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方法常常体现为一种思维习惯,用以提高人们的思维效率。人的精力有限,任何一个从零开始的问题都可能耗尽人的全部精力,人们必须尽量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跳过有结论的部分,把精力用于逼近问题的难点。思想方法是人们思考问题时的注意力的分配方式,好的思维方式是取得思维成果的捷径。
  一位围棋高手可以同时与多人对弈,其原因在于高手与初学者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初学者几乎步步都需要思考,不仅思考的周密性差,而且早早就疲劳了,而初学者所想的问题高手大部分是不用去想的,高手记住的围棋定式早就给出了最佳走法,高手只需要想那些无定式的部分如整体布局等,显然高手对注意力的利用要有效得多,这使他们在一对多的对弈中仍能获胜。
  CIO的工作成效依赖的是思考力而不是体力,思想方法的优劣成为CIO能力的关键,由于思想方法的优劣很不直观,大多数人只是下意识地思考问题,从不反省自己的思想方法,不知自己是在用很差的方法在思考问题,结果进步非常缓慢。本文认为自觉反省思维方式十分重要,反思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思维方式上的缺陷进而能自觉改进,其效果要远远高出那些没有反思习惯的人。
  一、 CIO思维方式的形成
  CIO是一种职业,直译为首席信息官,CIO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职业的思想方法。CIO的思想方法被关注的直接原因在于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一直不够高,人们相信信息化成功率低与CIO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CIO的思想方法集中反映了一个机构对信息化的认识,它既包含机构的利益与愿望,也包含了信息化的知识与技术本身,包含了信息化的规律。CIO的思想方法是对机构利益与信息化的规律的综合认识。我们需要从机构的立场来认识机构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思维。
  1.1 CIO的产生
  CIO是近十年才风靡的信息化职务,这之前很多企业与政府机构已设有信息技术主管,CIO与信息主管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进入决策层的信息化职务。CIO职务进入决策层是信息技术影响力扩大的结果。
  互联网前的信息技术只能用于局部业务改进,信息化是部门内部的事情。互联网后的信息技术是全局改进技术,信息化应用必须有全局业务视角,这是CIO进入决策层的一个原因。
  CIO进入决策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互联网等技术革命带来了全社会信息环境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也意味着基于信息技术优的新对手强大的竞争,竞争规则发生了巨大变化,跟不上信息化大潮的企业将被淘汰,信息化跃升为机构生存战略问题,CIO进入决策层的需求由此而生。
  CIO制度首先在企业推广,现在已进入到政府部门。
  1.2 思维方式与职业
  CIO是企业、政府部门的一种职务,它是组织的需要,CIO的思维方式必须反映组织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利益,要反映组织的愿景。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CIO的思维方式必须体现本组织的价值观,这是职务赋予CIO的责任。
  特定的职务要求CIO必须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视角关注机构发展的战略,这是一种分工,CIO职务时时刻刻都在提醒CIO从信息化的视角关注机构的发展,职务分工引导着人们注意力的投向,注意力投向是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
  思想方法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表现为愿望与价值观,CIO的价值观与愿望受到机构利益、战略目标的直接影响;CIO思想方法的客观因素表现对信息化规律的理解和对本单位环境的认识,它表现为对可行性的一种认识,CIO的思想方法是综合了机构价值观与客观可行性的思考方法,它在确定目标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均发挥作用。
  1.3 CIO的学习途径
  CIO的思想方法不是天生的,它是学习得来的,影响CIO学习的首位因素是压力,CIO学不好要被淘汰。CIO职务是由机构利益需要决定的,机构通过人事挑选和岗位淘汰来影响CIO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外部竞争对企业的压力迫使CIO关注外部环境,各种压力综合引导着CIO思维的方向。
  影响CIO的思想的另一因素是企业(或政府)间的信息交流,同行的信息交流既是一种启发又是一种激励,CIO的思想在启发与激励中成长。一个成功例子的作用之大是超出人们想象的,例子的价值不在于告知细节而在于对思考方向的启发。成功先例会引导CIO注意力的投向,会帮助人消除犹豫确定解决问题的大方向。交流比上课更有效。
  CIO的思想方法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完善的,思想方法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自信心态,课堂与书本的学习能够增加知识,却不能学得自信的心态,心态成熟是要靠巨大的责任压力煅造的,它只能在实践环境中成长,有多大的责任才能造就多大的才能。CIO的能力10%来自课堂与书本,20%来自交流,70% 来自责任巨大的任务的锤炼,才干是被任务逼出来的。
  1.4 为什么要反省思维方式
  思想方法是一种习惯, “习惯”是用来节约注意力资源的,思想方法决定人们关注什么忽略什么,决定什么需要认真思考,什么可以用“熟知的结论”替代,以便节省精力。这种习惯(能力)是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形成的,它未必能适应今天新的形势,多数人对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并没有感觉,这就很难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能见度差的地方都是效率低的地方,这是需要反省思维习惯的原因。
  思想方法包含着理论,理论对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有很大影响,认识离不开猜测,理论将决定人们向什么方向去猜测。人们不可能什么都看得清,观察得到的只是片断,要靠理论的想象力才能把认识的片断连成整体,思想方法在人们无意识中发挥着引导认识的作用。认为自己没有理论的人实际是在用很差的理论。对自己使用的理论进行反省是非常有益的。
  人们不会去改进没有意识到的思想行为, “想错了” 容易纠正,“没想到”却无从改进,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没有改进的可能。对思想方法进行反省可以使下意识的思想行为自觉化、显性化,从而能够主动进行改进,不断反思诸如:目标、价值观、关注点、预定条件等重要概念,有助于使思考行为更理性更有效率。
  二、 CIO思维方式的特点
  CIO的思维方式是由CIO职务需求决定的,一句粗话“屁股决定脑袋”也是有些道理的,即立场决定人们的思想方式。思维是一种目标行为,思维要取得什么样成果才满意是由思考者价值观筛选的,思维成果要对机构有价值,没有笼统的价值标准,只有附属于特定机构(或个人)的价值标准。CIO的思想方法反映了机构的价值观,它与理论家、信息技术提供商、信息技术人员的立场不同,思维的价值取向不同,思维成果也就大相庭径。
  2.1 CIO与信息理论家的区别
  理论家追求的是理论的普适性,理论适用范围越广、越本质其水平越高。为了简明地表述理论,理论家不得不将条件理想化,理论成为抽象条件下的结论。
  CIO追求机构实实在在的边际效益,效益不是理论的结果而是物理的结果,CIO必须立足于具体的条件,现实不可能完全满足理想的条件,那么理论推导的结果必然要依当时条件进行调整。
  理论家对各因素的作用经常采取独立分析的办法,以充分认识一种因素的作用,CIO的思想方法与之相反,CIO关注的是机构信息化的最终效益,在现实中最终效益是各因素却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立场决定着理论家关注普遍性,CIO关注应用的特殊性。
  理论的合理性与实际的效益是不同的两件事,合理性往往是单视角,而效益的获取需要多视角综合评价,理论家与CIO观察视角是不一样的。
  2.2 CIO与信息主管的区别
  互联网之前企业一般不设CIO,只设信息技术主管,其一是当时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局部性的(如单机应用与局域网),信息技术主管只需考虑局部改进,其二外部信息化环境并无多大变化,信息主管只需关注机构内部的信息化应用,因此信息主管是一个局部型、内向型职务。
  互联网后的信息技术已发展为全局性改进的技术,CIO必须考虑全局业务的信息化,考虑全局的业务效益,CIO已成为全局型职务。
  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及大量新型信息服务企业的出现,使政府与企业面对外部日益增多的发展机会与竞争压力,机构的信息化战略成为影响机构生存的大事情,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使CIO需要密切关注外部,CIO成为外向型职务。
  随着信息技术升级到战略层,CIO被授予更多信息化应用的决策权,必须更多考虑“做什么”问题,CIO的首要贡献是选择好正确的信息化方向,其次才是“怎么做”,而信息主管只负责“怎么做”,只是执行型职务,CIO是决策型职务。
  2.3 CIO与信息技术供应商的区别
  信息技术供应商出售功能,以功能定价。CIO购买的是信息化的效益,以机构获得的效益评价信息化的优劣。
  供应商以系统可行性作为交付的标准,供应商的责任是短期的。CIO以业务的长期效益判断信息化成败,CIO的责任是长期的,CIO要为企业长期利益负责,CIO与供应商的效益责任期大不相同。
  信息技术供应商自觉或不自觉地鼓励用户购买超出实际需要的功能。并时时模糊功能与效益的区别,似乎买了功能就等于买了效益。CIO要清楚地区别功能与真实的效益,影响效益的因素很多,信息技术并非总是关键点,效益来自统筹的思考,没有综合配套的改进信息化无效益可言。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供应商以宣传、广告、刊物创造应用文化,今天社会的信息化常识主要是IT企业长期宣传的结果。CIO需要站在用户效益立场校正信息技术供应商的宣传,冷静思考自己的实际需要,防止舆论的误导。
  2.4 经济学思维与工程学思维的区别
  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会碰到两类问题:工程学问题和经济学问题;不同问题有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区别两类问题、两种思想方法对CIO十分重要。
  工程学问题是信息完备性问题,一切结果都包含在预定的条件之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逻辑推理、计算和设计。工程学方法在信息系统设计中是十分有效的。信息技术人员尤其是程序员面对的问题大都是工程学问题,严格的逻辑推理是信息技术人员制胜的武器,信息技术人员习惯于工程学的思想方法。
  经济学问题的信息永远是不完备的,无法由初始条件推演出结果,答案也不是唯一的。经济学决策不是靠逻辑而是靠选择,从几个方案中选出较好的方案,由于不能保证所选方案的质量,经济学的选择总是成为有风险的决策。
  CIO既要面对工程学问题也要面对经济学问题,在机构信息化建设中确定“做什么”更多是经济学问题,而具体“怎么做”则主要是工程学问题,信息技术主管可以更多采取工程学的思维方式,但CIO必须要有两种思维方式,信息技术出身的CIO尤其要多学习经济学的思思想方法。
  2.5 机会思维与执行思维的区别
  在信息化建设中,学会“怎么做”往往比较容易,因为“怎么做”是工程学思维,有章可循,容易培训,问题本身对方法有引导作用。而要学会有效地选择“做什么”却不容易,构思“做什么”没有固定的方法,需要经验、机会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很难培训。
  “怎么做”的最大效益是由预定的目标限定的,自己做或委托别人做,效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除非开发失败),但是选择“做什么”可不一样,好的方向与差的方向价值大不相同,因此优化信息化的目标、选择更好的方案是CIO工作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
  更好的方案意味着更好的增值机会,经济学概念的成本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损失比财务成本损失更大,决策者抓不住机会是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企业竞争常常是扑捉机会能力的竞争。影响机构利用机会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领导者的视野与机会意识是一个重要方面。
  有信息技术背景的CIO容易热衷于思考“怎么做”,这会使“做什么”的思考不充分而降低目标选择的质量。为创造更大的贡献,CIO的精力要更多地放到决定“做什么”上来,而将一些具体的“怎么做”委托给执行的专家。[page]
  三、 导致CIO思维错误的因素
  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失败的案例是非常普遍的,由于思想方法错误造成失败的例子很多,毕竟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新事物,信息化的思想并不成熟,CIO思维错误的产生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错误往往是某些局部经验的轻率扩展,人们往往来不及思考。剖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有助于CIO思想方法的成熟。
  3.1 常识误导
  在信息化决策的错误中,常识误导最为常见,大量普及的常识成为社会舆论而使人不去怀疑,不被怀疑的常识成为错误滋生的土壤。列宁说“真理多走一步便成为谬误”,常识常常会多走好几步。
  常识是科学理论的广告版,为了提升宣传力度人们寻求简洁,宣传家将正确的理论省略了条件向大众宣传,省略条件的理论因容易传送与记忆而形成了社会常识,常识在推动信息化过程中是有贡献的,但是无条件的常识往往是错误理念的生长点,在社会信息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之后,过时的常识就成为束缚人们头脑的错误观念。
  在数据库时代,我们将资料视为信息资源的中心,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料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供应必然使资料的边际效益递减,从而使以提供更多资料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其价值直线下降,这是很多政府内部信息共享系统效益不好的主要原因。
  外部条件改变会使熟知的常识变成谬误,从未经认真审视的常识出发进行信息化项目的决策是造成信息化失效的重要原因。
  3.2 环境改变
  环境变化会使很多熟知的信息化理论过时。在信息化建设工程中,一些重大的变化包括:信息资料由稀缺时代转入了丰裕时代,信息共享渠道由极度稀缺转变为不再稀缺,信息技术应用由桌面时代转变为笔记本时代并进一步转变为移动办公时代,大量替代品的出现降低了对原物品需求度,很多事情不像原来设想的那么有价值了。
  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忽视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信息系统价值下降的例子很多,如政府内部的信息共享系统,这种系统很少受到用户喝彩,原因在于用户已经有太多的渠道解决信息共享问题,很多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询问,可以通过手机直接联系,面对诸多替代信息渠道的竞争,很多信息系统的用户价值已大幅度下降了,成为得不偿失的系统。
  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也碰到同样的问题,电子商务在迅速改变企业外部合作的环境,互联网在资源组织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近来行业网站的迅速发展使的产业链的重组大大加速,以至于没有加入产业链合作的企业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威胁。作为企业的CIO必须敏锐地关注形势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使用的信息工具也在转变,移动办公将是重大趋势,目前很多以台式机、笔记本为中心的应用系统的使用率都面对着被冷落的趋势。
  3.3 复杂性升级
  世界的本质是不确定的,确定性是相对的,事情变化的规律是非线性的,线性规律是相对的,在局部的环境下会呈现出线性的规律,只要范围稍一扩大,非线性的本性就会表露。工程学规律是一种近似的、暂时的现象,如果扩大范围、延长时间,问题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工程学问题就会升级为复杂性更高的经济学问题、管理学问题。
  习惯于工程学思想方式思考的人往往看不到随着系统范围的扩大复杂性会产生质变,有管理经验的人都知道,处理一个两个实际信息技术问题可以亲自用工程学的方法思考,但是要带领一个团队处理许多应用问题,问题的性质就变了,我们必须通过他人的行为来实现目标,目标控制变为间接方式,工程学问题变成了管理学问题。
  由信息技术主管升级为CIO会面对复杂性的升级,信息技术主管只管技术的可行性,并不用管最终效益,他只需要工程学思维,但CIO要对效益负责,效益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复杂性升级了,效益问题超出了工程学的范围。
  一位成功的CIO提升为政府推动信息化的管理干部也存在复杂性的升级,政府要的不是一两个信息化项目的成功,而是要信息化的繁荣,仅仅有信息化示范工程是不够的,信息化繁荣是一种生态,营造生态与建立示范工程完全是两个不同级别的复杂性问题。
  人们处理复杂性的能力是有限的,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所侧重、有所忽略,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应于不同的系统规模,当我们关注的系统范围扩大之后(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的扩大)都会带来复杂性的改变,甚至复杂性升级,忽视这种复杂性升级,还使用原来的思想方法必然会碰钉子。
  3.4 视野狭窄
  机会视野的狭窄是很难自知的,CIO往往不能觉察到自己的视野狭窄,其后果是看不到许多机会,影响机会认识能力的因素一方面是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是创新意识,要有意识地从不同领域知识的结合中发现机会,对机会缺乏敏感性是CIO的大敌,它会妨碍CIO选择更有价值的目标。
  对机会的敏感性是学来的,欣赏外部有创意的思想会有很多启发,仅仅局限本单位业务讨论会削弱对外部机会的敏感性。成功的CIO必须目光向外拓展视野。大多数人习惯在既定的任务下做事而没有优化目标的思考,这种习惯会妨碍CIO作用的发挥,CIO需要培养主动提出任务目标的能力。
  3.5 假定条件失误
  思考问题总是要有一个边界,有些问题是作为先决条件出现的,它们是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我们是不会怀疑这些条件的。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先决条件是合理的吗?我们是如何确定这些先决条件的呢?
  在我们通常的思维中,对问题的推论往往很认真,逻辑是严谨的,但是对先决条件的思考往往是轻率的。在政府信息化的建设中人们常常提出要建立信息共享系统,于是便认真研究如何实现信息共享,至于为什么要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却无人考虑,似乎建立信息共享系统是天经地义的,对于初始概念缺少反思是产生错误的重要原因。人们经常将未经认真考虑的常识作为不言而喻的出发点,而这是极度危险的。
  我们会将经常考虑问题的习惯、边界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如果平时只考虑发展与增长而不考虑增长的极限那么在制定长远规划时,往往也不会考虑增长的极限,甚至在做十年二十年规划时也在用线性的方式在推延,我们无形中假定了目前的规律是十年、二十年不变的,显然这样的假定是危险的,人们无法保证当前的统计规律十年二十年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稀里糊涂的假定经常是造成思考失误的重要原因。
  防止假定失误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在思考之前认真反思一下在我们的推理思维中什么是先决条件,或者说什么是假定条件。要清楚认识到:一切思考都有假定条件,要将假定条件明确地写出来,这将逼迫我们思考假定条件的合理性,虽然这种反思未必能保证我们对假定分析的合理性,但至少不至于犯稀里糊涂地接受了某种假定的错误。事先澄清假定条件是提高思维科学性的好习惯。
  四、 CIO思维方式的训练
  思想方法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维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大量的练习,将科学的思维方式变成下意识的思考行为才能给CIO提供更大帮助。
  以下4个方面的练习有助于使科学的思想方法变成习惯:
  4.1 审视常识
  质疑常识是CIO首先要培养的思考习惯,质疑常识不是简单地否定常识而是要确定常识合理性的边界,想清楚常识在什么情况下是对的,什么条件下不对,没有边界的道理不是谎言就是废话,经常思考正确理论变谬误的条件边界是极好的科学思维练习。
  任何辩证的道理都只能通过片面的语言来表述,辩证道理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对于任何的一种论述都需要仔细审视一下其合理性的范围在那里,什么条件下会变为错误,为常识确定一个合理的边界将会大大提高思维的严谨性。
  4.2 审视假定与价值观
  对任何问题我们都不可能全部思考的,总有一些是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它称为是假定,另一个在思考范围之外的是我们的价值观,即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怎样评价、怎样筛选思维成果,这是我们的意愿,意愿不是思考的结果,它是思考的出发点。
  “假定”是思考的边界,也即我们想在多大的范围中思考问题,我们是观察一个更大的系统还是观察一个相对较小的系统,是观察一个长周期还是一个短周期。范围不同假定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如同画家一样,我们是想画山水还是想画虫鸟,我们总需要假定一些不变的东西作为基础。画山水必定忽略虫鸟,画虫鸟必定看不清山水。在思考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确定所选择的系统假定是否符合实际需要。这样考虑问题可防止假定错误。
  第二位要反省的是我们考虑问题的价值观,即我们想得到什么结果,我们思考的方向意愿是什么,这是由我们的立场决定的,CIO的思维目标是为结构解决问题,结果要对机构用,CIO需要反思自己看问题的立场与价值观,反思自己的出发点,看看自己的思想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人们在思考的时候常常来不及冷静地想很多问题,时间一紧就按习惯去思考,这样就会有很多处理不对,经常列出最重要的一些思想原则,让这些原则成为习惯思维,以经过思考的新习惯替代未经思考的旧习惯会纠正很多非理性思维错误。
  4.3 扩展视野
  主动培养机会导向思维的意识。CIO首先要学习经济学的机会成本概念,这种学习有助于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看清机会成本与效益。在一项目标决定之前,反复思考所选目标是否最好,反复思考有无更好的机会,想想自己受到哪些局限,是否在盲人摸象。
  新机会的发现能力是可培养的,看得多、想得多就会提高。CIO应当涉猎更多知识领域,多看别人的创新路子,多与不同行业的人员交往,尤其是交往企业家,机会意识是企业家成功的特质,多与有创新思想的人交往是提升机会敏感性的捷径。
  4.4 系统升级
  CIO需要反思自己是在什么系统环境下思考问题的,我们想问题的系统空间符合实际环境吗?从信息技术人员提拔的CIO总是习惯于站在技术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们往往认为只要技术上解决了问题就万事大吉,他们不清楚还有很多因素会使系统失效,由技术主管提升为CIO意味着所负的责任发生了转变,由对功能负责转变为对效益负责,其复杂性是大不一样的,CIO必须以新视角观察问题才能提出更有效的办法。
  同样的道理,当一位技术人员或一位CIO转变为政府主管信息化的官员时,其面对的问题也复杂化了,他关注的不应当是某个项目的成功,而诸多的项目成功,这就不是项目的效益问题,而是发展的环境创造问题,官员考虑的应当是发展的生态建设,不再是某个项目的成功。
  我们经常会碰到系统升级的问题,当一个企业从追求一次次竞争成功的转入建立百年老店之时,其碰到的问题首先就是复杂性升级,企业的行为必须有巨大的转变,一定要成为相互依存的合作者才能持久,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连接将企业连成了产业链,企业竞争变成为产业链的竞争,它也是一种复杂性的升级,反省复杂性升级问题会使我们考虑问题有更高的视角。
  4.5 培养悟性
  通过文字解释的理解不是真正的理解,由现象抽象为理论而形成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由文字解释习得的概念与由生活经历归纳形成的概念其区别何在?首先在于概念的解释力不同,感悟的概念能解释无数事例,而文字解释习得的概念远无这种解释力。其次是应用的灵活性,真正理解的概念会有许多的创新,能适应许多环境,概念抽象来源越广泛,其回到实践中的能力越强。
  信息概念在信息论创始人脑中与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在他们头脑中是一种感悟,它是对大量现象苦苦思索后的顿然升华,信息概念包含了创始人长期思维的成果,可以解释其思考的种种难题,信息概念在创始人头脑中有着极强的穿透力。我相信在一个新概念形成之前,创始人不知要思考多少案例,希望能够抽象出一个概念能够解释诸多事例,当信息概念出现后不知经过多少反思以考验这种概念的解释力,新概念是痛苦思考的成果,没有经过这种痛苦的人很难体会新概念的力量。
  普通人没有这种苦思也就没有这种感悟,只从文字解释理解的信息概念永远不会有这种力量。真正的概念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概念要变成一种直觉才会有力量,概念在思考中常常是以直觉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对概念的感悟需要进行大量从现象到理论的抽象练习才能获得,感悟是大量抽象思考之后的豁然开朗,一两个例子是无法形成感悟的,唯有从大量例子中苦思概念才是提升悟性最好的练习,这也许是对信息化悟道的唯一方法。我们会看到不能灵活的举例的人实际是对概念缺乏理解的人,之所以浅薄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大量例子抽象概念的练习。
  结语:透彻思维受益无穷
  透彻的思考能够成为我们的思想财富,使我们在下一次思考时可以直接使用这种思想成果,从而提高思维的效率。但是粗糙的思维却没有这种能力,粗糙的思考不能形成可利用的成果,这使得人们必须重复地思考同一个问题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缺乏思维效率的人。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思维方式,每次思考问题时都力求想透彻,想透彻的问题就可以成为一种思想成果,如同数学中的定理、围棋中的定式一样,拿来就用能够大大提高思维的效率。思维的透彻性还表现在对概念的理解上,透彻的概念理解不仅有着解释的灵活性还会形成一种直觉,大大加快应用的效率,这种练习将使CIO受益无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