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道亮在某会上指出,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在短期内能完成的,他预计,理想化的互联网+现代农业真正实现可能还要30年,到那时我国的资源配置、技术水平等方方面面才足够成熟。
 
  以下内容根据李道亮演讲摘要编辑:
 
  互联网+农业核心是提升“三率”
 
  中国的农村跟欧美、日本差在什么地方?我觉得首先就是“三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低,这是非常本质的问题。其次,我们的城乡差距太大,到欧美、日本感觉不出来城乡的差距,我们却是典型的二元经济。
 
  信息化有没有用武之地,本质就是能不能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我觉得中国三率低,农村人口多,城乡差距大,这是我们国家面临的必然要在三十年之内解决的,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很难屹立于民族之林和中国大国地位相称,如何来提高这个率,也就是咱们所说的要走现代农业的道路。而互联网+农业跟这个完全能够对应。
 
  总体上我的理解是,互联网+农业实际上核心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把农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从一个旧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如果加农民,就是农民的生活方式,变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是重新对资源进行配置,来提高所谓的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让过去咱们传统的粗放农业变得高效,也就是单位产出要高。同时还要优质。此外还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我去看欧洲,他们一般家庭农场都是两三个人,两个人养1.3万头猪,两个人养100头奶牛,养鱼更厉害,两口子一年养5000吨三文鱼。他们是六十多个人225亩温室,一天产75吨西红柿,也是跟我们差不多二三十倍产量。而且人家欧盟不管是肉、菜、果,绝对是欧标的,那个质量绝对是可以保证的。
 
  他们单位面积的产出比我们高那么多的核心就是用到了先进的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加上种养殖技术。其中,信息技术是灵魂,是大脑。
 
  我个人觉得互联网+,从生产角度看还是如何用信息技术,笼统的说养殖种植就是生物技术和装备技术,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模式。我觉得互联网+农业的核心是这个。如果说到本质,就是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能够给农民增收,这可能就是互联网+的本质,如果现在搞互联网+农业不能解决高效优质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你再轰轰烈烈也就是昙花一现,不可能持续。
 
  互联网+农业的六大维度
 
  互联网+农业有六个维度,首先就是资源,农业农村的资源,包括水、土、耕地、水资源,或者说劳动力、农机,我们的农资。现在这些东西,尤其是肥料,中国的肥料三分之二是浪费的,造成土壤污染,老百姓觉得猛加化肥就能高产,实际上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没有实现精准,我的意思第一个是资源,资源是一个维度。中国就这么多资源,这没有办法再创造了。
 
  其次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加上智能技术(以机器人技术为代表)和空间信息技术6个方面等。我们中国劳动力还有很大问题,老龄化严重,年轻都不从事农业,从事农业都是岁数挺大的。江苏有一个统计,平均劳动力年龄是58岁,意味着再过20年这些人都不能干了,装备代替劳力是必然的趋势,将来农业劳动力必然要崛起新型农民。技术和资源如何进行配置,这是第二个维度。
 
  第三,行业融合。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农机等一系列的行业的融合。
 
  第四,产业链。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要素、全链条、全产业必须打通,必须融合,互联网+一定是弄成一个产业链条。
 
  第五,支撑体系。互联网+农业应该有一套强大的支撑体系,我觉得第一个是科技支撑体系,这里面有很多的技术,科技上不来没有办法弄。第二个是产业技术体系,互联网+不能靠科学家干事,这一定是靠企业。第三是人才技术体系。第四个是新兴的农民。第五个是政府。这五个支撑体系同时发力才可以,优势互补,角色明确,共同分享互联网+的红利。
 
  第六,互联网+一定要靠一套完整的机制,这个机制包括市场的机制、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或者两者兼容的。将来一定是企业可盈利,政府能够高效调控,农民能够增收,一定要有这样的机制,互联网+这个事业才能持续,才能不断深入。
 
  所以互联网+离不开这六个维度,它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就跟人的六大系统一样,这六个系统缺一不可,典型的短板效应,哪一个有问题,哪一个板最短,这个水平就代表互联网+农业的水平。
 
  互联网+现代农业真正实现可能还要30年
 
  我谈一谈互联网+农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互联网+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在短期内完成的,我预计要按照真正理想化互联网+过程需要30年,到2049年,那个时候我觉得可能才能够实现咱们现在理想意义上的互联网+现代农业。那时候的资源配置、技术方方面面才足够成熟。
 
  所以短期内感觉互联网+就是农产品电子商务,中国一说互联网+就是电子商务,这一定是很短视的。
 
  第二,简单和复杂的问题。农业尤其复杂,农业比我们遇到的交通、互联网+交通,互联网+银行,互联网+公安要复杂的多,农业、农村、农民的特别之处,一切简单化的认识都是不对的。
 
  第三,互联网+的特殊性,对农村的特殊性的认识,农业是鲜活、季节、区域差异非常大,农民文化意识传统根深地固,农村和城里有显著的鸿沟,这些问题要统到一起看,这个是认识问题。
 
  第四,技术问题,我们比起国外,尤其是在农业,过去没有需求,现在刚上来一下子还没有适应,我觉得应该鼓励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进军农业,只有他们进军了农业,中国的农业才有希望。现在大部分农业公司,一年产值超过一个亿的不多,人数超过300人的不多,凭这点队伍怎么能够应付咱们巨大的历史?华为、中兴是有几十万人的企业,他们可以干。我还是希望大的IT商进军农业市场,有人号称农业是下一个房地产,但是下一个是什么时候还需要关注,我觉得大的企业才有这种抵抗风险的能力。
 
  第五,互联网+农业的相关支持政策,我觉得国家目前为止,老是感觉对农业叫的很响,永远都是一号文件,但是对农业的投入总体上和地位不是特别匹配,所以对互联网+农业,国家要加大力度支持。我觉得四化里面农业现代化最短板,在农业现代化里面,农业信息化又是相对比较薄弱的,我觉得既然又是弱,又是短板,如果想在短期内提升,只能增加支持。
 
  最后说一说我个人感觉的政策,我觉得还是要加强认识,刚才说的认识三个问题确实需要,尤其是各级领导,各级政府和企业要解放思想,认识创新,认识的问题需要通过培训,通过典型的宣传、示范、实验来解决。
 
  互联网+生产应是下一步主攻重点
 
  如果把中国的互联网+按照环节来分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和农村生活这五块,生产是最薄弱的,也是最难的,也是人人都不愿意着边的,政府愿意做短平快出效果的,电商多容易,网上一卖东西搞定了。你想一个人养一万头猪这样的事,他就不愿意投入,这个投入也大。
 
  我认为生产的资源这一块信息化或者说互联网+生产,应该是下一步主攻重点,我觉得发改委应该把这个当成一个大事,生产不解决,后面包括电商,包括追溯,前面不解决后面都是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中国解决不了生产问题,中国的环境就会是这样。你看欧洲是发达的城市,照样是发达的农业,我们就不行,只有解决这个问题市民才吃上好的食品,农民才能够增收,这个问题不解决,光靠网上卖个小米,还是不能解决本质的问题。
 
  中国互联网+农业按照二三十年去准备,教育是最长久的,中国在搞精准扶贫,我个人认为如何解决教育的问题,才是本质的。我是农村长大的,我父母一个字不认识,我上小学的时候35个孩子考上三个大学生,我是其中一个,现在32个没有考大学的正好孩子考大学,我发现他们的孩子,可能这32个孩子有一两个考不上或者留在农村的概率都不是特别大,给我的感觉,我相信他的孩子都考了大学再回到地里面干农活的概率很小,也许还是从事农业,但是绝对是农业企业的老板或技术骨干,而不是现在所谓一家一户干农活的概念。
 
  教育培训是解决互联网+农业一个很本质的途径,也是一个长久的根本的方法。当人的素质发生变化之后,我觉得互联网+的意识、技术、习惯,方方面面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觉得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农业就跟美国差不多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