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六届市委深改委第14次会议精神,宣传推介各区县促进民间投资好做法、好案例,“重庆发改”微信公众号将持续推出促进民间投资典型经验做法及典型案例,展现相关区县、有关单位主动作为、积极扩大民间投资的生动实践。本期推出大足区典型经验做法。

  大足区创新构建“三链融合”体系

  推动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

  (大足区典型经验做法)

  近年来,大足区聚焦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创新构建“政策链、服务链、生态链”三链融合服务模式,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重点,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强化政策供给、提升服务效能,有力推进重庆环理新能源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等一批民间投资项目稳落地、快建设、早投产。2025年上半年,辖区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8.3%,占比提升至66.6%、居全市前列。

  织密“政策链”

  构筑投资“引力场”

  一是打造亲商安商营商环境。出台“足够懂你”营商环境25条措施,设立营商环境“体验官”,推行“领导包办+服务专员”模式,组建服务专员与营商环境监督员队伍,走访服务企业622次,办理诉求事项42件、吹哨事项58件,集中解决一批民间投资项目审批、要素保障、施工协调以及生产经营方面的难题。

  二是明晰制造业民间投资重点。制定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细化再生资源及新材料、现代五金、光电元器件等区内主导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和支持路径,助力民间资本准确对接、科学决策。设立5000万元区级产业发展资金池,对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重点企业提供产业发展资金补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民间投资作用,放大资金“倍数”效应。

  三是精准落地招商引资保障政策。整合产业孵化器、重点商协会及研究机构资源,着力解决民间投资项目用地、融资、产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等问题,全力保障绿源电动车、中科时代等8宗工业用地271亩,环锂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畅通“服务链”

  按下建设“快捷键”

  一是推行专班化高效服务。围绕大足区主导特色产业成立24个特色产业专班,组建“全程跟踪服务小组”,提供“一对一”全流程代办服务。大力实施公共服务优化功能提升品质行动,为投资企业提供“拎包入住”式服务体验。

  二是深化政务服务提效改革。在全市率先实现“审批不出园”,创新实行“预审代办+并联审批”模式,全面推行土地、规划、施工许可、竣工验收阶段并联审批。为民间投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精简申报材料,如环锂项目施工许可证办理时间压缩至2日、开工时间提前20天、建设周期缩短3个月。

  三是保障配套设施“四同步”。建立水电气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机制,城管、供电等部门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及早着手项目周边管网线路勘测设计和施工,协调解决环锂项目110kv变电站选址及新建供水管道,实现配套设施与项目需求无缝衔接,加快推进项目投资放量。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5.2亿元,预计9月将建成投产,达产后产值30亿元,税收5000万元,拉动就业1400人。

  厚植“生态链”

  培育产业“新沃土”

  一是拓展社会推介促落地。定期梳理制造业、文旅、农业等领域特色产业项目,积极向社会资本推介民间投资项目。今年以来,发布城市机会清单项目63个、总投资超455亿元,向社会资本推介项目13个、总投资166亿元,全力为企业找资金、找资源、拓市场。

  二是加大融资支持解难题。发展改革、园区等部门单位深入调研,精准把脉企业融资困境,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精心策划重点专项资金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今年以来,为8家民间企业成功争取“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23亿元,同比增长125%;6月末,辖区普惠小微贷款、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18.07亿元、85.2亿元,同比增长14.27%、25.2%,极大提振民间投资信心。

  三是深化产业链融通共发展。引导环锂项目等再生资源链主企业组建产业链联盟,推动废旧拆解、再生金属、节能环保三大产业链深度耦合、协同发展。积极对接长安集团等大型企业,力促国企民企在报废汽车电池资源优势互补、携手合作,形成区域资源循环利用良好生态。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