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经济面临着疫情冲击、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问题三重压力。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所在,也是推动经济恢复和“六保”的重要力量和关键一环。后疫情时代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改革,特别是优化民企营商环境,对于激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活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后疫情时代,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改革,需要注意哪些重点问题?针对疫情前,疫情中营商环境暴露出的问题,又该做哪些调整呢?

  第一需要找准抓手。

  营商环境承载的平台和载体是什么?这是最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近期,浙江、河南都提出了要重构、升级现有的产业园区体系。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提出要推动全省开发区(园区)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河南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升到了书记、省长同时站台的“一号工程”行列。而这些动作中,优化营商环境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

  两个省份,相似的大动作,同时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其实正是后疫情时代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要以开发区、产业园等园区为载体和平台,集中、集约、高效地优化营商环境。

  浙江和河南的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强调区中园建设。这也正是营商环境优化和改革的重要方式,通过园区模式的创新和改革,更好地带动、承载营商环境的优化。可以说,没有园区模式的创新、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法落地。

  这里以河南省淮滨县为例进行说明。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增强产业、载体和要素的支撑能力,淮滨县积极探索、实践以“整体开发、集群引进、区中园建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运营新模式,加快建设和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区中园,极大地促进了产业布局优化、要素供给集聚、产业升级加速,成为了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截至目前,淮滨县规划建设了30个“区中园”,涵盖高端产业园、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园、专业孵化园、返乡创业园、中小微企业园等多种类型,通过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培育一个龙头,聚集一批企业,形成产业链条,企业之间互相配套,抱团发力,促成了产业集群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集聚优势和辐射效应正在显现。

  “区中园”是如何有效助力营商环境优化的呢?作为该县“区中园”的代表,嘉兴纺织产业园最大的特点是嘉兴特色。该项目全部承接嘉兴地区的纺织企业,在规划上融入了嘉兴元素,在建设上体现了嘉兴特色,在文化、氛围上营造了归属感。

  为承接苏州籍、嘉兴籍企业集中入驻,根据当地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淮滨规划建设了嘉兴产业园、苏州产业园,让“客乡”如“家乡”,给了客商宾至如归的极佳工作生活环境;在园内商务休闲区复刻、还原了微型“南湖”,并仿造了红船,引进嘉兴企业的同时,也引进嘉兴南湖红船红色文化,既让客商有归属感,又用红色文化激励淮滨发展。

  淮滨经验充分说明“区中园”模式有利于节约和集约,有利于功能集合构建,有利于项目集中布局,有利于集群引进,有利于企业抱团发展,有利于产业配套生产,有利于营商环境优化和改革的落地、实施。

  在谈论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改革时,不能仅仅“头痛医头”,还需要找准背后园区模式创新这个关键支撑。

  第二,需要形成一整套优化营商环境机制、政策、办法、措施。

  谈论优化营商环境之前,应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营商环境,怎样评价和衡量营商环境优化的功效?

  笔者认为,关键要看服务了多少企业,解决了多少发展难题,对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环节有多大的撬动作用等,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找准服务的切入口和着力点。

  这就需要各地,一方面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下猛药、使重力,从成绩考核机制、工作考评机制、干部选拔机制、激励惩罚等方面,用制度去倒逼各级干部观念转变、作风转换、动力转换;另一方面,加大市场机制、发展机制、资源机制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规范竞争机制、营造创新环境。

  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其实有很多解决办法,包括全面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建立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常态化监测服务机制、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等。

  比如,今年的两会上有两条重要建议,一是建立地方政府信用制度,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单方面不履行合同等行为列入地方政府的信用指标,作为地方政府一把手的重要考核指标;二是加强对企业投诉问题核实督办的力度,对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投诉举报的案件,“督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建立限期解决和反馈制度,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比如,经常性开展营商环境观摩会,通过互学互比互看活动,激励先进、批评问责后进。各区县、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市级部门“一把手”要亲力亲为抓营商环境,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具体,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这方面,笔者推荐各地可以学习借鉴青岛的创新工作。近两年,青岛正在全方位、大批量、持续地选派干部到深圳体悟实训,计划每年派3批、每批150人,所有人都忘掉职务,成为职员,在深圳体悟实训100天。

  这些干部全部被安排到深圳的大型企业、投资机构和中介组织,换位思考,还要换位体悟,身临其境去感受,既了解企业是如何运作的,也站在企业的角度体悟什么样的政府服务才能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用企业的眼光去审视什么是干部的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的素质和能力。

  而从市场机制来看,一方面,政府需要更多地从管理职能向建设服务平台、引进服务机构、提升服务水平转变,包括引入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机制等;另一方面,加大生产资源对市场的开放程度,让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市场自由流动,千方百计地扫除市场自由竞争的制度障碍,最大化激活市场活力。

  第三,优化营商环境,要有大产业思维。

  优化营商环境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些干部缺乏产业思维,特别是对新业态、新产业认知不够,缺乏有效发展措施。

  这就需要,首先加强学习新业态,放长眼光、遵循规律,给予企业更大制度空间和政策支持,不仅“扶上马”,更要“送一程”,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其次,要优化产业链思维和方法,产业配套要更完备更贴心,产业集群发展才会有生命力和竞争力。再次,要站在企业角度去制定政策,提供全周期、可持续、接地气的服务,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发自内心地呵护、陪伴企业的整个成长过程。

  以河南省长强调的要增强“店小二”意识为例,地方在服务企业时,除了“店小二”式的勤劳之外,更重要的是专业、质量,需要更加清晰明确地聚焦企业发展各阶段的需求,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痛点、难点,提供针对性服务,助力产业生态体系升级,从企业落户、用地供应、人才引进、研发技改、质量品牌、市场开拓等方面着手,助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而这是各地营商环境优化的一道大考题。

  第四,优化营商环境,要建立与民企的沟通渠道。

  各地优化营商环境时不能“闭门造车”,而是需要建立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行业及企业实际,建立与民企常态化的沟通渠道和机制。

  河南省信阳市、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合肥市、山东省青岛市四地在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政企沟通渠道机制方面的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为进一步畅通党委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渠道,搭建高层次、常态化政企对话平台,全方位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和良好营商环境,信阳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书记市长企业家恳谈日制度。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信阳市长尚朝阳等信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与信阳市纺织服装、钢铁制造、电子信息、智慧能源和现代家居等不同行业领域代表性企业家组织召开恳谈会。企业家谈感受、谈认识,讲问题、提建议,参会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直面问题,积极回应,恳谈日制度设立的初衷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江苏省苏州市提出,建立民营企业家月度沙龙制度,让企业家的声音市委、市政府“听得到”;建立民营企业家微信群联系制度,让企业家的意见市委、市政府“看得到”;建立民营企业信息直报制度,让企业家的诉求市委、市政府“办得到”。

  安徽省合肥市提出,从今年起,要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并考虑参照“林长制”“河长制”做法, 探索实施“链长制”“群长制”,由市级领导担任重点产业链的“链长”、产业集群的“群主”,实现纵向横向、线上线下协调联动的服务市场主体机制,使合肥始终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山东省青岛市提出,对重点发展的行业,鼓励引导成立行业协会、商会,邀请他们的主要负责人列席党委政府有关经济工作会议,给予等同部门主要负责人发言权,给他们专门设置发文“户头”,让他们及时看到有关政策文件,构建政企之间真正开阔畅通的“绿色通道”。

  第五,优化营商环境,还需要抓好落实。

  在优化营商环境时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各类政策出台了不少,但落实慢、落不到位,甚至不落实的情况十分突出。

  这就需要各地在政策落实上来一场革命,一方面要加强督查督导,抓一些慢作为、不作为的典型,另一方面,今后对于出台的重要政策,要同步配套出台落实情况的考核办法,使其成为抓落实的一项机制性安排,建立从政策制定到具体落实再到评价考核的闭环体系。

  除了以上五点,还有几点小建议,包括每年评选出民营企业500强、评选中小微企业各50强等。同时, 在各领域都要评选一批标杆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这些活动要让企业家有地位、有荣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另外,还要真正持续降低企业用电、用水、物流成本,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从要素保障上通过更落地、更务实的方式,帮助企业破难解困。(文/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 杨建国)


       附1:国脉“一网通办”核心支撑系统(GDBOS),助力数字政府建设

  数字政府2.0操作系统、政务数据体系2.0基础标配、政务服务一体化升级方案。又名“政府数据业务操作系统”(GDBOS), 是基于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各地实践经验、数据体系理论、微服务技术架构,围绕“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融合一体思路,为各地数字政府升级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业平台。运用数据体系、标准治理、业务再造、组织进化等工具和方式,可从结构、标准、模块架构上对当前政务服务平台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和升级。有效适配部委、省、市、县(区)不同层次需求,支撑数据整合共享、政务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升级,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夯实数字政府基础,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依托"产品+数据+标准"框架,构建"标准支撑、数据体系、业务再造、数据治理、管理赋能"五大体系,无缝衔接既有业务系统,有效驱动政务服务整体运作:①落脚在“办成”,把政务数据归集到一个功能性平台,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办成不同领域事项;②综合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数据整合与治理能力,并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智慧组织进化。

image.png

  附2:国脉政策通(又名“国脉一体化惠企政策服务平台”),是对标中央关于“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易于知晓、一站办理”要求,打通政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帮手级产品。以“惠企政策精准送、补贴申报一次办”为核心,提供政策“发布、汇聚、查看、送达、办理、督查、评价”全套解决方案。基于市场主体、民生服务和营商环境优化,从最小颗粒化、数源标准化、数据共享化、组织协同化、业务融合化五个方面着手打造,实现群众与企业真正“知政策、懂政策、享政策”,依托政策红利更好发展。截至目前,该系统已于深圳市、杭州市、佛山市、浦东新区、南山区等地应用,获企业群众普遍好评。

责任编辑: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