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今年第二期“社会建设大家谈”举行,话题是如何优化在莞异地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与会嘉宾表示,在莞商会、社工组织与工青妇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应当寻求可持续的服务模式,而不是单纯依赖政府或者企业不计成本的投入。

  在会上,东莞娄底商会、东莞江西商会、东莞贵州商会等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各自商会服务异地务工人员的情况。如娄底商会设立互助服务点,江西商会、贵州商会为困难务工者提供慈善捐助等。

  但他们也提出,目前仅靠商会力量难以掌握流动异地务工人员的人数、聚集区域等权威数据,这也给精准的点对点帮扶带来困难。此外,商会经常会面临企业员工在法律、咨询辅导等领域的需求,一些服务项目也期望得到政府资源的倾斜和支持。

  与会的社工机构和工青妇等介绍了对异地务工人员的服务项目。其实商会提出的很多需求已经他们提供类似服务,但双方在信息上缺乏对接和共享,以致在某些领域出现“你找服务,我找需求”的情况。

  江西商会秘书长朱菡蕾建议,政府、商会、社工机构和工青妇等单位间可以考虑建立信息平台,开展更多交流活动。

  大众社工机构总干事王志伟则表示,对异地务工人员的服务项目应当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做到“自己哺育自己”,而不是完全依靠政府财政购买服务。

  有嘉宾认为,服务好异地务工人员首先要解决政府与市场或者说与社会边界的问题。什么样的服务是政府购买,什么样的服务应当更多依靠社会资金投入。其次,目前不少商会在服务异地务工人员领域更多依靠的是企业家自发的慈善和互助意识。这种服务投入缺乏长期保障,而且可能对企业经营本身来带负担。他认为,异地务工人员服务应当建立拥有盈利模式的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入机制,如设立互助资金并开展投资,收益全部用于不断补充互助资金。

  他还表示,在大数据时代,东莞在服务异地务工人员领域也应当建立大范围的信息共享机制。这一机制包括政府与社会团体和组织、社会团体和组织之间、社会团体与组织内部三个层次的共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出现“有需求的找不到服务,有服务的不知谁有需求”的尴尬局面,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东莞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会的副会长、《东莞经济》主编李智勇认为,商会应当找准定位,为谁服务,怎么服务,而不是把所有为异地务工人员的服务都包揽下来。他建议商会要干好自己擅长的,干不好的让渡给能干好的社会组织,“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他还提出,要强化政府、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之间的横向联合与合作,打造新的服务合作模式。

  东莞市社工委与会人士表示,政府资源会向异地务工人员服务领域倾斜,对于具体的服务项目从根本上还是要依靠社会组织自身的运营发展,要打造服务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