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的优化,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赛。从“放管服”到“最多跑一次”再到“高效办成一件事”,政务服务正在标准化、便捷化改革的道路上不断走向深入。
企业是城市的宝贵财富。高质量企业群体越大,经济韧性就越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就越强。一方面,头部企业的扎根与成长,能牵引产业链的集聚与升级,形成集群优势;另一方面,无数中小企业百花齐放,则有力推动着城市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展现出开放、包容、前瞻的现代城市精神。
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些非标准、跨领域甚至先于现行政策框架的个性化诉求不断涌现,正驱动着治理体系的深刻演进,营商环境建设进入全新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事有解”的理念应运而生,它标志着营商环境建设从“简化流程”的效率革命,迈向“破解难题”的思维革命,在关注常规事务处理得更快更好的基础上,以“能为企业做什么”的思路,直面并解决那些看似“无解”的沉疴痼疾与新生挑战。
思路创新:探索与攻坚
优化营商环境,不是简单的行政效率提升,而是一场关乎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变革,通过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来激活宏观经济的发展引擎,成为城市未来根本性、持久性的动力源泉。
如果说“高效便捷”是为企业在既有赛道上清障提速,那么“企事有解”则是为企业开拓新的赛道,谋求新的发展,意味着只要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当诉求,政府都要以包容审慎的视角,研判并赋予经营主体突破性支持。
传统的行政程序对规范性、确定性的追求,与市场创新所固有的灵活性、前瞻性之间,客观上需要一定的适应性过程。这并非政策的滞后和僵化,而是任何规范都必须经历的调试与进化过程。当面对尚无先例可循的新情况,等待明确的政策授权与成熟的解决方案,曾是常见的应对方式。然而,市场变化日新月异,这种相对稳健的治理节奏,有时便难以完全契合企业抢占先机的迫切需要。此时,对“有解”的探索,就显得尤为可贵。
“有解思维”的萌芽,深植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土壤。彼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冰刚刚被打破,无数新的经济现象和社会诉求喷薄而出,旧有的制度框架和治理模式亟待转型。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1年底,这条标语矗立在深圳市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地方,并很快传遍全国。其背后,正是对一切阻碍发展的陈规旧习说“不”,对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新生事物说“行”的“有解”魄力。
面对无数个“第一次”,没有现成的政策文件和操作规程,全国各地通过大胆地“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变通”与“创新”为企业扫清障碍,其核心逻辑就是:在看似“无解”的困局中,用实践智慧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有解思维”的实践也从一隅走向全国,从一项“非常之举”,逐渐演化为应对日常复杂治理的系统性探索。2018年起,上海连续8年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新春第一会”核心议题;2023年,深圳在全国首创企业开办“双录签名”,每年为企业节省费用约3800万元,企业注册登记进入“读秒时代”;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全国“最短”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为外商提供更宽的市场准入空间,用政策“减法”换来市场“乘法”……
纵观当前发展环境,哪里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提供突破成长瓶颈的“解决方案”,哪里就能汇聚最优质的发展要素。因此,树立“企事有解”的思维,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答题”。
制度创新:实践与落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解思维”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转化为“必解之策”。近年来,青岛坚持以改革“破题”、用创新“探路”,积极推动政务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作为”转变。
氩甲烷、氢氦混合等4种特种气体是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资源。在此之前,山东省暂无此类气体的充装先例和配套政策。为此,鑫利辉(青岛)流体科技有限公司率先进行了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并在省、市、区三级联动下,成功获得特种气体充装许可,此举有望解决山东省内集成电路企业采购成本高、供应周期长的问题。
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相关负责人的一句“企业有需求,市场有空白,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先例’就简单地说‘不行’,而要认真研究怎么行”,有力诠释了青岛坚持“企事有解”,倾心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
让“企事有解”,首先要从体制机制上做文章。通过行政资源的重新配置,将分散的行政资源在解决特定企业难题时,整合为一个目标一致、行动协同的有机整体,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同时,这一机制对应的有关部门不应成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收发室”,而应是一个拥有协调、督办乃至裁定权的“指挥部”。
近年来,青岛各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一线了解企业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早餐会”“民营企业座谈会”等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政企交流形式,绕开繁琐的层级汇报,让企业核心诉求直达决策层,实现了高位推动、高效破解。
其次,“有解思维”的落地,亟需一场深刻的数据治理革命。
在数字经济时代,许多“无解”困境的根源在于“数据孤岛”。践行“有解思维”,就必须强力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将“你向我证明”变为“我为你验证”。
当前,青岛正持续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正是这一思路的实践落地——以数据互通为关键突破口,在治理理念与运行机制中,构建以场景应用为牵引、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数据协同生态,能够有效推动政府履职方式从“各自为战”向“整体智治”跃升。
除此之外,培育一支具备“有解思维”和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所在。当每一位面对企业诉求的公务人员都从“我如何才能帮到你”而非“这件事不归我管”来思考和判断,“有解思维”才算真正融入了政务服务的血脉。
青岛企业家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事找大为”。如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大为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已在青岛10个区(市)铺开,怀揣着“不怕麻烦,不求回报,不信无解”的心态,将企业的问题解决在“家门口”。
“有解思维”的落地生根,标志着政府治理能力迈向更深层次的现代化转型。这种以经营主体获得感为标尺、以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为目标的持续变革,正在重塑政企关系的“底色”——将发展中的堵点、企业家的痛点、市场机制的盲点,作为政府自我革命、主动作为的发力点,汇聚成企业与城市“双向奔赴”的信心与动能。
机制创新:前瞻与布局
“企事有解”的更高境界,是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战术”层面,跃升至塑造一座城市、一个区域发展生态的“战略”层面,让“有解思维”从一项工作要求,内化为一座城市的“基因”。
当前,青岛正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谋划推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大现代服务业、“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发展。这些都需要完善的配套政策加以支撑。“企事有解”不仅要求政府被动响应企业诉求,更要主动前瞻,基于对产业发展规律和技术变革趋势的深刻洞察,进行制度供给的前置性创新,实现“有解思维”从“有事必解”到“未问先答”的升华,推动营商环境从“优化”走向“进化”,始终领先于市场主体的需求“半步”。
同时,“有解思维”的文化构建必须与法治精神同频共振。2025年9月8日,以“制度型开放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为主题,第三届营商环境论坛在厦门举行。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青岛打造涉外法律服务新高地、护航企业破浪出海相关做法被纳入十项案例之一,成为山东省首次入选的案例。
今天所倡导的“有解”,是在法律法规框架内的“最优解”,而不是为解决问题而突破底线、牺牲公平的“乱解”。在实践中,需要一套精细的机制作为保障。每一次“有解”的探索,都应是法治精神的一次实践——通过解决个案,为完善普遍性的规则提供实践样本,形成“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的路径。
当“必解”成为常态,“敢解”化为担当,“善解”铸就能力,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便从“单点突破”升级成为“系统优势”。展望未来,“企事有解”所承载的“有解思维”,将远超政务服务范畴,成为一种城市精神,持续不断地将各行业、各领域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推动全社会焕发出直面挑战、勇于创新的昂扬姿态。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