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年要应对59次检查,现在降到9次,省下的时间全用来搞生产研发了!”谈及北京经开区监管模式的变化,区内一家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市场主体的真切感受。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行者”,经开区综合执法局以“综合查一次”机制破题、用“扫码检查”制度护航,创新构建“减干扰、强服务、促创新”的新型监管体系,其经验不仅让区内企业获得感显著提升,更于今年7月在全市10个区试点推行,为首都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亦庄方案”。
据悉,自2024年3月起,经开区综合执法局便聚焦企业“多头迎检、重复扰企”的核心痛点,依托经开区亦智政务大模型服务平台,推行“综合查一次”检查统筹机制。通过统筹全区28个监管部门、整合64个检查领域资源,创新引入75条先进的算法逻辑,搭建起覆盖60平方公里范围内全区域、全行业、全对象的检查计划统筹平台,彻底告别过去手工收集部门计划、逐一汇总整合的低效模式,实现检查计划“一键录入、一键整合”,让涉企检查从“多头跑”变为“一次办”。
为确保监管既高效又有序,经开区综合执法局构建了“查前提前公示,查中主动扫码,查后跟踪问效”的闭环流程,并持续优化统筹规则:将应急、消防、生态环境等8个安全部门的检查计划提级置顶,推动其他监管部门计划主动向安全部门靠拢;将检查时间精准到“上下午”,进一步减少企业现场迎检负担。机制落地成效立竿见影:2024年3月至2025年7月,28个部门累计检查重点企业758家、2229家次,较统筹前检查量降幅达54.2%,重点企业月均检查量同比下降71%,170家多部门重合检查企业成功实现“一次查全”,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
为提升监管透明度、规范执法行为,“扫码检查”通过全面技术赋能,实现监管全流程可查可追溯。执法人员在进入企业进行检查时,需扫描企业营业执照(含电子营业执照)上的“企业码”,系统将自动记录检查主体、时间、内容及结果,并生成可追溯的数字化监管记录。企业可通过扫描“监督码”登录“京通”小程序,对检查的规范性、标准统一性及检查结果进行实时评价和反馈。同时,企业有权拒绝配合任何未按照规定扫码的检查。对于重复检查的申请,平台也会自动进行拦截。自“扫码检查”实施以来,经开区已有效阻断了142次异常检查请求,切实实现了“监管有痕、企业有据”的目标。
随着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深化,今年7月,“综合查一次”亦庄模式在本市10个区大规模试点推行。各试点区依托北京市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借鉴经开区“智慧统筹”经验,对各部门检查计划进行整合匹配,通过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检查整合,大幅压减涉企检查频次,在提升监管效能的同时,持续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在经开区,“综合查一次”与北京市“扫码检查”形成“组合拳”,共同构建起“计划统筹—过程留痕—结果可溯”的全链条监管体系。
从“碎片化监管”到“智慧化治理”,从“企业跑腿”到“数据跑路”,经开区综合执法局正以“综合查一次”与“扫码检查”为支点,推动区域营商环境整体优化。这场监管领域的“效能革命”,不仅切实为企业减负赋能,更通过技术手段推动政府监管模式迭代升级,彰显首都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决心与智慧。下一步,经开区将持续深化“综合查一次+扫码检查”模式,进一步优化检查计划系统填报、推进市区两级数据接口适配,让先行经验持续发挥示范作用,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多“亦庄智慧”。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