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央部门和陕西等地方近期陆续公开了2011年预算,但大多数被认为“不适宜”公开的预算仍隐藏在名为“其他支出”的大类里,其中包括政府人员工资及行政成本等。近年,审计部门也发现,其他支出频繁使用,金额较大,尤其基层财政更严重。
与往年相比,中央部门和部分地区今年的预算公开的范围和深度有所扩大。比如,北京市率先公布公车支出费用,就是实例。但是,政府人员工资、行政成本、“三公”消费等大量敏感预算信息仍隐藏在名为“其他支出”的大类里,这类被认为“不适宜”公开的预算条目让广大民众看不见(更遑论看得懂),令人遗憾。不仅是政府披露预算信息以“其他支出”笼统言之,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公民“看账本”存在时间长、耗费精力的问题。特别是查看“三公”消费、公共产品涨价资料等敏感信息时,政府部门往往会制造重重障碍,使公民难以如愿。这种被动零星的政府信息公开形式,工作效率自不待言。
表面上看,政府账本是宏观大事,与公民个人的小叙事无关。其实不然。作为公民,作为纳税人,有权了解政府预算,参与监督,政府没有理由辜负公民的权利期待。顺应公民诉求,向公民公开一直以来认为“不适宜公开”的预算细节,是对纳税人知情权的尊重与执政自信。有助于公众参与公共监督,树立对政府的公共信仰。政府部门不能等闲视之,以“其他支出”这种民众看不懂的预算公开形式架空民众的监督权。
虽说公开“三公”消费、政府人员工资、行政成本等敏感信息,会增加政府的工作量。甚至还会自曝家丑,把某些“三公”消费、人员福利、行政成本偏高的政府部门推入舆论漩涡,给政府工作带来压力,但这正是建设责任政府、透明政府的需要。政府理应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力尽所能公开公民希望了解又应该了解的信息,回应公民的核心利益关切,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公共信息没有理由讳莫如深。如果公众希望了解又应该了解的预算信息被秘而不宣,即使政府每一分钱都用到公共支出上,没有跑冒滴漏,公众仍有可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猜想政府在搞“暗箱操作”,“冤枉”我们的官员。
不仅羞于公开“其他支出”的政府部门要反思,要下决心主动公开“不适宜公开”的“其他支出”信息,地方人大也应督促政府部门全面公开预算,推动政府公开账本步入制度化轨道,才能化解民众反穿衣服抗议预算不透明的尴尬。从民生的角度讲,政府预算公开向民主预算、科学预算、精细预算方面转变,也是对政府以民为本深度的检验标尺。我们对此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