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与国脉互联合作,每年一度联合主办全国性的“政府网站国际化程度测评”活动。现在,我国政府网站的国际化到了总结思考和提升的时候。一方面,许多地方开始结合制定“十二五”规划对前些年政府网站的发展进行总结;另一方面,近年,国外政府网站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借鉴。

国际政府网站发展的新动向

  在国际上,尤其发达国家,政府网站的发展近年出现了以下令人关注的新动向:

  1、应对危机,政府网站被赋予更大的责任

  在此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网站的作用更加凸显。其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面对危机,公众迫切希望了解情况,包括危机的程度、范围、影响、政府的应对措施、社会各方面的反应等;政府也需要倾听社会公众的声音,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危机。于是,政府网站便成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最好的载体和渠道。另外,克服危机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增强公众的信任和信心。而政府网站在获得公众信任、重塑公众信心上,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网站作用凸显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本身的特性:

  快速性:诚如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先生所言,“在困难的情况下,快速响应并提供预期结果的能力,是政府有效性的重要基石和公众信任的基础”,政府网站为政府快速响应公众多样化、甚至个性化的关切,以其预期结果安抚民心,提供了比任何其他手段都要便捷得多的快速通道;

  权威性:政府网站作为政府的喉舌,向公众传达的是政府的声音。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面对危机时通过政府网站介绍经济发展态势,表达政府立场,动员社会公众,解读所采取的政策和举措,它的权威性、可信度、号召力和说服力,是任何其他网站所不能替代的;

  透明性:在危机的背景下,公众对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高度关心,要求政府有更高的透明性。而政府网站在技术上可以做到更为全面而深度的信息披露和行政公开,从而在实现公共管理的透明性上,具有其它手段难以比拟的优势;

  广泛性:较之于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其他渠道而言,政府网站可以让公众实现更为广泛的接入和参与互动。尤其是在互联网渗透率较高的国家,更多的网民可以通过政府网站更加方便地获得政府信息,表达自己对公共政策的意见。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政府网站在应对危机中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进而,金融危机成为推动政府网站升级转型的新契机。

  2、政府网站的信息开放度取得新突破

  公众对危机及政府应对危机举措的关注,极大地推进了政府网站的信息开放,从而推动了政府行政透明性和可问责性取得新进展。在美国,奥巴马于正式执政的第二天便发布了名为“透明与开放的政府(TransparencyandOpenGovernment)”的备忘录,提出要努力创建“前所未有的透明政府”。美国联邦政府据此于2009年5月出台了“开放政府计划(OpenGovernmentinitiative)”,建立并开通了专门向公众免费开放和下载政府数据的门户网站www.Data.gov。而另一个新建政府网站www.recovery.gov则用于披露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复苏基金的支出信息,为纳税人提供在线监督和举报的专门渠道。一些国家也随之跟进,例如,新西兰政府于2009年11月、英国政府于2010年1月也推出了旨在开放政府数据的类似网站www.data.gov.nztwww.data.gov.uk,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一些欧盟成员国在国家和地方不同层级,也涌现出一批类似的政府网站。

  基于政府网站而形成的这一轮信息开放,突破了此前政府信息开放的局限。新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数据内容上,不仅开放经加工后的政府数据,而且开始开放原数据;

  二是不仅开放数据,而且开放数据标准,尽量采取通用开放的机读数据技术,方便用户使用,促进数据分享;

  三是不仅开放数据和数据标准,而且同时提供数据加工工具,鼓励和帮助用户对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加工使用,生成新数据。

  政府网站所有这些开放数据的服务均对用户免费。[page]
 

  3、创新政府与公众交互方式

  目前,政府网站已经成为政府与公众加强互动交流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的政府比以往更关注与公众的交互。其短期的意义,是有助于政府与公众携手应对危机;而长期的价值是有助于按公众的意愿推进良政建设。

  近年,政府与公众交互的方式不断创新。从德国总理默克尔首开政治家个人博客,到“网络总统”奥巴马借力互联网在大选中获胜,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认识到利用互联网与公众交流的意义。这推动了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个人网站、博客、微博等的流行,web2.0工具和资源被大量应用于政府网站的运作实践中,结合电话、手机短信等普通工具的应用,呈现出政府与公众多方式交互的新局面。

  其结果,一方面政治领袖有了谋取公众支持和获得权利的新路径,政府官员可以听到来自公众的各种声音乃至来自社会边缘的声音;另一方面,公众获得更多和更方便地参与政治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渠道。

  4、“政府2.0”正由概念走向现实

  在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政府2.0”已不再是web2.0出现之初的概念推导,而在实践中有了切实的推进。从网站的角度看,“政府2.0”主要通过链接和内生两种形式实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政府网站开始与具有草根特性的社会网络业务(SNS)的网站链接,政府通过如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等外部SNS平台发布信息;另一方面,更值得注意的是web2.0对政府网站登堂入室,开始在政府网站上内生化。政府网站越来越多地拥有了博客、播客、图片及视频分享,利用在线合作工具如Wiki开展关于政府决策和规划的在线咨询。政府网站不再仅以传统的G2C方式,即政府对个人的一对多、直线放射式地与公众互动,而是在加强C2G的同时借助web2.0技术发展公众间的C2C互动,从而形成C与C、C与G之间多对多、多对一等多方位的互动。政府网站允许公众间横向交流,就各种政务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可使公众的不同意见实现更充分的分类聚合,不同利益诉求得到更有效的协调,有利于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兼听则明,在政策执行中减少阻力。

  “政府2.0”的实践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动倡导和大力推动。借web2.0之力从竞选获胜中尝到甜头的奥巴马政府成为“政府2.0”的积极倡导者;澳大利亚成立了“政府2.0特别工作组(Government2.0Taskforce)”;德国联邦政府早在2006年就出台了“‘政府2.0’计划(Programme‘E-Government2.0’)”作为“以创新面向未来管理”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英国政府甚至发文要求和指导公务员学习使用Twitter;新西兰政府利用Wiki技术开设了全球注册用户的社区网站ParticipationWiki;欧盟于2009年11月通过了马尔默《关于电子政府的部长级宣言(MinisterialDeclarationoneGovernment)》决定发展更加开放、灵活、与公众和企业更密切合作的电子政府,欧盟议会也于当年开通了面向欧盟选民的微博平台(europatweets.eu)。

  5、政府网站进一步转型

  政府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的重要体现形式推动了政府运作和政务提交方式的转变,近年“政府2.0”的实践又进而为政府网站的发展带来新的重大变化。

  政府网站的新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平台化:按照“政府2.0”的始作俑者TimO’Reilly的说法,平台化是“政府2.0”成功的真正秘诀所在。政府网站的平台化,不仅是利用web2.0实现公务员间的横向交流和合作,如为公务员博客或GovLoop之类的服务提供平台;而且更是向非政府的机构和社会公众开放,使政府网站成为动员社会和实现“大家帮助大家”的平台。

  二是去中心化:起初,政府网站是与实体政府机构相对应建立起来的,从而具有同样的树型或金字塔型的结构特征,无论是G2C、G2B,还是G2G的政务提供方式,都体现出传统政府体系以自身为中心的行为特征。随着电子政务日益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政府网站发展的去中心化便不可避免。丰富多样的用户需求,在驱动政府网站分分合合的同时,模糊了政府网站的边界,开始令政府网站由原来相对封闭的树型结构,变成开放的网状结构。借助web2.0的手段,政府网站的去中心化趋势更是如虎添翼,以致人们开始对未来一站式政府门户的前途发生质疑,转而认为以开放、合作、参与为基础的混搭(mash-up)的网络服务,将成为政府网站去中心化后的常态。

  三是多样化和个性化:近年,用户个人定制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政府网站的服务中,用户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或手机终端上,选择自己常用或感兴趣的政府网站业务与内容,定制“我的政府门户”界面;政府数据的开放和允许用户对政府数据进行再度加工利用,推动政府网站与非政府网站业务模块层的捆绑混搭向数据层的融合深化,从而加大了用户体验的差异性;用户接入电子政务的渠道也未必一定经由政府门户,相反可以“由一个互联网公司(如谷歌,雅虎或MSN),一个媒体公司(如CNN或纽约时报),一个电信运营商(尤其是对移动设备),一家投资公司,一个家长协会或高尔夫俱乐部提供。”以上终端、界面、业务、数据和渠道的差异,将政府门户原来的千人一面变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异彩纷呈。[page]
 

  6、强化政府网站的广泛包容性

  近年,国外政府网站的发展另一趋势,是进一步与电子包容(e-inclusion)的信息社会目标相结合。在不少国际同行看来,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之一是向市民授权(Citizenempowerment)。因此,政府网站的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电子包容问题。一方面,政府在信息化政策体系的设计上,要与相关措施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地缩小数字鸿沟;另一方面,从政府网站本身的建设上,要更多地考虑语言、文化、内容、辅助功能和提交方法等方面,尽量方便弱势群体、特殊用户群体的应用。

推进我国政府网站国际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对外开放日益发展,政府网站国际化的必要性毋庸质疑。研究和把握国外政府网站发展的新动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政府网站的国际化。对此,我们这里提出以下看法供大家参考。

  1、政府网站的国际化不等于政府网站的外文版

  政府网站的国际化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外文版体现的是语言形式。政府网站的外文版对于政府网站的国际化当然是很重要的,考虑到现阶段中文在国外用户中的普及程度还不高,政府网站如果没有外文版,就会大大限制国外用户的使用。我们在前几届“政府网站国际化程度测评”活动中,着重解决外文版“有无”问题,将测评的重点放在外文版上是必要的。

  但是,政府网站的国际化仅有外文版显然不够:政府网站本身的对外开放特性,相关内容与服务的提供与实现方式,尤其在以用户为中心还是以政府自我为中心运作的基本问题上,如果不能与国际发展潮流接轨,那么,网站外文版做得再好,仍会限制政府网站国际化功能的实现。因此,政府网站的国际化,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结合去推进。

  2、推进政府网站的国际化与坚持中国特色并不矛盾

  如同我们加入WTO并不牺牲中国特色和自己的根本利益一样,推进政府网站的国际化,不仅不牺牲我国政府网站的中国特色,而且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条件下政府履行的相关功能。

  我们这里所说的政府网站内容的国际化,是相对于政府网站外文版的语言形式而言的,指的是政府网站主要面向国外用户提供信息与服务的状态和过程。比如,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根据外国用户的情况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在线信息和服务,在线内容与服务的提交与实现方式的发展是否符合国际政府网站发展的一般趋势等。政府网站内容的国际化,并不是要机械地拷贝发达国家政府网站的信息和服务。

  不仅如此,在研讨中,我们还发现,我国一些地方的主管官员对政府网站国际化与本地特色的辩证关系也有深刻认识。他们相信,政府网站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越是本土化的,越能符合当地国外用户的需要,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age]
 

  3、研究国际政府网站发展新动向要把握要点

  借鉴国外政府网站的成功经验,对于提升我国政府网站的国际化水平和电子政务的整体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层出不穷,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的创新方兴未艾,对此,我们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心态,不断跟踪研究国际政府网站发展的新动向,总结规律,用于我们自己的实践。

  透过国际政府网站发展的种种现象,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其要点:

  第一,为国际政府网站发展带来种种新变化的最根本的驱动力量,来自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以公民为中心”核心理念的贯彻。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使公共管理围绕公民需求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变革,而不是单纯为了强化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去发展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政府2.0”发展背后的动因其实很简单:既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使用web2.0工具给用户带来好处并提升了用户对“政府2.0”的期待,既然公众越来越多地活动于SNS空间,那么,政府和政治家如果不去主动介入和使用web2.0和SNS,则有疏离选民和服务对象的风险,无异于自毁长城。进而言之,只要能够更好地响应和满足公民的需求,政府网站不仅在手段上可以不断花样翻新,而且连它本身也可以转型,完全不必拘泥于一定之规。

  第二,政府网站应保持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和开放态度,通过采用新技术,有效提升政府响应和满足公民需求的能力。这不仅在上述近年国外政府网站积极采用web2.0技术的实践中得到证明,而且以后还将在政府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上继续得到证明。

  第三,“政府2.0”不是“政府1.0”加web2.0技术,而是政府及其网站转型的深刻变革。例如,政府网站的平台化必然令其本身的属性发生改变:在1.0的阶段,政府网站的建设和运维虽不排斥外包,但它所提供业务与内容的政府属性无可质疑;但在2.0阶段,政府网站的平台化使其业务与内容不再由政府机构独家提供,而是大量加进了由公务员个人乃至非政府机构和个人提供的业务与内容。由此,政府网站本身的属性变得复杂化了,由原来“政府机构”的属性向“政府机构+公务员个人”和“政府机构+公务员个人+社会机构与公众”的方向发展。

  这样一来,政府网站发展的未来轨迹值得重新探讨。前几年,关于政府网站发展趋势的一种最具广泛影响的观点,当属联合国DPEPA和美国ASPA提出的“五阶段”论,即政府网站将经历起步、强化、互动、交易、整合或无缝五个阶段。它为人们描述了政府网站功能演进的一种发展轨迹。依此观点,政府门户最后会变成可7×24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功能极为强大且边界清晰、无可替代的政务中心。然而,随着近年“政府2.0”的发展,这种认识越来越不符合实际了。在贯彻“以公民为中心”理念的过程中,政府网站随需而变,“政府搭台、企业(及公民)唱戏”越来越多地体现于网站的日常运作,最后网站的无缝可能不是政府网站高度整合后的无缝,而是政府向社会开放、融合非政府主体后的无缝,网站本身会走向边界模糊化、但服务泛在化、定制化、便捷化的状态。

  4、我国特色政府网站的新探索符合国际发展潮流

  实际上,近年我国政府网站在向特色化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新的实践、新的探索。这些探索虽然更多地表现在政府网站的中文版上,主要是面向国内用户提供有特色的内容和服务,但其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强调更人性化、更开放、更透明、更灵活等等,符合国际政府网站发展的潮流。例如:

  更人性化:优秀的特色政府网站从用户角度出发,强调通过不断改进服务来优化用户的体验,比如采用虚拟场景导航、按用户不同类型细化服务分类、关注服务弱势群体用户、提供不同的语言版本、提供RSS订阅等;

  更开放:优秀的特色政府网站已不再唱“独角戏”,而是让企事业等非政府机构利用政府网站的平台,共同面向广大用户提供服务,比如,商务部门的网站向进出口企业开放、旅游部门的网站向旅行社和景点开放,等;

  更透明:优秀的特色政府网站除了信息更公开、办事过程更透明外,近年也在积极探索利用官员和公务员的个人博客、微博、政务会议网上直播、网络反腐举报、在线即时互动、网络问策、网络发言人制度等形式增强政务活动的透明化;

  更灵活:优秀的特色政府网站在内容与服务的提供上更加多样化,并注意各种技术手段和提供方式的灵活配合,比如:积极发展移动政务、开通政府网站的手机版、注意在线与线下手段的配合。

  5、我国政府网站国际化程度的测评方法应与时俱进

  显然,我国政府网站国际化程度测评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完善外文版语言形式测评的同时,加强对内容国际化的测评。

  我们建议我国政府网站的实践者和主管者重视国际政府网站的发展动向,将推进政府网站的国际化与特色政府网站建设结合起来,将外文版和中文版统筹设计,使二者都有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内容和服务,开放办网站,扩大各类用户的参与,更好地满足中外用户的需要。在勇于创新的同时,不断探索网站国际化建设与管理方法。作为第三方测评机构,我们也将加强与政府网站实践者的交流,积极着手研究改进测评指标,共同完善政府网站国际化程度的测评方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