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为传播信息社会理念、增进信息社会共识,迎接第十个“世界信息社会日”到来,由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主办,希捷科技(SeagateTechnology)协办组织的“2015信息社会发展论坛”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召开。来自中央部委、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的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围绕“互联网+与创新驱动”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出席会议,并围绕“互联网+的重点和关键点”做主题演讲。他指出,“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在竞争和合作中形成新业态的过程,即产业互联网化。产业互联网不仅仅是产业形态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也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商业模式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互联网+”,尽管在技术上可能有颠覆性革新的概念在里面,另外个别企业如果不求进取也可能在这个浪潮中被颠覆,但是从产业总体上来讲没有颠覆性的问题。传统企业的积极参与、技术的升级和更新、新经济业态的法规创新,是“互联网+”进入传统产业的三个要点。

 
  以下根据现场演讲整理:
 
  尊敬的杨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参加论坛,“互联网+”与创新驱动这个论坛主题非常好。
 
  刚才杨部长讲了一下关于创新驱动的内容,很有启发意义。最近我参加了一些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工作,回顾了中国21年互联网发展历程,从1994年接入世界互联网之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确确实实是创新驱动的一个结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目前提出的“互联网+”实际上反映了互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很多领域都需要创新驱动,不仅仅是在互联网领域,但“互联网+”是目前落实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能是最活跃的、最现实的一个领域。所以,论坛的主题,互联网+与创新驱动非常好。
 
  我讲一讲关于“互联网+”的个人看法。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互联网+之后,进一步提出要搞互联网+行动计划。从国家发改委到地方政府都在做行动计划,都在研究行动计划,互联网+目前是最热的词汇了,大家对互联网+也有很多解释。我个人认为,还是要琢磨互联网+的重点到底是什么,要推动互联网+的关键点是什么。
 
  回顾我们20多年互联网发展历程,没有一个统一的阶段划分。在上次的专家座谈会也讨论了很多划分方法,比如说用网络的窄带网、宽带网、移动互联网等来划分。现在我们有一个综合性的分法。第一个时期是基础初创期,互联网发展从无到有,包括网络、网民、互联网产业等,但难以说具体的时间点,比如从哪一年哪一月到哪一年哪一月,大约是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五年。第二个时期是产业形成期,包括我们的三大门户网站,现在的BAT都是在第一个五年的末期成立的,但是真正发展是在第二个五年,那么第二个五年期最重要的节点是什么呢?2005年我们国家互联网网民突破一个亿,一亿网民为我们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规模效应。第三个时期是快速发展期,大约是最近10年时间,快速发展期的标志是什么呢?在快速发展期的前五年,网民的年均增长幅度、增长速度都非常高,在2008年网民规模达到2.98亿,这个数字超过了美国的网民数字,2008年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从网民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成为真正的互联网大国。另一个节点,2008-2009年互联网发展从PC时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由智能手机应用带动的,这个节点对互联网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促使互联网朝应用多元化发展,电子商务、现在最火的词O2O发展模式,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的。我们把2015年叫做融合创新期,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提出了“互联网+”。尽管过去互联网+零售业就是电子商务,互联网+视频有乐视这样的互联网电视,还有很多互联网游戏、互联网音乐、互联网文学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但是我认为今天提出来的互联网+跟原来泛泛地讲的互联网不一样,应该有新的涵义,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互联网发展一个新的起点。
 
  对互联网+应该怎么样选择定位和重点?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泛在化的基础设施,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各个领域都可以依赖于互联网发展。但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应该有重点,不应该只是原来泛泛而谈的互联网+概念。我认为,“互联网+”首先要理解为产业互联网化,传统产业要跟互联网融合起来创新出一种新的业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技术、思维、模式产生新的业态,这样对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特别重要。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可以等于产业互联网化。
 
  产业互联网的概念也很宽泛,我们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有农业、工业,还有服务业,工业里面还有制造业、能源业。我认为,产业互联网化的重点是工业互联网化,特别是制造互联网化,这是互联网+对经济驱动的着力点,也是难点。“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在竞争和合作中形成新业态的过程即产业互联网化。产业互联网不仅仅是产业形态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也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商业模式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产业互联网的重点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同时也是难点。之所以是难点,不仅是传统的产业、传统的制造业需要去拥抱互联网,而且互联网自己也要有升级版。如果没有互联网自身的提升,包括互联网的技术、思维和商业模式,可能就无法真正实现互联网+工业的目标。
 
  产业互联网化的主体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甚至我个人认为它的主体还不是互联网企业,而是在传统行业转型的企业。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它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是进一步升级,在各方面要有新的思路、技术、模式。当然,它们也是产业互联网化的重要主体,但是更重要的是传统行业如何在转型中研究互联网、接受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思维和成功的商业模式改变原有的产业生态,提升自身竞争力,这些互联网化的转型企业行业都应该列为新兴产业形态。我们不要认为新兴产业就是互联网企业,在两化融合中涌现出了一些好的企业,它们其实是反映了新业态的形成。
 
  互联网+阶段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我在十年前说过,我们的互联网发展尽管很成功,但是基本上是面向个人服务的,是提升个人生活与工作体验的消费型互联网,还没有真正做到为企业服务,总体上没有形成生产性互联网或者产业互联网。因此,从产业互联网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发展本身还没有一个成功的基础,尽管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有成功,但从“互联网+”的概念来讲,还不要过分的强调互联网发展的成功。
 
  下面我谈谈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对经济最大的影响和贡献是电子商务,以阿里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发展,这是对互联网+最原始的基础,当然不是说其他方面就没有贡献,门户网站、在线娱乐、社交媒体等都有贡献,但是真正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的还是电子商务。但是,我们原来做的电子商务,我把它定义为传统电子商务或者流通类的电子商务;现在阿里、京东以及其他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做新的电子商务服务,我把它定义为供应链电子商务。供应链电子商务不仅仅发生在流通领域,还与供应商、制造商(特别是消费品制造商)直接关联,比如现在的定制化电商已经非常活跃。马云曾经提出来,现在做电子商务已经不是B2C、C2C,而是C2B,这是什么呢?它就是供应链型电子商务,是属于互联网+新的起点。这个说法还不够,进一步与供应链关联的话,那么它就是产业互联网化的起点。从传统电子商务到供应链电子商务的演变过程,我认为有三个推动力。第一个是互联网的普及。第二个是新业态的形成,互联网发展进入新的CPS阶段,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将实现万物互联。第三,以阿里为代表的传统电子商务转型及其成功的示范效应,对于各行各业都有巨大的影响。
 
  现在讲电子商务成功,其实要加一个定语,网络零售比较成功,但整个电子商务在国际上并非都是成功的,特别是B2B企业电子商务这块。我这里有一些数据,2013年我国网络零售规模超过了美国。根据2014年的数据,网络零售第一位的是中国大陆,大约4000多亿的交易额,第二位是美国,有3000多亿,第三位是英国。2014年麦肯锡做了一个报告,报告中对中美互联网经济做了比较,报告也承认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规模超过美国,它的给出的数是中国达到2950亿、美国2700亿,从网络零售占社会零售比重来看,中国是8%、美国只有6%,从网购用户数量来看,以淘宝、天猫和EABA相比,中国网购用户也超过美国。不过,从云服务渗透率来看,中国只有21%,美国达到60%,从中小企业互联网使用来看,按照报告的标准,中国只有20-25%,美国是72-85%。尽管统计标准与口径存在差异,但总体来看,我们国家电子商务的成功主要在网络零售这一块,B2C、C2C做得比较好,但面向企业的电子商务或者叫生产型互联网发展还有较大差距。最近去美国,发现在美国没有人讨论云计算、云服务了,云计算、云服务已经在美国实现了常态化,变成普遍的东西了。实事求是的说,在互联网企业中阿里云做得不错,但与美国云的普及、亚马逊云的发展还是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
 
  目前,对于流通型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大家的认识基本一致。第一个是O2O,第二个是供应链电子商务,即C2B2C,这种模式的发展本身也在推动互联网向“互联网+”进发。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面向个人,也不仅仅是眼球经济,而是要从生产型互联网发展出发面向企业服务,给企业创造价值,形成新的一种产业形态和生产模式,这是真正的“互联网+”,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是有差距的。产业互联网化是从信息服务、通信服务开始,延伸到个人消费服务,现在逐步进入到生产与市场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公共服务领域,我们国家做了一些工作,但做得不好,在教育领域、医疗领域存在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没有真正解决老百姓需求的问题。
 
  要让“互联网+”真正进入到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关键有三点。第一是“互联网+”的主体,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更重要的是传统企业,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是决定着“互联网+”能不能推动顺利、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总体上来讲,传统企业有很多焦虑。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两会前网上有一个奇怪的新闻,建行行长说他们是弱势群体,他感到互联网对他们冲击很大。另外,中国互联网协会开新年座谈会的时候,中国移动老总说他们也是弱势群体,他感觉到与互联网企业有差距,更不要说传统的零售业等行业。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实际上不是你们被加、被革命、被颠覆,我建议在讲“互联网+”时,不要总是讲谁是颠覆者、谁是被颠覆者,其实不存在这个问题,尽管在技术上可能有颠覆性革新的概念在里面。另外,个别企业如果不求进取也可能在这个浪潮中被颠覆,但是从产业总体上来讲没有颠覆性的问题,所以不存在颠覆和不颠覆。传统产业要积极参与“互联网+”,跟互联网企业携手共进,另外互联网企业不要有太多优越感,而是要放下身段跟传统企业好好研究“互联网+”,分析我们的技术在哪里,我们商业模式是什么。
 
  最近工信部布置了一个任务,讨论工业互联网的架构。总体来看,工业互联网架构需要重构。它所谓的互联网也不是现在的互联网,那么未来的网络怎么来连接?它的要求是更加快,更加便捷,更加安全,低时延,多并发,大容量。特斯拉汽车的协议曾经被一个安全公司破解了,安全问题非常重要。互联网最上面有一个顶级域名的根服务器,未来的网络是不是还是在这个框架里,还是另外有一套更有互通性、更加可控性、更加安全的体系,这也需要重点研究。在应用服务方面,要求更加有效率,更加多元,比如定位功能,特别是精准定位功能,可能在在车联网时代、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更为重要。还有云服务,要求快捷、多并发、大容量,这种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能力也需要研究。现在都在讲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对大数据分析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不是网民网络行为的大数据分析,等等。这些都说明,技术的升级和更新非常重要,这是第二个要点。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推进,新业态必然会与既有的一些市场监管法规有冲突,一方面沿用老的法规不行,过早出来法规也不行,比如互联网P2P,如果不完善相关监管就会野蛮生长,也不利于行业发展,包括打车软件也是这个问题,所以新业态的法规创新非常重要。
 
  总体来看,传统企业的积极参与、技术的升级和更新、新经济业态的法规创新,是“互联网+”进入传统产业的三个要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