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市司法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召开“执法提质助杭企 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新闻发布会,介绍杭州市扎实推进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的具体举措和创新成效,并答记者问。
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以来,杭州市以打造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锚定省政府提出的“两无三零”总体目标(清单之外“无收费”、罚没款“无异常”、行政检查“零扰企”、违法违规查封“零发生”、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零容忍”),按照“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管住风险、包容审慎”的基本遵循,制发实施方案,持续推进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在我市落地落细,全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市涉企行政处罚案件同比下降33.37%;涉企罚款金额同比下降21.44%;涉企现场检查同比下降62.83%。在最新发布的《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4)》中,杭州市总得分率位居全国第二,其中,“行政执法”指标得分排名全国第一。
一是聚焦无事不扰,让企业有感的成色更足。专项行动围绕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行政执法痛点堵点问题开展。聚焦问题导向,着力解决重复检查、低效检查的问题,规范涉企检查频次。2024年全市入企行政检查较上年下降29.43%,2025年至今同比下降62.83%;聚焦企业有感,针对企业反映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上门较多等扰企问题,制发工作提示单,规范第三方机构辅助服务;聚焦行业发展,召开企业和执法部门座谈会,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比如,在酒店行业座谈会的现场,就合并了7个检查事项。截至7月初,专项行动已制发工作提示单19件,组织各区、县(市)对裁量权适用不一、办案超期、重复检查等问题进行核查监督,收到了明显成效。
二是聚焦有求必应,让发展有序的导向更明。全市针对企业“不要处罚要合规”的需求,推动重点产业法治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使执法从“事后纠偏”向“源头防控”转变。全市已发布数商企业风控法务指引、生成式人工智能风控法务指引等重点产业风控法务指引40件,开展企业“法治体检”、法治风险防范讲座等专项活动80余场,服务企业超800家。针对企业“不要检查要指导”的需求,推动执法与服务相统一,将行政指导融入执法全过程。比如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推出“点单式”涉企指导预约服务,企业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预约通道进行预约,行政机关按需组建跨部门团队上门,“你点单、我来办”,针对性开展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已累计为企业开展预防性指导服务1130次。
三是聚焦管住风险,让监管有效的底线更实。坚持防风险、保安全,在安全生产、生态环保、食品药品等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行业,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牢牢守住安全底线。全力构建科学化、精准化的分级分类检查制度,综合考量企业风险程度、信用评价等多维度因素,对评价结果好的企业,少检或不检,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依法依规采取措施。比如,今年全市消防领域在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同比分别减少46.32%和73%的情况下,发生火灾次数同比下降15.24%,从而实现了行政执法“量减质增”的效果。各级执法机关还积极探索开展非现场检查,充分运用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测、物联网传感等先进科技手段,推动智慧监管,在管住风险的基础上,减少扰企。
四是聚焦包容审慎,让营商环境的活力更强。坚持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进一步拓展“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事项清单,对轻微、初次违法行为建立“容错”机制。全市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已经扩大到37份,覆盖21个执法领域。截至2024年底,全市免罚轻罚案件累计达14.41万起(不含交警领域),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减免罚款超6.39亿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全市还组织开展了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典型案例评选,新闻发布会现场发布了第一批10个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以案普法,传递执法温度和政策导向,为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营造更加包容的法治环境。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营商环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数字企业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资源目录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数据智能评估系统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城市、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