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寨文化大行其道。针对山寨现象,社会认识一直存有歧见。有人称山寨现象中富有创新精神,有人却认为只是抄袭与模仿,甚至是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但不论认识上如何存在分歧,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具有价格优势的山寨产品已经对相关产业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且山寨文化的影响力与社会效应,又不止于在相关产品方面。

  什么是“山寨”?其实这是一个难以下确切定义的现象。有学者认为,山寨意味着“神秘、浪漫、反主流、草根”;有观点则认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是山寨现象的主要特征。总之,山寨产品一般是草根企业从小作坊起步,通过快速模仿成名品牌,进而占有一个范围较大的消费群体。从目前情况看,手机、游戏机、汽车等诸多领域,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山寨现象。

  三星经济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最近以山寨手机的成功为例,对山寨电子产品的形成与发展做了一番研究与思考。该研究院近日发布的《解码山寨电子产品》的报告显示,2009年,山寨手机已经拥有了10%的全球市场份额,出口到非洲、欧洲等国家。仅从这一数据即可看出,山寨产品的能量,早已不可忽视。山寨手机的状况表明,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以及庞大的低端用户人群,为中国山寨电子产品提供了供需两方面的基础。

  山寨手机不是孤例,其成功的经验适用于其他的许多领域,特别是电子产品领域。看起来相对复杂的汽车外形设计方面,山寨经验同样起到了作用。曾有某汽车自主品牌的一位高管,对自身品牌刻意模仿一国外品牌汽车外形设计的行为,可谓毫不隐晦,甚至还颇有几分得意——尽管外界对这种行为褒贬不一,或者说是以贬为主。

  如何看待山寨现象,至今仍是一个现实命题。我们认为,对此现象,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下出武断结论,而应从利弊两面,公允分析。其一,必须看到这一现象背后的历史阶段性特征,以及其中一定的合理性;其二,一些山寨产品中也会有局部的创新,并非一味抄袭模仿,这一点需要厘清;其三,就商业模式而言,山寨现象中也有可取之处;其四,山寨化也是创新的障碍,山寨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混淆了是非观。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市场经济的培育与发展阶段。应该说,市场经济的培育至今还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没有完全结束。山寨产品出现在这一阶段,有其现实的土壤。土壤在于,不少领域,特别是电子类产品的需求强劲,但收入处于中低层的广大人群缺少对主流品牌的消费能力。山寨产品生产者可谓是钻了这个空当,通过模仿、复制,或者经过一定的改良创新,生产出了价格低廉但颇具实用价值的山寨产品。尽管这个过程中隐含着一些不规范的因素,但供给因此而变得更为丰富,这也是山寨产品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的主要依据。

  同时,山寨产品存在不少的抄袭与模仿行为,并不意味着山寨产品生产者完全没有自己的智慧投入。比如,有些山寨手机在功能上非常强大、时尚,在质量上却与主流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当中就包含了生产者的创新因素。特别是在商业模式方面,山寨产品背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执拗理念,其实对于不少主流品牌来说,倒也不无启发意味。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的是,山寨化也是创新的障碍。比之艰苦的自主创新,山寨化往往来得容易许多。特别是当山寨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凡事都想着如何山寨,则对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危害就会加大。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有学者称,山寨现象“将吞噬掉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话说得虽然尖锐了些,其中的道理却值得仔细品味。

  因此,我们在承认山寨现象具有特定历史阶段中一定合理性的同时,更要强调告别对山寨的路径依赖。一个借助山寨起家的企业,如果不试图转型,走向主流化,单单依靠具有投机意味、模仿意味的山寨行为,则很难走得更远。三星研究院的上述报告中提到,天宇朗通、金立等厂商,也脱离了原有的山寨领域,向主流厂商的形式发展,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强调对山寨化的路径依赖,根本还在于,须在思维上真正认清山寨的弊端,以及其可能的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进而在行动上切实以自主创新为未来的发展动力。依赖自主创新,而不是沉迷于模仿,将使有抱负者拥有更广阔的事业天地。事实上,中国企业应逐步超越山寨化,与其说是一种告诫,不如说更是一种必需的选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