促进政务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

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建设方案

图1 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建设方案

  最后,确保配套资源支撑。在行政资源方面,保证组织领导、制度建设与长效工作机制。在物质资源方面,建立相应的经济补偿机制,保证相关基础设备设施的购置与建设,稳定专项资金投入。在人才智力方面,以全市相关业务骨干为基础,寻求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智库支持,实现跟踪研究、及时调整偏误,保证改革持续稳健前行。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政务服务数据而言,不能一味要求像其他数据一样开放、共享。对于一般性政府数据,其共享对象是社会公众,充分的开放与共享能够有效激发、提升社会创造力。但对于政务服务数据,其共享对象是政务服务部门,共享目的是减轻工作人员及申请主体的负担、促进流程优化,故应根据实际,充分考虑共享效益,尤其是改革前期,需认真研判共享数据的范围,不能盲目铺开,为共享而共享。应如上文所述,通过共享试点的显著成效,逐渐消除各方抵触情绪、提升共享意愿,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同时,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机器学习研究的深入,对于数字、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类型、不同存储方式的异质性数据的处理,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因此,在共享机制运转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设政务服务数据仓库,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机器学习的研究成果,在更深层次上挖掘数据价值,按主题对政务服务记录数据进行时序、多维分析,借助决策仿真技术,找出问题、原因,探究优化选择方案,为市政府领导决策做好支撑与参考,促进政务服务的智能化提升。

  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在短期来看是目标,长远而言,它只是优化政务服务的手段。本文对政务服务数据共享相关研究与实践进行了评析,结合实际分析了武汉市政务服务数据共享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实施策略进行了讨论,能够对武汉市政务服务改革提供有益参考。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和既有利益的阻碍以及其他难以避免的干扰因素,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必定还会引发各种问题,这都需要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

  明承瀚,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政务。

  徐晓林,男,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智慧城市、非传统安全。

  陈涛,男,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电子政务、信息技术服务标准、智慧城市。

责任编辑:li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