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洛阳市对下一步全市营商环境建设作出部署。会议提出,要重点聚焦企业、群众最盼之处、最痛之点,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适时启动2020年全市营商环境评价,努力打造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营商环境新高地。
政务服务水平将持续提升。洛阳市将着力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审批事项信息共享,大力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加快政务服务外网向基层延伸,10月底前完成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上线运行“洛快办”,实现政务服务“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在关键指标、关键环节上,9月底前将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1个工作日且零收费,实现建筑许可审批时间最长56个工作日、最少13个工作日。此外,还将选择1到2个县级产业集聚区开展区域评估改革示范,形成经验在全市推广。
惠企服务环境将更加优化。积极推广自贸区“多证集成、一照通行”改革经验,实现市场主体准入即准营。下一步,我市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等部门将制定“免罚清单”,实施小微企业首次轻微违法免处罚,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同时,还将加大中小企业账款清欠力度,确保今年年底前无分歧账款应清尽清。
公共服务环境将更加便利。完善监管指引、落实无还本续贷、银税互动等政策,引导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降低0.5个百分点。积极扩大还贷周转金规模,年倒贷规模不低于60亿元。优化用水用气审批服务,加快推动“一窗受理”和并联审批,对100米以内的外线工程免审批,年底前用水用气报装时间压减至3个工作日以内;低压用户无电网配套工程2个工作日内办结,有电网配套工程不超过7个工作日办结,高压用户办电时间不超过20个工作日。此举,将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职称制度改革,实现中、高级职称网上申报、网上审核,帮助民营企业更好留住人才。
法治化环境建设持续加强。加快“智慧法院”建设,通过网上受理,设立专业审判团队,提升商事纠纷解决效率,将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60天以内,确保全省领先。建立府院联动工作机制,制定企业破产援助资金制度,完善破产重整、和解机制,推动有价值的危困企业再生,无产可破企业加快退出市场。加强服务型执法建设,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信用风险分类监管,保障企业正常经营秩序。
各项保障机制将更加完备。我市将持续优化企业反映问题“绿色通道”,依托110联动、地企合作等平台,建立发现问题、交办督办、落实反馈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营商环境与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评先树优、精神文明创建、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四挂钩”考评机制,切实加强监督监管,对损害营商环境行为实行“零容忍”。同时,大力推行以评促改,定期开展“回头看”,以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附1:国脉“一网通办”核心支撑系统(GDBOS),助力数字政府建设
数字政府2.0操作系统、政务数据体系2.0基础标配、政务服务一体化升级方案。又名“政府数据业务操作系统”(GDBOS), 是基于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各地实践经验、数据体系理论、微服务技术架构,围绕“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融合一体思路,为各地数字政府升级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业平台。运用数据体系、标准治理、业务再造、组织进化等工具和方式,可从结构、标准、模块架构上对当前政务服务平台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和升级。有效适配部委、省、市、县(区)不同层次需求,支撑数据整合共享、政务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升级,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夯实数字政府基础,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依托"产品+数据+标准"框架,构建"标准支撑、数据体系、业务再造、数据治理、管理赋能"五大体系,无缝衔接既有业务系统,有效驱动政务服务整体运作:①落脚在“办成”,把政务数据归集到一个功能性平台,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办成不同领域事项;②综合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数据整合与治理能力,并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智慧组织进化。
附2:国脉政策通(又名“国脉一体化惠企政策服务平台”),是对标中央关于“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易于知晓、一站办理”要求,打通政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帮手级产品。以“惠企政策精准送、补贴申报一次办”为核心,提供政策“发布、汇聚、查看、送达、办理、督查、评价”全套解决方案。基于市场主体、民生服务和营商环境优化,从最小颗粒化、数源标准化、数据共享化、组织协同化、业务融合化五个方面着手打造,实现群众与企业真正“知政策、懂政策、享政策”,依托政策红利更好发展。截至目前,该系统已于深圳市、杭州市、佛山市、浦东新区、南山区等地应用,获企业群众普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