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到底改变了什么?

  一个很有意思而又极富挑战的问题,让记者沉思良久。

  查阅资料,寻访专家,请教同行,反复求证,苦苦思索……结论是:自从有了网络,地球就不再是过去的地球,人类也不再是过去的人类了。

  一切,都在改变。

  网络,改变一切。

  改变, 静悄悄从媒体开始

  从单向狭窄的“媒体—受众”时代,迅速转变为全方位的“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最先感受到互联网力量的是媒体。

  有意思的是,互联网在中国最初为大众所知,其扮演角色,也是“媒体”——网络新闻的两大特点:多(海量)与快(迅速),让人们“扑通”一声跳进了全新的“信息海洋”。随着人民网、新浪、搜狐、网易、新华网等门户网站的崛起,人们赫然发现,原来新闻发布可以不再受版面和时长的限制,查询相关信息变得如此便捷!越来越多人开始习惯于在网上浏览新闻。

  正因此,互联网被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宣布成为继电视、广播、报纸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给传媒领域带来了变革性的发展——革新传播方式,塑造新平台,既改变了传播者,也改变着受众。

  这个趋势还在持续。CNNIC今年7月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目前,84.3%的网民把互联网看成其重要的信息渠道。

  不过,更大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web2.0即网络互动技术到来之后。

  有了web2.0,博客、播客、RSS、SNS、Twitter等相继诞生,成为门户网站之外人们发布和寻找信息的新通道。

  与此相伴随的是,人们的信息接受和发布习惯发生改变——人们的主动性大大增加,受众的概念不再适用。

  自此以后,人们获取尤其是发布信息的方式变得日益方便和廉价,只要内容足够有价值,一个普通人发布的信息,也可以迅速被全世界上亿网民所知晓。由此带来的是公众对于获取和发布信息的空前冲动和热情,越来越多的网民将看到的事情和自己的观点写在博客上,甚至拿起摄像机,制成视频新闻,通过网络迅速地传播到全球各地。“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成为一家媒体。”

  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博客作者已达1.81亿。而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些知名网站相关博客文章数量,远远超过媒体新闻报道的总和!

  同样,在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普通网民拍摄的视频所占比重已相当之多。诸多热门视频首先来自普通网民之手。由此带来的是,传统媒体“你说我听”的格局被打破,转变为“大家都在说”,自媒体、草根媒体等概念不断出现,推动着传媒进入大众唱主角的时代。

  受此影响,曾经叱咤风云的门户网站开始遭遇挑战。“我可能半年都没去主动点过新浪和网易等门户网站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叶明说,“我就直接从豆瓣九点上订阅,比如我可以直接进它科技这个板块,它有很多文章,大家帮我推,推荐的人越多,文章的置顶就越高。我就可以先选择看。”在她看来,RSS的功能慢慢把其他全都取代了,门户网站将慢慢开始边缘化。

  这样一来,传统媒体基于媒体资源垄断而获得的权威被消解了,也分流了人们的关注力,让传统媒体感受到了极大压力。

  在美国,拥有百年历史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塔克森市民报》和《安阿伯新闻报》等报纸已停止出版纸质报纸,改为出网络版。

  “由于信息技术和新兴媒体的发展,也由于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传统的媒体来说,我们人民日报社不少同志,包括我自己在内,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日前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在线访谈时坦言,“在某种程度上,有的时候有一种失落感。”

  “但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我们不能因为失落而没落,失落不可怕,关键是把失落感化为危机感、紧迫感,化为一种改革和变革的动力。”张研农如此强调。看来,这位信心十足的社长已经把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用于寻找出路和对策。

  感受压力的,又岂止是纸质媒体?各传统媒体纷纷转型或拓展业务,开拓自己的网络化生存空间。

  几乎各家传统媒体都已开通自己的网站。在此基础上,新的传播方式也在探索中——力图将文字、声音、视频、网络等不同传播形式的结合,不同介质的媒体的融合成为一个可见的趋势——媒体日益向全媒体时代拓展。

  “网络正在与传统媒体相嫁接。”优酷视频网总裁古永锵认为,这种趋势使网络走向主流化。在网上蹿红的“最美乡村女校长”、“最帅交警”在《人民日报》上被报道并扩大影响。追求音乐梦想的“西单女孩”参加了东方卫视的“加油东方天使”,“烧饼帅哥”则参加了旅游卫视的创业节目。

  对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杨伯溆教授认为,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传媒界,而是具有更广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传统媒体提供的是舞台,在这些舞台上活跃的是精英,其他人则被称为受众。而新媒体提供的主要是平台,平台上的内容基本上要由使用者自己提供。无门槛、参与、互动、平等、自由、创作、分享等,是新媒体传播的核心特征。”

  “从舞台到平台,从受众到使用者,所发出的信息是社会转型。”杨伯溆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