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布新的app“香港政府通知你tell you2”。
政府资讯科技总监赖锡璋在2012香港学与教博览谈政府网络对教育的支持。
香港政府网站的便利性
政府网站应该有什么内容?会议精神、领导视察,要么就是一堆文件和法律条文?想要什么信息自己慢慢去翻吧,不过这些内容在香港政府的网站———“香港政府一站通”首页上,一概看不到。
登陆网页后活像翻开了一个巨大的工具箱,而且各位“工具们”好像都和你心有灵犀,自动排队站好,左边一排乖乖站着“你可能需要的资讯”,例如就业、税务还有医疗,右边一排是“你可能需要去做的事”,申请证件、查找政府工作人员信息。而内容远不止这些,网站上还可以下载专门的app,从在香港乘搭公共交通,到今天有哪些娱乐互动,应有尽有,甚至有一个专门的网站,可以为逝去的亲友办纪念网页,体贴入微。就像一位香港网友迷雪帆评价的那样:“如果政府网站是位服务生,我会点赞加给点小费。”
政府网站要有幼儿园阿姨的口吻、街道大妈的唠叨和管家的专业
“香港政府一站通”网站已经建立有7年,它将整个香港政府的资源做了一次全面的大整合。据政府资讯科技总监赖锡璋介绍,在2006年之前,香港政府在网上已经开设了200多个各部门的网站,提供超过1200多种电子政府服务。但如果市民不熟悉政府的架构及分工,寻找所需的资讯及服务时便会遇到困难,很多市民对于这样的现状很不满意,提供了信息是一回事,如果不方便查找那么和没服务有什么区别?
“香港政府一站通”网站就为解决该问题设计,登陆这个网站常会有误入“赶集网”和“58同城”类生活服务网站的错觉———这是一个啥都有的神奇的网站,甚至网站的页面更加精美,内容分类也更加细致。28岁的Susan在香港已经工作5年多,她发现自己养成了个小习惯,“有事没事也会去逛逛,看看今天天气,或者查询一下可有喜欢的演出,如果在申请驾照那更要天天去看了”。它似乎是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有时候政府网站像幼儿园的阿姨,把每一个访问者当成懵懂的小孩子,所以网页设计简单到了“傻瓜化”程度,甚至连使用的语言和口气,都如同对待儿童“你可以在这里申请新的工作”“你可以从这里进入预约医生”,恨不得每个句子都以“你”开头,生怕用了冷冷的官方语调,怕人听不懂似的。
首页上清晰地分为两大栏“我想知道……”和“我要做……”。其实是用“我想知道……”代替了各种咨询文件无章法的罗列,用“我要做……”代替了需下载的许多申请表格,“我们希望孩子和老人一进入网站都可以明白自己可以做什么。”赖锡璋说。
有时候它又像是位精明的管家婆,网站为每个香港公民提供了一个个人服务账号,登记账号后就会发现各项服务像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它会定时把你订阅的或者和你有关的政府信息发送到,就像每天早晨的报纸;它会提醒你何时该交纳税金,并且把表格奉上,还督促你当场网上转账,免去到办事处跑一次的麻烦;它会帮你预订驾照考试、身份证更新等事务,并且提醒你工作进度,甚至还有待办事项、天气状况、公共交通等实用服务。
之所以称其为“管家婆”,还在于香港政府网站保存的资料非常全面,在香港城市大学读公共政策专业的23岁女孩A m ber发现,每次做研究需查找香港历史资料时都非常轻松“他们甚至可以把五六十年前的各类信息,如当年当月的公园人流量记录得十分清晰”。
有时它又会变身为碎碎念的街道办大妈,要么急切地教你怎么甄别网络上的犯罪事件,“如果要和网络认识的朋友见面,一定要事先通知你的朋友和家人,让大家知道你的状况”,要么告诉你怎么选择中学和幼儿园,而且还提醒你教育孩子要多带他读书讲故事,甚至还奉上香港资深老师们讲绘本的教学视频,一字一句,从每句话的语气教你怎么给孩子讲故事。如果这都不算大妈做的事,那么什么才是呢?
手机app更是为了迎合年轻的智能手机一族,而且不是只开发一个综合软件,做做样子。一系列的app各有所长,也并没有因为和“政府”挂钩而输给市场上专业的app,政府的确聘请了最专业的团队去制作这些服务软件,包括香港公共交通“乘车易”、介绍各类舞台剧等娱乐活动的“消闲一站通”,以及订阅政府信息通知的“tell you”,甚至还有民政署“亲子十八式”,教你怎么和孩子相处、玩什么游戏,下载率还颇高呢。
在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梁启智看来,政府理应提供这些便捷的网上服务。“政府是社会最大的服务机构,很多公共系统的服务都由他们来运作,最权威最准确的消息也只有政府最清楚。”
“对于政府,香港习惯性地有‘良性质疑’的传统,那就是政府一定是低效率的,而作为服务机构,他们的职责就是不断提高效率,网站的建立属于他们的本职工作。”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钟剑华解释,虽然香港政府的网站效率很高,但民众也并不会因此而要额外感谢,因为在香港人看来,用网站的形式提高效率,可不就是政府该做的事吗,政府的存在不就应该是让大家的生活更方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