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六个之最” 锐意改革突破

 
  改革永不停顿,发展永无止境。
 
  2012年8月,被誉为改革开放旗帜的广东,再次被烙上“改革试点”的烙印。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对行政法规、国务院及部门文件设定的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在本行政区域内停止实施或进行调整。一石激起千层浪,广东再次成为焦点,对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指导性”、“方向标”的强大效应。
 
  2013年12月,距广东千里之遥的淮安,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一直是淮安的精神特质,借着国家在广东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春风,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要求,决策者们站在改革的制高点,高瞻远瞩地提出对淮安的行政审批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场涉及利益广、影响范围大的改革,在560万淮安人的期待中拉开了大幕。决策者们主动走出去,沉下来,深入改革最前沿,深入基层一线,深刻地了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难题顽疾,制定出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地提出组建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整合原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公共资源交易)、市长公开电话室、市12345政府公共热线受理平台、市政府网站运行管理中心、市政务公开办和投资建设项目联合勘验评估等职能,组建含“一委、两办、五中心、一张网”的市级政务服务管理新体系,勾画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搞活市场”为内容的大政务服务前景。
 
  淮安市委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淮安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的率先成立,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体制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实路径,有利于进一步理清部门职能界限,有利于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当前,必须齐心协力把机构组建好、把队伍建设好、把职能履行好,为开好头、起好步、出佳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按照市委姚晓东书记提出构建“六个最”(整合最彻底、事项最齐全、授权最充分、系统最智能、环境最优美、服务最高效)的建设目标和“五个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服务目标,在市委、市政府和分管领导戚寿余常务副市长的坚强领导下,淮安新一轮政务服务改革大潮激荡运河两岸,淮安的发展巨轮在劈波斩浪中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航程。
 
  2014年是淮安市全面全方位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元年。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张守美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组织实施的参与者见证者,提起当初改革的初衷,心有感慨地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当头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方式创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的重大举措;是全面促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客观需要;是优化投资软环境的必然要求,更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推进高效政务服务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打造服务航母 跻身“全国一流”
 
  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既需要决策者的坚定决心和果断勇气,更需要实践者的系统谋划、科学方法。淮安的改革者们观大势、谋大事,就如何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改革走出去,请进来,广泛调研,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改革破局开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
 
  政务服务改革,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就是如何改革原有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淮安的改革者站在全局看问题,放眼未来促改革,超前思考,超前规划,按照建立政务服务“大超市”、打造政务服务新航母的目标,在高歌引吭的步伐中快步推进出成效。
 
  打造了高集成政务服务体系。加强服务职能整合,推进上下一体贯通,构建集中统一的大政务服务体系。建立了“大部制”服务模式,形成了“一委、两办、五大中心、一张网”的政务服务管理体制与服务体系。建立了市县乡村一体化的四级政务服务平台,市、县政务服务中心集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投资建设项目评审勘验服务、政务公开等职能于一体,建成139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485个村级(社区)便民代办点,从市到村上下衔接、纵横贯通。建立了起引领作用的市级政务服务中心,分两期建设6万多平方米,一期4.3万平方米的政务服务大厅划分为投资建设、经济政法、社会民生等6个主功能区,全部用于服务企业和群众办事,为“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提供保障,日均办件过万,显示出强大的集聚效应。
 
  实现了政务服务“一口受理”。按照“三集中三到位”,构建“并联审批”与“车间流水线”融合式行政审批模式。审批事项集中进驻到位,市直57个部门、262个窗口、154个后台工作位、422个事项和水、气、市民卡、邮政、通讯等20个服务单位全部集中进驻,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外无权力”,集中行权,阳光施政。窗口服务集中授权到位,进驻部门通过递交责任状、签订授权确认书、启用行政审批服务专用章等三个步骤,确保对进驻窗口授权到位,所有行政许可、初审、服务事项在中心均实现窗口办结,避免了服务对象“两头跑”及“前店后坊”现象。电子监察集中覆盖到位,进驻单位承担的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均已纳入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行政许可和服务项目办理环节实行网上运行、全程监控,给施政行为安上“紧箍咒”,杜绝“一手审批、一手腐败”行为的发生。
 
  推进了再造行政审批流程。把行政审批流程再造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减少事项,精简程序,让基层群众办事“立等可取”。重新审核审批要素。市级目标只保留42个审批事项、初审事项77个、服务事项303个。审批环节从81个减少为46个,报批材料从201件减少为150件。行政许可事项平均承诺办结时间减少为3.9个、比法定时限压缩85.5%,平均审批环节3.2个、精简率46.6%。推行“辐射性”审批服务。建立网上并联审批系统,该系统具备证照共享、附件上传、事项暂停等功能,以前办理证照需准备一大堆材料,现在不出大楼就可以在网上传输资料。目前,已完成“淮安市中医院临床教学综合楼项目”、“中业慧谷·淮安软件创意科技园”等项目的网络化审批办结。
 
  落实了有规有序管理。管理难、难管理是最现实的问题,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不可动摇的生命线。市政务服务中心坚持严字当头、制度为本,明确责任、强化管理,以机制激活力,以服务塑形象。三项制度传递压力。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集中向全社会公布并作出承诺,开展全市“执窗服”制度执行情况专项督查,对落实不到位、执行打折扣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追究问责。四个主体分工负责。明确“放、管、服”涉及的审改办、软建办、法制办、政务办四个责任主体,由审改办统筹,负责机构改革、职责界定,软建办负责软环境建设、督促检查各项措施落实情况,法制办负责职能部门权力事项梳理、管理,政务服务中心负责体系建设,承接落实各项改革要点。五张清单划出界限。建立以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行政权力清单、投资审批“负面清单”、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为主,企业设立前置后置许可事项清单、企业设立流程清单、现场审查环节踏勘标准清单、现场审查环节验收标准清单为补充的5+4清单管理体系,让行政服务行为有章可循、责罚有据,切实防止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的发生。六项机制监管到位。建立面向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权电子监察、事项办理时限动态监测、投诉受理、追究问责机制,以及面向市场主体的市场主体综合监管、企业信用监管机制等4+2体系,内外加压、双向约束,确保政务服务在轨运行、基层群众真心满意。
 
  ……
 
  “一了千明,一迷万惑”,正是因为有了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有了正确的方向指引,淮安的政务服务改革才能够涉险滩、动奶酪、啃硬骨头,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实现了起点高、推进快、成效大、影响广的改革初期目标。
 
  “淮安市政务服务中心达到全国一流的水平!”这是国家专题调研组在淮安市政务服务大厅运行当天给予的评价;淮安连续三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示范联系点;淮安市政务服务中心成为国家标委首批社会管理与综合服务标准化项目示范点;2015年,淮安市政务服务中心“大道至简、为民行权、阳光行政、全力打通政务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做法,被省委组织部选定为江苏省13个省辖市唯一的市级部门“三严三实”先进典型专题推广并上报中央组织部;2016年,《淮安市县区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方案》与做法被省政务办专文向全省推广;《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数十家媒体给予了多次报道和关注……
 
  持续深化改革 蹄疾步稳前行
 
  高起点的改革,初期的成绩是开始,更是吹响深化的号角。一种被称为“淮安模式”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因为高起点,所以改革初期就获得了中央和省市各个方面的肯定,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站在高起点,重启新征程,如何在改革的深层次上下功夫,创造性地做出成效,这才是改革的关键,也是政务服务改革不断前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动力。
 
  敢于创新的淮安人,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不会“等靠要”,只有探索实践,以时不我待的气魄,担负历史改革的重任,以大道至简的精髓,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道上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创新改革之路,取得了一系列“国”“省”字头创新佳绩。
 
  淮安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经验成标杆,在全省推广,全国先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的要求,出台了《淮安市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平台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建设,建成了以市为主体、县区分中心为支撑,资源共享、统筹发展、监管分离的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综合平台体系。目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8个县区分中心全部挂牌运行,分中心领导班子也配备到位,实现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统一管理和监督、统一专家库、一体化交易规则、交易标准化管理以及资源、信息的共享。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专门发文在全省推广淮安的改革经验。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淮安公共资源交易数据统计分析制度,从已掌握的众多数据中确立完善数据分析模板,最终形成了两大模块,第一块是对全市五大类公共资源交易数据进行综述,第二块是对市中心和各县区分中心的交易情况进行分述。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公共资源数据采集、分析,对优化资源配置效果、构建社会诚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帮助领导决策具有重要意义,被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年会组委会授予2016年度全国优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荣誉称号。
 
  在线数字化联合图审全国首创,在全国推广。根据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投资建设项目“四联合”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全面推进“四联合”试点,坚持“互联网+”思维,将“数字化联合图审”作为解决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长期存在的环节多和相互掣肘问题的主攻点。在遵循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施工图审查进行流程再造,审图程序由各审图机构“串联式”审查变为“并联式”审查,由“接力跑”变为“齐步跑”;基于云计算技术,联合相关部门建成“淮安市建设项目数字化联合审图系统”,实现施工图网上联合审查、异地办理、远程互动、信息共享,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施工图数字化联合审查不仅解决了施工图审查“一长四多” (审批时间长和盖章多、收费多、中介多、材料多)问题,更便于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数字化联合审图系统可实时记录图审人员在审查过程中的操作记录,各图审机构的审查过程和审查结果互相公开,监管部门可随时掌握、监管和追溯审查过程;后续施工质量监管机构也可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直接从系统数据库中浏览最终成果,避免人为造假、阴阳图纸等现象。2016年8月份,住建部专门在淮安举办全国施工图数字化审查技术应用培训班,推广淮安数字化联合审图成功做法。2016年11月11日,在全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推进会上,市委书记姚晓东交流发言时介绍了淮安“互联网+审图”的先进做法,得到省委书记李强、时任省长石泰峰的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推广。2016年,淮安市数字化联合图审工作被国办电子政务办公室确定为多图联审试点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区域性评估制度全省首家,实现一次性评估、同类事项免费享用评估成果。经市政府同意,市政务办在年初起草了《淮安市试行投资建设项目区域性评价暂行办法》,决定以高铁新区区域性评估为突破口,开展投资建设项目区域性评估工作试点,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评估机构,交通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稳定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水土保持方案和文物保护等6项区域评估评审报告编制工作顺利完成,现已进入评估成果应用阶段,大大节省了区内投资建设项目的落地时间和前期工作成本,平均一个项目可节约评估费用10余万元。同时制定完善了《区域评估使用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保证了这一制度的长效实施。淮安市政务办承担的“四联合”(联合踏勘、联合评估、联合审图、联合验收)改革试点工作在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各地促进民间投资典型经验和做法》(发改办投资〔2016〕1722号)作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的60个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市政务办牵头的“互联网+政务服务”被列为全国80个试点城市之一。按照国家提出的“三个一”即“一号一窗一网”总体工作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在“一号一窗一网”的目标基础上,构建一个集中统一的政务服务大数据中心,并将服务延伸到两个端(互联网APP和自助服务一体机),形成“一厅一号一窗一网一中心两端”的“互联网+审批服务”新格局。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广”的原则,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一是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12月底前):完成市级平台初步上线。50%左右事项全流程线上流转。目前,平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民政、公安、卫计等13个第一批上线的部门正在按照序时准备前期工作。二是深化完善阶段(2017年12月底前):市级平台100%事项上线运行并通过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考核验收;同时,完成试点(县)区及街道(乡镇)平台上线运行。三是创新融合阶段(2018年12月底前):建成市、(县)区、街道(乡镇)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
 
  此外,盱眙行政审批局成立、打击串围标、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服务重大项目……在国家和省内外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同行可复制的模板。
 
  创新一直贯穿淮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全过程,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取得这些同行领先、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开创性改革成果,正是改革者们永远秉持创新元素,才为深入推进改革不断注入真抓实干的正能量。
 
  坚持以民为本 赢得群众满意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的根本依靠所在,也是最终归宿所在。行政审批服务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是党执政为民的重要窗口、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淮安的政务服务改革始终践行“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要求,围绕“把满意牢牢写入百姓心窝里”做文章、做实事,打通了政务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率先全面快速完成政府部门便民服务热线整合工程。在全省率先整合31条政府部门受理热线,实现“12345”一个号码管民声。仅2016年,市政府便民热线服务中心共受理群众诉求11.22万件,其中投诉类55515件,咨询类32012件,求助类7254件,举报类2082件,建议类911件,其他类14490件。派发电子工单24329件,办结率91.22%。便民服务进社区为市民提供现场服务350人次,现场服务满意率达98%以上。共计为市民提供便民服务1053人次,“12345”政府热线加盟服务商已达285家,服务类别达150余项。“12345,有事找政府”服务品牌效应彰显,成为百姓的“主心骨”、“难题解决的娘家人”,热线受理工作在全国组织的第三方评估中,获得江苏第一、全国第23名的好成绩。
 
  淮安政务微博全国领先。紧扣网上“进一个门,办所有事”,依托“互联网+政务”的技术手段,架设政务便民服务新桥梁。2016年入选新浪国庆直播十大榜单,这是继获得全国十大新秀政务微博、中国互联网平台50强之后再获殊荣。截至2016年底,“淮安政务”微博博文阅读数已达到4801843次,互动数996247次。累计处理网民建言31457条。其中,利用微博平台处理网民建言10653条,通过微博私信平台收到私信8942条,回复11462条。
 
  便民小微政务服务深化了政务服务的内涵,让政务服务全方位无死角。对开展的“进社区、进园区、进县区、进企业”服务年活动进行了深化,在全市创新开展小微政务服务活动,通过全市便民小微政务建议征集、专家论证会、项目实施、群众检验等,把政务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细微处,树立“群众需求无小事、群众小事都是天大事”的服务观念,切实解决政务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共征集“建议设立残疾人通道”、“建立母婴室”等各类建议261条,挑选出涉及互联网、公安、卫生等类型的便民小微政务服务事项共计37条,已有事关“特殊群体上门服务”、“设立群众建议箱”等26条建议得到落实。如今,每个窗口的标识标牌、饮水机、无障碍卫生间、手机充电处都清晰可见,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特殊群体上门服务等都是小微服务的成果,让市民时刻感受到规范高效和服务的无微不至。
 
  政务公开成为百姓关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新窗口。公开机制更加到位,建立了县(区)、市直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和行权工作的联络员体系。公开的成效更加显著,市政府门户网站仅2016年就发布文字信息4万余条,推出“2016年淮安两会”、“服务大众创业助推万众创新”等专题报道29个;举办15期部门主要领导“在线访谈”,发布规范性文件政策解读26篇,发布视频类信息360条。在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中,淮安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地级市网站中排名第9。创新建立政府公报网络版。做到与印制的《政府公报》信息同步公开,具有分期查询和下载功能,登陆“中国·淮安”在“政府公报”栏目查阅下载电子版公报,扫描网页上的二维码安装下载手机客户端,足不出户,随时随地查阅,全省前列,手机APP下载更是全省首创。目前,已上传了46期552篇政府公报,涉及养老、住房、医疗等民生领域,成为群众了解政策、解读政策、执行政策的新平台。
 
  ……
 
  三年来,淮安政务服务改革关注了涉及社会事业、民生发展的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改革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系列针对民生焦点、难点、痛点的改革举措相继出台,补短板、解疾苦,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让政务服务改革真正对接民众所需、民心所盼,竭心尽力实现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要、维护群众利益,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改革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行政服务改革不断深化的力量之源。
 
  三年摸索实践 “淮安模式”成型
 
  三年前行,三年实践。
 
  一长串政绩,一长串荣誉,彰显改革的成效。
 
  淮安市政务服务管理体制改革从初期提出的“五大转变”目标(即全市政务服务由串联审批服务向并联审批服务转变;由行政管理为主向行政与服务并重转变;由零星自发服务向品牌化标准化服务转变;由分散独立的小政务服务向集中完整的大政务服务转变;由以人工物理作业方式为主的政务服务向在线电子政务服务方式渐进转变),到实施“十大攻坚战役”(即规划建设新的市政务服务中心工程攻坚战役、整合组建新的市政务服务管理体制攻坚战役、“三集中三到位”攻坚战役、整合组建新的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攻坚战役、县区级政务服务管理机构改革攻坚战役、智慧政务智能化系统工程公关攻坚战役、并联审批流程再造攻坚战役、政务服务管理制度化建设攻坚战役、整合政务服务管理资源推进服务全市重大项目工程攻坚战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攻坚战役),再到真正实现了“十大转变”(即行政审批服务由分散向集中式逻辑性转变;行政权力由分段分环节行权向全面按照并联审批和事项关联原则审批服务转变;行政权力运行由在部门办公室内的公开透明向在完全开放的市政务服务中心内集中统一行使审批服务转变;行政权力监督方式由自我监督与外部事后监督向适时全过程全方位在线电子监察转变;行政审批服务与行政处罚由自由裁量度随意性较大向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转变;行政审批服务模式由以行权为主向行权与服务并举的方式转变;群众办事体验由到处求人办事向由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指派专门队伍帮办转变;行政审批服务平台由过去以分散的线下平台为主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性现代化的大平台转变;由环节多服务贵向一口受理廉价免费服务转变;政务系统形象由过去“群众满意度低、领导评价低”的“两低”向社会各界普遍认可转变),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彰显改革的过程,《人民日报》等数十家媒体的关注,提升了淮安的形象。
 
  江苏省委《群众》杂志2017年第四期对淮安三年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了一个全新的总结,评价为:“全新的淮安市政务服务中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开放式设区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制度为保障,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三位一体’政务服务‘淮安模式’。”
 
  不忘初心筑梦 开启全新征程
 
  “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在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示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与意志。
 
  未来五年,淮安迎来了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深刻分析了今后五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确立“两聚一高”新要求、深化“两大目标”新内涵,为淮安加快发展提供重要遵循、指明具体路径。
 
  审批制度改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规范、不断完善。2016年,全省深化改革工作会议把淮安作为全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个市级试点城市之一,是淮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的起点、新的动力、新的征程,将按照市委姚晓东书记在淮安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将进入‘下半场’,进入决定改革初心能否实现的关键期”要求,以实现完善提升 “十二个一”(一枚印章管审批、一张网络管服务、一个大厅管集中、一个职能管系统、一体化体制管交易、一个机构管联合、一个系统管图审、一个平台管中介、一张表格管审定、一个网站管公开、一个号码管民声、一套标准管规范)为目标,在行政体制改革征途上继续阔步前行。
 
  改革创新,永不停止,心系发展,责无旁贷!
 
  市第七次党代会已经描绘了未来淮安发展的蓝图,深化改革的冲锋号角再次吹响,朝气蓬勃的政务服务改革任重道远。永不止步的淮安政务服务改革者,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