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未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产业、应用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核心理念,这就是要全面推进国家信息化。其中谈到电子政务发展时,明确指出电子政务要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在十二五期间、特别是2012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重点是什么,本文将做一些分析和前瞻。
一、影响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三大因素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中国虽然成功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但也暴露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比如我国在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后面,就暴露出明显的“三强三弱”的特征:即保增长动力强劲,措施得力,调结构相对力度较弱,步履艰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成效明显,内需启动迟缓,消费拉动相对较弱;国有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表现抢眼,民营经济作用相对较弱、特别中小企业依然困难。“三强三弱”的背后折射出三个问题:一是政府的潜意识中,并没有真正摆脱经济增长方式的传统思维。二是救市的重拳,并没有促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转向内需驱动型,至少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三是救市的政策在某些方面可能导致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中断。四是救市有可能进一步强化垄断行业的地位。这和前面讲的国有企业在救市中表现抢眼有非常大的关系。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未来我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贯穿于整个十二五全过程。并对未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第一,从根本上改变由改革开放初期被动确立起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内需经济主导、积极扩大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逐步改变由改革开放初期确立起来的低成本出口战略,中国未来必将在世界产业链的高端占领一席之地。第三、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长期制约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战略转型,如何地位经济发展方式服务,是我们面临的一篇大文章。
(二)“十二·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十二·五”行政体制改革有可能对电子政务产生重要影响.未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总目标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这是“十二·五”期间行政体制改革的大目标,在这个大目标下,未来有可能在五个方面有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第一,调整政府主导经济的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把政府职能的侧重点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第二,进一步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以深化大部制改革、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横向权力结构为重点,理顺关系,优化结构,规范政府行为,克服和抑制部门利益。这是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大部制改革要进一步深化。第三,在城乡一体化大战略下,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步伐,减少行政层级,强县扩权,管理重心下移,为未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体制保障。现在的五级政府,将来可能在经济发达的地方就变成三级政府,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变成四级政府,比如:在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变成三级政府,中央政府、省政府、县市政府。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可能还是中央政府、省政府、县市政府、乡镇政府四级。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构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加快改革事业单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服务水平。第五,提高政府公信力。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政府自身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制度保证。
在“十二·五”期间,围绕构建有中国特色行政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个大目标下,中国行政体制有可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化改革,这些改革,必将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未来网络民主与网络监督发展对电子政务的影响。
未来网络民主和网络结构的快速发展,可能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应用,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现在网民已经达到4.2亿人,网络民主的异军突起,网络监督的异军突起。近年来我国发生一系列网络事件对政府管理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政府也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和压力。从这好意义上说,未来我国的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如何适应网络民主和网络监督发展需要,也是必须认真考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