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展现东河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创新举措与实践成效,充分发挥全区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示范带动效应,形成全社会广泛支持、共同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区政数局深入挖掘全区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涌现的典型经验做法,汇编形成《东河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本期共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2例,聚焦东河区在司法领域服务创新实践,以高质量司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东河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录
案例1:司法建议“小切口”,写好营商环境“大文章”——东河区人民法院发出首份“涤除登记”司法建议
案例2:“抓前端、治未病”守护北疆营商环境
案例1:
以司法建议“小切口”,写好营商环境“大文章”
——东河区人民法院发出首份“涤除登记”司法建议
司法实践中有不少破产企业、“僵尸”企业,由于法人难以做出有效决议,导致原法定代表人“不在其位,而任其职”,并因此受到限制高消费、被列为失信人员等不利影响。东河区聚焦公司法定代表人辞职、离任后涤除登记难题,通过部门联动、完善机制等方式,有效破解公司法定代表人离任后涤除登记难题,成功入选2024年度包头市政法系统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大案事例。
一、基本案情
张某原系包头某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后因个人原因提出离职,并已于2023年8月底办理离职手续。张某多次向公司提出配合办理涤除职务的工商变更登记手续,但该公司怠于履行义务,张某无奈诉至法院。经法院审理判决,该公司应向登记机关办理涤除张某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及执行董事的登记事项。裁判文书生效后,该公司仍拒不履行上述判决内容,故张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二、具体做法
立案后,执行法官依法向被执行人公司送达了相关法律文书,要求其指定新的法定代表人,并立即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后因被执行人公司无法形成有效决议,法定代表人的变更登记事项迟迟无法办理,该案执行陷入僵局。执行法官经过认真分析研判后,向市场监管部门发出了司法建议书并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依据。经过多次深入沟通,双方研究出了涤除法定代表人登记的可行性,并敲定了协助执行的解决方案。最终,该案顺利执行,成功解决了张某的“卸任”难题。
三、改革成效
本案是包头市第一起利用“强制涤除登记”手段成功执行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的案件,本案的成功执行,也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有益经验。
四、经验启示
一是该案顺利执行,成功解决了张某的“卸任”难题。二是东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收到区人民法院发出的协助执行通知书及司法建议后,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向包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汇报,经包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政务服务平台沟通协调后,为东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审批账号中成功添加“协助涤除”业务模块和使用权限,登记注册工作人员可通过该业务模块实现“涤除登记”。三是包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依法做好涤除公司高管人员备案保障工作的通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完善涤除登记备案工作机制,积极协助法院执行法定代表人的经营主体登记事项,有效破解公司法定代表人离任后涤除登记难题,让“执行难”变得“不再难”。
案例2:
“抓前端、治未病”守护北疆营商环境
2025年第一季度,东河区人民法院共新收盗窃犯罪案件12件,较去年同期增幅100%,增量明显。在审理多起盗窃犯罪案件过程中发现,我区盗窃案件出现流浪人员犯罪的趋势,具有盗窃前科劣迹、累犯等情节,且案件呈现多次盗窃、随机作案特征,该类型犯罪不仅对群众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还扰乱社会治安,不利于营造稳定、优良的营商环境。东河区人民法院深入践行“抓前端、治未病”理念,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动能。
一、具体做法
为进一步预防和减少犯罪,改善社会治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东河区人民法院针对流浪人员盗窃犯罪情况开展走访调研会商、深化刑事犯罪态势分析研判,结合已受理的相关案件,发现引发潜在风险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发现机制存在漏洞”“跨区域安置衔接不畅”“救助内容形式单一”三个方面。为此,法院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完善安置制度,做好身份核实与户籍地对接,对无家可归者通过社会福利或就业帮扶予以安置;二是丰富救助服务,在基本生活保障基础上,增加职业技能培训、心理疏导和就业支持;三是将法治教育纳入救助内容,增强流浪人员法律意识,从源头预防重犯,并以此形成《关于安置救助流浪人员的司法建议》,获评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第二季度优秀司法建议。
二、改革成效
该司法建议获得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丰富救助服务内容、将法治教育纳入救助服务内容”等建议,积极与包头市救助站对接,帮助流浪人员返回户口所在地救助,同时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共同开展针对流浪人员的普法宣传活动,汇聚协同共治合力。
三、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东河区人民法院深入践行“抓前端、治未病”理念,通过及时发现案件增长态势,分析研判背后存在的社会管理漏洞,制发高质量的综合治理司法建议,主动融入社会治理格局,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预防犯罪,有效减少类案多发高发,为东河区营造稳定、优良的营商环境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宏观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