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全文设19篇、65个章节,设定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20项主要指标,还明确了包括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在内的若干重大举措和重大部署。

  创新驱动被置于“十四五”规划要位,“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规划纲要还提出主要目标: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0%。此外,一批批重大项目上马,一系列重磅政策的酝酿出炉,也将新一轮扩投资跃然纸上,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成为建设重点。专家指出,相比此前的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主要指标的诸多新变化释放出未来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十四五”规划明确我国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空间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全文设19篇、65个章节,设定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20项主要指标,还明确了包括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在内的若干重大举措和重大部署。

  纵览“十四五”规划纲要,三个“新”成为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相比此前的五年计划,更加突出体现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十四五”时期的20项指标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充分对接,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

  创新驱动被置于“十四五”规划要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提出一个个明确指标。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规划纲要还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不仅如此,规划纲要将数字经济部分单列一篇,并提出主要目标: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0%。

  “从数据指标看‘十四五’规划,强调科技创新需高质量发展。”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说,一是将全社会研发支出增速设置为量化指标,要求研发强度不得低于“十三五”时期;二是首次将基础研发强度列入五年规划,基础研究强度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亟待改变;三是提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较“十三五”规划的“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更强调高质量创新;四是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较此前的“数字经济增加值”指标更注重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统计方式也将逐步完善。

  21世纪经济报道称,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了未来数字经济七大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突破和融合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在当前阶段,我国数字经济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质量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5G等数字经济核心领域,我国甚至走在世界前列。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动“数字产业化”转型,具体要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以及运用好“互联网+”。“十四五”时期,我国则要进一步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

  “2021年是5G新应用走向落地的关键年,5G向更广泛领域的应用能力将加强。”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常务副理事长、工信部通信科技委秘书长张新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工业互联网”。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其中,数字产业化增加值达到7.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产业数字化增加值约为28.8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9.0%,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针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具体包括建设若干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等等。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看来,产业数字化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并推动数字经济加速进入“下半场”。她表示,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能够进一步带动形成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进一步向实体经济更多行业、更多场景延伸。

  基建投资聚焦“两新一重”和补短板 重大项目密集开工

  此外,中国证券报报道称,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一批批重大项目竞相上马,一系列重磅政策正酝酿出炉,新一轮扩投资施工图已跃然纸上。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最新公布,2021年2月,纳入协会统计的26家挖掘机制造企业共销售各类挖掘机2.83万台,同比增幅高达205%。其中,国内销量2.46万台,同比增长256%。

  作为投资的“晴雨表”,在挖掘机热销的背后,正是基建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

  近期,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掀起一轮施工热潮。3月13日,海南自贸港2021年第二批110个建设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89亿元,2021年计划投资88亿元。日前,青海省西宁市2021年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共计248项,总投资2748亿元。此外,湖北省武汉市一季度215个重大项目于近日集中开工,总投资3305.4亿元。

  同时,多省市公布2021年重大项目建设清单。据基建通大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重庆、广西等16省市区发布了2021年重大项目建设投资计划,项目总投资额约30.34万亿元,2021年计划投资额约6万亿元。另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区公布了2021年基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总投资额约3.2万亿元。其中,“两新一重”项目已成为各地建设重点。

  “今年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需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大补短板力度,拓展投资空间,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近日表示,今年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加大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的力度,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促进民间投资更好发展,并加强项目储备和资金要素保障。

  在资金端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支持路径,即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为保障重点项目工程的持续建设,今年新增专项债较去年小幅减少1000亿元,符合预期。由于去年部分专项债资金可能在平台形成沉淀,随着资金使用效率逐渐提升,今年专项债实际资金规模可能比去年更高,对重点项目建设有较强支撑。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全年增速在5%左右。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两新一重”仍是今年投资的重点领域,政府投资应注重补短板,特别是把改进民生、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建设项目作为支持重点。除了政府直接投资之外,应更多运用创新机制“少花钱、多办事”,利用政策性融资、PPP等方式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提高其投资积极性。

  机构认为,2021年财政支出规模仍有望稳健增长,支撑基建融资,同时城市群、“两新一重”、生态环保等领域仍具有充裕的建设需求,将带动基建投资稳健增长。

  与此同时,新基建也成为重要抓手,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加码布局,相关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提出,强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今年将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拓展5G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建设。”宁吉喆近日表示。

  “新基建能够培育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产业,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指出,应继续大力推进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建设完善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科技领域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服务业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制度领域的基础设施。

更多精彩,请关注“国脉数字智库”及“数字政府智库”SO

国脉数字智库二维码.png

(官方微信)

数字政府智慧组织

“数字政府智库”SO是面向政府相关组织单元(个体、团体、机构等)的一个大众化、开放式、赋能共益的智慧组织构建与深度协作平台,助力政府组织数字化转型与个体挖潜,引领以人的关系为核心的价值连接与协同创新。

数字政府智库SO二维码.png

微信扫码加入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