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基本任务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比如从哪里入手?完成哪些任务?取得哪些效果?各地各部门要根据自己发展现状和特点,找准切入点、解决难点,总结典型,以点代面全面推进。为做好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国办发39号文归纳了要干的“十件大事”,也是这项工作的基本任务,并明确了具体的时间期限,但是整合工作、共享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1.“审”“清”结合,加快消除僵尸信息系统。“审”,2017年6月底前完成审计署对全国的信息系统的审查、审计;“清”,2017年10月底前,各部门要把长期处于空闲状态、运营维护停止更新服务的以及使用范围小、频率低的“僵尸”系统全部清理。

  2.推进整合,加快部门内部信息系统整合。2017年12月底前各部门将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成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系统。对司局和处室名义存在的独立政务信息系统原则上必须整合。

  3.设施共建,提升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支撑能力。除了建设政务内网还要完善国家政务外网,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二期建设。2018年6月底前基本具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支撑服务能力。

  4.促进共享,推进接入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现在各省市都在向国家的共享交换平台进行推送目录,推送数据。文件要求2018年6月底前,各部门推进本部门政务信息系统向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或外网迁移,对整合后的政务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必须按照程序审核或评测审批后,统一接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这项工作已经在开展。

  5.推动开放,加快公共数据开放网站建设。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立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数据开放网站。

  6.强化协同,推进全国政务信息共享网站建设。要求在2018年6月底前,实现各部门政务数据基于全国政务信息共享网站的共享服务。

  7.构建目录,开展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和全国大普查。在2017年12月底前,开展对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的全国大普查。

  8.完善标准,加快构建政务信息共享标准体系。要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等急需的国家标准组织申报和立项。

  9.一体化服务,规范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统筹推进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建设。在2017年12月底前,各地区、各部门要整合分散的政务服务系统和资源,普遍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10.上下联动,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在80个城市推进“一号、一窗、一网”的试点。2017年12月底试点城市初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服务。

  四、如何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

  由于当前各部门、各省市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应用领域也各有侧重,信息化系统重复建设严重。如何开展信息系统整合,成为困扰我们做好此项工作的难点。但我们的共识是:首先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责任制,列入本部门、本省市的“一把手”工程;二是该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工作,要制定可持续的整合共享总体方案,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完成好中央和国家交给的重大任务,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整合共享工作;三是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工作一定要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发展情况,紧贴国家要求和百姓需求,狠抓应用效果,总结可以推广的“样板和典型”。我们着重从技术和方法方面提出整合的思路,大体可以形成“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的五要素”:

  1. 以“统一的信息体系架构”为抓手,促进“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建设。转变“以业务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的系统建设思想,构建“以业务为导向,以数据为核心,以服务为目标”的信息体系设计理念,建设本部门政务信息化系统的统一架构体系。真正在“消除系统孤岛、铲平应用烟囱、整合数据体系、集成基础资源”方面发挥整合作用。

  2.以“三个一”为抓手,建设统一门户。建设统一门户,实现“单点登录”,可以使本部门(省、市)数出同源、一数多用。三个一简单地概括为:

  “统一身份”,是人事部门在部门三定方案基础上,对登录信息系统人员的身份管理(例如:级别、工种等);

  “统一认证”,即判断一个登录信息系统人员是否为合法用户,又对用户、角色和组织机构实现统一化管理;

  “统一授权”,是按照身份和业务运行规则,确定该用户系统资源使用权限和给与用户信息资源调配的令牌;

  做到这三个“一”,基本上就可以说门户得到了初步的整合。

  3.以“数据资源管理”为抓手,形成数据资源统一管理的局面。在统一的数据标准指导下,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统一的数据资源目录、业务表目录、文件法规目录;统一的数据字典(业务、技术);统一的参数数据库;统一的元数据库;统一的主数据库;统一主题数据库等。

  从而构建起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存储系统、数据服务系统、服务交付系统。逐步形成以业务为导向,以数据为中心,以服务为目标的电子政务信息“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建设的新格局。

  4.以“服务”为抓手,统筹业务应用管理体系。这项工作做起来比较难,工作量也比较大,没有深刻的业务整合,就难以实现系统的融合。业务分类的目的是将那些游离在业务分类之外的应用系统回归到部门业务分类的管理之中,最终以服务管理代替业务应用。

  首先,每个部门或省市政府的业务,基本可以分成以下几类:行政执法与服务类/监测分析预警类/策略决策制定类/内部办公与管理类/财务功能类/政务公开类/社会应急类等。

  其次,在各自的业务分类体系中,对业务整合并进行流程再造,将业务操作模块化、原子化。通过业务规则的约束,将不同业务操作封装在不同的业务服务容器之中,最终实现业务紧致性高,模块可复用的目标。

  5.以“分布式”为抓手,构建统一的基础资源池。目前,各类“中心”林立,大小机房无数,使得“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多头投资、投资巨大、重复建设,这些已经成为信息中心建设、发展与科学管理的一大障碍。基础资源集中管理,组建统一的基础资源池。首先要在系统结构上用“服务代理”解决“应用与基础资源无关性”,即“松耦合性”;应用“虚拟化”和“分布式”等关键技术,解决已经建设且分散在不同、孤立的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和资产充分的利旧与应用。对建设“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给与技术支持。

责任编辑:hong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