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正式启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政务服务部门的通办事项数量拓展至千余项,成为通办事项数量全国最多的区域。这意味着“示范区人”跨区域办事,终于能像在家门口一样方便。从发起到落地,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吴根越角”一体化的故事翻开了新篇章。

  近年来,上海“一网通办”、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等成为全国地方数字政府建设的标杆。不同的表述,是为了同样的便利。集中了全国政务数字化程度最高区域,示范区这块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中如何开启数字合作?物理距离上的相近,如何化为真正意义上的相融?“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要破除怎样的障碍?

  深入示范区,记者感受到不断升级的一体化服务背后,是三地始终不变的追求:达成理念的统一,跨越信任的门槛,打破数据共享的壁垒。

  互信互认

  一地可办三地上千事

  改变从窗口更名开始。升级后的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被工作人员形象地称作“大综窗”。

  此次启动的通办事项数量达到全国之最。据介绍,三地着力推进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主要是为了破解当前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审批标准、业务系统短时间内无法完全统一的问题,实现一地可办三地上千事。

  据了解,该服务窗口融合了目前的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业务模式,实现“跨省授权、全盘受理、一窗综合、同城服务”。三地相互授予政务服务受理权限,对属于本区域受理权限内的个人事项都可通过一体化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窗口进行受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务“同城化”服务。

  前台全盘受理,后台分类审批,一个办事柜台串联起的是市场监管、税务、公安等多部门的审批、监管后台。如今在示范区内,前台更像一个虚拟概念,通过授权,三地把此前需要跨区域才能到达的服务关口前移,把服务送到了百姓家门口,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政务“同城化”。

  “各地政府都在推跨区域通办清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百姓对这种做法并不感冒。”嘉善县政务数据办副主任杨渊认为,从“通办”到“综办”,其实是政务一体化从“政府思维”向“群众思维”的转变。她坦言,此前由于通办事项有限,群众上门前还需咨询所办事项是否在清单内,平添了不少麻烦。一些已列入的事项,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办件量不高,政府供给和群众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综窗”的开启,使线下窗口真正成为了提供兜底服务的开放型平台。

  放眼全国,这样的尝试并无先例,示范区为何能先行先试?走访中,多数参与者给出了相同的答案——信任。开放授权意味着三地平台的彻底打通,在对接受理系统,统一用户体系,梳理事项清单,制订受理指南后,窗口人员可凭借一个账号登录异地平台,直接完成收件、上传等流程。而为了使操作标准化、规范化,在上线之前,工作人员经历了漫长的三地轮值培训,透彻学习并掌握了各地办事流程及标准。

  “信任”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从设立长三角一体化企业服务专区,到拆除柜台升级为“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再到如今打破事项限制真正实现综合受理“一窗通办”,杨渊亲眼见证了三地磨合的过程和不断加深的默契。

  2019年3月,嘉善姚庄镇85后“创二代”姚家康,拿到了首张长三角一体化跨区域通办的营业执照。在两地窗口人员的沟通协助下,符合青浦区企业准入条件的材料,通过数据传输至青浦,由当地市场监管局审核批准。两地政务部门,有了第一次“牵手”。

  8个月后,由嘉善牵头的政务服务“自助通办”实现了自助终端硬件的“一体化”。通过改造三地端口、布设统一的一体机终端,群众到示范区任意一台自助终端上,无需填写表单,只凭一张身份证一分钟内即可完成相关事项的申请。至今已有2273项事项纳入“自助通办”范围。

  如今,打开手机,浙江“浙里办”、上海“随申办”、江苏政务服务App,已在长三角逐步实现“无缝切换”。“示范区人”在任何一款App上找到长三角“一网通办”专栏,由此入口,即可切换成其他区域的政务服务页面。

  从线下人工沟通协办,到“一窗办、一网办、一机办”,三地政务部门不断向彼此敞开大门,打开“自己”,成为可以彼此交付的“挚友”。

  正如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流传的一句话,每一项制度创新都是三地“从抱有不同想法,形成共同看法,再到实现统一做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一体化”逐渐从没有约束力的概念和协议,成为切实的制度。

  数据“破墙”

  实现三地如一城

  今年5月29日至30日,2021年度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正式开考。不同以往,此次两省一市专业技术人员,在成绩有效期内跨区域调入示范区工作的,均可凭借此前的科目合格成绩参加调入地组织的考试。所有科目都合格的,还可获得调入地所在省市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实现专技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后的首次“试水”。

  融合,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在互信基础之上,三地还需不断打破壁垒。其中,数据互通的基础性作用,在受访者中成为共识。“一体化的很多事项不能依赖人工协调操作,依托于数据共享才能从根本上推进。”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营商产业部副部长沈文化说,打通数据壁垒是实现一体化最底层的那道“坎”。

  去年9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上海、江苏、浙江三地人力社保部门正式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暂行办法》。经过半年多的研讨酝酿,具体的实施细则近期逐渐成型。

  新政要允许一名在青浦考过一科的报名者,在嘉善也能查询成绩并顺利报考第二科,多项成绩合并后,还可在吴江注册执业。但这些流程中产生的信息分散在三地的人社、住建等部门,一场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势在必行。

  统一数据格式、调整对接端口……收集、汇总、共享,往日零散的数据如同被串起的河流,有了共同的流向。眼下,在省级大数据中心支持下,三地已将各自考试数据信息注册在长三角数据共享平台,任何一地均可以通过查询身份证号码,轻松调取从业者考试信息。

  技术之上,更重要的是三地行业部门共识的达成。此前,二级建造师虽为全国统一试卷,但各地合格标准不一,各省往往会根据当年的试卷难易程度、考生整体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划定不同的分数线。一体化后,如何统一分数线?

  在最新出台的细则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表述:原则上以60分为合格标准,各地成绩波动较大的,共同协商划定。“每一句话,都要经过不断磨合达到平衡。”沈文化向记者展示手机中的工作群,达成这样一条共识,往往要经过五六轮协商讨论。而针对各省各自命题的资格考试,情况更为复杂。

  数据“破墙”在百姓最关注的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同步发生。去年底,示范区实现门诊特慢病跨省异地直接结算。吴江的蒋女士住在嘉善,过去需要定期回吴江地区医院进行血透,如今和她类似的患有尿毒症、恶性肿瘤的患者均可在示范区内任何一家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就诊结算,并可享受本地特殊病种的报销待遇。

  “医保一体化,门诊结算就像是网上购物,使用药品要加入购物车,结算时就是医保报销。”参与推动这项一体化进程的嘉善医保局综合业务科工作人员赵烨打了个比方。三地的“商城”中,各项商品的打折比例不同,即单项药品可享受的报销比例不同,结算时各“商城”还会有不同的“满减打折”,即各地不同病种可享受的报销政策不同。“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要实现跨‘商城’实时打折结算。”

  为了实现如此复杂的运算,需要一批数据共享的“翻译官”。三地慢特病的规定病种不一致,病种目录代码也不一致,在一体化过程中,赵烨首先要做的就是比对目录,将不同的病种代码“翻译”成可互认的“商品代码”。再升级各地医院收费系统,让代码能畅通无阻地在三地自由流动。

  沈文化对数据共享还有更多期待。比如,在受理环节,刷一刷身份证便能显示“示范区人”的证照信息。更充分的证照资源共享,可使百姓异地办事时免于重复提交资料;在办理环节,可在省级层面建立“数据中台”,各地实时上传数据信息并按权限查看取用。“未来,更高层次的数据共享,将真正实现三地如一城。” 沈文化说。

  各采所长

  改革创造更多可能

  行政有界,数据无边。一体化带来的数据互联互通,正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提升,创造更多可能。

  行走在青浦、吴江、嘉善,细心的市民会发现,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的名字变了。在嘉善县解放东路与谈公南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中国银行嘉善支行”的招牌,已经换成了“中国银行浙江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支行”。

  改变的不仅是名字,还有越来越便捷的长三角金融同城化服务。不久前,一家初创在苏州、研发总部在上海、产业化在浙江嘉善的生物医药企业,获得了1.5亿元的授信额度。这笔贷款是由中行苏州工业园区支行和嘉善的中行浙江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支行联合授信的,为企业后续的生产、研发提供了充足的金融支持。

  “过去我们很少掌握行政区域外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可能给出如此高的授信额度。”中行浙江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金融数据共享平台,确定该企业是优质客户,两家银行同时给予授信额度总额达到了1.5亿元,与此同时,审批时限还缩短了1个多月。

  基于数据共享,传统金融服务的空间界限正在被突破。此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12个部门,出台“示范区金融16条”。其中明确,要推进跨区域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建立金融信息共享合作机制等具体举措。在此基础上,政策鼓励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内的金融机构提供同城化的对公、对私金融结算服务,取消跨域收费。

  “检验改革的成效,‘不要我觉得,而要你觉得’。”在一次座谈会上,苏州市行政审批局的一名干部说,数字化改革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群众满意。各地都能秉持这种理念,就可以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如今,在三地不断的交流碰撞中,各采所长、比学赶超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已成为新趋势。过去在企业开办上,各地标准不一,有的地方要三天办结,有的地方两天就可以。

  三地相关部门负责人坐下来比对各项流程,最后经过商定,一体化示范区内企业新设,实现“一表申报、一窗领取”。统一高标准两天内办结包括企业设立、公章刻制、涉税事项、就业参保四个环节在内的全部相关业务手续。

  “原则上‘标准就高不就低’。”沈文化说,按照打造从企业新设到注销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企业登记办理流程的要求,从开办流程、注销流程、规范事权三个方面入手,统一一体化示范区内的企业办理流程。

  三地在数字化转型上的有益探索,也正在打开更多的合作空间。目前,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就已首批实现企业营业执照、居民身份证、驾驶证、结婚证、居住证、行驶证、医学出生证等8类证件共享互认。社会保障卡、食品生产许可证、高等教育学位、学历证书等11类电子证照共享互认也已基本完成。

  “三地的改革措施,正从简单的物理相加向化学聚合转变。” 杨渊说,在整合政务服务的过程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三地对于政务服务一体化有着几乎“本能的”认同。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下,才能够迅速打破壁垒、构建框架,实现跨行政区域的事项在一体化示范区综合集成,为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政务一体化这些年

  2018年11月,嘉善县创新设立长三角一体化企业服务专区,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97个跨省事项“一窗办”。

  2019年3月,三地建立示范区政务服务联动机制,两年多来,三地累计开展政务服务会商30余次。

  2019年10月,首批示范区政务服务综合自助终端上线。截至目前,三地共布设统一的政务服务自助终端208台,接入事项2273项,仅嘉善县使用量就达8万多人次,异地访问3000余人次。

  2020年,三地共同打造示范区“一网通办”专栏,入驻436个事项。

  2021年5月,三地联合创新设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专窗,实现1000多个事项授权跨省综合受理。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qrcode_for_gh_3fb56a5f9578_258.jpg  

qrcode_for_gh_d37d7c6bd5cb_258.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超能城市APP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