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行业领域,加大开放政府信息数据的力度,都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这并非是指直接贩卖公共信息数据以牟利,而是政府开放这些免费的公开资料,可被民众用来创立新事业,创立更多提供新公共服务的产业以造福大众。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关于“简政放权”的会议上,表示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是极大浪费,要求要加大政府信息数据开放力度。
 
  加大开放政府信息数据的力度,无论对政府、对民众都是好事。开放数据一方面可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大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也可便利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提升政府效能。开放政府信息数据,还能够帮助企业从资料中挖掘、重组、混搭出更具价值的创新。例如,民众日常通过网上预订机票、查看机票信息,使用智能手机上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就是有关企业通过开放的信息数据进行创新,创造出了更大的价值。
 
  大型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曾发布一项有关全球开放信息数据价值的研究报告,认为通过教育、能源、健康等领域的开放数据,每年可产生3万亿美元的经济潜力。
 
  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夜异,信息储存系统越趋廉价和互联网在全球的不断普及,能够把开放信息数据提升至全新的应用领域,不但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一带一路”的建设,更有可能在过程中改变今天的世界。
 
  其一,将有助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未来几年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之一,是集中在无人驾驶车的竞争。无人驾驶车的导航系统使用的信息,主要是通过由政府开放的GPS资料、地图数据以及Google Maps和Google Earth等数据来导航。
 
  有研究显示,如无人驾驶车导航系统将来能够广泛应用,不但可减少车祸数量、减少塞车情况,还能够为驾驶人节省大量时间和塞车导致的燃料成本,仅在美国一年就可创造2000亿美元或更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无论是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未来要“走出去”,和欧美、日本汽车制造商抢夺国际市场份额,还是在中国国内运用无人驾驶车导航系统技术,都有赖于中国政府开放更多的卫星信息数据,尤其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其二,有助于中国农业“走出去”。在现代农业中,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等技术已经大致把其它风险消除了,但天气因素的影响一直未能消除,恶劣天气会对农业收成造成巨大影响,农业海外投资容易遭受损失。
 
  加上,就算没有出现恶劣的天气,农民们除了关心降雨量之外,更加关心的是他们的农场的土壤里有多少水,这不仅取决于降雨量,也取决于土壤的类型。为应对天气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和农民关切的问题,有美国气候公司通过美国政府如地质调查局的开放的信息数据,使用“最小土地管理单位”(Common Land Unit)数据,显示全美国所有农场的地点、形状、面积和土壤类型数据,以便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所有农场的天气情况和土壤数据,告诉农民哪片农地耕耘,哪片农地今天该喷洒和栽种,哪片农地正在成长阶段,应该施肥,哪片农地应该再等几天才栽种,以此帮助提升农业收成率20%至30%。
 
  该公司不仅在美国提供服务,也准备在澳大利亚展开服务,他们的目标是:“最终,中非的农民可以开始透过iPhone或简讯服务取得此类服务,让他们得知每天的最适耕作活动”。
 
  由于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丰富的农业资料,为中国农业“走出去”带来极大的市场,有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估计,随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加快,未来,或能催生7500亿元人民币的农业海外投资市场。
 
  在农业“走出去”的同时,如果中国政府能够开放更多的信息数据,让一些企业以此仿照美国气候公司的模式,给“走出去”的农业企业提供更多的天气、土壤信息,这无疑可以协助中国农业更好地“走出去”,以及给中国的企业创造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
 
  此外,由于最近南方天气异常,导致飞机航班延误甚至取消,笔者在朋友圈看到抱怨连连,认为天气预报并不准确,更有朋友指出,一个城市的恶劣天气将会成为该城市的短板。
 
  对此,除了在该城市增加气象站以更准确监测天气之外,更可考虑把这些信息数据公开,让有兴趣的创新企业根据资料,为民众提供更精准的、私人定制的区域性天气预测,这不但可给民众出行带来方便,同样也有助于提升民众创业热情。
 
  在众多行业领域,加大开放政府信息数据的力度,都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这并非是指直接贩卖公共信息数据以牟利,而是政府开放这些免费的公开资料,可被民众用来创立新事业,创立更多提供新公共服务的产业以造福大众。同时,此举亦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助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政府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完全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
 
  (文/梁海明 智谷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