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驻通中省直有关部门、单位: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利企惠企市场环境、保障有力要素环境4个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政办发〔2023〕2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通化市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通化市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通化市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通化市保障有力要素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沟通配合,努力打造审批流程最优、法治保障健全、服务便利高效、要素支撑完善的一流环境,为推进全市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3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通化市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水平,根据《吉林省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工作安排部署,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审批,提升基层政务服务能力;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落实,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和营商环境;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加快政务服务好差评建设;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主题集成服务的梳理上线和最终应用。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

  1.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规范管理。按照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库管理标准,规范复用政务服务事项,及时动态调整维护全市政务服务事项要素信息,推动实现同一政务服务事项名称、类别等要素与全省保持一致。(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及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硬件水平,确保硬件的数量、品类满足工作需要。优化“一站式”服务功能,深入落实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事项负面清单制度,除场地限制或涉及国家秘密等情形外,原则上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均应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保留的部门分中心全部纳入本级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提供规范化服务。新市政务服务中心运营后,强化市区政务服务事项深度融合,率先实现服务事项、审批流程、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等方面规范化、标准化。(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及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水平。进一步规范政务服务标准,缩小各地区之间差异,扩大“无差别”受理事项比例,逐步实现同一政务服务事项在全市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规范“无差别”综合受理审批服务流程,健全完善行政审批专用章管理制度,进行统一管理。组织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进“收件即受理”“首席事务代表制”、告知承诺制和容缺受理等改革工作。加强电子监察系统应用,对政务服务事项受理运行进行统一规范。(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及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快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4.大力配合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建设。按照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相关功能要求,及时更新政务服务事项网办要素,推动更多全程网办事项进驻吉林省热点事项全程网办专区。(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及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动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全面应用。加强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在各乡镇(街道)的应用,按需求向村(社区)延伸,推动更多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提高城乡居民办事便利度。(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及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推行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不见面”审批。依托吉林省市场监管行政许可e窗通系统,推行规范、高效、便民的行政许可全程电子化服务体系,做到审批电子化、证照数字化、全程无纸化,推动全市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和备案事项“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7.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主题集成服务。落实国家标准,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强化数据共享,应用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完善吉事办“一件事一次办”专区,推动更多关联性强、办事需求量大的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8.持续推动通关便利化改革。将“两步申报”与“提前申报”深度有机融合,释放政策叠加效应,推动货物进境前报关,简化申报手续,不断提升企业获得感。大力推广经核准出口商制度、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政策,提升企业利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便利性。为企业量身打造便利化通关方案,助力重点、特色产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外贸业务。支持集安公路口岸中朝边民互市贸易区重点示范试验平台,结合自身优势,高质量发展对外贸易。(通化海关负责)

  9.深化“多税合一”申报改革。巩固提升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环境保护税、烟叶税“多税合一”改革工作成效,在全市积极推广长春市税务局“多税合一”的经验做法,加强对基层税务部门辅导和培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使纳税人广泛知晓税收政策,并熟练掌握操作申报系统,及时解决纳税申报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让办税更顺畅便利,进一步压减纳税人申报和缴税次数。(市税务局负责)

  10.加快不动产登记网上“一窗办事”平台推广应用。持续完善不动产登记系统,提升网上平台服务能力。对接省办事大厅“一窗办事”平台,积极扩展“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功能,实现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纳税费“一网通办”,压缩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商品房预售抵押涉及的不动产预告登记、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不动产抵押登记等业务实现“跨省通办”。推广应用不动产登记网上“一窗办事”和“网上办税”平台,推行“一次受理、自动分发、集成办理、一网通办”全流程网上办理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受理+内部流转”无缝衔接,推进不动产税费业务规范化、便利化、智能化建设。(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税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持续推进实施“多测合一”。深化“多测合一”改革,做好政策宣传及服务保障,持续优化和整合工程建设领域测绘事项,实现一个测绘事项委托一次、同一测绘成果提交一次,推动测绘成果沿用与共享。(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2.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图纸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加快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材料、电子档案等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网上办理过程中的应用。持续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涉及的行政审批、备案、评估评价、中介服务、市政公用服务等事项全环节网上办理,探索推进无纸化审批、不见面审批,加快由网上可办向全程网办、好办易办转变。(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及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3.持续优化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功能。强化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部署应用,进一步完善不见面开标系统硬件设施配备。进一步扩大远程评标范围,逐步实现远程评标常态化。引入更多担保机构,推动数字证书和电子保函在招标投标领域全面应用,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支撑能力。

  14.提升政务云平台支撑能力。推进政务云资源统筹管理、高效提供、集约使用、安全运行,建立政务云资源管理运营机制,提升政务云存储量,提高政务云平台资源利用率,筑牢政务服务数字化底座。(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负责)

  15.提升网络平台支撑能力。规范使用电子政务外网,持续扩大全市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2023年年底前力争实现市、县、乡全覆盖,村按需接入。大力推广数字化应用,建设城市综合指挥中心,逐步与各部门业务系统对接,打造运行监测、应急联动、智能决策、指挥调度一体化的综合平台。推广应用全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功能,实现在政务服务中心、“吉事办”移动端等多场景业务应用。(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及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提升政务信息资源归集共享开放能力。持续推动我市政务信息资源归集共享,加强数据供需对接目录编制管理,积极稳妥推动市县两级部门政务数据开放,依托省共享平台完成数据共享相关工作任务。(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7.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加快推进各类证照电子化及证照存量数据标准化,推动电子证照归集和共享应用,进一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持续推进电子印章、电子营业执照在政务服务业务场景中便捷应用。(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政务服务事中事后监督。

  18.建立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体系。健全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应用全省统一“好差评”系统,通过PC端、短信、APP、小程序、实体政务服务中心评价器等开展多渠道服务评价。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引导服务对象广泛参与,推进政务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牵头,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及通化医药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9.深化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智能管理改革。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扩大改革范围,加强业务培训指导,开展“我要执法”APP操作水平测试,全面提升执法人员应用能力。加强监督检查配合,通过明察暗访、联合检查、结果通报等方式,争取2023年年底前实现应纳入改革的行政检查部门、检查事项、检查人员“全覆盖”。(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健全服务市场主体反馈问题解决机制。健全完善“营商环境监督中心—监督站—监督点—监督员”四级监督体系,不断延伸监督触角,强化监督员队伍建设和意见收集,有效提升营商环境监督成效。利用吉林省营商环境智能管理平台、投诉举报电话、“吉事办”小程序等方式,构建“平台—举报电话—吉事办”多维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体系,拓宽企业投诉渠道,积极受理、转办投诉举报,做到举报必接、有案必办,定期清仓见底。依据《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通化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管理规定》,查处一批涉企涉软案件,助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市司法局、市工商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务环境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机制、优化程序,层层压实责任,细化工作举措,加强协调指导,强化跟踪督促,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督查考核。充分发挥营商环境考核的目标引领作用,建立健全政务环境调度、考评工作机制,对政务环境建设情况及时跟踪问效,强化暗访督查和媒体曝光的综合监督效应,将日常督查考核结果纳入营商环境考评体系,推动我市政务环境建设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三)注重宣传引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站、政务媒体等平台,深入解读优化政务环境相关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和群众及时了解政务服务最新信息,及时总结和复制推广改革创新中的先进经验做法,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全民参与的营商环境建设良好氛围。

  通化市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营造公平公正、具有通化特色的法治环境,根据《吉林省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聚力实施“四项行动”,着力打造“四个环境”,积极建设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标杆城市。力争通过两年的创新实践,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日趋成熟,包容审慎的行政执法环境不断健全,权威高效的司法环境更加完善,共享共建的法律服务环境均衡发展,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法制利企”行动,着力打造系统完备的法制保障环境。

  1.打造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贯彻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实施细则》,精准开展各类专项行动,查处一批涉企涉软案件,提升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质效。(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负责)

  2.开展涉及营商环境行政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组织相关部门对市政府59件现行有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梳理、审核。对存在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限制竞争和有碍公平竞争、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等,与优化营商环境规定不一致或相抵触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市司法局负责)

  3.加强拟出台文件合法性审查。加强对涉及营商环境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政策措施的合法性审查。对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出台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加强备案审查,确保涉及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的统一性。杜绝出台含有无依据减损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设置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干预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文件。严格执行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得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证明事项的规定,确保文件合法性。(市司法局负责)

  4.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在制定涉及市场准入和退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资质标准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其他具体政策措施时,严格按照《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国市监反垄规〔2021〕2号)规定,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未经审查或者审查不符合规定的,不得出台。对已出台的政策文件做好审查,及时纠正违反公平竞争的文件。(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5.取消和调整一批不合理罚款事项。对照《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国发〔2022〕15号),按照法定程序,重点取消和调整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中违反法定权限设定罚款、过罚不当等不合理罚款事项。(市司法局负责)

  (二)实施“执法宜企”行动,着力打造包容审慎的行政执法环境。

  6.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深化“7+1”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开展案卷评查活动,选送优秀案例参加全省“执法创新实践案例”评选活动。(市司法局牵头,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改革。指导县(市、区)编制完善乡镇(街道)行政执法目录清单。督促县(市、区)完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文书标准,制定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流程图。(市司法局负责)

  8.推进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加强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健全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建立完善守信践诺机制,逐步形成制度完善、机制健全、监督有力、运转顺畅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体系。(市司法局负责)

  9.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依法编制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和行政执法“四张流程图”,积极探索跨领域跨部门联合监督模式,促进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市司法局负责)

  10.规范行政裁量权。全面梳理行政执法事项,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明确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的职责权限、内容和程序,加强行政裁量权基准管理,有效规范行政裁量权行使。将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督促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提高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市司法局负责)

  11.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全面落实“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动态调整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予行政强制“四张清单”,健全完善“一案三书”工作机制,全面推行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建议、行政指导、行政约谈、行政告诫、行政回访、容缺执法等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引导、规范、促进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各地区、各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开展涉企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聚焦食品药品、医疗保障、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等重点执法领域,联合多部门开展涉企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通过明查暗访、复议反馈、案卷评查、实地监督等方式,大力整治重点领域运动式执法、“一刀切”执法、机械执法、暴力执法、逐利执法、选择性执法等突出问题,从严从实查处行政执法领域破坏营商环境行为,对失职失责的单位和人员将依据《吉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严肃追责问责,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市司法局负责)

  1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管理。严格落实《吉林省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对现有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进行审核及清理。认真开展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切实提升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市司法局负责)

  14.建立涉企复议案件快办机制。建立当日受理机制,将原法定5日审查时间缩减至1日。建立快速办理机制,对符合受理范围和受理条件的涉企行政复议案件,认真分析和研判,优化涉企案件办理程序,合理压缩办案期限,将原定的60日办结期限压缩至30日内办结。(市司法局负责)

  15.积极落实合规改革。学习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厅4个部门的合规改革试点工作经验,落实改革事项清单,做好合规改革工作。(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司法护企”行动,着力打造权威高效的公正司法环境。

  16.实行公安机关“六项承诺”。对企业各类报警求助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处置,严禁推诿拖延,切实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对破坏、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强力打击、依法严惩,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对企业周边加强巡逻防控,及时排查化解涉企纠纷,协同做好内部安全防范,切实维护企业良好治安秩序;对涉企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开展上门办、网上办、预约办、延时办,做到全时段、无障碍,切实提供最优质政务服务;对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经营负责人,依法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和羁押性强制措施,切实防止过度执法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严禁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民警或辅警插手、干扰影响市场主体经营,一经发现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市公安局负责)

  17.开展涉企行政检察监督专项行动。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聚焦有损市场公平竞争、企业产权和经营权平等保护等涉企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其中重点关注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非公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权、企业家人身权益、企业财产权益和社会声誉,通过及时有效监督,共同推进涉企行政执法规范化。(市检察院负责)

  18.推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提质增效。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健全完善合规改革制度,推进合规案件办理,强化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的规范适用,有效惩治预防企业违法犯罪,促进企业规范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市检察院负责)

  19.完善知识产权检察综合保护工作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统筹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深度融合。深化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监督,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促进科技生产力发展13条检察政策,审慎办理涉高科技人才案件。对知识产权案件同步审查是否涉刑事追诉、行政违法、民事追责等情形,完善知识产权检察监督体系。(市检察院负责)

  20.实施商事案件审判质效提升工程。实行涉企案件专项台账管理,畅通涉企诉讼“绿色通道”,健全完善涉企案件快速办理工作机制,持续优化涉企诉讼流程、服务流程。(市中级法院负责)

  21.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推动构建诉调对接机制,充分利用专业组织、行业协会力量,促进实现矛盾纠纷专业化分类处理和多元化解,为当事人提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纠纷解决路径。(市中级法院负责)

  22.完善全流程审限管理。强化审限监管,简化诉讼程序,减少办案环节,实现立审执无缝衔接,把纠纷化解在本程序内,降低衍生案件率,提高服判息诉率,降低民商事案件诉程比。(市中级法院负责)

  23.完善破产审判工作机制。完善破产程序启动机制,按照法律及司法解释相关规定,受理符合立案条件的破产案件。(市中级法院负责)

  24.强化破产审判管理。推动完善破产重整、和解制度,引导破产程序各方充分认识破产重整、和解制度在挽救危困企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市场化导向开展破产重整工作,促进有价值的危困企业再生。(市中级法院负责)

  25.推进破产审判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深化“智能化破产平台”应用,大力提升破产案件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破产审判质效,缩短破产案件办理周期,降低破产成本,加大破产财产回收力度,提高债权清偿率。(市中级法院负责)

  (四)实施“服务惠企”行动,着力打造共享共建的法律服务环境。

  26.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两条例一细则”和涉企政策宣传解读、以案释法工作。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以弘扬公平公正法治理念为重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讲好法治化营商环境故事,持续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维护营商环境的法治氛围。(市司法局负责)

  27.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普法讲师团成员深入企业,有效对接企业法治需求,常态化开展面向企业的精准普法,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感知度和获得感。(市司法局负责)

  28.成立“通化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进一步整合律师、公证、仲裁、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成立“通化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整体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为各类市场主体及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着力提升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水平,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全覆盖。(市司法局负责)

  29.开辟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在全市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设立“绿色通道”,推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限时办结制度。(市司法局负责)

  30.组建公益法律服务专家团队。整合全市优秀律师资源,在市县两级分别组建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公益性咨询服务,解决企业重大、疑难和复杂法律问题。(市司法局负责)

  31.开展“法治体检”活动。强化通化市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中心作用,充实优秀律师队伍。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成果。增加服务项目,做好企业专属“法治体检报告”。帮助企业设立专职法律顾问,指导法律顾问为企业提供日常“问诊把脉”服务,提高企业防范化解法律风险能力。(市司法局负责)

  32.持续深化“工商联+”模式。充分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推动“1+8+N”工作体制建设,与公检法司机关和税务、政务服务和数字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等涉企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全面开辟民营企业维权“绿色通道”。进一步健全联席会议、联合调研、诉调对接、联合普法、数据共享等机制,推进“1+1”双方联动向“1+N”多方联动转变。发挥民营经济综合服务中心作用,健全“一站回应式”的投诉维权机制,及时反映企业维权诉求,做好重点企业案件维权工作。(市工商联、市司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3.完善民商事纠纷调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溯源治理,健全和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规范各级民商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队伍建设,切实发挥民商事纠纷调解委员会作用,运用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实现提前预防、及时有效化解商会会员企业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市司法局、市中级法院、市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本地区、本部门推进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工程主体责任,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具体举措的研究部署,确保思想认识到位、组织实施到位、任务完成到位。

  (二)狠抓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分工,积极配合、加强协作,对照各项工作任务,结合工作实际运用“五化”闭环工作法对重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逐条抓好落实,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强化检查督导。将相关任务落实情况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列入法治政府建设督察内容。对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推进落实不力、进度滞后的进行约谈,对严重损害营商环境的,依纪依法向有关部门移交问题线索。

  通化市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建设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帮助全市市场主体破解原材料涨价、用人成本增高、物流成本上升、融资难等问题,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吉林省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4年年底,全面实现“两降”“两不”“两升”目标。“两降”,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减租降息,力争市场主体经营成本和融资成本不断降低。“两不”,市场监管领域日常监管实现“非必要不检查”“非必须不处罚”,除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项外,日常监管一律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对初次轻微违法并及时改正的市场主体不予处罚。“两升”,市场主体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市场主体总量力争突破20.7万户,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突破150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5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50户,“个转企”企业突破1500户。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准入准营环境。

  1.深化“证照分离”“证照一码通”改革。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全面清理市级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布;清单之外不得限制企业进入相关行业或领域,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自主开展一般性经营活动。推动“证照一码通”改革不断提质、增项、扩面,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相关部门通过“证照一码通”平台及时、准确认领相关数据信息,实现高频许可审批事项“一键导航、一表填报、一次办理、一码关联”,进一步实现照后减证、简化审批。(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司法局、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及各涉企经营许可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开办服务。深化企业开办“网上办、一日办、免费办”,在各级审批窗口推行个体工商户开办 “一网通办”,倡导市场主体登记“不见面审批”常态化运行。优化外资企业登记实名认证环节,实现内外资一体化服务。推动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同步发放,不断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在政务、商务等领域应用,帮助市场主体“一照走天下”。(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市社保局、市税务局、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市场主体登记规范化水平。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执行统一的登记制度、文书规范和审核标准,做到“认流程不认面孔”“认标准不认关系”。依托吉林省市场主体e窗通系统功能,按照全省统一的企业名称禁限用词库、经营范围标准条目库,推进企业名称自主申报、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和经营范围规范化改革,进一步破解“起名难”、住所登记难、经营范围选择难等问题。(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4.优化新业态个体工商户准入服务。运用吉林省市场主体e窗通系统新业态个体工商户服务专区,为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及依托平台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提供一站式登记注册服务和申报缴税服务,引导其依法办理营业执照,依法接受税务管理。依托省级市场监管部门与税务机关共同建设的协同管理服务平台,推行新业态个体工商户“集群注册”“受托代办申报缴税”,帮助新业态个体工商户健康快速发展。(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促进外商投资便利化。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确保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同等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受理机构,实现投诉受理机构覆盖到县级。(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减少外贸企业投资经营限制。支持外贸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推行以外贸企业自我声明等方式替代相关国内认证,对已经取得相关国际认证且认证标准不低于国内标准的产品,允许外贸企业作出符合国内标准的书面承诺后直接上市销售,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市商务局负责)

  7.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进一步开展我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单一窗口”的便利化功能。(市商务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通化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8.实施市场主体歇业制度。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关于歇业制度的规定,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为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原因造成经营困难而选择歇业的市场主体,提供全程网办备案服务。简化歇业期间税收、社保办理手续,帮助市场主体降低维持成本。市场主体决定不再歇业的,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即可恢复营业。(市市场监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社保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为市场主体注销提供全程网办服务,依托市场主体注销e窗通系统,实现市场监管、税务、海关、商务、社保、银行等单位业务联动、信息实时共享,确保企业注销“一网通办”。扩大简易注销登记适用范围,完善容错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再次申请简易注销,降低市场主体退出成本。(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商务局、市社保局、通化海关、市税务局、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设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10.强化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制度保障。在准入许可、项目审批、要素获取、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对待。落实市场监管总局有关政策制定机关约谈制度,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发挥公平竞争审查职能作用。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开展政策文件抽查。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和处理回应机制,开展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专项整治。(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12.引导平台经济有序竞争。通过指导网络交易平台报送经营者信息、经营情况工作,督促平台企业规范经营。开展网络交易平台主体责任专项治理,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对电商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开展相关行政指导,避免因未落实主体责任而产生违法行为。推动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协同执法,依法查处“二选一”、歧视性待遇、虚假宣传、刷单炒信、大数据杀熟、强制搭售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三)建设充满活力的市场创新环境。

  13.提高科技企业质量。围绕产业发展布局,实施“破茧成蝶”专项行动,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培育“四科”标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性。依托省市两级科技发展计划,鼓励引导企业开展相关研发,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立项支持。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优质“种子企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统筹利用相关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上级专项资金落实到位,助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配合省级金融部门创新金融支持模式,推动研发主体与市场主体有效对接。(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支持企业集群发展。紧盯地方产业链、产业集群,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等工程,统筹打造产业性企业生态。支持主导产业突出的开发区发展未来产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打造特色科技企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链,助力成长性好、潜力大的企业创新发展。深入开展“双创”工作,组织企业参加吉林省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初创型科技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成长潜力。(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贯彻落实R&D投入引导计划,积极做好相关政策宣传和解读。推动企业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争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对市场主体科技创新检验检测费用降低50%收取。支持通化医药高新区、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创建省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降低科技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外部服务成本。(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依托省市场监管厅“一站式”服务平台,扎实推进我市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引导各级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健全完善“3+1”服务培育机制,持续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组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政策培训,对重点企业实施“点对点”培训、“一对一”辅导,着力打造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引领、科技型中小企业为补充的科技企业梯队。(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7.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吉林省质量奖评选。完善质量提升资金多元筹集和保障机制,通过统筹债券资金、存量资金、相关领域专项资金,集中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投入于企业市场环境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各级政策性资金,加强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资金支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工作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推进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加强办案指导,带头办理影响性、引领性案件。注重宽严相济,认真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涉科研人员、科研经费、重大科研活动案件,充分运用不批捕、不起诉、侦查监督、量刑建议等手段,尽可能为企业发展营造宽缓的司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建设,加强政府部门、调解机构、仲裁机构等衔接配合,创新知识产权司法案件诉前、诉中全流程调解合作机制,形成联动保护工作格局。打击侵权假冒犯罪行为,设立民营知识产权服务站,进一步加强市场主体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管理能力。组织推荐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创建申报。持续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行政保护、人民调解,多元化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加强电商平台知识产权协同监管。依托吉林省知识产权运用服务平台,为有需求的市场主体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建设成本低廉的市场发展环境。

  19.顶格实施“六税两费”减免政策。按照《吉林省财政厅 国家税务总局吉林省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实施小微企业“六税两费”按50%幅度减征有关事项的公告》(吉财公告〔2022〕13号)要求,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以在50%的税额幅度内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依法享受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其他优惠政策的,可叠加享受此项优惠政策。执行期限至2024年12月31日。(市财政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0.降低小微企业等经营成本。推动“一照多址”改革,简化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的登记手续。落实食品经营许可(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制。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依法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鼓励辖区内各保险机构积极向上级公司争取政策支持,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领域,推行以保险、保函等替代现金缴纳涉企保证金,减轻企业现金流压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通化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1.严格规范政府收费和罚款。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定期与省财政厅网站的目录清单中收费部门、收费项目和政策依据等进行对比梳理,根据省财政厅更新情况适时调整,同时将目录清单和政策文件在市政府网站常态化公示。严厉查处强制摊派、征收过头税费、截留减税降费红利、违规设置罚款项目、擅自提高罚款标准等行为。进一步清理调整违反法定权限设定、过罚不当等不合理罚款事项,开展涉企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对涉企的行政事业单位收费进行抽查,重点查处落实降费减负政策不到位、不按要求执行惠企收费政策等行为。(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2.推动规范市政公用服务价外收费。加强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服务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强制捆绑搭售等行为,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服务和收费项目一律清单管理。组织开展供水、供电、供气、供暖企业收费专项检查,维护公用事业领域价格秩序。全面推行居民用户和用电报装容量160千瓦及以下的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成本”。全面公示非电网直供电价格,严厉整治在电费中违规加收其他费用的行为,对符合条件的终端用户尽快实现直供到户和“一户一表”。(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国网通化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23.全面规范金融服务收费。鼓励各银行机构加大利企惠企力度,对小微企业等予以合理优惠,降低涉企收费。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手段,查处银行机构不落实小微企业收费优惠政策、转嫁成本、强制捆绑搭售保险或理财产品等行为。依法查处金融服务违规收费行为。指导督促辖区内支付服务主体落实落细支付服务各项降费政策措施。持续强化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广度,切实加强降费政策执行情况反馈,深入开展降费政策“回头看”,强化跟踪反馈和执行效果评估。(市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通化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4.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常态化开展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清理整治工作。加强对市级行业协会商会会费标准制定和修改程序、表决方式、基本服务项目设置等内容的监督,进一步提升行业协会商会会费管理规范化水平。依法查处行业协会商会违规收费行为,加大对行业协会收费情况的检查力度,规范各类收费行为,杜绝违规收费行为的发生。(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5.推动降低物流服务收费。明确口岸物流作业时限及流程,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和提效降费。鼓励基础条件好的大型物流企业开展多式联运业务,对已开展多式联运的企业加强监督指导,依托“公转铁”“公转水”等先进运输方式,打造互利共赢的物流供应链。依法查处不按规定明码标价、价格欺诈、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务等价格违法行为。(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6.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扶持力度。发挥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市场化带动作用,对于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按照其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2%提供激励资金,引导其扩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用好、用足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负责)

  27.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充分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效能,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下降效果传导至贷款端,继续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负责)

  28.提升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实施“8+10”重点企业培育计划,落实《通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通市政办发〔2022〕16号),积极引进中介机构和投资机构,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市金融办负责)

  (五)建设诚实守信的市场信用环境。

  29.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健全政务守信践诺机制,各级行政机关要抓紧对依法依规作出但未履行到位的承诺列明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落实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账款强制披露制度,将拖欠信息列入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范围。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法律知识和信用知识教育,强化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履职、诚信施政能力,提升政府公信力。利用吉林省营商环境智能管理平台、投诉举报电话、“吉事办”小程序等方式,构建“平台—举报电话—吉事办”多维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体系,拓宽企业投诉渠道,坚决纠正“新官不理旧账”“击鼓传花”等政务失信行为。妥善审理行政协议案件,依法认定政府与企业签订的合同效力,依法支持企业合理诉求。健全完善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债务长效机制,全面实行专项台账管理,强化联合督导、定期通报、研判会商、问责追责,加大专项治理力度。依托府院联动机制,助力推进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促进政府在与社会资本合作、招商引资等活动中依法诚信履约,从源头上做好防范化解拖欠企业债务工作。持续做好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推动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政府投资条例》,依靠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并适当运用行政手段,集中化解存量拖欠,严防新增拖欠,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助力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市中级法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各县级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0.加强信息归集公示。依托市信用综合服务平台、“互联网+监管”系统,持续做好“双公示”“5类行政管理信息”归集工作,落实“双公示”数据质量报送管理要求,推动“双公示”“5类行政管理信息”数据报送合规率达100%。同时,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吉林),按照“谁产生、谁公示、谁负责”的原则,全面归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并依法公示,加强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涉企信息归集,实现各类市场监管信息“应归尽归”,为市场主体提供权威准确信用信息服务。(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31.实施“信用助企”行动。加强市场主体诚信教育和守信经营指导,提高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和参与信用建设意识。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签订信用承诺书并接受社会监督。优化信用修复流程,推动信用修复容缺受理,帮助失信市场主体恢复正常生产经营,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诚信意识和市场竞争力。(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32.开展信用分类监管。统筹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根据省级平台内信用分类结果,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市场主体实施差异化监管,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依托省级企业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实时关注企业风险隐患预警,并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采取提醒、警示、约谈、检查等措施,依法处置企业风险隐患,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六)建设无事不扰的市场监管环境。

  33.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融合,合理确定不同风险等级企业的抽查比例和频次,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加强监检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会同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对“双随机、一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全市通报。(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4.创新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落实《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四张清单”适用规则》《吉林省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第二批)》,执行“五段式执法”“一案三书”,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赋予法律实施以“温度”。以鼓励创新为原则,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针对新业态、新模式特点,探索对新兴产业中信用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登记事项、年报公示信息、商标使用情况等,实施触发式监管、“沙盒监管”、柔性监管、包容审慎监管。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强重点领域数据汇集,强化风险跟踪预警。督导各相关部门认真梳理确认行政检查事项清单,按照目录清单录入检查实施清单,提升监管行为覆盖率,定期对强化“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推进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5.严格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提高监管透明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依法编制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和行政执法“四张流程图”,促进严格规范文明执法。落实《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规范日常监管行为,做好下放权力承接,优化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案件法制审核率达100%,严格规范办案机构和执法人员执法行为,促进公平公正执法。在市场监管、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领域,制定完善执法工作指引和标准化检查表单,规范日常监管行为。坚决杜绝“一刀切”“运动式”执法,严禁未经法定程序要求市场主体普遍停产停业。(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6.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规范和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督促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提高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落实《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的通知》(吉市监法字〔2019〕228号),认真执行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适用标准、条件、种类、幅度、方式,坚持合法、过罚相当、公平公正、处罚和教育相结合原则,防止任性执法、类案不同罚、过度处罚等问题。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落实免罚清单制度,认真执行《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四张清单”适用规则》《吉林省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第二批)》。加强与责任单位的沟通协调,全面推动合规改革试点,助力企业建立合规制度体系,对违反市场监管秩序并符合合规改革适用条件的市场主体,引导督促其合规整改,经评估验收合格后,对其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促进市场主体自我纠错、合规经营、健康发展。(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建设工程推进机制,成立利企惠企市场环境专班,专班办公室设在市市场监管局,配齐配强工作力量,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加强协同配合,一体化推进相关工作。

  (二)强化监督机制。严格执行通化市营商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通化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管理规定>的通知》(通营商环境组〔2022〕3号),坚决纠正各种懒政怠政等不履职和重形式不重实绩等行为,落实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问题线索核查处理机制,及时查处市场主体和群众反映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切实加强社会监督。

  (三)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利企惠企政策措施,通过企业政策直达平台,实现惠企政策“一网通查”,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让市场主体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推动助企纾困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

  通化市保障有力要素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和活力,根据《吉林省保障有力要素环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3年年底,建立统筹协调、跟踪反馈和评估评价等机制,要素保障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用地、用能、融资、税费等负担有效降低或得到合理控制,办事流程进一步优化。到2024年年底,在人才和用工、技术、数据等方面形成创新性举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要素服务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年底,形成健全的要素配置体系,构建高标准、高效能的要素保障环境,要素保障事项全覆盖,市场主体满意度、获得感全面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土地保障方式。

  1.项目拟用地范围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在衔接“三区三线”等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的基础上,采取预支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方式予以保障,由项目所在地县级政府(管委会)承诺将项目用地布局及规模纳入在编的国土空间规划及“一张图”,作为建设项目用地组卷报批的规划依据。(市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通化医药高新区、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管委会负责。以下政策均需各地区落实,不再单独列出)

  2.对市级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产业等单独选址项目用地,由市自然资源局形成用地保障重点项目清单,统筹保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市自然资源局负责)

  3.对于线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均属市政府审批权限内的,允许以地区为单位分段报批用地。(市自然资源局负责)

  4.支持工业企业主动选择适宜的用地方式,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取得土地。(市自然资源局负责)

  5.在确保土地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允许将产业类型、生产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准入要求纳入供地条件,推进工业用地带条件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租赁)。(市自然资源局负责)

  6.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支持不同产业用地类型按程序合理转换,完善土地用途变更、整合、置换等政策。(市自然资源局负责)

  7.对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依法进行点状报批和点状供应。(市自然资源局负责)

  8.积极争取并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入市、同权同价。(市自然资源局负责)

  9.积极推进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按照同一标的物只测一次原则,整合优化测绘事项,后续阶段充分共享已经形成的测绘成果。(市自然资源局负责)

  10.各地区要采取务实举措,持续加大批而未供、低效用地处置力度。对未完成开发投资总额25%的产业用地(不包括房地产用地),可探索实行预告登记转让制度。(市自然资源局负责)

  (二)稳定电力供给。

  11.完善稳增长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用电优先保障清单,通过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保障重点企业用电需求。(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网通化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强化企业电力保障,开辟办电“绿色通道”,降低客户办电成本。(国网通化供电公司负责)

  13.全力优化线上办电功能,加快报装接电速度。推进重点煤炭企业增产增供,优先保障市内电煤需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应急局、国网通化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按照省发展改革委统一部署,整合差别化电价政策,贯彻执行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5.贯彻落实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政策,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指导电网企业开展代理购电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国网通化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高人才和用工保障水平。

  16.落实《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3.0版)>的通知》(吉发〔2022〕18号),持续实施“千名学子归巢”“万名学子兴企”等引才入通政策,支持企业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17.深化人力资源市场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告知承诺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18.落实“一企一人”包保帮扶机制,建立帮扶结对关系,“一对一”精准提供用工指导服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19.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反馈机制。(市教育局负责)

  20.开展企业“双贯通”人才评价,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鼓励专业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21.确定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标,加大对农民工、“两后生”、失业人员等无技能和低技能群体培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22.发挥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作用,开展创业培训、创业项目推介等活动,2023年开展“马兰花”创业培训不少于1000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23.组织实施“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开展小规模、定制式招聘活动不少于12场,举办“专精特新”专场招聘会不少于6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24.实施本地产品“走出去”专项行动,配套制定出台吸引电子商务、网络带货与新媒体等专业营销人才入驻我市的若干举措。(市商务局负责)

  (四)拓宽资金供给渠道。

  25.依托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负责)

  26.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负责)

  27.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名单+信息档案”共享机制,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28.引导市场主体和金融机构入驻“信易贷”平台,共享平台数据信息、产品和客户资源,提升信用贷款规模和质量。(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负责)

  29.发挥东北振兴金融合作机制作用,借助“金融助振兴—吉林行动”等活动,帮助企业和项目融资,搭建完善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常态化“政银企”对接平台。(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30.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按照其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2%提供激励资金。(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负责)

  31.加大建筑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加大配套贷款力度,推动保交楼工作落地见效,切实维护购房者利益。(市住房城乡建局、市金融办、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通化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2.加大“商贷+住房公积金贷款”组合贷款力度,推进实施商贷转公积金贷款政策。加大“二孩三孩”公积金贷款支持力度。提高再交易房公积金贷款期限加所购住房房龄之和上限。(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

  33.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定向工具等债务融资工具。(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负责)

  34.进一步研究落实畜牧业专属金融产品、政策性保险及“强牧贷”风险金等金融政策,满足养殖场(户)融资需求。(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5.综合运用预留份额、价格扣除等举措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落实政府采购项目价格评审优惠政策,将小微企业参与政府采购货物、服务项目享受的价格扣除比例提升至10%—20%。合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将达到或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面向中小企业预留比例提高至40%。(市财政局、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6.按照国家规定,落实特困行业实施缓缴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政策,缓缴期限至2023年3月,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对缓缴企业实行告知承诺制,可通过“网上办”等不见面服务方式自助办理,不需提供任何材料。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体工商户和各类灵活就业人员,2022年未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可自愿暂缓至2023年年底前补缴,缴费基数在2023年当地个人缴费基数上下限范围自主选择,缴费年限累计计算。缓缴方式为免申即享,个人无需申请,2022年年底前未缴费的,系统自动缓缴。(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社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7.实施“8+10”重点企业上市培育计划,落实企业上市挂牌政策,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工作进程。积极引进专业中介机构和投资机构,通过股权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组织金融培训会和投融资对接会,建立省内外投融资机构名录,并对企业共享推荐。(市金融办负责)

  38.持续开展吉林职工“双创”扶持计划小额贴息贷款项目,全年贴息贷款额度2000万元以上。(市总工会负责)

  39.推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市场化、资本化转型,通过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破解项目融资难题,通过社会资本带动国有资本破解投资收益难题,更好发挥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引导带动作用,助推我市支柱、优势和战略性新兴等产业发展。(市财政局负责)

  (五)增强技术要素保障能力。

  40.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继续办好医药产业论坛,搭建产学研联络通道,深化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医药和食品产业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41.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培育。(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42.开展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业务,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市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通化银保监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3.加大惠企政策宣传培训力度,服务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惠企政策,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和梯次培育机制,着力挖掘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形成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引领、科技型中小企业为补充的科技企业梯队。(市科技局负责)

  44.服务引导全市相关企业申报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创新,加速成果落地转化,鼓励重点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市科技局负责)

  45.深入落实“双千工程”,进一步加强与“一院三所”等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交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围绕医药、食品、新材料等领域,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攻关,引进一批科研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市科技局负责)

  46.积极宣传吉林省R&D投入引导计划相关政策,引导企业享受R&D投入补贴。(市科技局负责)

  47.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推动向“单项冠军”企业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48.鼓励支持相关企业围绕一汽产业链条研发生产相关产品。(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9.积极宣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引导企业参与“军令状”“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实施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市科技局负责)

  50.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国际性展会,利用外经贸资金扶持政策支持技术贸易企业发展。(市科技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进数字化助企赋能。

  51.以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枢纽,建立联接县级以上重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等公共服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2.运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围绕产业链条,推动企业间高效协同和供应链精准对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53.构建食品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管体系,梳理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类并纳入追溯管理。(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4.依托“吉农云”“吉农码”、吉林省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和通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抓住供销合作社改革契机,提供农业生产资料集中采购、大宗农产品线上交易、金融、保险等数字化配套服务。(市农业农村局、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55.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企业将生产设备、核心业务系统等关键环节向云端迁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56.依托省市县一体化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全省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推进信用综合评价、联合奖惩管理和信用修复等。(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负责)

  57.支持企业实施以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为重点的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快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普及应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七)加大减税降费支持力度。

  58.继续执行“六税两费”减免政策,适用主体范围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落实我省“六税两费”减征比例50%的优惠政策。(市税务局负责)

  59.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市税务局负责)

  60.继续执行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市税务局负责)

  61.延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至2023年4月30日。继续执行失业保险1%的缴费比例。一类至八类行业用人单位工伤保险基准费率下调50%。采取免申即享的经办方式,无需参保单位提供任何材料。(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税务局、市社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2.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业务相应发生的增值税销售额占全部增值税销售额比重超过50%的纳税人。(市财政局、市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3.落实新能源汽车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市税务局负责)

  64.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对初创科技型企业投资的,按投资额7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市税务局负责)

  65.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加大对行政机关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商业银行、水电气暖等重点行业领域涉企乱收费治理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66.实现行政村移动网络信号全覆盖、5G网络通达率60%。(市通信管理办公室负责)

  67.对小微企业名录库企业、大学生创业企业、乡村振兴企业、“个转企”企业等,首批次送检产品检验检测费用给予政策支持。(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八)完善项目全流程服务保障机制。

  68.对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领域,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加强重大项目谋划。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梯次推进、滚动实施,形成合理的项目储备规模。(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69.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快已发行专项债券项目建设,有效发挥政府性资金效益。(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0.支持企业开发具备资源条件、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战略性矿产勘查开发项目。(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1.支持符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白山区域矿泉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吉政办发〔2021〕64号)规定条件的项目建设,支持矿泉水企业升级改造。(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72.组织重点钢铁、水泥等企业对照能效标杆水平或行业能效先进水平,建立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清单,推荐纳入国家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名录。(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3.继续推进互采互用工作,组织钢铁、水泥、新材料等重点企业开展工业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搭建企业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发布产品信息。(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4.支持冶金建材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5.继续实行领导包保和专班推进制度,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76.对全市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77.优化完善节能审查制度,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对轻微违法行为实行“首违不罚”。(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78.完善环评容缺容错办理机制,对环评审批申报材料存在非原则性问题、短期内能迅速补证的,先行受理履行审查程序,建设单位在技术评估、受理公示过程中补证。(市生态环境局负责)

  79.对环境影响评价、取水许可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等事项推行区域评估,区域覆盖的单个项目可取消或简化评估。(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0.通过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全球吉商大会等活动,帮助域内企业对接国内外企业,洽谈合作项目。(市商务局、市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

  81.深化吉浙合作,支持我市企业参与“一市一园区”建设。推动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开展项目合作。(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2.积极与域外中央企业对接,支持我市企业参与域外中央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项目。(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3.继续开展全市服务企业大调研活动,进一步优化调研方式、提高精准度,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84.建立全市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固定观察点,开展专项调查,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市工商联负责)

  85.支持域内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提升通化大米、人参、葡萄酒等名优产品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6.对市场主体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被处以罚款但确有经济困难的,可依法申请暂缓或分期缴纳。(市市场监管局负责)

  87.鼓励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进行公务活动和群团活动时,委托旅行社等文旅企业代理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各地文化广电和旅游部门与工会加强合作,积极争取将符合条件的旅游民宿、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红色旅游景区等纳入国家级、省级疗休养基地名单,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符合政策的路线和产品。(市总工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8.围绕高铁时代,突出市域功能,设计真正能够留住北京、沈阳等大城市游客的文化旅游产品,并开展精准招商,力争在高铁开通之前打造出通化文化旅游形象。(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部门协同。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综合协调,建立与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的要素保障建设工程协调机制,负责政策落地、评估、储备、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等。2023年2月底前,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落实办法,确保要素保障政策落到实处。要素保障的重大事项及时向市政府报告。

  (二)跟踪督导反馈。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开展专项督导,重点检查各类要素政策落实情况,适时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发挥督查促落实作用。要及时上报政策落实情况,市发展改革委做好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建立要素落实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听取各类市场主体意见建议。

  (三)强化舆论宣传。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网站、政务平台及各种新媒体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政策宣传解读,提升政策知晓度。公开透明回应社会关切,提高市场主体获得感。及时总结和推广要素保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