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改革

 
  从2004年三级新闻发言制度的建立开始,一直到今天,总体来说,政府部门努力打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舆情回应或者说舆论引导的相应的制度化建设,第二个方面是政府舆论引导的能力建设。实际上这两条线政府部门一直在着力打造,但是从舆论环境的变化上来说,尤其从2009年微博登上中国的传播舞台之后,舆论环境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从传统的向三级媒体的新闻格局发生的变化,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交媒体,这样的变化带来的冲击也当然非常多,最主要的是两方面,一方面大大缩短了政务舆情回应的时间,或者说回应的准备期,使得很多政府部门在热点舆情问题上必须或者不得不走到舆情发布的前提。客观上推动了政务信息公开,有利于打造透明公开政府。
 
  第二个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拥有了自己的麦克风,拥有了自己表达意见的渠道和平台,这个其实也是最大的变化。使得舆论场呈现出空前的活跃,这种舆论场的活跃意味着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核心观点,越来越多的意见,能够快速引领舆论,传统意义上一家媒体或者一种媒体引导舆论时代早已经过去。
 
  这两大变化,目前来看各级政府部门的适应性还比较长,比如说公开透明、第一时间回应、主要领导负责同志在新闻发布的工作当中走到前台。曾经一段时间我们都认为不是问题,但是回过头我们发现很多热点舆情变成了问题。所以今年这个通知实际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重新从制度上去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及时有效的做舆情回应,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时间要求。
 
  舆情回应需要一把手担当
 
  另外,我还想呼应一下今年二月份,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专门提到了各个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成为这个部门愿意当的或者说要成为新闻发言人。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有一个很重要的示范效应,就意味着在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中,分管的主要负责同志也有任务和义务走到前台,来及时回应舆情的诉求并及时公开政府信息。
 
  就新闻发言人来说,过去十年最大两次冲击一次就是7.23,两次的结果都是说授权不完整,授权不清晰,或者说一把手给了个错误授权,给了个错误信息,最后7.23是要问责,那各个部门正好就把发言人推出来了。这两个事情之后,我知道的就是很多政府部门内部都专门开过发言人的通气会,目的都是为了缓解他们的压力。总之,这两次冲击对当前处在新闻发言岗位的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动摇士气的。
 
  美国的新闻发言人的有两点很特殊,第一点,新闻发言人是一个独立的职务。而在我们行政体系中,新闻发言人除了证监会,现在各部委都是兼任,而且办公厅主任或副主任兼任新闻发言人,因为办公厅他协调能力比较强,稍微弱一点的就是新闻发生之后,宣传部出来回应。所以这些回应当中,我们要确认一个职业条例、责权。他都不是一个职业,那怎么确定他的责权?就是在我们没有这个行政训练,但是美国新闻部发言人是团体。例如奥巴马执政以来,他有一个团队,也即新闻中心作为他的新闻发言人。第二个就是我们对发言人的定位预期不一样,因为没有人临场发言可以做到万无一失,民众对新闻发言人的容忍度也不同。
 
  我还补充一点,就是其实如果真要对比的话,在西方国家除了新闻发言人以外,各个部门的首长,包括主要负责人、一把手都经常出来发布信息,新闻发言人只是一个例行的信息公开,在某种特殊情况下的替代性角色,或者主持他的发布会,奥巴马出来的次数都不比他的发言人少,甚至更多,你可能都不知道他的发言人叫什么名字。当然你就记得奥巴马经常开发布会,美国国务院的发布会,我们看新闻发言人都是拿稿子念,你要搁中国都是拿稿子念,一定会被批评的。
 
  记者追问的时候,他经常都发现这个问题我只能这么回答,我只能告诉你这个内容,你想听,我可以再补几句,但是我能够提供给你的可能就是这样的。大家都很理解,说这个不是因为他不说话,而是因为能够提供的信息就是这些,要更多的信息他就会去追问国务卿,国务卿就会开发布会,国务卿就没有稿子,必须要回应所有的问题,就像奥巴马都会拿稿子念,但是他的发言人会拿稿子念。我们现在的问题恰好有的时候是这样的,就是第一个发言人都用稿子念,书记、市长、县长他要念稿子,而且他不接受提问。

  作者:周庆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