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广东省各级扎实推进知识产权改革创新,形成了丰富的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此次复制推广的20条改革举措,涵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以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精准知识产权靶向对接

  助力科创企业上市圆梦

  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

  当前,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科创板上市的“硬指标”,据不完全统计,上交所问询时直接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的企业比例超过50%,权属问题、技术先进性信息披露、知识产权纠纷风险等成为被问询的核心点。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在全省率先推出“知识产权助力科创企业上市项目”,通过引入社会优质服务资源,提供知识产权工作辅导,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助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一是构建企业和机构遴选对接机制。在上市苗圃企业“种子层”“青苗层”“金穗层”分类基础上,对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企业进行摸底和筛选,制定漏斗式“优中选优”的企业遴选和机构遴选两大机制,以及双选会、服务机构走访、补贴等六大规则,形成“千百十”拟上市梯度名单。

  二是建立知识产权预评估体系。联合相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基于公开数据向区内1054家企业出具科创属性报告,沿着企业行业赛道、融资进展、创新评级、创新投入、知识产权资产等维度,客观描摹企业科创属性基本面像,围绕企业技术合作、专利转让许可等情况进行风险诊断,统计分析企业行业赛道内科创板问询重点,指导企业早规划早启动。

  三是开展系列上市专题辅导。围绕制造业强省、制造业立市目标,聚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靶向对接技术成果培育、转化及推广等痛点难点,精选108家高潜力科创企业与14家优质服务机构点对点指导。举办108家知识产权助力上市企业集中授信活动暨实战特训营开营仪式,邀请北上深交易所专家作上市相关政策解读,银行与企业现场进行质押融资专项对接。该特训营就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分析评议、创新指标提升等主题共计开展7期专题辅导。

  四是提供拟上市培育深度服务。通过最高5万元补贴的激励措施,促成46家企业与服务机构达成二次合作,实现712.6万元成交额度,提供高价值专利培育、科创企业上市问询模拟、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应对等个性化专项服务。同时邀请行业专家提供知识产权实务培训,解决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共性化问题,提升知识产权价值、强化行业竞争壁垒。

  五是凝练上市服务规范标准。梳理总结项目经验做法,形成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指引、企业科创属性评价体系、服务机构服务流程及规则等标准化工作方案,按照行业特点、科技研发水平、市场规模、投融资情况等搭建广州开发区拟上市科创企业分级管理体系,为项目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打下坚实基础。2023年初,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助力科创企业上市服务规范》申报成功广州市地方标准。

  在省、市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支持,项目实施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已推动2家企业申报IPO、3家企业进行上市辅导;108家潜力企业获得信贷授信额度12.18亿元,新增专利1210件,对项目满意度达100%,其中14家获得战略投资超10亿元;助推2家入选2022年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80家通过2022年专精特新企业认定、11家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022年,广州开发区69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选“广州市拟上市高企百强榜”,其中30家企业受益于知识产权助力科创企业上市工程。项目受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知识产权报》等众多媒体报道,取得较好示范效应。

  二、“五位一体”齐发力

  知识产权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珠海市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2022年4月,珠海市出台《关于坚持“产业第一”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珠海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助力珠海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积极响应号召,紧扣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聚焦珠海市集成电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以“专利导航+专题数据库+全链条服务+服务平台+发布推广”的服务模式,赋能珠海高质量发展。

     1.主要做法

  (一)专利导航“明方向”。聚焦珠海市集成电路产业、打印耗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多个重点产业,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产业发展方向,围绕创新主体需求开展专利导航分析,从全球、中国及珠海市不同视角对重点产业的科技创新情况及专利布局情况进行剖析,分析了珠海市重点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技术创新路径、协同创新路径、人才引培路径及专利运营路径,对重点产业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高效益专利运用以及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产业发展措施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为珠海市重点产业加速迈向千亿级从产业专利数据分析层面出谋划策,通过专利导航靶向发力引导珠海市重点产业创新发展。

  (二)专题数据库“增动能”。基于专利导航成果及专利检索数据,开发并搭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专利专题数据库,数据库收录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专利数据,并且提供一般检索、高级检索、技术分支检索、分类筛选统计、检索结果排序分析、全文阅读及下载等功能。除此之外,数据库还提供失效专利数据库、诉讼专利数据库、运营专利数据库等多个集成电路产业特色专利数据库,满足了创新主体的多种检索需求。定向发放数据库账号给过千家创新主体使用,以高可用性数据库,助力创新主体高效研发创新。

  (三)全链条服务“提效能”。聚焦企业需求,搭建汽车智能安全技术、高端智能装备、电力安全等六大产业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为创新主体提供优质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和培训咨询服务。联合相关单位共同成立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产业专利导航分析、产业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等工作,助力珠海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15个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为珠海市创新主体提供专利信息、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商标品牌培育、知识产权援助等一站式精准服务。开展招商项目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在投资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对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进行评价,强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推动珠海市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四)服务平台“强支撑”。针对珠海市“4+3”主导产业推出珠海市重点产业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包括产业政策、产业专题数据库、知识产权学习专区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四大板块,其中产业政策及时公布国内和省内、市内重点产业的相关政策信息,学习专区免费提供专利基础知识、专利检索等课程,公共服务提供了国际国内主要知识产权服务资源链接,提供多方位产业信息资讯、知识产权线上培训、产业专利数据库检索等服务,为珠海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高水平平台支撑。

  (五)发布推广“促效益”。通过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号、权威媒体等渠道广泛发布和解读重点产业专利导航报告、产业政策、行业法律法规等文件,持续扩大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宣传效益。

  2.实践效果

  “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助力珠海市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案例成功入选全国2022年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优秀案例。围绕珠海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主导产业,以及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完成54份专利导航报告,发布导航报告10余次,专题数据库收录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超3000万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专利数据,定向发放数据库账号给过千家创新主体使用,累计惠及9805人次。

  三、引入“概念验证”重塑科研机构高价值

  专利培育及运营转化

  东莞市知识产权协同创新平台

  专利的价值需要通过商业成功彰显和验证,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聚思睿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共建东莞市知识产权协同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协同平台),以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中入驻的以成果转化为目标的顶尖科学家团队,及其产业化公司为服务对象,基于协同平台的开展,围绕成果技术商业化及专利培育开展探索,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概念性验证及高价值专利培育上均形成了丰硕成果。

  一是开展基于概念验证的商业路径规划。在专利培育前率先对科学家团队技术成果的未来商业化方向及路线开展梳理与可行性验证工作,利用专利导航工具明晰技术的下游应用方向、竞争格局与潜在市场机会,予以支持技术成果未来应用赛道选择、产业痛点需求、产品功能设计、细分客户画像、商业模式设计,并以最小可行产品与客户反馈等手段开展可行性验证,由此确保科技成果产业化路线的商业可行性。

  二是多维度形成严密专利布局。基于经过可行性验证的科技成果未来产业化路线,在开展定向产品研发后,从技术产品功能特征、竞争对手方案规避、核心技术问题解决、下一代技术拓展、产业链上下游覆盖、商业模式等多角度挖掘专利,以形成可覆盖产品未来应用和产业链上下游占位的专利族群布局。

  三是强化专利运营与动态布局。经过概念验证证明市场可行性、并成功将技术转变为产品的科技成果更容易吸引资金方的关注和获得产业化投资,已布局的专利最终以作价入股或现金转让的方式从实验室转向产业化公司主体而完成专利运营,在此过程中专利反向赋能科技成果而获得更高的估值。而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为动态过程,原先设计的产业化路线将在后续商业竞争过程中随市场变化,随之需要专利的动态布局匹配,因此结合协同平台的专利情报推送功能,使培育方对专利情报始终保持高灵敏触觉,基于行业及竞争对手相关专利的监控提取行业发展动态情报,动态调整自身商业路线与布局策略,由此真正发挥专利的情报功能和商业价值。

  依托协同平台的工作开展,已累计为来自材料实验室的十余个项目团队开展包括以专利转移转化为目标的商业策划、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转化服务,培育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基于平台服务新增128件专利申请,累计形成专利组合235件。服务的科研成果项目团队均成立了产业化主体,基于明确的产业化路线形成了专利产品并开始实现销售,这也代表了技术成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转变为产品并获得市场认可,为下一步专利运营成功开展奠定基础。目前实验室以作价入股、投融资等方式实现专利运营金额超过5000万元,相关专利成果所受让的产业化公司累计获得风险投资4.3亿元,公司估值总计22亿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成果转化的科技金融支撑模式。

  该套工作方法同时已扩展复制到松山湖的其他科研院所,清华大学东莞创新中心、中科院声学所、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三家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团队参与协同平台的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实施效果获得科学家团队一致认可。

  四、知识产权“一企一策”

  精准服务对接企业发展需求

  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寮步分局

  近年来,在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寮步分局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指导和监管保护,以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主体为核心,以全面提高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服务为抓手,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一企一策’服务在行动”,助推企业发展内生动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主要做法

  (一)加强统筹谋划,落实分片包干。结合产业分布特点,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寮步分局对辖区的规上企业、产值亿元等重点企业名单进行梳理,根据目前辖区企业发展状况,明确100家重点服务企业,按照“分片包干、落实到人”的原则,由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寮步分局监管组落实对片区企业的知识产权走访服务,明确分片包干责任,安排专人负责与企业对接联系,全面落实工作任务。

  (二)明确企业需求,强化服务对接。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寮步分局以成功申报2022年度中小微企业商标品牌服务项目为契机,联同市商标品牌研究院、寮步个私协会等组成专家团队,落实开展知识产权“一企一策”服务走访,深入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专题调研,详细了解企业商标注册、专利授权、科研状况等情况,形成为企业度身定制的《知识产权发展建议书》,对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成果转化运用、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三)以激励促发展,加强运用转化。鼓励发动企业积极申报发明专利、国际商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等各项政策资助项目,安排专人为企业申报答疑解惑,通过政策激励激发企业、科研人员等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加强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要对接,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助力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解决融资瓶颈。

  (四)深化培训宣传,扩大辐射影响。因地制宜、分类分级举办知识产权专题培训,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构建宣传矩阵,加强企业知识产权风采展现,鼓励协助企业参加“湾商赛”、知识产权国际名品馆展,以及知识产权相关项目评奖、赛事、展览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发展环境。

    2.实践效果

  知识产权创造更加高质。2022年来,寮步新增注册商标3071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达2.35万件,累计注册马德里国际商标36件;寮步新增专利授权4117件,涉及企业752家,期末有效发明专利994件,辖区知识产权实力持续不断增强。

  知识产权管理更加高效。辖区的永强奥林宝公司、飞新达智能设备公司、百味佳味业公司等获得2022年东莞市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称号,高质量知识产权持续涌现。

  知识产权服务更加到位。2023年来,“知识产权‘一企一策’服务在行动”已累计走访企业36家,开展专题业务培训2场。成功协助辖区13家企业申报市专利申请精准管理名单,7家企业申办专利产品备案,9家企业参加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高价值商标品牌培育大赛。

  五、建立“三个通道”推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

  广州市天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决策部署,落实省、市有关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广州市天河区市场监管局不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开创性构建行政、司法、仲裁、调解等有效衔接的“三个通道”,丰富知识产权多元化处理机制,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一是建立“绿色通道”,构建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高效衔接机制。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大量涌向司法机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事人未能充分利用多元化解机制、对行政执法的低成本和快捷便利性不够了解。为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减少当事人诉累,快速解决纠纷,天河区市场监管局主动作为,开展服务型执法,从专利侵权案入手,主动与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合作,建立联合专家组,加大宣传力度,早期介入诉前处理,积极推动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向行政投诉流转,建立知识产权案件从法院起诉转为行政投诉的“绿色通道”,构建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的高效衔接机制,为快速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新途径。2022年6月,厦门某谷服饰有限公司诉广州某星服装有限公司涉嫌侵犯外观设计纠纷案,通过该机制成功转为行政投诉案件。天河区市场监管局按照绿色通道合作程序,于当年10月依法做出行政裁决,快速高效解决了纠纷,当事双方均认可满意,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二是建立“快捷通道”,构建行政执法与仲裁调解有效对接机制。行政保护成本低、时间短、效率高,民商事仲裁法律效力高、执行力强、国际认可度广。天河区市场监管局主动与广州仲裁委合作,将行政保护与民商事仲裁有机衔接,优势互补,为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提供“快捷通道”。为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双方签订《知识产权仲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建联合专家组,建立行政执法与仲裁调解有效对接机制。2022年11月,某涉外企业为其注册商标专用权进行行政投诉,为提高案件处理结果的国际认可度和法律效力,天河区市场监管局启用“快捷通道”,将知识产权纠纷提交广州仲裁委在线争议解决平台(ODR),在仲裁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

  三是建立“三轨通道”,构建行政与司法协同保护强效机制。由于调解协议无强制执行力,可能遇到对方当事人拒不履行的情况,不仅无法彻底解决纠纷,更影响行政保护的公信力。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一方面能充分发挥行政程序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减少当事人的诉累;另一方面可赋予行政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延伸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深度。基于此,天河区市场监管局在处理“某酸菜鱼”商标侵权案中,作出“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罚款三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开展行政调解,促成双方达到赔偿和解协议;对接天河区人民法院,完成行政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天河区市场监管局首创将行政处罚的“刚性”、行政调解的“柔性”和司法确认的“强执性”相结合,建立了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有机衔接机制,促进了知识产权案件繁简分流,对丰富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途径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个通道”机制降低了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成本,减少了当事人的诉累、缩短纠纷处理时间、提高纠纷解决效率,为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将行政执法、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仲裁调解、司法保护有机衔接,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手段,进一步健全了知识产权工作协同推进、协同保护机制,有效提高了知识产权治理水平和治理效能。同时,将行政保护与民商事仲裁有机衔接,充分发挥行政保护高效、低成本和民商事仲裁国际认可度高的优势,有利于快速、彻底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提高纠纷处理结果的认可度。

  六、探索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为解决深圳企业出海过程中面临的“两弱两难”问题,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深圳保护中心)依托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深圳分中心(以下简称深圳分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海外知识产权工作,打造风险防控-案件监测-应对指导-意识提升-资源汇聚“五位一体”海外维权工作体系,聚焦“事前”布局预警、“事中”精准指导、“事后”总结提升等环节,着力构建全国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先行样板,助力企业提高纠纷应对能力,护航深圳创新主体参与国际竞争。

  一是开展海外风险预警,提升维权意识能力。多维度实施海外预警分析,为出海企业提供定制化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分析服务;开展高频原告预警服务,分析高频原告知识产权布局及过往诉讼情况,并对外发布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组织专业性高、系统性强的海外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形成产业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培训品牌,以人才培育赋能海外知识产权保护。

  二是持续监测海外案件,强化海外纠纷应对指导。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常态化监测机制,实时监测热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的案件动向,实现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早监测”“早预警”“早应对”。对337调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诉讼多发领域的案件进行动态分类追踪。为企业提供深入、精准的应对指导服务,依托市、区两级联动机制、内外部专家协同机制、“背靠背”指导机制等,根据涉案主体、金额及案件影响等不同因素,将案件分为一般、普通、重大三个层级为企业提供服务。持续推进海外知识产权专家库、海外维权案例库和海外知识产权法律信息库建设,搭建高标准海外知识产权综合平台,加强海外服务资源有效整合。

  三是引导企业总结复盘,归纳海外维权实务。推动纠纷复盘常态化,定期组织人员开展“走企业·助出海”调研行动。帮助企业梳理纠纷应对要点,深入了解企业在海外维权面临的困境及需求,引导企业开展诉后应对分析、补齐知识产权布局短板和完善知识产权风险管理。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聚焦海外知识产权法律规则,探讨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实务,制定海外维权实务指引、重点领域专项分析报告、简要分析报告,围绕时下热点海外维权话题展开深入研究,梳理分析各国知识产权布局流程,并用可视化方式制作“一图看懂”系列向公众发布。

  通过“五位一体”海外维权工作体系建设,企业海外知识产权能力显著提升。一是“事前”风险防控全面增强。自深圳分中心成立以来至2023年3月底,为200余家企业提供商标月度预警,支持企业海外商标品牌培育,上门指导60余家企业开展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分析,累计举办海外知识产权专题培训39场、沙龙活动23场,对外发布27篇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惠及知识产权从业人员6000余人次。二是“事中”应对指导成效突出。监测深圳企业涉美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涉案855件,其中,337调查案件35件,涉案深圳企业85家;涉美国地方法院知识产权案件820件,涉案深圳企业2723家。累计为804家涉案深圳企业提供“一对一”应对指导,取得积极成效案件84件,为企业节省诉讼费用超3467万美元,减少市场损失近20亿美元。累计征集国内外海外维权专家246名、海外典型案例179件,为企业提供普惠性的海外维权资源支持。2022年,在双头手动工具涉美国专利侵权纠纷案中,被告涉及我国南京、武汉等地区的55家企业,涉案主体范围广、影响大,深圳分中心联动全国兄弟分中心,组织首场全国性诉讼纠纷指导会议,促成被告与原告达成和解,圆满化解纠纷。三是“事后”总结复盘释放效能。累计回访涉案企业56家,帮助企业梳理纠纷应对要点,引导企业在海外纠纷完结后总结应对实务经验。累计制定海外维权实务指引、重点领域专项分析报告、简要分析报告共59篇,围绕当下的热点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分析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诉讼规则和司法实务。

  七、创新运用网格化信息化方式

  强化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

  汕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为加大对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2022年,汕头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实施“网格划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监管模式,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市、区(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网格化监管,实现监管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精细化、规范化,形成“各层级齐抓共管、全社会支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充分利用市“双打”办职能挂靠的优势,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市政府名义制订出台《汕头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工作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细化分工,推动建立属地管理、主管监管、分层负责、网格履责的全方位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工作职责,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和主管监管责任,实行逐级负责制。

  二是细化实施方案。为推动网格化、信息化工作扎实有序落实,市“双打”办分别印发《汕头市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行为网格化监管工作指南(试行)》和《汕头市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网格化监管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级网格的工作职责和日常工作内容,明晰全市网格化建设工作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是精细划分网格。根据工作指南要求,各级各部门结合辖区特点科学划分网格,明确镇(街道)、村(社区)网格责任人(网格长、网格员)信息,对辖区网格划分情况和镇(街道)、村(社区)网格责任人(网格长、网格员)信息报送至市“双打”办备案,实现“两对应、两明确”(即:网格日常巡查责任对应明确的网格长和网格员,网格内违法行为查处责任对应明确的“双打”职能部门),建成运行高效、全域覆盖的“双打”网格化监管体系。

  四是搭建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市场监管执法巡查管理云平台、网格员巡检APP、数据监控中心、软件开发配套服务。通过该平台实现巡检工作可视化、管理网格化、巡检工作反馈化、终端智能化、各级联动化、操作极简化、巡检档案电子化、消息平台化、报表自动化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各级网格依托信息化监管平台,有效整合日常巡查监管、异常情况上报、快速研判处置,以及基础数据统计、任务清单下发、督查督办等各种监管功能。

  通过实施分层级的网格化、信息化监管和借助移动互联网工具,实现巡检工作可视化、管理网格化、巡检工作反馈化、操作极简化、巡检档案电子化的目标,达到严打高压的社会效果,进一步加强了全市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巡查账号4178个,出动巡查人员2395人(次),巡查建筑物3026个,发现生产工具128宗,发现产品或包装物191宗。2023年一季度,全市共立案查处各类侵权假冒违法案件287宗,同比增长102%,涉案金额4188.12万元,同比增长166%,有力打击了侵权假冒违法行为。

  八、委托保护中心开展行政裁决

  提升专利侵权纠纷处理效能

  汕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汕头市市场监管局根据《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汕头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委托汕头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保护中心)独立行使专利侵权纠纷裁决职权,充分发挥保护中心人才技术力量,开拓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的新路径,加快完善了知识产权快保护体系。

  1.主要做法

  (一)立法先行,依法行政。《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负责知识产权保护的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部门或者知识产权领域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处理专利侵权纠纷”,为地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委托知识保护中心、快维中心等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汕头经济特区遵循该立法精神,利用特区立法权在《汕头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2022年7月1日起施行)中进一步明确“市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委托汕头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汕头(玩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或者知识产权领域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开展专利相关的行政裁决和行政处罚工作。受委托的部门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调查和作出相关处理,不得再行委托,由此产生的后果由委托机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为汕头市市场监管局委托保护中心行使专利侵权纠纷裁决职权处理纠纷提供了法律保障,保护中心的工作职能拓展,将进一步发挥中心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促进全市专利侵权纠纷处理能力有效提升。

  (二)多元化解,协同保护。汕头市市场监管局推动保护中心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搭建维权援助平台。一是打造“公证快速固定证据+调解仲裁高效解纷”模式,在中心设立汕头知识产权公证服务中心、汕头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汕头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二是建立了一支由29位行业技术专家、知识产权法律专家组成的人民调解员队伍。三是强化社会共治,在全市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12个,主动对接融入协会、园区,优化维权援助服务水平。

  (三)多措并举,强化队伍。汕头市市场监管局和保护中心多措并举加快速提升保护中心行政裁决人员能力:一是明确保护中心承担裁决工作的部门,将已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执法证、通过专利代理师、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调整充实到该门,强化人员配备。二是加强业务和资格培训。2022年9月以来,通过培训,保护中心有6人通过市司法局组织的行政执法人员法律资格考试,有2人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队伍已初步建成。三是以老带新,传帮带。为帮助保护中心人员尽快速熟悉业务,汕头市市场监管局派出经验丰富的行政裁决业务骨干直接与保护中心案件的审理,通过办案办理手把手带新人。

    2.实践效果

  截至目前,保护中心已独立受理专利侵权纠纷裁决案件4宗,调解处理专利纠纷案件99宗,其中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委托诉前调解案件44宗,汕头市市场监管局委托调解专利侵权纠纷案件45宗。其中一宗裁决案件,在保护中心调解下,被请求人赔偿请求人经济损失12万元,销毁制造侵权产品的模具,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委托执法,逐步完善委托执法规程,提出保护中心除立案、结案审批须由委托单位领导审批外,案件处理过程的受理、送达勘验、调查、开庭审理及调解等程序均由保护中心独立进行。这样有利于更加精准地对技术事实进行专业认定,有效破解专利侵权纠纷案件多疑难复杂,能进一步提升全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效能和办案质量。

  九、“五聚焦  五构建”打造全链条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佛山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自2020年起,佛山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佛山保护中心)在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结合佛山产业实际,科学规划,精准落子,按照“政府引导、多元参与、互联共享、合作互赢”的方针,以工业园区、行业组织、专业市场、科研机构、创新主体等为载体,分3批共建设了36家佛山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打造协同联动、共享共治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体系。

  1.主要做法

  一是聚焦体系建设,构建保护网络。统筹考虑各地区和产业情况,择优在保护需求强烈、服务意愿较强的载体设站,覆盖全市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构建点面结合、纵横成面的保护网络,打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是聚焦管理效能,构建制度体系。制定管理办法,明确建站要求、主要职能与准入退出机制,规范申报、评审、授牌、运行、评价各流程。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行评价与资助挂钩、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保证工作站的整体服务质量。

  三是聚焦专业服务,构建支撑体系。发放指引手册,统一服务标准和流程;投放专业工具,丰富服务手段;建立联络员对接机制,强化沟通指导;组织业务培训和跟班学习,增强专业知识,全方位支撑和提升工作站服务能力和积极性。

  四是聚焦特色专长,构建共享网络。发挥站点贴近基层优势,及时掌握企业需求信息,向各站点共享服务资源,打造互通共享的情报网;鼓励各工作站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特色服务,打造“一站一特色”的服务网;把工作站作为宣传桥头堡,向市场主体对接服务资源,宣贯政策法规,打造协同联动的宣传网。

  五是聚焦品牌塑造,构建VI识别体系。要求工作站使用统一设计的视觉识别系统进行装潢和宣传,以统一形象对外开展服务,塑造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品牌形象,提升社会影响力。

    2.实践效果

  佛山保护中心通过工作站的建设,凝聚社会各界保护力量,探索社会共治模式,充分发挥其知识产权服务站、情报站和宣传站的作用,为全市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信息、人才和服务支撑,共累计获取各类服务需求和问题信息344条,提供知识产权检索1200余次,维权援助和纠纷调解逾400宗,发送预警监测信息500余条,为服务对象提供了超800家次的服务资源对接,工作站协同举办了“益晒你”等系列活动数十场,为超过600家次企业提供了咨询和培训服务。

  十、打造“一站式”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

  江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门市市场监管局整合市、县两级公共服务资源,依托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金融创新(横琴)试点平台运营,建设江门市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成立以来,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咨询、检索、申请、金融、保险、维权和司法保护等“一站式”服务,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主要做法

  服务中心以提供区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搭建了“一中心、一平台、一聚集区”的整体服务组织架构,着力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强化“全方位”服务供给、打造“全链条”服务产品。

  (一)设立全链条的实体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作为线下运营实体,统筹整合区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先后引进14家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形成集专利代理、专利检索分析、资产评估、公证服务、维权援助和法律咨询于一体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为近千家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服务,构筑公共服务综合体,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2022年为创新主体提供专利申请服务1448次,承办培训活动30余次,出具资产评估报告70份,免费提供维权援助服务咨询20余次,出具侵权分析意见书30余份。

  (二)搭建精准化、可视化、动态化的“1+N”线上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信息化平台。线上信息化平台可实现基于产业知识产权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的特色产业数据库,对接国家知识产权局大数据资源,涵盖国内外专利1.5亿条,为企业免费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服务2500余次。此外,还开设知识产权运营交易、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知识产权在线培训等服务功能,开发线上知识产权运营信息化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便捷、智能的知识产权云服务。

  (三)构筑“一核引领、引智聚力、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区。围绕知识产权代理、运营、维权、评估、金融、保险等服务要素,引进一批专业化、市场化、复合型的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服务中心,形成涵盖知识产权基础服务、差异化服务、订制服务等多层次服务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引进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定期开展精准知识产权培训和指导,为江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聚智聚力。通过承接举办江门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组织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活动,开展企业交流分享等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知识产权氛围,协同推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为全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赋能。

  2.实践效果

  一是有力促进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成功举办2021年和2022年两届江门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以点带面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二是显著提升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建立300人的知识产权专员队伍,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主题培训活动36期,3000余人次参加培训。三是有效构建多元保护工作格局。首创“多对一会诊”“一企一策”等维权方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维权服务。四是知识产权转化和金融成效明显。组织开展专利转化对接等活动10余场,推动10项专利项目落地转化,形成江门市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2022年江门专利和商标质押金额首破80亿元。

  十一、打造多元互补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高效知识产权运营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统一大市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至关重要。广州从优化政策体系、创新融资模式、构建风险补偿机制等多角度入手,打造多元互补的知识产权融资模式,成功促成全国首单港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落地广州。

  一是不断优化质押融资政策体系。广州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引导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持续发展。修订《广州市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把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纳入风险补偿分担机制,为权利人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政策依据。广州开发区修订《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办法》,实施知识产权质押担保费、保险费100%补贴,支持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企业享受实际贷款额3%的年利率补贴。

  二是持续创新多元融资模式。创新构建“政银企”合作模式,由政府引导扶持,商业银行与企业直接对接;创新构建“政银企服”合作模式,通过政府扶持降低融资成本,服务机构辅助提升融资效率,银企对接达成快速融资;创新构建风险补偿基金合作模式,通过知识产权风险补偿基金分担商业银行债务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知识产权授信额度,帮助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三种模式互为补充,推动了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快速发展。

  三是构建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先后与建设银行等11家银行,广州知融等17家评估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综合运用保险、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降低信贷风险,创新知识产权风险补偿模式,“55”(财政、银行各分担50%风险)“5311”(财政、保险、评估、银行按比例分担风险)“541”(财政、保险、银行按比例分担风险)等风险分担模式和首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项目成功落地。创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互认互通政策,支持港澳知识产权在内地质押融资。目前,广州市正重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补偿体系。

  广州探索形成的多元互补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对推动广州市创新主体专利转化运用提质增效工作走上新台阶、持续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化、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而言意义重大。2022年以来,广州市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为238.69亿元,惠及企业956家,质押1078笔。同时,广州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上所做出的诸多突破创新,已成为惠企利民、有助于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成功实践,让知识产权真正成为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2022年,广州开发区某企业利用港澳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融资,以一件香港专利向中国银行质押,成功获得500万元的信贷支持,实现全国首单港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落地广州。广州成功实践全国首单港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案例,探索出一条利用香港专利乃至外国专利进行融资的可借鉴的具体操作路径,验证了知识产权互通互认工作的可行性,为国内其他企业利用港澳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融资提供了先行经验和示范样板,帮助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

  十二、打造“四位一体”知识产权金融模式

  定制式帮扶企业融资纾困

  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佛山市全环节强化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建立起“质押融资+投贷联动+证券化+保险”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金融“佛山模式”,坚持金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引导金融活水分类精准灌溉实体经济,充分释放知识产权的经济效益,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企业纾困发展、提振信心、稳定预期,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深化质押融资机制,帮扶企业融资纾困。按照“四级共建、市区互补”原则,深化风险补偿工作机制,省、市、区、镇四级财政共同出资1.3亿元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激发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在深化政银战略合作机制方面,佛山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八大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为佛山企业提供融资授信额度1350亿元。围绕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指导银行推出“政银知识产权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等产品,积极发挥广东中小融平台的作用,指导佛山农商行、光大银行等8家合作金融机构在广东中小融平台上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为融资业务对接提供便利的网络平台。

  二是完善投贷联动机制,支持初创企业发展。连续两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狠抓“金融赋能、项目落地”,以知识产权投贷联动支持粤港澳三地拥有高质量知识产权项目的初创型企业发展,共推动46个项目落地转化,投融资金额近12亿元。同时,搭建“科研机构+高校+投融资本+评估机构+专利代理机构”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联盟机制,推动高价值专利转移转化落地。

  三是优化证券化发行机制,助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借力资本市场发布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拓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融资渠道,发布全国地级市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兴业圆融-佛山耀达专利许可1-5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三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储架10亿元圆满收官,惠及50家科创型企业,共汇聚196件发明专利和318件实用新型。

  四是创新综合服务保险,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全国首推“保险+服务”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保险,实现“一张保单、全面保障”。推动全市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正式落地,积极打造“风险管控+服务+理赔”全流程知识保险服务体系,推出了覆盖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专利执行保险等多种知识产权保险险种,大大提高了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管理水平及纠纷应对能力。

  在“四位一体”的知识产权金融“佛山模式”的支撑下,2022年,全市专利和商标质押融资金额为184.17亿元,占全省的18.98%,排名全省第二,质押登记332笔,惠及近300家企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专利权质押登记金额为171.62亿元,居全省第一位,占全省总量的19.13%,同比增长221.81%。2021年至今,佛山市有124家企业投保了知识产权类保险项目,保费超过620万元,提供的风险保额超过1亿元,承保专利6994件、商标54件。金融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十三、探索涉农专利转化路径

  着力打通专利转化“最后一公里”

  清远市农学会

  为破解农业经营主体技术“获取难”问题,助力清远农业高质量发展,清远市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涉农专利转化对接项目,通过搭建清远涉农专利服务平台,架起专利对接服务桥梁,线上线下双渠发力,挖掘清远农业经营主体专利需求,收集推送适配专利信息,促成专利转化运用,引导更多高校院所创新成果惠及清远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实践粤北生态发展区涉农专利转化新路径,助力农业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发挥渠道优势,衔接供需两端。清远市农学会作为广东省唯一5A级农学会,拥有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涉农高校院所等会员单位逾200家。为加强专利技术供需信息对接,清远市农学会充分发挥既连接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需求端”又连接涉农高校院所“技术供给端”的特点,定期组织项目团队深入一线涉农中小微企业,通过实在走访、会议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持续挖掘收集涉农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摸准专利技术需求和转化方式,建立专利技术需求清单;同时建立省市高校院所常态联络对接机制,定期整理收集合作高校院所可转化专利技术成果,建立专利技术供给信息清单,不断充实供需信息库,为后续推动专利对接转化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以来,共挖掘整理专利需求信息83条,专利供给信息1060条。

  二是搭建线上线下平台,畅通要素流转。依托清远市三农服务平台,建立线上平台“清远涉农专利服务”,平台集合专利供需信息发布、专利需求一键填报、专利技术服务、技术专家咨询、惠农政策等功能,先后发布了涉农专利技术供给信息9期、需求信息8期及清远市重点产业专利信息,及时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适配涉农专利信息与涉农专利服务。依托清远市三农科技服务站打造线下专利对接服务平台,目前清远市已设立三农科技服务站22个,大部分设在农业集聚区的镇农办、农推中心、村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服务站离农村近、与农民亲、服务农业,依托其开展专利对接服务,能及时有效传导农业发展专利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技术供给,推动技术要素流转,畅通专利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三是汇聚多方力量,提升专利转化率。清远农学会牵头组建清远市三农专家团、清远三农科技服务专家库、清远市乡村振兴专家服务队,聚集了智慧农业、茶叶、畜牧兽医、蔬菜、农学、植保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省市专家498人,能为涉农专利转化运用、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截至目前,共组织31名专家“一对一、点对点”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柑橘种植、数字渔场、水质环保、禽畜养殖、豆腐加工废水处理等专利宣介、转化对接服务。同时,借助委托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挖掘收集的技术供需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和深加工,把专利技术需求转化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把专利技术供给转化为“解决什么技术问题”,带着“问题”找“目标”运用专业的专利数据库筛选匹配,促成双向对接,不断提升专利转化效率。

  四是常态化开展对接活动,不断拓展转化服务内容。通过常态化组织开展涉农专利技术服务、涉农专利技术推介、涉农专利转化对接激励评选、印制宣传推广手册、开展涉农专利信息推送、组织参展参会等活动,把高价值专利挖掘培育、专利对接转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融入农学会日常科技和农业服务中。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各类涉农专利对接活动44场次,有效提升服务对象对专利转化的认识,激发清远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专利技术转化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积极性。

  五是探索长效机制,形成制度保障。建立完善专利转化对接工作制度,初步摸索出涉农专利供需信息定期收集、分析、发布、匹配、促成对接的专利转化对接路径,制定了面向技术供给端、需求挖掘端、中介专业服务端、科技服务站点、技术专家等参与各方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开展各类专利转化对接服务,推动高校院所创新成果高效对接落地等。

  通过相关项目实施和加强涉农专利转化,截至目前,服务智慧农业、蔬菜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成功促成中国农业科学院环保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单位的7项涉农专利转化、1项专利项目落地,2项专利共质押融资300万元,让“专利变红利、知产变资产”。

  清远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转化2项专利后,生产的蔬菜获得欧盟认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合作设立的“清远绿鼎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园建设项目”成功备案。广东某科技发展公司转化了2个专利后,采用水禽养殖环境监控系统,去除养殖废水氮、磷,降低水污染,生态养殖清远鸭,企业总体效益提升5%,减少了水质污染。英德市龙兴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继转化中国农科院专利后,拟引进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团队,共同推动豆腐加工废水废渣生态环保专利技术项目落地。

  相关成果获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中国高新网、新浪网、南方PLUS、清远日报等报道。

  十四、强化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带动区域品牌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越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广州)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由省、市、区三级共建的全国首个国家级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基地,是大力提升广东商标品牌建设水平、优质服务广州品牌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越秀区开展商标品牌培育建设的重要支撑。广州市越秀区明确将推进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广州)基地建设作为知识产权重要工作内容,加快基础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品牌,带动区域品牌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主要做法

  一是打造“基地+园区”知识产权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体系。挖掘“双基地”现有产业园区和“老广交会”历史底蕴,以流花展馆20万平方米空间为核心,不断拓展分园区,基地建成5800平方米的孵化器和5000平方米的众创空间。依托京外首家国家商标审查协作广州中心,建设商标品牌综合服务平台、品牌企业孵化培育平台、商标品牌提升运用平台、商标品牌展示体验平台等四大功能平台,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孵化器、商标密集型企业、商标品牌服务企业183家以及高端商标品牌创新创业人才1000人以上,开展“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等公益宣传活动10场,组织省内多家品牌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商标节,扩大基地创新示范作用。

  二是构建“一站式”快速维权和保护协作平台。基地运营单位广州市华南版权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版公司)联合专业服务机构,先后建成“四中心”——越秀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越秀商标国际注册服务中心、广东省高新区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广州仲裁委(越秀)知识产权仲裁调解中心,设置6个服务窗口,引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越秀诉讼服务处、越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巡回审判法庭、广州互联网法院“E法亭”,2022年完成线上立案受理1074件和线下庭审开庭3件,为创新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快速、便捷、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三是完善“全链条”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生态体系。基地运营单位华版公司通过认证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分网点,在双国家级基地官网、广州文化IP库平台信息网、越秀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网等平台增加知识产权展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等知识产权展示服务模块,实现在线咨询、培训、普法宣传、IP展示等综合功能;探索建立基地专家智库,打造行业和知识产权人才价值标准,并出版行业专著;联合专业团队共同开发服务产品35项以上,包含确权服务、交易服务、维权服务、产业服务、园区服务等五大类服务,初步形成“双基地两中心”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运营体系。

  2.实践效果

  一是商标品牌培育成效显著。2022年,越秀区商标有效注册量为162077件,同比增长10.64%,继续保持稳步上升趋势。位于基地内的广州商标审查协作中心2022年商标实审量为147万件、稳占全国1/5,建设“香港知识产权问咨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商标业务咨询、指导服务。

  二是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水平提升。通过打造“一处两庭一中心”(越秀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越秀诉讼服务处、越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巡回审判法庭和广州互联网法院“E法亭”),健全知识产权多元化解决机制,打造集公证、调解、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等全链条、一站式、线上线下模式的“立足越秀,服务广州,面向湾区”的具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大保护、强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新格局。

  三是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举办超过10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标品牌经济高峰论坛和展览推广活动,连续4年参加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获得中华商标协会颁发的“2019年度品牌商标建设贡献奖”“2020中华商标品牌博览会贡献奖”。

  十五、“梅县金柚”引金融活水

  乡村振兴添发展动力

  梅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梅州市以“地理标志”的“无形价值”助力企业获得信用贷款,梅州农商银行向梅县区金柚协会成员累积发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贷款达1.8亿元,为全省乃至全国“地理标志”品牌价值通过信用贷款获得融资提供了成功经验,赋能梅州乡村振兴。

  一是厘清关联单位相关职责。“梅县金柚”是广东十大岭南佳果,2016年正式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梅县区优势特色产业之一。2021年梅县区金柚种植面积达26.2万亩,产值43.5亿元,金柚人均年收入8800多元,产业园带动农户增收效益显著。经深入调研,梅州农村商业银行已与梅县区金柚协会成员企业存在信贷合作关系,有良好的业务合作基础。但是,梅县区金柚协会和梅州农村商业银行没意识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梅县金柚”的价值,只做传统的纯信贷或不动产抵押贷款资金投放。为此,梅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协调梅州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梅县金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进行知识产权融资。同时,进一步厘清涉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融资的相关单位和程序,积极推动“梅县金柚”融资协同合作。

  二是探索地标融资新模式。梅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梅县区农业农村局、梅州农村商业银行、梅县区金柚协会召开业务研讨会,探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梅县金柚”融资新模式。即梅县区金柚协会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梅县金柚”给梅州农村商业银行进行担保,梅县区金柚协会获得知识产权融资综合授信额度后,根据协会成员企业实际需求,向银行申请放款支持。

  三是举办知识产权融资业务培训。梅州市联合专业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等服务机构,组织梅州农商银行相关业务管理人员、金柚协会成员企业负责人进行知识产权基础和知识产权融资业务的系统性培训,增强他们对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融资业务的了解,提高他们推动知识产权融资的主动性。

  2022年9月27日,梅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梅州农商银行举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同时梅州农商银行与梅县区金柚协会签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融资框架协议,未来3年,梅州农商银行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梅县金柚”向梅县区金柚协会整体授信5亿元。梅县区金柚协会协会成员在获得“梅县金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之后,由梅县区金柚协会出具同意贷款证明函,协会成员可以向梅州农商银行申请获得“梅县金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融资贷款资金。

  十六、发挥化橘红地理标志品牌效应

  从“一只小果”促“一大产业”

  茂名市化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化橘红,是广东茂名化州市的特产,是地理标志产品,是茂名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标志。自2006年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以来,特别是2021年化州获批建设化橘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以来,茂名、化州两级通过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擦亮化橘红地标金字招牌,使化橘红从过去“一只小果”发展到如今“一片大产业”,为特色乡村振兴发展开拓了发展之路。

  1.主要做法

  (一)突出高位推动,完善工作机制。茂名、化州两级党委、政府把化橘红申报药食两用物质,推动化橘红产业高质量发展写进茂名市政府工作报告重要事项。茂名高位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围绕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知识产权“五张牌”,组建化橘红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班,专门出台了《茂名市化橘红产业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配套了全力推动化橘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21条措施。化州市专门成立了由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化橘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化橘红地理标志联动保护工作机制,全面铺开示范区建设。

  (二)突出标准引领,补全体系短板。制定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 化橘红》、《化橘红种植技术规程》(DB4409/T14—2020)、《化橘红追溯信息要求》(T/HZDS 001-2020)等标准,填补了国家、行业和省地方标准空白,进一步规范完善化橘红生产、炮制等加工工艺,探索建立中药材可溯源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有效促进了化橘红种植业、加工业的规范化发展。

  (三)突出精准服务,扶持企业发展。通过“请进来”,邀请地理标志专家到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调研,精准把握化橘红发展方向。通过“走出去”,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地理标志培训班,参观学习国内省内先进地区示范区建设;积极组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等活动,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创建了化橘红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技研发中心4个,取得国家专利技术90多项、欧洲发明专利4项、国家保护处方3项;推动建设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指导100多家化橘红电商协会会员企业申请注册商标。通过“线上合作”,与京东健康集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探索知识产权互联网+保护机制。

  (四)突出监管执法,维护公平秩序。积极开展化橘红地理标志产品立法保护工作,努力推动制定《化橘红地理标志保护条例》。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行动相结合,坚持监督抽检与执法稽查相结合,坚持多部门联动,严厉打击侵犯地理标志违法行为,增强全社会地理标志保护意识。2021年以来,全市共检查化橘红市场主体1300多家次,约谈企业28家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5宗。2021年化州获批建设化橘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以来,用标企业数量增长120%,化橘红产业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五)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文化名片。充分运用“化橘红”“化州橘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促进化橘红种植业和加工业大发展,实现化橘红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了“以产业为重点,以文化休闲旅游为纽带”的化橘红产业化新格局。先后举办化橘红品牌(北京)MR发布会暨化橘红高质量发展活动、化橘红赏花活动、化橘红封坛活动、“化橘红”高铁专列、化橘红大数据建设以及产品参展、专场推介、产销对接等系列活动,擦亮了化橘红品牌。将“中华化橘红第一村”——平定镇大岭村打造为化橘红生态旅游观光景点,以点带面营造化橘红知名品牌文化环境。

  2.实践效果

  化橘红地理标志品牌知名度的日益提升,化橘红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带动了化橘红产业不断升级壮大。目前,化橘红种植面积达11.62万亩,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6家、化橘红产品加工企业165家、销售流通企业360多家,从事化橘红产业的人员达30多万人,涌现了一批现代化数字农业和科创龙头企业,带动形成“橘星”“橘利”“李橘园”“百橘源”等一批化橘红知名品牌,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产业链年产值超70亿元。

 十七、凝心聚力谋发展  地理标志谱新篇

  肇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以来,肇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和“百千万工程”,围绕我市重点培育发展的端砚、裹蒸等地理标志产业,不断提升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

  1.主要做法

  (一)开展区域地理标志优势产业培育。以“端砚”“肇庆裹蒸”“德庆贡柑”和岭南中药材等地理标志商标、“怀集绿色农副产品”等区域品牌促进运用为重点,支持各县区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注册,为地理标志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专项服务,开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和运用促进指导。德庆县成立贡柑营销行动专班,突出省市县联动、政企媒合力、销供产协同。怀集茶秆竹通过示范区带动全县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中心产区种植户年均经济收入达6万元左右,竹制品加工经营户从100多户发展到400多户,全面带动种植、加工和运输业的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达3.5万个。封开县发展杏花鸡养殖1万只以上养鸡专业农户300余户,养殖3万只以上的养鸡专业农户14户。

  (二)加大地理标志商标培育促进。以岭南中药材地理标志商标为重点,开展地理标志商标培育促进,推进南药产业发展。目前,肇庆陆续成功注册了“德庆何首乌”“高要巴戟天”等8件岭南中药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形成了岭南中药材区域品牌系列产品,有力促进南药产业发展。德庆县建立了岭南中药材种质资源原产地保护基地,引进了一批南药种植和初加工企业,并发展了10多家南药深加工企业,开发出一批有较高附加值的南药深加工产品,形成了一批巴戟天加工专业镇,高良镇旺埠巴戟市场是广东省内唯一的巴戟专业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到6000万斤,交易金额达3.5亿元。

  (三)打造“怀集绿色农副产品”地理标志系列公共品牌。推动怀集县蔬菜、粮油等农副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培育,加大宣传及品牌保护,该县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标准化种植、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发展。2023年新增“诗洞腐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并已启动“大岗大蜜李”“怀集油粘米”“怀集菜心”“闸岗紫心番薯”等4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桥头石山羊”地理标志商标申请已获受理。

  (四)制定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申请使用规范。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工作,制定了《肇庆市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申请使用办法(试行)》,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的申请、受理和审查工作。

  2.实践效果

  目前,肇庆市已拥有端砚、肇庆裹蒸、高要巴戟天、德庆贡柑等20件地理标志产品,拥有端砚、肇实、高要肉桂等2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目前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潭布番薯等14件地理标志产品,提出了麦溪鲤、麦溪鲩等16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申请。2022年,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数增加13家,全市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产品产值达18.22亿元。

  十八、打造知识产权“1+5”服务模式

  赋能乡村振兴

  云浮市云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云浮市云安区聚焦推动涉农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机融合等关键重点,创新打造了知识产权“1+5”服务模式即“设立1个共建阵地,建立5项共建工作机制”,全力赋能乡村振兴。

  1.主要做法

  (一)构建四级联动共建格局。云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创新建立“云安区知识产权赋能乡村振兴共建中心”,同时在全区7个镇设立“知识产权赋能乡村振兴共建站”。共建中心办公室成员包括12个区直单位以及全区7个镇政府;共建站成员包括镇分管领导,镇市场监督管理所、乡村振兴办人员以及村“两委”干部,构建了省、区、镇、村四级联动的知识产权服务新格局。

  (二)健全五项共建机制。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高质量创造机制,运行高效,价值实现的运用机制,统一领导、快速高效的保护机制,职责统一、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全员下沉、全民覆盖的服务机制等五项共建工作机制,形成知识产权护航云安区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

  (三)解决企业痛点难点。以“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保护助力云安高质量发展”为题,就商标注册审查与运用保护、知识产权数字化应用服务与保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方面为区内200多家企业作了宣讲培训,同时依托“市场监管普法云空间”栏目开展线上知识产权知识宣讲,线上线下受众达100多万人次。

  (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与省知识产权研究会、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调解中心、华南农业大学法律援助中心联合各镇共建站实行常态化知识产权服务共建活动,对全区市场主体开展走访调研,了解知识产权服务需求,先后收集并解决问题(需求)200多个。

  2.实践效果

  共建中心通过建立和实施五项共建机制,引导完成普通商标新注册128件,专利授权新增223件;提交托洞腐竹、茶洞迳心茶、白石米酒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申请3件,实现云安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零”的突破;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绿色通道”服务,助力各类市场主体融资纾困近3亿元。实施“公司+农户+商标”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550多户农民就业,农户直接增加家庭纯年收入约3万元,有效推动区域品牌经济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十九、创新“订单式”知识产权培训模式

  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佛山市三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为提升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积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佛山市三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三水区市场监管局)以精准化服务企业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开展“订单式”知识产权培训,使企业服务由单向推送向双向互动转变,将知识产权服务精准输送到企业,全方位提升培训效能,实现产业知识产权布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一是企业“点单”,针对性规划课程。三水区市场监管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入企业调研摸底,结合企业在专利检索、快速预审流程、交底书撰写等方面的需求及工作短板,融合企业知识产权布局与运用、高价值专利培育、保护与维权策略实务等多项专业课题,科学规划课程、甄选优秀讲师,精心制定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精品课程“菜单”,由企业个性化点单,量身定制培训课程。

  二是政府“送单”,一对一上门服务。在企业个性化课程点单的基础上,采用专业讲师一对一上门培训的服务模式,将知识产权服务精准输送到企业,并允许企业在设定课程表外自主“下单”,在同一企业的培训中根据从业人员的不同岗位灵活进行分组、分段学习,最大程度实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帮助企业切实掌握知识产权实务技能和方法。同时,结合不同群体需求,特色开展精英讲堂、知识产权进校园等活动,构建知识产权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助力企业优化战略布局,对暂未提出培训意愿的创新主体,认真研究分析其知识产权共性需求,集中组织基础性更强的培训,让培训服务惠及更多创新主体,为辖区高质量发展培育储备更多创新力量。

  三是跟踪“评单”,全方位提升实效。注重强化“课后辅导”环节,对企业培训后反馈的意见和问题,及时跟踪解决。要求授课老师在完成培训后对有需要的企业继续“补课”,将课堂延伸至企业的专利发掘、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等日常知识产权工作环节,切实帮助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能力。通过调查问卷、现场交流等方式,对培训实效进行评估,深入分析研判培训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持续查短板补弱项,不断总结经验,对培训服务进行升级优化。

  2022年,三水区在全区范围内先后开展了24场“订单式”知识产权培训,超过500名技术研发、品牌运行、法务维权等企业一线人员参加培训,通过培训帮助企业补短板、促发展,有效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切实推动企业发明专利高水平产出,进一步推动三水区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三水区专利授权量为7193件,同比增长30.03%,专利授权总量增速、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速居佛山市各区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297件,同比增长188.35%,其中,申请量全市占比居佛山市第二,申请量增速居佛山市首位。此外,共有7个项目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获奖项目总数排名全市第二;1个项目荣获广东省专利优秀奖;2家企业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企业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22年,“订单式”知识产权培训助企工作入选三水区“益晒你”十大优秀服务案例。

  二十、整合资源要素  延伸服务链条

  政企共建“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

  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聚焦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普惠属性,创新探索“政企合作”的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新模式,建设惠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构建“一中心、一平台、多网点”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服务组织架构,完善分级分类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节点网点布局,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进园入企活动,推动实现知识产权服务的公益性和市场化有机融合,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主要做法

  (一)建设“一中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全链条公共服务生态。

  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政企合作”的新模式,与惠州市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并挂牌运行“惠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配置公共服务区、维权服务区、运营服务区、自助查询区、会议室/调解室、培训区等六个服务区,为各创新主体提供全流程低成本的公益公共服务,满足创新主体在中心能够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服务体验。该服务中心已于2022年4月26日揭牌运营。

  (二)搭建“一平台”:丰富完善公共服务应用工具。

  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应用工具,配套上线全市首个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惠州市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https://ipr.hzamr.cn/),线上搭建知识产权资源和知识产权交易大数据库。围绕知识产权信息检索、知识产权交易、惠州市特色服务三大中心,建设“政策信息、知识产权大数据、知识产权交易、专题数据库、地理标志、维权援助”六大服务模块,面向相关产业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查询入口与数据支撑,有效提高产业服务信息智能化水平和知识产权数据分析运用能力。

  (三)铺设“多网点”:完善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网点布局。

  结合惠州市“3+7”工业园区建设工作,聚焦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需求,推动在惠州市3个国家级产业园区、7个千亿级产业园区、3个其他园区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拓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辐射范围,构建“3+7+N”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体系,让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各县区,实现市县两级公共服务同频共振,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开展“重点园区服务行”:构建进园入企公共服务生态。

  依托服务中心的专业支撑,通过走企业、下园区、深调研,加强企业间的知识产权领域交流,深挖企业和园区真实需求,将知识产权服务送进企业和园区,切实解决企业知识产权难题,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零距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2.实践效果

  服务中心已引入22家优秀的服务机构,涵盖知产代理、托管、评估、交易、金融、保险、版权、公证、调解、维权等知识产权全链条业务,2022年累计组织开展了沙龙、座谈会、培训、路演、走访调研等类型丰富多元的知识产权主题活动49场,为34家企业集中提供提供专利申请、商标保护与运用、维权申诉知识普及、惠企政策、项目申报等专题培训服务,切实解决企业知识产权难题50余宗。截至目前,服务中心已为全市创新主体提供公共服务1220人次,其中接待服务创新主体86家,来电咨询118宗,走访服务企业35家,活动参会1015人次,收到维权申请14项,撮合委托合作4项。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


责任编辑: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