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季开学临近,威海市的“初升高”、小升初、幼升小等招生工作进入尾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威海市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市区高中入学招生信息审核系统”,环翠区、高区、经区、临港区8000多名学生不用跑腿,在网上申报后,实现了自动划片。

  据统计,仅这一平台,就节省申报材料3.2万份,减少学生家长跑腿次数1万多人次,节约办理时间7000多个工作日,办事效率提高95%以上。

  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这一生动变奏的背后,是威海加快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以群众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威海市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连”起信息孤岛,让办事“简”至一个窗、审批“放”进一个系统、服务“优”在一张网、权力“亮”在阳光下,在全省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中树起样板、走在前列。

  健全体制机制

  打造更高效“服务型政府”

  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打通信息孤岛,已成为近年来各级政府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

  去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中央编办、财政部、审计署五部门印发《加快推进落实工作方案》,明确了打通信息孤岛的工作目标与任务。此后不久,《山东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出台,确定了“12345”发展格局,着力打破“信息孤岛”,拔除“数据烟囱”。

  威海市深刻认识到,加快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不仅是推进“一窗式”“一门式”政务服务模式改革的基础保障,更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提速的有效抓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优化提升政务服务管理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政务服务热线平台整合与政务督查整合列入《政府工作报告》“1+33333”工作体系,上升为全局性重点任务和必须不折不扣完成好的硬性任务进行推进。

  为推进工作落实落地,威海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市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发展专项小组,强化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政务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组建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中心,承担具体推进落实工作。

  与此同时,威海市将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政务服务管理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专项督查,纳入全市目标绩效考核,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销号管理。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与政务服务紧密结合,威海市加快推动“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的“数据政府”,打造更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攻克堵点痛点

  推出独具特色威海模式

  按照省“12345”发展格局,结合威海实际,去年底威海市制定出台了《威海市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确定了机房大集中、网络大联通、应用大整合、数据大共享、服务大提速、业务大协同的“六大”工作模式。

  走进威海云计算中心,整合全市各级各部门计算和存储设施的市政务云就设在这里,成为全市大数据服务的“智慧大脑”。

  “原先威海各级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机房,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一方面形成了信息的条块化。统一集中到市政务云后,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

  按照省统筹“一片云”的要求,威海市大力推动现有计算和存储设施向市政务云平台整合。目前,全市政务云已部署虚拟服务器1190多台,市直部门机房集中率达到94%,8个区市政务应用加快向政务云迁移。

  如果把政务云比作“大脑”,要使其指令传输到政府服务的每个神经末梢,就必须修建四通八达的“道路”。于是,网络大联通成为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题中之义。

  围绕网络大联通,威海市建设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纵向上,这张网联通了省、市、县、镇四级,实现电子政务外网全贯通,部分区市延伸到了村居。横向上,打通了各政务部门的壁垒,实现资源的融通。”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中心负责人说,目前,市直接入单位270余家,接入终端6700台,统一提供互联网出口。

  为有效推进政务信息系统上云工作,威海市围绕应用大整合,加快推进部门业务系统清理迁移。摸排梳理全市各级各类政务信息系统569个,制定系统清理、迁移上云清单和迁移计划。对80个市直部门283个业务系统进行逐一清理核查,清理僵尸系统13个,整合影子系统52个。年底前,完成全市业务系统上云工作。

  破除“条块”分割,消除“信息壁垒”,最终目的是要共享应用。为此,威海市围绕数据大共享,建成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空间地理、电子证照、公共信用基础信息库,按照“无条件归集、有条件使用”,深度推进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开放。

  目前,市直部门数据提供率由整合共享工作开展前的6%提升至86.2%,数据结构化率由7.9%提高到96.2%,数据交换量达3.04亿条次。同时,威海市成为全省第一个以平台对接方式向省数据开放平台提供数据的地市。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是民政各类救助工作的前置审批程序,涉及全市10余个部门的信息比对,每年比对复核10万人次以上。

  自去年以来,依托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民政实现了与公安、人社、国土等其他部门以及省级民政数据实施共享和比对,核对时间由原来15天缩短到5天,不仅提高了核对效率,还提高了精确性。

  为了让数据为百姓跑腿、为企业服务,威海市围绕服务大提速,建成市级一体化的政务服务门户并完成前端整合工作,与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对接,做到“一站登录、全网漫游”。同时,建成统一技术架构的政府网站群,实现了政府网站的规范设置和站群内的信息共享,在全省17地市中较早具备了向省平台迁移的条件,被列入全省第一批试迁移试点。完成了市直40条政务服务热线的整合工作,全部整合县级热线,实现市级平台“一号受理”,打通与省级热线平台联接,实现即时受理,即时转办回复。

  此外,威海市还围绕业务大协同,全面推广应用统一的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并与省政府公文交换系统完成对接,加快推广电子政务移动办公平台,实现桌面与移动终端业务的协同办理。

  六大模式的交互推进,打通了条块分割的信息壁垒,提升了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水平,让“数据多跑、流程快跑,群众不跑”从愿景逐渐走进现实。

  创新审批服务

  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最终落脚点是整体提升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促进各级各部门通过流程再造,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务水平,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零跑腿、好办事、能办事。

  为此,威海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围绕企业、群众关心的问题,大力推进“线下一次办好、线上一网通办”改革,倒逼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争当走在全省前列的排头兵。

  “以往到镇上办一件事,要跑好多个部门,跑好几趟都办不完,现在趁赶集的功夫就把事情办了。”文登区大水泊镇村民杨海军感慨地说。

  服务不集中、办事效率慢、环节多,曾是各级政务服务的一大诟病。为解决这一问题,威海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一窗式”“一门式”政务服务模式改革。

  为推行“一窗式”改革,威海市在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统一设置市场主体设立、建设工程项目、社会经济事务等三种类型的综合受理窗口,在政务服务平台开发建设了全市统一的“一窗式”综合受理系统,将进驻中心的政务服务事项承诺件全部纳入综合受理窗口,统一收件和发证。目前,市区两级“一窗式”改革已全部完成并稳定运行。

  着眼于“一门式”改革,在全市72个镇、街全面实行了“一门式”柜员化服务,统一使用政务服务平台“一门式”综合业务系统办理进厅事项,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统一业务标准,提高服务效率。去年7月,大水泊镇便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社保、农业、民政、计生以及加盖村级公章等业务全部进驻,成为全市推行“一门式”“一窗式”政务服务模式的示范之一。

  先行先试,走在前列。威海市还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政务服务事项“三同一”工作,组织对建设工程项目链条上的137项政务服务事项,按照“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要求,实现了“三同一”标准规范,精简申办材料和证明事项21项,为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全城通办奠定基础。

  “把简单带给群众,把复杂留给政府”,威海市加快构建全市政务服务线上“一张网”,建成了全市统一的山东政务服务网(威海)和政务服务云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涵盖基础支撑、事项管理、事项办理、综合管理、电子监察、法制监督六大系统,实现市县镇村四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

  依托全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了市级面向公众服务的互联网网站用户的统一认证管理,申请网上办事的注册用户数量达到4.6万个。截至目前,全市所有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上网率100%,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网上申报率81.1%。

  此外,按照应进必进原则,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进厅和窗口充分授权。目前,市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事项943项,实现进厅率、部门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两个100%。按照省里要求,梳理公布了“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目前除涉密事项外,市区两级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实现全程网办零跑腿或只跑一次腿。国脉互联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方案:15173487786 王女士

责任编辑:qi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