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各级、各部门围绕建设“数字浙江”,从“三农”实际出发,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大胆创新服务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各地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信息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信息化服务领域得到有效拓展,初步形成农业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的格局。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农业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农业信息服务面窄,信息传递存在“时差”,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村一级的信息网络体系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尚未全面建立;信息服务手段落后,缺乏统一的建设框架和标准,信息共享和加工处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农业信息化任重道远。
    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农业信息化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数字浙江”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强化以用促建的推进机制,以政府投入引导的公共信息化设施和公用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百万农民信箱工程”建设为抓手,以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开发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逐步构建农民“网上社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我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到2008年底,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有电脑,百万农户有信箱”的目标,在全省建成信息快捷传递到村的互联网络信箱系统。全省培训农村信息员5万人以上。60%的规模种养大户能利用互联网收集和发布信息,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网页并与农业信息网站基本实现互联,成为农业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力量。

    一、以“百万农民信箱工程”为抓手,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逐步构建农民“网上社会”。
    
当前,互联网上信息爆炸式增加,涉农可用网站成千上万,但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选择、加工、处理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有一定的困难。我们采取给每个农民设立一个可管理的免费实名制信箱的办法,使注册用户能够利用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交流,快速、方便地获得科技、市场信息和系统提供的服务。“农民信箱”设有网上推销、网上采购、网上联系、网上桥梁等主要功能,使农民及时了解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市场行情、农产品供求和气象等信息,组织和引导农民、农业企业发布真实可信的供需信息,逐步形成网上集市。农民信箱实行省、市、县分级管理和维护,通信运营商提供技术支撑,乡镇政府组织基层干部、农技部门和农村工作指导员进行推广发展。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全省农民信箱用户达到100万户以上,逐步构建起一个全省的农民“网上社会”。农民信箱是农民进入信息化战场的基本阵地,是农村信息发布的源头和接收信息的最基层终端,是农民获得政府服务的基本平台,是农村信息化工程以人为本的基本体现。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把农民信箱工程作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重要抓手,明确职责,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顺利实施。各地在注重行政推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人员、农村工作指导员和乡镇干部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宣传、推广、实施农民信箱工程的主力军,打响“浙江农民信箱”品牌。农民信箱今后还要不断完善,赋予更多的功能。

    二、以完善村级信息点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到位率。
    村级信息点建设是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关键。目前,全省村级信息服务点的覆盖面不足20%。各地要认真研究,把完善村级信息服务体系放在突出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村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和贩销户,要按照“八个一”的要求(一个明确的承办主体、一套电脑信息网络设备、一部固定电话、一名兼职的信息人员、一块经过认定的农村信息服务点牌子、一个能够提供信息服务的固定场所、一块宣传墙报、一套服务制度),建设一批信息示范点,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到市、县、乡、村的互联网信箱体系,使省、市、县的重要信息快速传递到村,使农村的信息快速反馈到省、市、县。要研究扶持村级信息点建设的政策措施,注重调动多方积极性,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信息点建得起、用得起、稳得住。要按照自愿申报、择优录用、自建为主、适当扶持的原则,重点在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中建农村信息点。省市县各级要给予扶持,要促使其真正发挥作用、用效益来巩固村级信息点。

    三、以提升农技110功能为手段,不断增强为农服务的能力。
    农技110是我省农业信息化的一大特色。各地要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农技110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功能。一是要整合农技110信息资源。加快建设“农业网站手拉手工程”,构建全省农业网上联盟。要进一步整合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网站,相互链接,相互依托,形成上下贯通、左右交错的网络体系,加强网络搜索功能,方便农民群众、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访问。要加快建立网上农技服务系统和农产品供求系统, 把农业生产、科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与信息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农技推广模式和信息服务新机制。农业部门要整合自身力量, 把建设农技110与改革农技推广体制结合起来,发挥农技人员在推进农业信息化的主力军作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动态监测和预测预报。运用农技110平台积极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和重要敏感农产品的生产、需求、价格及进出口贸易等的动态监测,进一步为政府部门和农业经济主体提供决策依据。三是加快农资信用体系建设。我省已开通了全省农资打假统一投诉电话96160110,并从2004年着手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效果比较好。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到2008年,基本建立起农资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四、以推广“三电合一”为载体,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
    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的有机结合,满足不同群体的信息服务需求,是近年来各地在信息化建设中探索出来的成功做法。各地要认真研究,整合力量,切实抓紧抓好,努力实现电视有影、电脑有文、电话有声的农业信息多元化传播格局。作为农业部 “三电合一”试点的桐乡市和临安市要切实加强领导,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和积累经验。从明年开始,要扩大示范范围,争取到2008年,所有市、县都推广应用“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尤其要重点做好农技110平台与电视传媒结合的文章,特别是农口部门和广电部门要通力合作,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县县有农业电视节目。

    五   、以推进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方向,积极探索信息服务新途径。
    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发展“精准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政府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农业的重要手段,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争取用几年时间建起全省农业地理信息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业地理信息的可视化、网络化、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同时要加强数据库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宏观决策、资源区划、遗传育种、灾害预警、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

    六、以加强培训教育为切入点,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应用水平。
    当前,要把提高应用信息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首先,要加强农村信息员培训。按照会收集发布、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 重点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中培训一批农村信息员;同时,要求在3年内,每个村培训1名以上农村信息员。使他们掌握计算机应用、信息采集与发布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要把农业信息化培训列入“千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的重要内容,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省里统一负责农村信息员培训教材和农民上网手册的编制,负责市、县师资力量培训,各市、县具体实施农村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其次,要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把农业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作为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重要内容,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从今年开始,力争用3年时间,各县(市、区)对基层农技人员轮训一次,并达到省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水平。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要大力支持农业信息化知识培训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师资力量和设施。要对农村中学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普遍培训农民信箱应用和农业网络科技知识,包括农产品买卖信息的查找、采集、发布等。这也是对农村学生结合“三农”实践,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技能学习,也是他们帮助父兄运用现代科技知识,服务“三农”的很好课外社会实践。各级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团员青年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喜欢上网和熟练使用计算机的特点,开展志愿者活动,帮助农民掌握使用农民信箱的基本技能,或者长期结对帮助代理农民开启信箱,提供有关服务。

    七、以公开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农口系统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
    今后,凡是可以公开的农业信息资源,只要不属于保密的政府信息资源,都要通过网络予以公开,如农业政务、行政审批、农业标准、农技人员等信息,给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接受群众咨询和监督。凡是可以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管理的信息、数据资源和各项工作,都要尽可能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便于系统掌握情况,快速分析、使用,便于携带和保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凡是可以在网上审批办事的,都要尽可能开发和使用相关软件,制定相应办法措施,为广大涉农企业、农民和基层干部提供方便和公开平等的机会。凡是可以把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既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管理相关资源,减少开支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又对外公布这些资源,使其供需见面,使公共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农技人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户、“农(渔)家乐”旅游点等。凡是可以技术外包的,要实行外包。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业的装备、技术力量实行外包,降低成本,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凡是部门信息化建设基础设备资源可以进行整合利用的,要尽可能加以整合。要充分利用部门优势,对各部门的设备和力量进行合理整合,不能再各自为政,更不要重复建设。

    八、依托信息技术,拓展农业信息化应用领域。
    农业信息技术为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手段, 86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就是一项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有效实践。我省丽水市农科所成功开发的植物快繁、水培技术、芽菜无土栽培等智能化应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今后一个时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要依托信息技术,拓展农业信息化应用领域,积极探索建立土壤资源与耕地肥水利用的“精准农业”信息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与工厂化生产管理系统,雨量预测预报和洪涝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森林火灾远程监控系统,海洋渔业船舶救助信息系统等,力争在 “智能农业”、“精准农业”、防汛抗灾、森林防火、渔船安全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总之,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而又意义深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措施来抓,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增加投入,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健全队伍,使浙江农业信息化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