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10月10日电 “‘农信通’很实在,是咱农民的一个宝!”一说起“农信通”带来的实惠,江津区夏坝镇跃进村村民脸上就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原来,老陈口中的“农信通”是农村信息化的一项内容,通过“农信通”,他学到了不少养猪的技术,试着建起了养猪场,一年下来就出栏生猪300余头,收入100余万元。

  老陈并非尝到农村信息化实惠的个例。日前,笔者在夏坝镇获悉,近年来该镇以建设发挥农村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将面向农村的各项服务和管理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向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村群众发送相关政策和服务信息10万余条,填平了城乡“最后一公里”的“数字鸿沟”。

  “务工易”助返乡民工找“饭碗”

  什么是农村信息化?据夏坝镇党委书记辜文伦介绍,农村信息化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将电脑和干部群众的众多手机终端联成一体,低成本实现信息实时互联互通。“务工易”就是其中的一项服务内容。

  26岁的大学生温秋是夏坝镇余田村村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小有积蓄的他准备回乡发展,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项目。今年初,正当他犹豫的时候,他不断地收到了该镇“务工易”发来的政府关于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这让温秋砰然心动,他投入打工积蓄,承包了100多亩林地,建起了土鸡养殖场。半年下来,就形成了2万多只蛋鸡的养殖规模,生产的土鸡蛋供不应求。据他透露,最近他又从“务工易”上看到了小额贷款的扶持政策,正提出贷款申请,准备扩大规模。

  帮助创业仅仅是一方面,在帮忙找工作上,“务工易”同样大显身手。“每位返乡农民工,从回到村里的那天起,村干部就采集了他们在就业方面的信息,并迅速汇总在一起。”辜文伦说,镇政府社保所再把从江津区双福、德感、珞璜三大工业园以及其它企业的用工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及时向这些返乡农民工发送,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加企业招聘,每年有数百名返乡农民工通过“务工易”找到“饭碗”。

  “群众信箱”及时圆她大学梦

  “没想到自己还能上学,真的非常感谢镇里的热心干部!”鸭江村的刘国智在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后,感动的眼泪悄悄地滑过清秀的脸庞。

  刘国智今年夏天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但她因患骨髓炎导致左腿残疾。家里为给她治病,经济相当困难。当她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被新学期的学费难倒了。在村民的鼓励下,她试着向该镇12582981612“群众信箱”发送了求助信息。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学费的问题居然很快就解决了。原来,该镇干部收到刘国智的求助信息后,迅速向江津区残联申请了助学资金,同时又发动镇干部为他捐助,圆了刘国智的大学梦。

  据了解,设立“群众信箱”是夏坝镇在农村信息方面的首创。群众通过该信箱求助,立即与该镇党委政府建立起快速帮扶通道。青江社区居民王俊反映五岔场街面道路硬化等问题、夏坝场社区居民杨超反映河道淤堵问题等都通过“群众信箱”得到了及时解决。

  “民情信息库”记录百姓“冷暖”

  “群众信箱只是快捷通讯,要全面了解基层群众的真实情况,就必须建立‘民情信息库’,这是我镇将信息化引入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辜文伦介绍,该镇依托机关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社干部都可以以手机短信信箱为基础,在平时走访村民、下村蹲点的过程中,将收集到的村民的基本信息、具体诉求、办理落实等信息都要输入汇总到“民情信息库”中。

  尤其是群众的诉求,村社干部要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实办理。如果超出村级办理权限的,再转交政镇政府迅速办理。所有办理情况均能实时记载。“余粮村:反映村级公路出行难,经审核属实急盼解决;责任科室:建设办;完成情况:通过上级部门补助和村民自发捐款,已落实每公里3000元维护补助资金。”在夏坝镇的“民情信息库”里,笔者发现了这样一段清晰的记录。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镇“民情信息库”已建立起8100多户村民的信息档案,建档率95%以上,成功帮助群众处理好低保核查、困难救助、矛盾纠纷化解、解决发展项目等实事600余件次,受到群众的好评。

  “电话会议”远程指挥地灾救援

  “受灾村民要疏散到1公里以外,马上设立灾害警示标志,继续密切监视灾情!”说起2009年双新村发生的“8.5”特大地质灾害,当时通过“电话会议”指挥这场灾害救援工作的副镇长刘华明记忆犹新。

  尽管事先通过“政务易”预警告平台发布了灾害预警,但持续的暴雨仍然造成30余万立方的山体滑坡,灾害造成10余间房屋被掩,17户村民房屋变危房,灾情严重大大程度超出预料。加之,当时道路被暴雨冲毁,车辆和行人根本无法通行。获悉灾情后,该镇马上启用“政务易”的“电话会议”功能,同步语音指挥5名在现场参与救援的村社干部在,确保整个援救安置工作有序进行。

  据刘华明介绍,3年来,该镇已10余次通过“政务易”向干部群众发布极端天气预警、灾害预警等信息,指挥引导村民及时疏散转移,没有因自然灾害发生一起人员伤亡,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