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政府开通社情民意通道的网络调查显示:截至1月5日零时,共有7111名网友参与调查,其中68.7%的网友不知道所在省区市的政府(省长、主席、市长)热线、信箱或者其他联系方式,96.8%的网友认为“不畅通”。有1/3参与调查的网友拨打过政府热线或是给政府信箱写过信,但是其中仅有3.2%的人反映的问题及时得到了反馈,对身边民情通道的畅通表示满意。6.5%的网友认为反馈太慢,40%的网友遭遇过相关部门推诿,更有超过一半的网友表示给政府民情通道的电话很难打通,邮件发出也石沉大海…… 》》》详细进入

  渠道堵塞,让民意往哪儿流

  应该说,这份调查本身就是一种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长期以来,一些职能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以及“叫不醒”的政府网站,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熟视无睹”和“充耳不闻”。眼下,短短几天的时间内,逾七千名网友直陈民意渠道“不通畅”,仍希望借此“叫醒”一些地方的民意渠道:善待民意,倾听民声,不要再用一贯的傲慢和缄默伤害一颗颗热切期盼的心……》》》详细进入

  社情民意通道不畅是危险信号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情民意通道可说是社会稳压器,社情民意通道畅通就能有效发挥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效用。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出现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事件,不能说与这些地方社情民意通道不够畅通无关。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这些地方的社情民意通道保持了必要的畅通,群众的问题能够经由社情民意通道得到有效解决,相关矛盾与冲突就能得到有效化解,引发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事件的诱因就能得到消弭,社会和谐与稳定也就能得到维护与促进。所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需高度重视发挥社情民意通道的作用,保持社情民意通道的畅通应被当作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着力点之一……》》》详细进入

  不要人为制造堵塞民意的"堰塞湖"

  我一直认为民意通道不畅只是发生在个别地方,只是个别事件。然而,《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的这次调查结果,却让我瞠目结舌,大吃一惊:96.8%的网友认为民意通道不畅的确“很囧很雷人”。它说明我们努力构建的“人人有话说”的和谐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还有持续努力奋斗。 汶川大地震让我们领教了“堰塞湖”的威力。痛定思痛,希望我们在民意诉求上,不要再人为制造“堰塞湖”……》》》详细进入  

  民意沟通渠道要“数量”更要“质量”

  近年来,类似加强民众和政府之间联系的措施频频出现,比如政府网站开通政务信箱,公务人员公开手机号码、撰写“博客”、上电视回应民众咨询等。从创新的角度看,很多沟通形式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原有制度通道的基础上,增加了民众的选择,减少了民众发表意见的成本,是非常有益的探索。这些新形式的创设,进一步增强了公务人员贴近民众、了解民意的意识,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不过,民意沟通渠道的增多,不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如果沟通的“质量”上不去,那么“数量”的改变只是停留在表面……详细进入

  民意通道不应仅是一种权力姿态

  科技进步,泽被你我,政府行政亦受惠于此。随着电子政务的开展,政府有了更广的平台来倾听群众的诉求。然而,技术的进步终究不可能解决体制的痼疾,如果没有技术背后执政理念的更新,技术的通达通道再多,似乎也难以畅通。只有民意能够对地方官员真正产生了压力,官员才有动力主动地去疏通社情民意的通道,积极地到基层去了解真问题,吸纳真意见。也才能防止权力在民意面前表现出一副傲慢而恣意的面孔,那些社情民意的通道也才不至于成为“为吸纳而吸纳”的一种权力姿态和摆设……》》》详细进入

责任编辑:admin