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获悉,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水土保持等涉水审批事项,实现不见面、24小时网上审批;取水许可、排水许可、水土保持等事项纳入“一窗”办理,项目审批时间大为缩减。

  今年上半年,全区办结水土保持方案审批75件、排水许可75件、涉河审批6件、取水许可33件。目前全区已有88个项目、54家企业,实现了审批全过程不见面,为持续优化成都高新区营商环境,贡献了生态环保力量。

  88个项目实现不见面审批

  8月12日,成都中德红谷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通过网上办理,拿到了中德英伦世邦E地块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用时比以往减少了至少一周。

  疫情期间,采取视频审批水土保持方案

  疫情下,要复工复产,水土保持、涉水等项目的审批成了企业面对首要难题。群众之所请,政策有所应。成都高新区在受理、评审、领证3个环节,启动实施“不见面”审批服务:证照、批文全部电子化,全程24小时、100%网上办;将常规的现场评审改为视频、函询等方式;企业可选择线上下载电子文档、线下邮寄纸质文档,获取事项审批办理结果。

  “幸好有这项不见面审批的制度改革,不然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正常开工。”今年3月,成都格兰西亚置业有限公司的某项地铁连接通道项目,通过“不见面”审批,仅用1天就拿到了涉水项目审批,顺利实现复工复产。目前,全区已有88个项目实现了“不见面”审批。

2020_0817_34e8bc6ap00qf74uz004xc000og00bjm.png

  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在线审批系统

  疫情之下,审批提速得以快速、走上“正轨”,源于成都高新区行政审批不断改革的经验积累。

  据了解,去年底,成都高新区便开始探索“区域评估”,对共性前置性事项提前统一评估、评审,形成整体性、区域化评估结果,提供给该区域的工程建设项目共享使用。

  改革后,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审批承诺时限将从10个工作日缩减为1个工作日。

  “一对一”服务企业11家

  “放管服”改革,不仅要“放”得力度适当,也要提升“服”的实效。

  项目水保进展是否顺利?自主验收是否到位?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还有什么困难.....今年7月,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带队,前往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建设项目相关手续履行情况,与企业面对面,“一对一”服务座谈。

  在了解了企业的困难后,该局就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设施验收、历史遗留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业务指导。

  事实上,疫情发生后,像这样“一对一”上门服务企业,成都高新区共去了11家。上门开展水土保持监管服务,收集企业在手续办理、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意见,指导企业规范管理、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24个,为80余家企业提供了水土保持工作风险规避指引服务。


       附1:国脉“一网通办”核心支撑系统(GDBOS),助力数字政府建设

  数字政府2.0操作系统、政务数据体系2.0基础标配、政务服务一体化升级方案。又名“政府数据业务操作系统”(GDBOS), 是基于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各地实践经验、数据体系理论、微服务技术架构,围绕“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融合一体思路,为各地数字政府升级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业平台。运用数据体系、标准治理、业务再造、组织进化等工具和方式,可从结构、标准、模块架构上对当前政务服务平台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和升级。有效适配部委、省、市、县(区)不同层次需求,支撑数据整合共享、政务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升级,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夯实数字政府基础,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依托"产品+数据+标准"框架,构建"标准支撑、数据体系、业务再造、数据治理、管理赋能"五大体系,无缝衔接既有业务系统,有效驱动政务服务整体运作:①落脚在“办成”,把政务数据归集到一个功能性平台,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办成不同领域事项;②综合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数据整合与治理能力,并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智慧组织进化。

image.png

  附2:国脉政策通(又名“国脉一体化惠企政策服务平台”),是对标中央关于“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易于知晓、一站办理”要求,打通政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帮手级产品。以“惠企政策精准送、补贴申报一次办”为核心,提供政策“发布、汇聚、查看、送达、办理、督查、评价”全套解决方案。基于市场主体、民生服务和营商环境优化,从最小颗粒化、数源标准化、数据共享化、组织协同化、业务融合化五个方面着手打造,实现群众与企业真正“知政策、懂政策、享政策”,依托政策红利更好发展。截至目前,该系统已于深圳市、杭州市、佛山市、浦东新区、南山区等地应用,获企业群众普遍好评。

责任编辑: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