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任廷革在中医信息化方面工作了二十多年,其中的艰辛并未击垮她,她坚信未来的道路将一片光明。
1982年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任廷革被分配做临床,当时任廷革已经30多岁了,她觉得这个年龄才来搞中医临床已经太晚了,中医临床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练才能成为有经验的医生。于是,她申请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做一些基础性研究。
1984年夏天,偶然的一天,她像往常一样坐在办公室里,开着门,这时一个年轻人走进来,他是搞计算机的,正在寻找一些可以做的项目。任廷革和他聊了起来,他问任廷革:“你知不知道计算机?”“听说过。” 任廷革回答。那个时候的任廷革之前还没有见过计算机。他又问:“你希望计算机能帮你做些什么?”
当时,任廷革正在给一个出版社校对一本古书,里边有很多难字、古字、通假字,要查起来非常不方便,有时候查一个字要翻好几种字典。于是她就说:“我希望计算机能够很快地查到我想查的东西,比如查一些字。”“计算机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年轻人说。这次随意的聊天让任廷革对计算机有了初步认识,或者更多的是提高了她对计算机的兴趣。
艰难起步
不久之后,任廷革认识了一位正在搞芯片研究的工程师,他比任廷革还要小几岁,但很有雄心,希望自己能够实现民族芯片的研究。
他听任廷革提到“中医的古文献很多,信息量很大,如果能够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就好了。”“信息量大”这几个字在他心中代表着挑战。他说:“我就是研究速度的。”假设有100万个药方,利用当时的计算机从第一页翻到第100页需要2个月。“我希望用上我的芯片在5分钟内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就这样,他开始从自己的研究经费中挤出40万元来给任廷革做数据库建设。当然,他看中的是大信息量带来的价值。
任廷革正式开始步入到了中医信息化领域中来了。她召集了学生、医院的医生,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贡献药方。从1985年到1992年,共收集到40万个药方,参与人员达100余人次,大家在印好的表格上剪、贴,画勾,可谓盛况空前。接下来再将这些药方录入到电脑当中。
很快,40万元钱就花光了。芯片研究仍然没有什么成果,资助也暂停了。任廷革处于孤立无援之中。当时,中医信息化研究还未得到国家权威机构的重视,即使有一些研究也都由科研院所来完成,在中医药大学已经有了深厚的中医信息化基础的任廷革未能得到研究机构的青睐,拨款是没有了。
不过任廷革一直坚持的“为临床服务”的理念,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她。很多医院用了她的数据库,并且不计价值的给她的研究提供经费,3万、5万,虽然不多,但也能解决一时之需。这些钱虽然并不能使任廷革有充足的资金,但是也能勉强维持下去。
任廷革的一句话说得让人有些心酸:“我们做的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智力投资,所以就当是志愿工作了。”在20多年的中医信息化研究中,任廷革和她的研究生们艰苦的坚持着自己的事业。
八方支援
任廷革最初在做研究时,连计算机都是别人资助的。第一批计算机是1987年时,资助她40万的那个搞芯片研究的工程师淘汰下来后送给她的。那是两台准386的计算机。这两台计算机让基础医学院热闹了好一阵,大家忙乎着腾出一个房间来放这两个稀罕物。
第二批电脑是任廷革直接找到一个搞出口贸易的朋友资助的,这次是货真价实的386电脑,一共10台,价值20万元。10台机器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了,这次要腾出一个会议室来放这些机器。有了这些机器以后,任廷革做研究的工具就不用愁了。
任廷革做的研究很快就传到了钱学森的耳朵里,他认为任廷革做得这些事情很有价值,他亲笔写信鼓励她继续做下去。这给了任廷革很大的动力。
还有一些民主党派人士、学校的校长等也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帮助任廷革。虽然这在精神上给予任廷革很大的安慰,但是这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他们最缺的就是资金,是国家的支持。但是当时中国的信息化开展的还不像现在这样如火如荼,有限的支持还顾及不到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的中医信息化研究。
包括海外的她的一些同学也鼓励她向国外的学术杂志发表一些文章,以得到一些关注。但是她忙于实际的信息化的推进工作,不希望仅仅为了得到关注而写些文章,耽误了时间。额外的负担是任廷革所不希望的。
香港中文大学也很早就开始了中医信息化方面的研究。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邀请任廷革等人赴香港工作一段时间。任廷革还记得当时世界杯足球赛正激烈地进行着。这次,香港中文大学的工程师们利用Oracal的技术将任廷革开发的数据库搬到了网上,从技术上解决了资源共享的问题。
“技术上是没有问题了,但是一直到现在还未开通。”原因很简单,如果开通就需要一系列的维护、管理等费用,问题还是出在钱上。
实践中学习计算机
任廷革从未接受过正式的计算机教育,但是她却做了20多年的中医信息化工作,并且位于全国领先水平—从最初做数据库再到做基于数据库的分析系统。
每个项目基本都是任廷革和她的研究生,以及其他一些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一起来做的。
在任廷革和技术、工程人员交流时,她大多都会从中医的角度来提出希望实现什么样的功能,而技术人员就会从计算机技术角度来给她讲能实现的话如何实现,不能实现是因为什么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任廷革学到了计算机各个方面的知识。从最初的数据库,到后来的人工智能。
要说起人工智能,就要回到1988年,那时,她经人介绍认识了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系智能研究室的一位老教授。这位老教授当时正在做关于《易经》的数学模型。当他和任廷革聊过几次天后,他认定中医一定也存在着一些数学模型,于是决定“投奔”中医,进行研究。从那时起,任廷革也开始涉猎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到现在,她在中医人工智能方面已经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赞助。
在任廷革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大柜子,除了一些必备的中医方面的书之外,更多的就是计算机方面的书了,通过自己的研究,她不断的在中医信息化的路上探索着。
问起任廷革为什么要搞中医的信息化工程,并且还是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20多年,没动摇过吗?任廷革笑着说:“没动摇过。要动摇早就动摇了。”她接着说:“人这一辈子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就非常幸运了。虽然这条路走起来挺辛苦的,但是心里很踏实。”希望任廷革未来的路会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