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到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因地制宜构建数字孪生城市。2月15日,上海发布城市数字治理最新探索实践案例,探索更加智能、更加精细的城市治理新理念和新路径。

  上海现有常住人口已达2487万,全市有6万栋高楼、27万台电梯、600多万辆机动车……面对超大的城市管理基数,上海正在摆脱传统的管理方式,紧抓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牛鼻子”。

  作为上海第一个街镇级的数字孪生城市,浦东新区花木街道尝试创新管理方式,探索用数字孪生、数字治理实现高效能治理。拥有众多地标性建筑的花木街道是典型的超大型社区,辖区面积20.93平方公里,但街道仅配备65个公务员、2个派出所。

  如何用“小”管理力量撬动高效能治理的样板?上海第一个街镇级的数字孪生城市应运而生。数字孪生城市是什么?花木街道主任李嘉宁介绍,它是在数字世界建设一个和真实世界一模一样的城市,仿佛是一对双胞胎。以疫苗接种为例,孪生城市可以掌握街道内完成了两针疫苗注射的居民数据。有了这些数据,街道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动员居民接种第三针加强针。根据标签,还可以精准找到独居老人、残疾人等一些特殊帮扶对象,在疫情防控期间和日常服务时可以给予特殊关爱。

  数字孪生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屏幕上看到的房子、树、路灯、杆、广告牌、垃圾桶等,一共10大类10万多个附件都是与实体城市一一对应的。此前,数字孪生城市系统已经对花木街道实有人口进行了标签管理,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积累,形成10大类573项标签。

  2021年,上海启动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化治理项目,通过激活每一个“最小管理单元”,让正在实践的“现代治理”真正可以“引领未来”。在虹口的北外滩街道,作为探索试点,通过建设三维数字孪生底座,联通物联感知、视觉感知、虚实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赋能城市微观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社区日常管理中“看不清、管不过来、处理不了”的情况。

  此外,虹口区还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找出试点区域的失能、独居老人,上门安装物联感知设备“五件套”。通过智能门磁、红外线感知、烟感、燃气报警器和水管家等,守护老人安全。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将信息告警至居委干部和结对“老伙伴”的手机,督促他们第一时间上门查看,确保老人的安全。这样的“政策找人”,为社区工作人员的主动、精准服务提供了数据保障。小区还接入了19类1000多个物联感知设备,通过“多合一”的智能报警和自动处置,丰富城市安全隐患发现渠道,以科技“智治”提升社区安全自治能级。

  下一步,上海将探索更多数字治理解决方案,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安全管理新机制,把这种感知扩展到一条街、一座城,探索出一条政府与市场主体有机联动的城市数字治理新机制、新模式,从而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下的精细化管理新模式。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11.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超能城市APP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