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作出部署。标志着政务服务改革从地方探索、试点突破阶段,进入了系统集成、常态长效的新阶段。
一、顶层设计:三级清单夯实根基
《意见》构建的“总体清单+年度清单+特色清单”三级管理体系,对改革方向提供了系统性框架。
1.总体清单定基础。覆盖市场主体和个人全生命周期的153项高频事项,为全国划定改革基础范围。上海、浙江、北京等地在企业开办注销、个人出生教育就业养老等“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方面,具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2.年度清单抓落实。遵循“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的渐进原则,设定2027年底前实现从“能办”到“好办、易办”的目标。上海打通市监、税务等6部门77个数据字段,企业名称变更实现“勾选即办”,如诺艾克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变更全程耗时10分钟(原需跑6次耗费至少6个工作日)。
3.特色清单激活力。鼓励地方建立特色事项清单,并稳步实施。银川自主创新的15个“一件事”线下全面运行,线上完成率达87%,在全国率先推出的葡萄酒产业“一件事”经验做法在全国宣传推广。
二、机制深化:四维路径破解难题
《意见》提出的四大实施路径,是对改革关键环节的规范指引。
1.流程标准化。要求统一标准、减环节材料时限、推进“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窗(端)受理、一网办理”。银川从封存69枚审批公章启动“一枚印章管审批”到“一枚印章管数据”,再到西北地区首创“免申即办”,企业开办保持3小时的全国最快纪录。
2.服务融合化。线上层面强调完善全国一体化平台、避免“数字形式主义”、探索安全前提下的“AI+政务服务”。杭州将建设城市大脑3.0,打造超大城市智能体;深圳网上电子签章成为80%中小企业日常运营的“标配工具”(某物流企业处理2000份对账单从40小时降至2小时);威海市打破“数据孤岛”,建成1.4万资源目录,支撑93.7亿条数据共享。线下层面要求因地制宜保留并优化线下服务,做好导办,动态调配资源,落实首问负责等制度。北京呼家楼推出“24小时书签二维码”,实现了政务服务“不打烊”,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门头沟潭柘寺所“跑腿代办”,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办”“帮代办”服务10余次,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3.数据共享化。明确政务数据共享的具体措施,供需对接、责任清单、垂管系统对接、数据回流、安全防护。九江海事局实施船舶登记“一件事”,通过并联审批为航运企业单船节约经营成本近20万元。
4.监管协同化。推动审批、监管、信用协同联动,探索“监管一件事”和涉企检查集成,提高监管质效。北京经济开发区建立“风险+信用”监管体系,对全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经营主体实施“风险+信用”分级评价;上海“随申办”APP开通监管扫码及评价功能,实现“阳光监管”。
三、效能跃升:拓展应用治理新需求
《意见》推动改革向“一类事”集成、综合监管、政务运行效能延伸,是对治理需求的深入回应。
1.集成服务推广。推进特定人群、产业链等“一类事”集成服务。浙江将“基层治理四平台”延伸至村社,群众办事半径从15公里缩短至3公里内;江门市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累计为全市91家小微企业紧急解决3.95亿元贷款,为1204家中小外贸企业办理免费保险申领。
2.基层减负落地。推动基层报表数据“只报一次”,建设“一表通”系统。重庆开展报表需求梳理“六步工作法”,减少镇(街道)报表数量和数据项;浙江打造基层数据“只报一次”综合应用,实现“基层任务直达、报表一键合成”。
3.智慧治理应用。加快数字机关建设、拓展辅助决策服务等。宁夏同心县依托智慧审管数据平台开发“红黄蓝”三色预警系统,对鉴定、送达等12个流程节点实时检测,超期风险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内,推动审判管理质效迈上新台阶。
结语:从实践沃土到制度长青
银川封存的公章、上海企业的“无感”体验、北京社区的便民书签、门头沟的跑腿代办……这些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鲜活实践,是“高效办成一件事”触及民生的生动诠释。《意见》的深远意义在于将经过实践检验、深受群众欢迎的改革“良种”,以制度化的方式“育种”成可以推广复制的“良法”,构建起常态长效的推进机制。但《意见》不是起点,而是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为2027年底前实现全生命周期重点事项“好办、易办”的全面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清晰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