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附近发生地震。19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确认该地(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并及时通过@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发布了这一正式速报参数。

  据新浪微舆情统计,截至8月15日,这条微博互动超过100万次,阅读量超过1亿次,创造了单条政务微博的最高纪录;而与此同时,由@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主持的微博话题#地震快讯#阅读量也突破了100亿次。

  这一连串惊人数据并不是一蹴而就,@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的发展历程,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政务微博的探索之路。

  阅读量变化彰显五年探索路

  地震速报本是一项枯燥的工作,很难想象除机械的数字发布之外还能做出什么花样,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在地震速报业务、互联网技术应用和自媒体平台发布之间闯出了一条新路。截至九寨沟地震发生时,@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已发布微博1.6万条,拥有粉丝611万,曾连续被评为十大中央机构政务微博、全国十大政务机构微博。

  2012年5月,微博账号@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开通,24小时监测全球地震活动,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国内外最新地震消息,普及地震常识,积极与网友开展互动。

  2013年,@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开始使用地震速报机器人,直接在微博上发布地震消息。2015年10月30日,在云南昌宁5.1级地震的速报中,机器人首次尝试加入更多震区背景内容,形成完整的消息稿在微博上发布,内容由几十个字增加到几百个字。2017年6月28日,中国地震台网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自动推送地震速报。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正式被测定震级为7.0之后,机器人用25秒写了585字的速报,同时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多家互联网平台发布,一分钟内覆盖上亿人群。截至8月15日,@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的正式测定微博已被转发87.2万次,评论达10.6万条,阅读量过亿;而通过87.2万次的转发,这条微博的覆盖人次已高达22亿人次。在微信平台上,中国地震台网公众号所发布正式测定震级的信息,阅读量也达到了10万+。

  与2013年雅安地震时@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正式测定微博11万的转发量、1.4万的评论量、7千万的阅读量以及4.9亿的覆盖人次相比,九寨沟地震时@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的信息覆盖面有了飞跃式的提升。这条微博借由微博平台特有的开放式传播力,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度、大范围的传播。

  早在雅安地震发生时,《人民日报·海外版》就曾对政务微博在地震中的信息传播作用给予高度评价,称“芦山地震中,新媒体尤其是微博成为最大信息集散地,速度之快为传统媒体不及。”而在此次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则因机器人自动快速发稿,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一大焦点。

  转发层级拓展利于震后舆情传播

  利用新浪微舆情旗下的工具@微分析 对@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确认九寨沟地震震级的微博进行分析,有一个亮点值得关注:在地震消息的最初传播中,大量明星和其粉丝团成为传播的主力军。

  通过分析,这条微博共形成19个转发层级,形成较大的扩散面。明星成为第1层级的传播主力,诸如@王大陆 @杨洋@杨紫 @唐嫣 @谢娜 @何炅 等明星均积极参与其中。各个明星的粉丝团纷纷跟进参与扩散,成为第2层级传播主力。此外,@新华视点 @新京报等媒体官博 @中国移动 @新浪电影 等企业蓝V和草根大号也不容小觑,积极参与传播,接力传递信息。

  回溯2013年@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确认雅安地震震级的微博,在传播中只形成了9个转发层级,第1层级的核心传播用户多为@暴走漫画 @穷游网 @中国国际救援队 @每日经济新闻 等蓝V用户;第2层级的核心传播中加入了橙V用户,例如法学教授@何兵、气象节目主持人@宋英杰 等。

  两次地震正式测定微博的核心传播用户的变迁,反映出@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影响力的提升,拓展了地震速报的传播层级,这无疑有利于震后舆情的发展与传播。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任何人都有从政务微博获取信息的需求,这也正是政务微博长久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灾后负面舆论已难成主流

  雅安地震后,舆论中存在大量的负面言论,有部分网友反复质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为什么不能提前准确预测,甚至存在出言谩骂的情况。当时@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只能自嘲“干的就是马后炮的活”。

  而在本次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相较于雅安地震后怨怼声层出不穷的状况,微博上的声音则趋于正面。在@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正式测定博文的评论中,很少出现质疑和嘲讽的声音,多数网友都在为灾区祈福,关注震情,敏感内容的占比仅为0.31%,比例极低。

  经分析,在该条微博下,40%的网友留言为四川灾区祈福,希望“天佑四川一切平安”;30%的网友留言称“有雅安的市民表示震感较弱”;15%的网友提醒“四川的小伙伴一定注意安全”;5%的网友希望现场人员可以注意余震;4%的网友表示自己去过九寨沟;3%的网友表示震中离景区很近。“平安”一词成为这一单条微博评论中被提及最高的词汇,达37.3万次;其次则是“四川”和“保佑”“天佑”。

  九寨沟地震后舆论场还有一个特点:虽然也有传谣、诈骗和负面情绪出现,但都未形成主流声音。从灾后整体舆论传播情况来分析,形成这一舆论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网友面对灾情信息时更理性、客观,二是相关部门披露灾情信息和救援信息更加及时、透明。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第一时间发布微博提醒网友“注意甄别信息,遇到谣言时不信谣、不传谣”,并针对部分谣言加以辟谣,并在转发量、评论量、点赞量维度上均获得了不低的数值。此外,与雅安地震相比,@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在九寨沟震后信息中发布了更多的现场图片和视频,使网友获得了更直观的感受。同时,@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与其他相关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形成矩阵联动,互通有无,实现震情、灾情、救援信息、辟谣信息联动播报,扩大了震后舆情的引导范围,对引导震后舆情的正面走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不仅是@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受到各方关注,@四川省地震局 官方微博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在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 先是快速跟进对灾区情况的转发播报,而且编辑当夜随现场工作队前往震中,向网友即时通报前方情况;在之后的几天里,该账号几乎24小时连续通报、转发余震情况、受灾情况、各方救援情况,组织专家在线解答网友疑问,积极参与@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省内政务微博、各媒体微博的矩阵传播,相互呼应。

  以@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四川省地震局 为代表的政务微博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公众在面对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时难以选择,甚至轻信谣言的情况,安抚了民众在灾难面前的恐慌心理。而以@中国地震台网速报 为代表的职能机构政务微博,和微博平台共融共生,共同构建起社会化发声、社会化协同、社会化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li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